《傷寒懸解》~ 卷首 (2)
卷首 (2)
1. 解期早晚
傷寒六經既儘,自然汗解。其六七日後,經盡而不解者,此非陽盛而入腑,即陰盛而入臟也。程氏以為傷寒無定經,而其傳其解亦無定日。或從太陽而陽明,或從太陽而少陽,不必捱經。或數日方過陽明,或數日仍在太陽,不必刻期。或從太陽而解,或從陽明而解,不必遍周。
此皆入腑入臟之病,而誤以為經病,故議論悖繆。如此,表邪汗解則已。未經汗解,則經熱內郁,日積日盛。明日自當傳於陽明,後日自當傳於少陽。六日六經必然之事。以六經部次相捱經,經熱不泄,勢必捱經而內傳。安有數日猶在太陽,數日方過陽明之理?又安有或從太陽而陽明,或從太陽而少陽之理?更安有或從太陽而解,或從陽明而解之理?惟入腑入臟,則傳無定所,解無定期。邪盛則傳,正復則解耳。
程氏較傷寒諸家稍有幾微之明,而誤以里病為經病,其於病傳病解之際,語語悖繆。他如節菴嘉言輩,則夢魘之人耳。
白話文:
傷寒的六經病症如果都已經結束了,身體自然會出汗痊癒。如果六七天後,病症結束了卻沒有好轉,這不是陽氣過盛而進入到腑,就是陰氣過盛而進入到臟。
有人認為傷寒的傳變沒有固定的途徑,痊癒也沒有固定的時間,可能會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也可能從太陽經傳到少陽經,不一定要按照經絡順序傳變。可能過幾天才傳到陽明經,也可能過幾天還停留在太陽經,不一定要按照時間順序。也可能從太陽經痊癒,或者從陽明經痊癒,不一定要病遍六經。
這些都是因為病邪進入到腑或臟,卻被誤認為是經絡的病,所以觀點是錯誤的。如果這樣,表邪可以用發汗的方式解決,如果沒有發汗解決,經絡的熱邪就會在體內積聚,一天比一天嚴重,明天就會傳到陽明經,後天就會傳到少陽經,這是六天內六經傳變的必然規律。按照六經的順序依次傳變,經絡的熱邪無法宣洩,一定會依照順序傳變到體內。怎麼會有幾天還停留在太陽經,幾天才傳到陽明經的道理呢?又怎麼會有從太陽經傳到陽明經,或者從太陽經傳到少陽經的道理呢?更怎麼會有從太陽經痊癒,或者從陽明經痊癒的道理呢?只有當病邪進入到腑或臟,才會傳變沒有固定的位置,痊癒也沒有固定的時間,病邪盛就傳變,正氣恢復就痊癒。
這個人比其他研究傷寒的醫家稍微了解一些,但卻把裡面的病誤認為是經絡的病,他在描述病邪傳變和痊癒的過程時,每一句話都錯誤。至於其他像某某人等,根本就是說夢話的人。
2. 寒熱死生
溫病在臟在腑,總是內熱。傷寒中風,原無內熱。臟腑和平,寒熱不偏,營衛不至內陷,故六經既盡,自能汗解。陽盛則腑熱內作,從此但熱而不寒;陰盛則臟寒里動,從此但寒而不熱。入腑入臟,則營衛內陷,死機攸伏,解無定期矣。陽盛而腑熱則吉,其死者陽亢而失下也;陰盛而臟寒則凶,其生者陰退而用溫也。
陽生陰殺,顯見之理。後世庸工,乃至滋陰而伐陽,泄火而補水,一臨傷寒,先有傳經為熱之語,橫塞胸中。至於證脈陰陽,絲毫不解,人隨藥死,枉殺多矣。
白話文:
溫病無論是發生在臟還是腑,都是體內有熱。而傷寒或中風,原本沒有內熱的情況。當臟腑功能平和,寒熱沒有偏頗,營衛之氣不會陷於體內,所以六經病症到了盡頭,自然能夠透過發汗痊癒。
