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3)
卷四 (3)
1.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十七)
麻黃(四兩) 杏仁(三十枚)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白話文:
將麻黃四兩、杏仁三十枚、炙甘草二兩、石膏半斤(搗碎後用棉布包起來),這四種藥材,加入七升水,先煮麻黃,待水減少到剩下五升時,撈去水面上的泡沫,再放入剩餘的藥材一起煮,煮到剩兩升,撈掉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2. 汗後作喘證四(太陽五十九)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推原上章喘字之義:汗出亡津液,燥渴飲水,飲水太多,而汗後陽虛不能消散,水停則肺氣壅遏,故必喘;以水灌之,皮毛外閉,肺氣鬱阻,故亦喘也。
白話文:
發汗之後如果喝太多水,一定會喘,用水灌身體也會喘。
推究上一章提到喘的意思:發汗導致體內津液喪失,產生口渴想喝水,但喝太多水,加上發汗後身體陽氣虛弱,無法將水散開,水停留在體內,就會阻塞肺氣,所以一定會喘;用水灌身體,會使皮膚毛孔閉塞,肺氣被鬱阻,所以也會喘。
3. 麻杏甘石證五(太陽六十)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主之。
下後表寒未解,鬱其肺氣,肺郁生熱,蒸發皮毛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寒裡熱,宜麻杏甘石雙解之,可也。
下後不可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章,救表宜桂枝湯;又傷寒大下後復汗,心下痞章,解表宜桂枝湯;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章,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主之,未嘗必禁桂枝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瀉下後,不應該再使用桂枝湯。如果出現汗出、喘氣,但沒有明顯高熱的情況,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這四味藥來治療。
這是因為瀉下後,表面的寒邪沒有解除,反而鬱積在肺部,導致肺氣鬱悶而生熱,熱氣蒸發到皮膚卻無法散出,所以會出現汗出和喘氣。這是一種表寒裡熱的情況,應該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來同時解除表寒和裡熱,這樣就可以了。
這裡說瀉下後不宜使用桂枝湯,只是大概來說的。其他情況,比如傷寒病經過瀉下後,接著出現下利、大便像沒消化完的米粒一樣,這時候如果需要解表,應該用桂枝湯。又比如傷寒病經過大量瀉下後又發汗,出現心下痞悶,要解表也應該用桂枝湯。還有太陽病先發汗沒好,又進行瀉下,如果脈象仍然浮在表面,表示疾病沒有痊癒,這時必須要解除體表的外邪才會好,可以使用桂枝湯。由此可見,並非絕對禁止使用桂枝湯。
4. 人參白虎證六(太陽六十一)
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九)
服桂枝湯後汗出,表解而津液亡,泄裡熱則增,是宜白虎清裡。而大汗之後,大作煩渴而脈又洪大,是亡津而氣亦泄也。津由氣化,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薰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為氣。此當益氣以生津,故加人參。素問談熱論脈燥疾,不為汗衰者死,以精氣消亡,無以滲灌其枯燥也。
白虎而加人參,使清氣降灑,化而為露,滋潤枯涸,滌洗煩躁,莫善於此矣。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結果反而覺得非常煩躁口渴,而且脈搏又變得洪大,這種情況應該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這個方子在太陽篇的第三十九條有提到)
服用桂枝湯後雖然出了汗,代表表證已經解除,但是體內的津液也因此流失了。如果此時又用瀉下的藥物來清除體內熱邪,反而會讓情況更嚴重,所以這時應該用白虎湯來清除體內熱邪。但是,在大量出汗之後,出現非常煩躁口渴,而且脈搏又變得洪大,這表示不僅津液流失,連氣也耗散了。津液是由氣化生出來的,《靈樞經》說,氣從上焦開始,可以將五穀的精華散發到全身,滋養皮膚毛髮,就像霧露一樣滋潤身體,這就是所謂的氣。所以這種情況應該要補氣來產生津液,因此要加入人參。就像《素問》談論熱病脈象時說的,脈象呈現乾燥急促,但如果不是因為汗出過多而導致虛衰的,這種情況會危及生命,因為這是精氣消亡,沒有辦法滋潤身體的枯燥。
白虎湯加上人參,可以使清氣下降,像灑水一樣滋潤身體,化為露水來滋潤乾涸的地方,洗滌煩躁的感覺,沒有比這個更好的方法了。
5. 人參白虎證七(太陽六十二)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九)
吐下之後,氣奪津傷,七八日不解,燥熱內盛而自里達表,表裡俱熱,熱蒸竅泄,時時惡風,舌上乾燥而心內焦煩,欲飲水數升之多,主以人參白虎清金而泄熱,化氣而生津也。
白話文:
如果傷寒病,在經過嘔吐或腹瀉治療後,過了七八天仍未好轉,體內熱邪積聚,呈現表裡都發熱的狀況,時常感覺怕風,非常口渴,舌頭乾燥且內心煩躁,想要喝好幾升的水,這種情況可以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這個藥方在太陽篇第三十九條有記載)
