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4)
卷四 (4)
1. 炎熱入胃證十一(太陽六十六)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太陽病皮毛被感,表郁為熱,內尚無熱。俟其表熱傳胃,日久失清,乃見煩躁。今二日之內方入陽明,不應躁而反躁,其胃陽素盛可知。乃不用清涼,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炎就燥,邪熱入胃,胃中水竭,乃生煩躁。燥熱薰心,必發譫語。若十餘日後微陰內,復忽振慄而自下利,則胃熱下泄,此為欲解也。
方其熨背取汗,火熱蒸騰,上雖熱而下則寒。故從腰以下絕無汗,意外寒鬱其內熱,故膀胱閉澀,欲小便而不得。陽氣升泄不根於水,膀胱無約時欲失溲。如此則小便當數而反不數者,津液枯也。水枯則大便乾硬。便乾腸結,胃熱不得下達,故氣逆作嘔。火熱上逆,故足下逆冷而惡風寒。
及振慄下利。大便已行,則穀氣宣暢四達。頭痛而火從上散,足熱而陽從下達。胃中燥熱解散無餘緣,穀氣以便通而下流故也。便通而頭痛者,如壚底壅塞,火焰不升。一通則火即上炎也。
白話文:
太陽病發作兩天後,反而出現煩躁不安,接著又用熱敷背部的方式使他大量出汗,這表示熱邪已經進入胃部,導致胃中的水分耗竭,所以才會出現煩躁不安,甚至開始說胡話。如果過了十幾天後,突然感到發冷顫抖並開始腹瀉,這表示病邪正在消退,快要痊癒了。
因為這種情況下,汗液不會從腰部以下流出,想小便卻又排不出來,反而想吐,甚至有失禁的感覺,腳底也怕風,大便變得乾硬。應該頻繁小便卻反而排不出來,以及大便排完後,頭部突然劇烈疼痛,腳心一定會發熱,這是因為腸胃消化後的營養往下流動的緣故。
太陽病本來是皮膚毛孔受到外邪侵襲,導致體表鬱熱,身體內部其實還沒有熱象。等到體表熱邪傳入胃部,時間久了會讓胃氣不清,才會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現在才發病兩天就進入陽明病階段,不應該出現煩躁不安反而出現,這說明他本來胃火就比較旺盛。此時不應該用清涼的藥物,反而用熱敷背部的方式讓他大量出汗,這會讓熱氣更加旺盛,熱邪就會進入胃部,胃中的水分因此耗竭,才會產生煩躁不安。燥熱之氣向上擾亂心神,一定會開始說胡話。如果十幾天後,體內陰氣稍微恢復,突然感到發冷顫抖並開始腹瀉,這表示胃熱正在向下排泄,這就是快要痊癒的徵兆。
當初用熱敷背部來發汗,熱力蒸騰,身體上半部雖然發熱,下半部卻感到寒冷。所以腰部以下的部位完全不出汗,體內的熱氣反而被寒氣鬱積,導致膀胱閉塞,想小便卻又排不出來。陽氣向上升發卻沒有水的滋養,膀胱失去約束力,所以會有失禁的感覺。這樣就會出現應該頻繁小便卻反而排不出來的情況,這是因為體內津液枯竭的緣故。水分枯竭,大便就會變得乾硬。大便乾硬導致腸道堵塞,胃熱無法向下疏導,所以會出現噁心嘔吐。火熱之氣向上逆行,所以腳底會感到發冷,而且怕風。
等到發冷顫抖並開始腹瀉後,大便排出來,腸胃消化後的營養就可以順暢地在全身流動。頭痛是因為熱氣從上方散發出去,腳熱是因為陽氣從下方流動。胃中的燥熱已經完全解除,這是因為腸胃消化後的營養可以通過排便向下疏導。排便通暢後頭痛,就像爐灶底部被堵塞,火焰無法上升一樣。一旦疏通,火氣就可以向上升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