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汗多亡陽證十五(陽明六十六)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汗多亡陽,神敗而發譫語,脈短者陽絕乃死,脈自和者陽復則生。此申明上章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之義。

2. 譫語喘滿證十六(陽明六十七)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陽亡而神敗也;喘滿則胃逆而陽上脫;下利則脾陷而陽下脫,是以皆死。

3. 譫語鄭聲證十七(陽明六十八)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陽實則為譫語,陽虛則為鄭聲。鄭聲之義,語之繁絮重複者也。實者,上篇之胃家實是也。虛者,本篇之胃中虛冷是也。此申明上亡陽譫語之義。

4. 梔子豉證十八(陽明六十九)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方在太陽八十九)

下傷中氣,陽浮於表,故外有熱而手足溫;胃中空虛,客氣動膈,故成結胸。(義在結胸)今不成結胸,只覺心中懊憹,飢不能飲食者,膈下之陰與膈上之陽逼迫鬱蒸而生瘀濁故也;膈熱薰騰,故頭上汗出。此宜梔子豉湯吐瘀濁而清煩熱也。此申明六十五章「若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一段之義。

5. 白虎證十九(陽明七十)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此陽明入太陰去路)。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七,此陽明承氣初證)。

六十五章脈浮而緊為太陽證,咽燥口乾為少陽證,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為陽明證,是三陽合病也。而其腹滿身重,以至難以轉側,則太陰證。脾竅於口,陽虛濕盛,開闔蹇澀,故口不仁。木主五色,土濕木鬱,氣色晦暗,是以面垢。神明不慧,是以譫語。膀胱失約,是以遺尿(此補六十五章未詳之義也)。

若發汗,則為鄭聲之譫語(此復申明若發汗則心憒憒反譫語一段)。若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陽泄而土敗(此復申明上章手足溫頭汗出之義而推廣之,頭汗肢溫是陽虛而上熱,額汗肢冷是陽泄而外寒也)。若汗不止頭額而通身自汗者,則津亡而土燥,宜白虎湯泄熱而清金也。

此復申六十五章白虎湯之義。

6. 汗多胃燥證二十(陽明七十一)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六十五章渴而小便不利者,乃與豬苓湯。若汗出多而渴者,則應白虎,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則胃中已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以亡津也。此申明上章及六十五章豬苓湯之義。

7. 口燥欲衄證二十一(陽明七十二)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乾而漱水不咽,以熱在經而不在腑,經熱不泄,此必衄也。

8. 鼻燥欲衄證二十二(陽明七十三)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表寒外束,口乾鼻燥,經熱內蒸,能食則熱不在腑,經熱不能旁泄,則上衄也。

9. 脈浮盜汗證二十三(陽明七十四)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必盜汗出。

脈浮而緊,太陽之脈,陽明得之,必潮熱,按時而發,以表寒鬱其腑熱也。若但浮而不緊,則外無表寒而內無裡熱,寐時衛氣不入陰分,皮毛失斂,經熱蒸泄,必盜汗出。凡盜汗之家,皆陰盛臟寒,陽不內交者也。

10. 汗解緊愈證二十四(陽明七十五)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初欲食是有穀氣,小便不利,大便自調,骨節疼(濕流關節故疼),是土濕而水停也。穀氣勝則汗出,水氣勝則汗不出,乃翕翕如有熱狀。忽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穀氣欲發,水氣鬱熱而不能發,是以躁亂髮狂。究之水氣不勝穀氣故濈然汗出,汗出而水氣亦隨汗泄,與汗共並於外,表寒與里水皆去,脈緊自愈也。

11. 發熱色黃證二十五(陽明七十六)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表寒外束,郁其經熱,則面見赤色,此可汗而不可攻,以面之赤色是經熱而非腑熱,腑熱則毛蒸汗泄,陽氣發越,面無赤色,攻之則陽敗,濕作而表寒未解,濕鬱經絡,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12. 無汗發黃證二十六(陽明七十七)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而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飲入於胃,胃陽蒸動化而為氣,氣降則水化,陽氣升發則化水之氣外泄而為汗,陽氣收藏則氣化之水下注而為尿。汗出水利,濕熱發泄,故不發黃。無汗而小便不利,濕氣莫泄,鬱而生熱,薰蒸於上,則心中懊憹,身必發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