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5)
卷四 (5)
1. 火邪圊血證十二(太陽六十七)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清與圊同)
太陽病,當以汗解,乃以火薰之,又不得汗,內熱愈增,其人必躁,到經盡之期,當解而不解,熱傷血分,必當圊血,此名火邪也。
白話文:
火邪圊血證十二(太陽六十七)
太陽病應該用發汗法治療,卻誤用火燻法,導致無法出汗,患者因此煩躁不安。到了病程應結束的時候仍未痊癒,體內熱邪損傷血分,就會引起便血,這種情況稱為火邪。
(「圊」與「清」字義相同,均指便血。)
2. 火逆助邪證十三(太陽六十八)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脈浮宜以汗解,乃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外火而更盛,病從腰以下必重濁而痹塞,此名火逆。
白話文:
脈象浮起應當發汗解表,卻誤用火灸治療導致外邪無從散出,因外部熱力而更加熾盛,致使患者腰部以下出現沈重麻痺的症狀,這種因錯誤火灸造成的病症稱為「火逆」。
3. 火逆吐血證十四(太陽六十九)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故咽燥吐血。
脈浮熱甚,當汗之以泄其熱,反灸之,此為實證。實證而用灸,是實以虛治也。內之實熱,因外火而大動,必傷陰氣,故咽燥而吐血。
白話文:
脈象浮且發熱嚴重,應以發汗方法來疏散熱氣,卻誤用艾灸治療,這是將實證當成虛證來處理。體內的實熱受到外部火灸的影響而更加亢盛,必定會損傷陰液,因此導致咽喉乾燥而吐血。
簡單來說:當脈浮發熱嚴重時,該用發汗法治療,卻誤用艾灸,這等於用治虛證的方法處理實證。內在的實熱因外部火灸而加劇,損傷陰分,造成咽喉乾燥和吐血。
4. 火邪內攻證十五(太陽七十)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微數之脈,營血虛虧,慎不可灸。誤灸而因火為邪,則為煩躁而氣逆,追陰氣之已虛,逐陽火之原實,因令血散脈中,耗亡失守。一灸之火雖微,而其煎熬內攻則甚有力,焦骨傷筋,日就枯槁,營血消爍,終難復舊也。
白話文:
火邪內攻證十五(太陽七十)
脈象微且數,表示營血虛虧,此時千萬不可施灸。若誤用灸法,火邪便會成為病邪,導致煩躁氣逆。這會進一步耗損原本已虛的陰氣,助長本就偏盛的陽火,使得血液散溢於脈中,失去固攝。
灸火看似微弱,但其內攻之力相當猛烈,會灼傷筋骨,使身體逐漸枯槁。營血被消蝕後,便難以恢復如初。
5. 太陽壞病入太陰去路(一十一章)
太陰以濕土主令陰盛之人,病在太陽表鬱則濕動,然不經誤治則胃陽未虧,濕氣之作猶俟漸成。及夫汗下、溫針,陽亡陰旺,濕邪勃興,土敗水侮,危證疊出。防微杜漸之法,不可不亟講也。
白話文:
主題:太陽壞病傳入太陰的病理髮展(共十一章)
內容:太陰經以濕土之氣為主導,若患者本身陰氣偏盛,當病邪處於太陽經而體表郁滯時,濕氣便會隨之萌動。但若未經歷錯誤的治療手段,胃中陽氣尚未受損,濕氣的形成仍需較長時間逐漸積累。等到誤用發汗、瀉下或溫針等療法後,體內陽氣消亡、陰氣旺盛,導致濕邪驟然發作。此時脾土功能衰敗,腎水乘虛反克,種種危急症狀將接連顯現。因此,在病症初起時及早防治、阻斷惡化趨勢的調理方法,必須立即深入研究掌握。
6. 太陽壞病入太陰五苓散證一(太陽七十一)
太陽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乾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此太阳入阳明去路,将成白虎证者)。若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阳四十一)。
发汗后阳盛之人阴亡土燥则入阳明而成白虎证,阴盛之人阳亡土湿则入太阴而成五苓证。如汗后胃中乾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此将来之人参白虎证也。宜少少与饮,以在大汗之后阳气新虚也。设燥热已甚,少水不救盛火则用白虎。若燥热未甚,得少水和胃则烦渴自愈,无事白虎也。
若汗后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则太阴之象已见端倪,宜以五苓燥土而行水。盖阳格于外,表证未解,是以脉浮。湿动于内,木气不达,是以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耗伤肺津,是以消渴。此之消渴,消少水而频饮,不能大消,以其湿盛而热微也。
白話文:
