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首 (2)
卷首 (2)
1. 六經分篇
傷寒六經分篇,非皆經病也。六經之病,總統於太陽一經。其不入臟腑而但在經脈者,雖遍傳六經而未經汗解,則必有太陽之表證。既有太陽表證,則不拘傳至何經,凡在六七日之內者,中風俱用桂枝,傷寒俱用麻黃。此太陽之經病,而實統六經之經病,不須另立六經之法也。
惟陽盛亡陰而入陽明之腑,陰盛亡陽而入太陰之臟,他經之裡證已作,而太陽之表邪未罷,此在太陽則為壞病,而在諸經則為本病。故於太陽立壞病之門,而於太陽之外,又設諸經之篇。陽明篇全言腑病。陽明之經病,如葛根湯證,乃腑病之連經,非第經病也。若桂枝、麻黃二證,則太陽之所統而復述於陽明者也。
三陰篇全言臟病。太陰之桂枝,少陰之麻黃、細辛,厥陰之麻黃、升麻諸證,皆臟病之連經,非第經病也。少陽篇半言臟病,半言腑病。少陽居半表半裡之中,乃表裡之樞機,陰陽之門戶。陽盛則入腑,陰盛則入臟。少陽之經病,如小柴胡湯證,乃臟病、腑病之連經,非第經病也。
蓋其胸脅痞硬,是陽明、太陽俱有之證。緣其臟腑脹滿,壅礙膽經降路,經腑郁迫,故心脅痞硬。而其寒熱往來、吐利並作,寒多則太陰病,熱多則陽明病,吐多則陽明病,利多則太陰病。若但在少陽之經,而不內連於臟腑,不至如柴胡諸證之劇也。若麻黃一證,則太陽之所統而復述於少陽者也。
白話文:
傷寒的六經分篇,並不是說所有疾病都屬於經絡的病症。實際上,六經的病症都歸屬於太陽經。那些沒有進入臟腑,只是在經脈中的病,即使傳遍六經,如果沒有通過發汗來解除,那一定會有太陽經的表證。既然有太陽表證,那麼不論病傳到哪一經,只要在六七天之內,中風都用桂枝湯,傷寒都用麻黃湯。這是太陽經的病,但實際上統管了六經的經脈病,不需要另外設立六經的治療方法。
只有當陽氣過盛導致陰液耗損而進入陽明腑,或是陰氣過盛導致陽氣耗損而進入太陰臟,其他經絡的裡證已經產生,但太陽經的表邪還沒有解除,這在太陽經來說是壞病,而在其他經絡則屬於本病。因此,在太陽經中設立了壞病的分類,而在太陽經之外,又設立了其他經絡的分篇。陽明篇全部講述腑的病症。陽明經的病症,例如葛根湯證,是腑病連帶影響到經絡,不只是單純的經絡病。至於桂枝湯和麻黃湯這兩個證,則是太陽經所統管,而在陽明篇中再次提到的。
三陰篇全部講述臟的病症。太陰篇的桂枝湯證、少陰篇的麻黃細辛證、厥陰篇的麻黃升麻證等等,都是臟病連帶影響到經絡,不只是單純的經絡病。少陽篇則一半講臟病,一半講腑病。少陽經處於半表半裡之間,是表裡之間的樞紐,陰陽的出入口。陽氣過盛則進入腑,陰氣過盛則進入臟。少陽經的病症,例如小柴胡湯證,是臟腑的病連帶影響到經絡,不只是單純的經絡病。
因為胸脅部的痞硬感,是陽明經和太陽經都有的症狀。由於臟腑脹滿,阻礙了膽經的下降通道,導致經絡和腑的鬱積,所以會感到心脅痞硬。而寒熱交替發作、嘔吐和腹瀉同時出現,寒多偏向太陰病,熱多偏向陽明病,嘔吐多偏向陽明病,腹瀉多偏向太陰病。如果只是停留在少陽經,沒有內連到臟腑,就不會像柴胡湯證那樣嚴重。至於麻黃湯證,則是太陽經所統管,而在少陽篇中再次提到的。
2. 六氣司令
人有十二經,仲景傷寒但立六經者,從六氣也。少陰、少陽、陽明,手經司氣而足經從化者也。厥陰、太陰、太陽,足經司氣而手經從化者也。傷寒六經皆言足經而不言手經,以足經周遍於身,其部大,手經祗行兩手,其部小。其實兩經同氣,病則皆病,主其大者以概小者,非足病而手安也。
諸言四肢厥逆疼痛,則手亦在其內,未嘗不病也。足太陽(膀胱)以寒水主令手太陽(小腸)之火從而化寒,手陽明(大腸)以燥金主令足陽明(胃)之土從而化燥,手少陽(三焦)以相火主令足少陽(膽)之木從而化火,足太陰(脾)以濕土主令手太陰(肺)之金從而化濕,手少陰(心)以君火主令足少陰(腎)之水從而化火,足厥陰(肝)以風木主令手厥陰(心包)之火從而化風。此六經之常也。
病則太陽是寒,陽明是燥,少陽是火,太陰是濕,厥陰是風。而惟少陰則不從熱化而從寒化。以火勝則熱,水勝則寒。病則水能勝火而火不勝水,故從壬水而化寒,不從丁火而化熱也。至於陽明陽盛則從庚金而化燥,陰盛則從己土而化濕,不皆燥盛也(陽明上篇是燥盛者,陽明下篇是濕盛者)。至於少陽陽盛則火旺而傳腑,陽虛則火衰而傳臟,不皆火勝也。
白話文:
