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4)
卷四 (4)
1. 炎熱入胃證十一(太陽六十六)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太陽病皮毛被感,表郁為熱,內尚無熱。俟其表熱傳胃,日久失清,乃見煩躁。今二日之內方入陽明,不應躁而反躁,其胃陽素盛可知。乃不用清涼,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炎就燥,邪熱入胃,胃中水竭,乃生煩躁。燥熱薰心,必發譫語。若十餘日後微陰內,復忽振慄而自下利,則胃熱下泄,此為欲解也。
方其熨背取汗,火熱蒸騰,上雖熱而下則寒。故從腰以下絕無汗,意外寒鬱其內熱,故膀胱閉澀,欲小便而不得。陽氣升泄不根於水,膀胱無約時欲失溲。如此則小便當數而反不數者,津液枯也。水枯則大便乾硬。便乾腸結,胃熱不得下達,故氣逆作嘔。火熱上逆,故足下逆冷而惡風寒。
及振慄下利。大便已行,則穀氣宣暢四達。頭痛而火從上散,足熱而陽從下達。胃中燥熱解散無餘緣,穀氣以便通而下流故也。便通而頭痛者,如壚底壅塞,火焰不升。一通則火即上炎也。
白話文:
炎熱入胃證十一(太陽六十六)
太陽病初期第二天,患者本應無煩躁,卻出現躁動不安,此時誤用熱熨背部導致大量出汗,火熱之邪趁機侵入胃部,胃中津液耗竭,因而產生躁動、煩悶,甚至出現胡言亂語。若十幾天後,患者突然發抖、打寒戰並自行腹瀉,代表胃熱向外排出,病情即將緩解。
由於熱熨發汗時,火熱之氣集中在上半身,導致腰部以下無汗,膀胱受外寒與內熱交迫,造成小便困難;同時陽氣上浮不固,可能出現小便失禁或反覆尿意,但實際排尿量卻很少(因津液不足),糞便因而乾硬。胃熱無法下行,引發嘔吐;火氣上逆,使得腳底怕風、發冷。
等到患者發抖腹瀉後,硬便排出,胃中鬱熱隨之通暢。此時頭部會突然劇痛(因火熱上散),腳心轉熱(陽氣下行),顯示胃熱已完全消退——這是因腸道暢通後,穀氣(消化後的養分)得以正常輸布全身的緣故。此頭痛現象如同爐火被堵塞時悶燒,一旦通暢,火焰便向上竄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