太陽病經過發汗治療後大量出汗,導致胃中乾燥,出現心煩失眠、想要飲水的症狀,此時應少量給予飲水,讓胃氣調和即可痊癒(這是太陽病轉為陽明病的發展趨勢,可能形成白虎湯證)。若同時出現脈搏浮、小便不通暢、輕微發熱與口渴症狀,則應使用五苓散治療(方劑內容見太陽病第四十一條)。
發汗後,陽氣旺盛的人因陰液耗損、脾胃乾燥會轉為陽明病而出現白虎湯證;陰氣偏盛的人因陽氣耗損、脾胃濕盛則會轉為太陰病而出現五苓散證。如果發汗後胃中乾燥、心煩失眠、想喝水,這是可能即將發展為人參白虎湯證的情況。此時應少量給予飲水,因為大汗後陽氣暫時虛弱。假設燥熱嚴重,少量飲水無法緩解熾熱的火氣,就需使用白虎湯。若燥熱不嚴重,少量飲水調和胃氣後,煩渴症狀會自行消退,無需使用白虎湯。
若發汗後出現脈浮、小便不利、輕微發熱與口渴,則是太陰病症狀初現的跡象,應以五苓散健脾燥濕、利水行氣。這是因為陽氣被阻隔在外,表證未解,所以脈象浮;濕氣內動,肝氣疏洩不暢,導致小便不利;肝氣鬱結化風,耗傷肺臟津液,因而口渴。此種口渴屬於飲水量少但頻繁的輕度症狀,並非嚴重耗水,因為濕氣偏盛而熱象較輕。
7. 五苓散證二(太陽七十二)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陽四十一)
發汗已,熱隨汗散,乃脈見浮數而證見煩渴,是汗出陽虛,土濕而火升也。蓋火秘陽蟄,全恃乎土,陽亡濕動,肺胃不降,君火升炎。故脈證如此,宜以五苓燥土泄濕。若未汗而見浮數煩渴之脈證,則宜大青龍而不宜五苓矣。
白話文:
五苓散證二(太陽七十二)
發汗之後,脈象呈現浮數,並且伴有煩躁口渴的症狀,此時應使用五苓散治療。
發汗後,熱氣隨汗液排出,但脈象卻出現浮數,且症狀表現為煩渴,這是由於出汗導致陽氣虛弱,脾土濕氣過盛而心火上升。因為火的潛藏與陽氣的收斂,全靠脾土的作用,若陽氣流失、濕氣活動,導致肺胃之氣無法下降,心火便會上升燃燒。因此才會出現這樣的脈象與症狀,此時應以五苓散來燥化脾土、排除濕氣。
若在尚未發汗之前,就出現浮數煩渴的脈象與症狀,則應使用大青龍湯治療,而非五苓散。
8. 甘草乾姜證三(太陽七十三)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燥,煩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方在太陰三)
脈浮自汗,裡熱外泄也。小便數,則大便必硬。心煩者,胃熱之薰沖也。陽明病,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微惡寒者,表未全解,自汗雖出,而未能遽發也。亦是調胃承氣證。(陽明篇上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即此證。)醫以脈浮自汗,病象太陽中風證,反與桂枝湯,加附子,而增桂枝,以攻其表,此大誤也。得之汗多,陽亡,使手足厥冷,咽喉乾燥。陽氣離根,而生煩躁。胃氣上逆,而作嘔吐。作甘草乾薑湯與之。甘草培土而補中,乾薑溫胃而降逆。
陽回肢暖,是以厥愈,足溫。其腳之攣急,緣其木燥而筋縮也。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甘草舒筋而緩急,芍藥清風而潤燥,其腳自伸。若胃氣不和,土燥譫語,少與調胃承氣,則胃氣調和矣。桂枝發汗,是為一逆。若不以姜甘回陽,而重發其汗,或復加燒針,以大亡其陽,是為再逆。
當速用四逆以回陽。姜甘加附子,水土雙溫也。
白話文:
甘草乾姜證三(太陽七十三)
病人傷寒,脈象浮、自發出汗、小便頻繁、心煩、輕微怕冷、腳部抽筋拘急。若誤用桂枝湯想解表,這是治療錯誤。此誤治後會導致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嘔吐,此時應給予甘草乾薑湯,以恢復陽氣。
若手腳轉暖,抽筋尚未緩解,再給予芍藥甘草湯,雙腳即可伸展。若胃氣不和、胡言亂語,則少量使用調胃承氣湯。若再度誤汗或加用燒針治療,導致陽氣大傷,則需用四逆湯急救。
脈浮自汗是體內熱氣外散;小便頻繁表示大便乾硬;心煩是胃熱上衝所致。雖屬陽明病初期,仍有輕微怕冷,表示表證未完全解除,自汗但熱氣未能充分發散,此時適用調胃承氣湯(參考陽明篇所述:太陽病經吐、下、發汗後,微煩、小便頻繁、大便乾硬,可用小承氣湯調和)。
醫生見脈浮自汗,誤判為太陽中風,竟用桂枝湯加附子並增加桂枝分量以發汗解表,這是嚴重錯誤。過度發汗導致陽氣亡失,出現手腳冰冷、咽乾、煩躁嘔吐,此時用甘草乾薑湯。甘草健脾補中,乾薑溫胃降逆,陽氣恢復則四肢回暖,抽筋因肝木燥熱、筋脈拘縮所致,續用芍藥甘草湯。甘草鬆筋緩急,芍藥清熱潤燥,腳部自然舒展。
若胃熱燥結而譫語,少量調胃承氣湯可調和胃氣。誤用桂枝發汗為第一次錯誤;若未及時以薑、甘草回陽,反覆發汗或燒針,更傷陽氣,是為第二次錯誤,須急用四逆湯(含附子)溫補脾腎陽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