人體有十二條經脈,張仲景的《傷寒論》只講六經,那是因為他從六氣的角度來看待疾病。少陰、少陽、陽明這三條經脈,是手上的經脈主導氣的運行,而腳上的經脈則跟著它們變化。厥陰、太陰、太陽這三條經脈,則是腳上的經脈主導氣的運行,而手上的經脈跟著它們變化。
《傷寒論》中談論六經病症時,都只提到足經,而沒有說到手經,那是因為足經遍布全身,分布範圍較廣;手經只行於兩手,範圍較小。實際上,手經和足經的氣是相同的,只要生病,兩者都會受影響,說足經主要是因為它範圍較大,可以涵蓋較小的手經,並不是說足經病了手經就沒事。
所有提到四肢冰冷、疼痛的狀況,手一定也包含在內,不會沒有生病。足太陽經(膀胱)以寒水為主導,手太陽經(小腸)的火會跟著轉化為寒;手陽明經(大腸)以燥金為主導,足陽明經(胃)的土會跟著轉化為燥;手少陽經(三焦)以相火為主導,足少陽經(膽)的木會跟著轉化為火;足太陰經(脾)以濕土為主導,手太陰經(肺)的金會跟著轉化為濕;手少陰經(心)以君火為主導,足少陰經(腎)的水會跟著轉化為火;足厥陰經(肝)以風木為主導,手厥陰經(心包)的火會跟著轉化為風。這是六經的一般規律。
當人生病時,太陽經會表現出寒的特性,陽明經會表現出燥的特性,少陽經會表現出火的特性,太陰經會表現出濕的特性,厥陰經會表現出風的特性。只有少陰經不跟著熱的特性轉化,而是跟著寒的特性轉化。這是因為火盛時就會產生熱,水盛時就會產生寒。生病時,水能剋制火,而火卻不能剋制水,所以少陰經跟著壬水而轉化為寒,不跟著丁火而轉化為熱。至於陽明經,陽氣旺盛時會跟著庚金而轉化為燥,陰氣旺盛時會跟著己土而轉化為濕,並不是所有的陽明經病都是燥熱引起的(《傷寒論》的陽明上篇講的是燥熱的病症,陽明下篇講的是濕熱的病症)。至於少陽經,陽氣旺盛時會火氣旺盛而影響腑,陽氣虛弱時會火氣衰弱而影響臟,並不是所有的少陽經病都是火熱旺盛引起的。
3. 一氣獨勝
六氣和平則一氣不至獨勝,諸氣敗北。一氣獨勝,故見一腑一臟之病。陽莫盛於陽明,陰莫盛於少陰。曰陽明之為病,是少陰之水負而趺陽土盛者也。曰少陰之為病,是趺陽土負而少陰水勝者也。土勝水負則為順,水勝土負則為逆。陽明腑病是土勝之證,三陰臟病是水勝之證。燮理陰陽,補瀉水土之奧,仲景既沒,後世庸工一絲不解也。
白話文:
當人體六種氣(風、寒、暑、濕、燥、火)平衡時,就不會出現單一氣過於強盛,導致其他氣衰敗的情況。一旦出現單一氣過於強盛,就會導致特定的臟腑出現疾病。陽氣最旺盛的是陽明經,陰氣最旺盛的是少陰經。說陽明經的疾病,是因為少陰經的水氣虛弱,導致陽明經的土氣過於旺盛。說少陰經的疾病,是因為陽明經的土氣虛弱,導致少陰經的水氣過於旺盛。土氣旺盛而水氣虛弱是順應自然的狀態,水氣旺盛而土氣虛弱則是違逆自然的狀態。陽明經的腑病是土氣旺盛的表現,三陰經的臟病是水氣旺盛的表現。調和陰陽,補瀉水土之間的奧秘,在張仲景過世後,後世平庸的醫生一點都不了解。
4. 篇章次第
傷寒次第亂於叔和,傷寒之亡,亡於次第紊亂而下士不解也。使次第非亂,則傷寒雖元讀之,不過二三年,無不解矣。僕於破裂紛亂之中,條分縷晰,復其次第之舊。縱與仲景篇次未必悉合,然而源委明白,脈絡清楚,傷寒之理著仲景之法傳矣。叔和而後注傷寒者數十百家,著作愈多而傷寒愈亡。
其中惟郊蒨程氏頗識傷寒溫病之殊,傳經為熱之訛,而於三陰之病亦稍有解悟,較之前人可謂庸中矯矯者矣。惜理障太多,疑叢滿腹,其所解者百分之一,至於仲景全理,未始升堂而睹奧也。
白話文:
傷寒的條理次序,在晉朝王叔和之後就開始混亂了。傷寒學之所以衰落,就是因為條理次序紊亂,而後世的醫者又不理解這個道理。如果條理次序不混亂,即使初學者研讀傷寒論,也不過兩三年,沒有不理解的。我從這破裂紛亂的局面中,將條理分清楚,恢復了它原有的次序。雖然我的篇章次序或許和張仲景的原文不完全一致,但是它的來龍去脈很清楚,脈絡也分明,這樣一來,傷寒的道理就能顯明,張仲景的法則也能傳承下去。王叔和之後註解傷寒論的人有數十甚至上百家,著作越多,傷寒學就越衰落。
其中只有郊蒨(程氏)還算了解傷寒和溫病的區別,指出了所謂「傳經」的說法是把熱病搞錯了,而且對於三陰病的病機也有一些理解,比起之前的人,可以說是平庸之輩中的佼佼者了。可惜他被許多理論障礙所困,腦中充滿了疑惑,他所理解的不過百分之一,至於張仲景的全部道理,他連門檻都還沒跨進去,更別說看到內堂的奧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