陽氣過盛會導致腑內產生熱,從此只會發熱而不會怕冷;陰氣過盛會導致臟腑內部產生寒,從此只會怕冷而不會發熱。如果病邪深入到臟腑,導致營衛之氣內陷,就會埋下死亡的危機,痊癒的時間就無法預測了。陽氣過盛而導致腑熱是吉兆,那些因此而死亡的,是因為陽氣過度亢盛而無法下降的緣故;陰氣過盛而導致臟寒是凶兆,那些因此而能存活的,是因為陰氣消退而使用了溫補的藥物。
陽氣生長就會使陰氣消亡,這是很明顯的道理。後世那些庸醫,竟然會用滋陰的方法來削弱陽氣,用瀉火的方法來補益陰水,一遇到傷寒,就先說會傳經化熱,這種錯誤的觀念橫塞在胸中。以至於連證候和脈象的陰陽屬性都絲毫不了解,病人就因為用錯藥而死亡,實在是枉死了很多人啊。
3. 營衛殊病
肝司營血,肺司衛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而總統於太陽之一經者,以太陽在六經之表,主一身之皮毛故也。風則傷衛,衛秉肺金之氣,其性清降而收斂,得風邪之疏泄而衛氣愈斂,則營鬱而發熱。里陽素旺者,多傳陽明之腑。里陽非旺不入腑也。寒則傷營,營秉肝木之氣,其性溫升而發散,得寒邪之束閉而營血愈發,則衛鬱而惡寒。
里陰素旺者,多傳太陰之臟。里陰非旺不入臟也。陰陽均平,不入臟腑,營衛無內陷之路,是以經盡而汗解。太陰主營,陽明主衛。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原也。營血之不陷者,太陰之旺。衛氣之不陷者,陽明之旺。太陰虛則腑熱作而營氣陷,陽明虛則臟寒動而衛氣陷。
衛氣陷者,陽復則生,陰勝則死。營氣陷者,陰復則生,陽勝則死。陰陽勝復之中,生死攸關,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肝臟主管營血,肺臟主管衛氣。營血在脈管中運行,衛氣在脈管外運行,而這兩者都由太陽經所統領,因為太陽經位於六經的最外層,主宰全身的皮膚毛髮。
風邪會傷害衛氣,衛氣稟承肺金之氣,性質是清靜下降並有收斂作用。當衛氣受到風邪的疏散發洩後,反而會更加收斂,導致營血鬱積而發熱。體內陽氣原本就旺盛的人,多半會將病邪傳入陽明腑。體內陽氣若不旺盛,病邪就不會傳入腑。
寒邪會傷害營血,營血稟承肝木之氣,性質是溫和上升並有發散作用。當營血受到寒邪的束縛閉塞後,反而會更加發散,導致衛氣鬱積而怕冷。體內陰氣原本就旺盛的人,多半會將病邪傳入太陰臟。體內陰氣若不旺盛,病邪就不會傳入臟。
如果體內陰陽平和,病邪就不會傳入臟腑,營衛之氣沒有內陷的途徑,所以病邪會隨著經絡的疏通而通過出汗解散。太陰經主管營血,陽明經主管衛氣。脾臟是產生血液的根本,胃是化生氣的源頭。營血不內陷,是因為太陰經的功能旺盛。衛氣不內陷,是因為陽明經的功能旺盛。太陰經虛弱,就會導致腑內產生熱邪,使營氣內陷。陽明經虛弱,就會導致臟腑產生寒邪,使衛氣內陷。
衛氣內陷,如果陽氣恢復就能活命,陰氣過盛就會死亡。營氣內陷,如果陰氣恢復就能活命,陽氣過盛就會死亡。陰陽的盛衰轉變之間,生死攸關,不可不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