這是因為經過嘔吐或腹瀉後,身體的氣和津液都受到損傷,過了七八天還沒恢復,燥熱之邪在體內積盛,從內部向外擴散,導致表裡都發熱。熱邪蒸騰,導致體內水分大量散失,所以會時常感覺怕風,舌頭乾燥,內心焦躁煩悶,想要喝很多的水。這種情況,應該用人參白虎湯來清肺熱、洩熱邪,同時幫助身體恢復氣和津液。
6. 表裡俱虛證八(太陽六十三)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則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下之。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傷其陰液,因復發汗,傷其陽津,表陽里陰,以此俱虛。表陽虛則陰氣外束,里陰虛則陽氣內郁,陽氣內郁而不外達,其人因致昏冒冒,家汗出則自愈。所以然者,汗出則衛氣外達,經脈和暢,陰退而陽宣也。表和之後,得里未和然後下之。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一開始就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卻沒有好轉,反而又用發汗的方式,這樣會導致身體的表裡都虛弱。患者會因此感到頭暈、昏沉,如果能流汗,症狀就會自行好轉。這是因為流汗後,體表的氣血就調和了。要等體內的情況也調和後,才能再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太陽病,如果一開始就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卻沒有好轉,會傷到身體的陰液;如果又用發汗的方式,就會傷到身體的陽津。這樣一來,體表的陽氣和體內的陰液都會虛弱。體表的陽氣虛弱,就會導致陰氣向外收斂;體內的陰液虛弱,就會導致陽氣鬱積在內。陽氣鬱積在內無法向外輸布,患者就會因此感到昏沉、迷糊,如果能流汗,症狀就會自行好轉。這是因為流汗後,衛氣就能向外輸布,經脈也會暢通,陰氣消退而陽氣宣發。要等體表的氣血調和後,體內的情況也調和後,才能再用瀉下的方法治療。
7. 調胃承氣證九(太陽六十四)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反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方在陽明二十)。
陽虛之人汗則亡陽,陰虛之人汗則亡陰。汗後惡寒者氣泄而陽虛故也,故防入少陰。不惡寒反惡熱者津傷而陽實故也是,已入陽明將成大承氣證,宜早以調胃承氣和其胃氣,預奪其實也。
白話文:
發汗之後,如果還怕冷,表示身體虛弱,所以不應該怕冷;反而怕熱,就表示身體有實熱。這時候應該調和胃氣,可以用調胃承氣湯(藥方在陽明篇第二十條)。
陽虛的人如果發汗,會耗損陽氣;陰虛的人如果發汗,會耗損陰液。發汗後怕冷,是因為氣洩散而導致陽虛,所以要預防病情進入少陰病。不怕冷反而怕熱,是因為津液受傷而導致陽熱亢盛,這表示病情已經進入陽明病,將要形成大承氣證,應該及早用調胃承氣湯來調和胃氣,預先阻止病情加重。
8. 陰陽俱虛證十(太陽六十五)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薰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際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一被火熱,血氣流溢而失其常度,外劫之火與內郁之陽,兩相薰灼,其身發黃;上之陽盛則欲衄,下之陰虛則小便難;陰液陽津俱至虛竭,身體則枯燥不潤,陽氣上燔,但頭汗出,際頸而還;裡氣膹鬱而為脹滿,肺氣壅阻而為微喘;火炎於上,口乾而咽爛;其時或不大便久,則衛郁莫泄,濁氣薰心而為譫語;甚者胃氣衝逆而為嘔噦;或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凡此諸證,總以表裡壅遏,熱無泄路,故鬱悶懊憹,煩亂如是。
宜以辛涼之藥,雙泄表裡。若小便利者,是陰氣未絕,其人可治也。
此證濕熱鬱蒸,宜以麻黃石膏泄其表熱,大黃芒硝泄其裡熱,半夏生薑降其逆,豬苓滑石滲其濕,表裡雙清,則神氣慧爽矣。
白話文:
太陽病中風,因為用火攻的方式強行發汗,導致邪風被火熱之氣包圍,血氣因此亂竄,失去正常的運行規律。體內的陽氣和外來的火熱之氣互相熏烤,身體就會發黃。陽氣過盛就會想流鼻血,陰液虛弱就會小便困難。如果陰陽兩虛到極點,身體就會變得乾枯燥裂。只頭部會出汗,汗水流到脖子就停止,同時會感到肚子脹滿、輕微喘氣、口乾、喉嚨潰爛。如果長時間不大便,就會開始胡言亂語,嚴重時會打嗝,手腳煩躁不安,不停地搓衣服或摸床。如果小便還算順暢,表示病情還有救。
太陽中風,因為用火攻的方式強行發汗,導致邪風被火熱之氣包圍,血氣因此亂竄,失去正常的運行規律。外來的火熱之氣和體內鬱積的陽氣互相熏烤,身體就會發黃。上部的陽氣過盛就會想流鼻血,下部的陰液虛弱就會小便困難。陰液和陽津都虛弱到極點,身體就會變得乾枯不潤澤。陽氣向上升騰,只頭部會出汗,汗水流到脖子就停止。體內氣機鬱積導致腹脹,肺氣壅塞導致輕微喘氣。火氣往上竄,導致口乾和喉嚨潰爛。這時如果長時間不大便,體內的防禦機能受到阻礙,污濁的氣體上衝到心臟,就會開始胡言亂語。嚴重時胃氣上逆就會打嗝,或者手腳躁動不安,不停地搓衣服或摸床。總之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表裡都被阻塞,熱氣無法排出,所以才會感到煩悶不安,心神煩亂。
應該用辛涼的藥物,同時疏散表裡之熱。如果小便還算順暢,代表陰氣還沒有完全耗盡,病人還有救治的希望。
這個病症是因為濕熱鬱結蒸騰,應該用麻黃和石膏來發散體表的熱,用大黃和芒硝來瀉泄體內的熱,用半夏和生薑來降逆氣,用豬苓和滑石來滲濕,同時清理表裡,這樣就能恢復神智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