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2)

回本書目錄

卷四 (2)

1. 發汗亡津證二(太陽五十七)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土濕金鬱氣不化水,土濕木鬱不能行水,皆令小便不利。小青龍、五苓散證之。小便不利,悉緣土濕而水停,則小便之不利必因濕旺。若汗下之後而見小便之不利,是津液亡泄燥而非濕也。然別無熱渴之證,則其燥未甚,勿用治之,俟其津液續復,得小便一切必自愈也。

汗下之後小便不利,陽虛之人則陽亡而病濕,陰虛之人則陰亡而傷燥。此不見陽亡濕動之證,故知是亡津傷燥也。此亦人參白虎證,而燥熱未作,則病勢最輕,故不須治之。

白話文:

[發汗亡津證二(太陽五十七)]
大量瀉下之後又發汗,導致小便不通利,是因為體內津液耗損的緣故。此時不需特別治療,待津液逐漸恢復,小便自然會通暢而痊癒。

膀胱如同管理水液的官職,儲存津液,需靠氣化作用才能排出尿液。若脾土濕氣過重、肺金鬱滯,氣化功能失常;或脾濕木鬱,水液無法運行,皆會導致小便不利,可用小青龍湯或五苓散治療。通常小便不利是因脾濕水滯,代表濕氣旺盛。然而,若在發汗、瀉下後出現小便不利,則是因津液流失導致燥證,而非濕氣所致。此時若無其他發熱口渴的症狀,表示燥症尚輕,無須治療,待津液自行恢復,小便自然通暢。

汗、下之後的小便不利,陽虛之人會因陽氣耗損而轉為濕證,陰虛之人則因陰液虧損而傷燥。若未見陽衰濕動的症狀,便可判斷是津液耗傷所致的燥證。此情況雖可用人參白虎湯治療,但因燥熱未明顯發作,病情較輕微,故不需特別用藥。

2. 麻杏甘石證三(太陽五十八)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汗後表寒未解,鬱其肺氣,熱蒸皮毛,竅開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得汗泄,故外無大熱。麻黃髮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則表裡俱解矣。此亦大青龍證之輕者,以在汗後,故不用青龍。汗後不可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可更發汗,宜桂枝湯,未嘗必禁桂枝也。

白話文:

主題:麻杏甘石湯證第三(太陽病第五十八條)
內容:
患者在發汗治療後,不適合再使用桂枝湯。若出汗並伴有氣喘,且體表無明顯高熱症狀,此時適合以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為主要治療方劑。

出汗後,體表寒邪未完全消散,導致肺氣鬱滯,熱氣積聚於皮膚毛孔,使毛孔開張卻無法順利排出熱邪,因此出現出汗與氣喘的症狀。由於汗液已部分排出體表熱邪,所以外無嚴重發熱現象。此時以麻黃發散表邪,杏仁降氣平喘,石膏清瀉肺熱,甘草調和中氣,便能同時緩解表裡症狀。

此證狀與大青龍湯證類似但較輕微,因發生於發汗後,故不使用大青龍湯。文中提及「發汗後不可用桂枝湯」為一般性原則,但臨床仍有例外,例如:發汗後症狀暫緩,半日後再度出現煩熱,此時可再次發汗,並選用桂枝湯。因此,桂枝湯並非絕對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