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七 (4)

回本書目錄

卷七 (4)

1. 微汗發黃證二十七(陽明七十八)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無汗,是陽虛而土濕者,以火薰發汗,但額上微汗出,而身上無汗,小便不利者,濕無泄路,鬱而生熱,必發黃也。

2. 茵陳蒿證二十八(陽明七十九)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方在太陰十二)

汗出而濕熱發泄則不發黃,但頭汗而身無汗,濕熱莫泄而小便又復不利,故身必發黃。茵陳蒿湯。茵陳利水而泄濕,梔子大黃除煩而蕩熱也。

3. 脈遲發黃二十九(陽明八十)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陰勝則脈遲,陽虛胃逆,飲食不甘,故難以至飽,飽則脾不能化,中焦鬱滿,濁氣不降,故心煩頭眩,土濕木鬱,必小便艱難,此欲作谷疸,緣穀氣陳宿,是以鬱而發黃也,雖下之而腹滿不減,以其陰盛而脈遲故也。

4. 柴胡麻黃證三十(陽明八十一)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方在少陽二)。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方在太陽二十)。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脈弦浮大。弦為少陽,浮為太陽,大為陽明脈。是以三陽合病,而氣短腹都滿,則太陰證。少陽之脈,自胃口而布脅肋。膽胃郁遏,故脅下及心作痛。經氣痞塞,故久按之而氣不通。表寒外束,相火鬱升而刑肺金,故鼻乾不得汗(肺竅於鼻)。膽木刑胃土,氣困乏,故嗜臥。

濕土賊於甲木,土木皆郁,故一身及面目悉黃。土濕木鬱,疏泄不行,故小便難。胃氣壅遏,故發潮熱。胃腑郁迫,濁氣上逆,故時嘔噦。少陽脈循兩耳,經氣逆行,壅塞不降,故耳前後腫。經鬱熱盛,故刺之小瘥,而外證不解。病過十日,之外脈自里達表,續續外浮者,是未傳陽明之腑,太陰之臟猶在少陽之經也。

宜小柴胡湯柴胡黃芩,清半表之火。參甘大棗,補半里之陽。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噦也。若脈但浮而不弦,又無少陽諸證者,則全是太陽病。與麻黃湯以泄表郁。中風而用麻黃者,發汗以泄太陰之濕也(金匱風濕諸證俱用麻黃)。若不尿,腹滿而愈加嘔噦者,水賊土敗,不可治也。

5. 小柴胡證三十一(陽明八十二)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方在少陽二)

陽明胃腑為少陽經邪所郁,陽氣遏逼,故發潮熱;糟粕莫容,故便滑溏;胃逆膽壅,經氣不降,故胸脅滿結。宜小柴胡湯,半補陽明之裡氣,半泄少陽之表邪也。

6. 小柴胡證三十二(陽明八十三)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方在少陽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陽明為少陽所遏,下脘之氣陷則病溏泄,上脘之氣逆則病嘔吐。胃逆而津液不降,心部瘀濁故舌起白苔。由肺胃壅塞而上焦不通也。柴芩泄少陽經邪,松其鬱迫,故上焦通而津液下,胃氣和而汗出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