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首 (2)

回本書目錄

卷首 (2)

1. 解期早晚

傷寒六經既儘,自然汗解。其六七日後,經盡而不解者,此非陽盛而入腑,即陰盛而入臟也。程氏以為傷寒無定經,而其傳其解亦無定日。或從太陽而陽明,或從太陽而少陽,不必捱經。或數日方過陽明,或數日仍在太陽,不必刻期。或從太陽而解,或從陽明而解,不必遍周。

此皆入腑入臟之病,而誤以為經病,故議論悖繆。如此,表邪汗解則已。未經汗解,則經熱內郁,日積日盛。明日自當傳於陽明,後日自當傳於少陽。六日六經必然之事。以六經部次相捱經,經熱不泄,勢必捱經而內傳。安有數日猶在太陽,數日方過陽明之理?又安有或從太陽而陽明,或從太陽而少陽之理?更安有或從太陽而解,或從陽明而解之理?惟入腑入臟,則傳無定所,解無定期。邪盛則傳,正復則解耳。

程氏較傷寒諸家稍有幾微之明,而誤以里病為經病,其於病傳病解之際,語語悖繆。他如節菴嘉言輩,則夢魘之人耳。

白話文:

解期早晚

傷寒病在六經傳遍後,通常會自然出汗而痊癒。若六七天後,六經已傳盡卻未見好轉,這不是陽氣過盛而進入腑,就是陰氣過盛而進入臟。程氏認為傷寒沒有固定的傳經路徑,其傳變與痊癒的時間也不固定。有時從太陽經傳至陽明經,有時從太陽經傳至少陽經,未必按順序傳變;有時數日才傳過陽明經,有時數日仍停留在太陽經,未必遵循固定時程;有時從太陽經痊癒,有時從陽明經痊癒,未必遍歷所有經絡。

這些其實是病邪入腑或入臟的情況,卻被誤認為是經絡病變,因此論述謬誤。表邪若透過出汗解除便會痊癒;若未出汗解除,經絡的熱邪會內鬱,日漸積累加重。隔天自然會傳至陽明經,再隔天傳至少陽經,六天內傳遍六經是必然的過程。由於六經按次序相連,熱邪未消散,必然會依序內傳,怎可能數日仍停留在太陽經,或數日才傳過陽明經?又怎可能有時從太陽傳至陽明,有時從太陽傳至少陽?更不可能有時從太陽經痊癒,有時從陽明經痊癒。唯有病邪入腑或入臟時,傳變才無固定路徑,痊癒也無固定時間——邪氣盛則傳變,正氣恢復則痊癒。

程氏比其他傷寒學派醫者稍具見識,卻誤將臟腑病變當作經絡病變,對於疾病傳變與痊癒的論述處處謬誤。至於如節菴、嘉言之流,則如同夢囈之人罷了。

2. 寒熱死生

溫病在臟在腑,總是內熱。傷寒中風,原無內熱。臟腑和平,寒熱不偏,營衛不至內陷,故六經既盡,自能汗解。陽盛則腑熱內作,從此但熱而不寒;陰盛則臟寒里動,從此但寒而不熱。入腑入臟,則營衛內陷,死機攸伏,解無定期矣。陽盛而腑熱則吉,其死者陽亢而失下也;陰盛而臟寒則凶,其生者陰退而用溫也。

陽生陰殺,顯見之理。後世庸工,乃至滋陰而伐陽,泄火而補水,一臨傷寒,先有傳經為熱之語,橫塞胸中。至於證脈陰陽,絲毫不解,人隨藥死,枉殺多矣。

白話文:

寒熱死生

溫病無論在臟在腑,本質都是內熱。傷寒與中風原本沒有內熱。若臟腑功能調和,寒熱不偏盛,營衛之氣不向內陷,則六經病邪傳遍後,自然能透過發汗而痊癒。

若陽氣過盛,腑熱便從內而生,此後只會發熱而不惡寒;若陰氣過盛,臟寒便從內而動,此後只會惡寒而不發熱。一旦病邪深入腑或臟,營衛之氣內陷,死亡的危機便潛伏其中,痊癒也無固定期限。

陽盛而腑熱者預後較佳,其死亡原因在於陽氣過亢卻未能及時瀉下;陰盛而臟寒者預後凶險,其存活關鍵在於陰氣消退並用溫藥調治。

陽主生長,陰主消亡,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後世平庸醫者,竟用滋陰法削弱陽氣,以瀉火法補益水濕,一遇到傷寒病患,腦中先有「傳經化熱」的成見,完全堵塞正確思路。至於辨證脈象的陰陽屬性,絲毫無法理解,病人因用藥不當而喪命,枉死者實在太多。

3. 營衛殊病

肝司營血,肺司衛氣。營行脈中,衛行脈外,而總統於太陽之一經者,以太陽在六經之表,主一身之皮毛故也。風則傷衛,衛秉肺金之氣,其性清降而收斂,得風邪之疏泄而衛氣愈斂,則營鬱而發熱。里陽素旺者,多傳陽明之腑。里陽非旺不入腑也。寒則傷營,營秉肝木之氣,其性溫升而發散,得寒邪之束閉而營血愈發,則衛鬱而惡寒。

里陰素旺者,多傳太陰之臟。里陰非旺不入臟也。陰陽均平,不入臟腑,營衛無內陷之路,是以經盡而汗解。太陰主營,陽明主衛。脾為生血之本,胃為化氣之原也。營血之不陷者,太陰之旺。衛氣之不陷者,陽明之旺。太陰虛則腑熱作而營氣陷,陽明虛則臟寒動而衛氣陷。

衛氣陷者,陽復則生,陰勝則死。營氣陷者,陰復則生,陽勝則死。陰陽勝復之中,生死攸關,不可不察也。

白話文:

營衛殊病

肝臟主導營血,肺臟主導衛氣。營血運行於脈絡之中,衛氣運行於脈絡之外,而兩者皆由太陽經統領,因為太陽經位於六經的最外層,掌管全身的皮毛。風邪會損傷衛氣,衛氣承襲肺金的特性,性質清涼沈降且收斂,受到風邪的疏洩作用後,衛氣更加收斂,導致營血鬱滯而發熱。體內陽氣旺盛的人,多會傳變至陽明腑;若體內陽氣不足,則不會傳入陽明腑。

寒邪會損傷營血,營血承襲肝木的特性,性質溫熱升發且發散,受到寒邪的束縛閉塞後,營血更加發散,導致衛氣鬱滯而惡寒。體內陰氣旺盛的人,多會傳變至太陰臟;若體內陰氣不足,則不會傳入太陰臟。若陰陽平衡,病邪不會傳入臟腑,營衛之氣沒有內陷的途徑,因此病邪在經絡運行完畢後,會透過發汗而解除。

太陰主導營血,陽明主導衛氣。脾臟是生成血液的根本,胃腑是化生氣的源頭。營血不內陷,是因為太陰旺盛;衛氣不內陷,是因為陽明旺盛。若太陰虛弱,腑熱會產生而營氣內陷;若陽明虛弱,臟寒會發作而衛氣內陷。

衛氣內陷者,陽氣恢復則生,陰氣過盛則死。營氣內陷者,陰氣恢復則生,陽氣過盛則死。在陰陽盛衰的變化中,生死關鍵就在於此,不可不仔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