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回本書目錄

1. 卷八

2. 少陽經上篇(二十二章)

3. 少陽本病

少陽以甲木而化氣於相火,經在二陽三陰之間,陰陽交爭則見寒熱,久而陽勝陰敗,但熱而無寒則入陽明,陰勝陽敗,但寒而無熱則入太陰。小柴胡清解半表而杜陽明之路,溫補半里而閉太陰之門,使其陰陽不至偏勝,表邪解於本經,是謂和解少陽之經。自頭走足下行,則相火蟄藏而溫腰膝;上逆則相火燔騰而焚胸膈;相火升炎,津血易耗。

是以少陽之病獨傳陽明者多,大柴胡湯治少陽之經而兼陽明之腑者,以此溫針汗下亡津耗血之法俱少陽之所切忌,恐其陰傷而入陽明也。然太陽少陽合病則有嘔利之條,嘔利者非太陽少陽之病而實陽明之病也。緣甲木鬱則克戊土,胃以倉廩之官而被甲木之邪經迫腑郁不能容納,故病上嘔而下利。

究之胃病則氣逆,逆則為嘔;脾病則氣陷,陷則為利。嘔多者少陽傳陽明之病,利多者少陽傳太陰之病也。然則少陽之傳太陰者正自不乏其義,見於第十八章曰:傷寒六七日其人煩躁者陽去入陰也,則篇中不必瑣及而大旨炳然矣。

白話文:

少陽病的根本,是因肝(甲木)的氣化作用,使相火產生。少陽經的位置在二陽經和三陰經之間,當陰陽之氣互相抗爭時,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如果時間久了,陽氣勝過陰氣,只發熱而不怕冷,就會轉入陽明經;反之,陰氣勝過陽氣,只怕冷而不發熱,就會轉入太陰經。

小柴胡湯的作用,在於清除半表半裡的邪氣,同時阻止病情轉入陽明經,並溫補身體內部,關閉病情轉入太陰經的通道,使陰陽之氣不至於偏盛,讓表面的邪氣在少陽經自行消解,這就是所謂的調和少陽經。

少陽經的氣機,如果從頭向下行走,相火就會潛藏起來,溫養腰部和膝蓋;如果向上逆行,相火就會過度燃燒,灼傷胸部和膈膜。相火如果過度升騰,就會耗損體內的津液和血液。

所以,少陽病獨自傳入陽明經的情況比較多。大柴胡湯治療少陽經的病,同時兼顧陽明腑的病,原因就在於此。而使用溫針、發汗、瀉下等會耗損津液血液的治療方法,都是少陽病所忌諱的,因為擔心陰液受損而使病情轉入陽明經。

然而,當太陽病和少陽病合併發生時,會出現嘔吐和腹瀉的症狀,這種嘔吐和腹瀉並不是太陽病或少陽病本身的問題,而是陽明病的表現。這是因為肝氣鬱結會克制脾胃(戊土),導致脾胃這個儲存食物的器官,因為肝氣的邪氣壓迫,無法正常容納食物,所以會出現上吐下瀉的情況。

具體來說,胃氣生病會導致氣機上逆,上逆就會引起嘔吐;脾氣生病會導致氣機下陷,下陷就會引起腹瀉。嘔吐嚴重,表示病情從少陽轉入陽明;腹瀉嚴重,表示病情從少陽轉入太陰。

由此可見,少陽病傳入太陰病的情況也是存在的,這在《傷寒論》第十八章有提到:「傷寒六七天,病人出現煩躁不安,代表陽氣衰退,轉入陰證。」因此,這篇不必再詳細說明,只要掌握這個大方向就可以了。

4. 少陽經提綱(少陽一)

少陽之氣化於相火,其經自頭走足,病則氣逆而火炎升燎咽喉而上燔頭目。少陽之兼證不一,而口苦咽乾目眩則為主證,以相火之上郁故也。病情遞變而三者不變,病狀善移而三者不移,緣相火不得下秘,離本根而上浮,故口苦咽乾頭目旋轉而不寧。也是則少陽之他證皆在於或然之中,而少陽之三者則處於必然之例。

提綱揭三證以概少陽,少陽雖幻化無常,然或有殊狀而必無遁情矣。

少陽之為病,口苦咽乾目眩也。

足少陽之經起目銳眥,下頸合缺盆,口咽目皆少陽經脈之所循。少陽以下行為順,病則經氣壅遏,逆循頭面,相火燔騰,故見證如此。苦者火之味,炎上作苦也。眩者相火離根升浮,旋轉之象也。(素問標本病傳論:肝病頭目眩,肝膽同氣也。)

白話文:

少陽經的氣化作用與相火有關,它的經脈從頭部走到足部。如果生病,會導致氣逆,火氣向上燃燒,侵犯咽喉,甚至向上焚燒頭部和眼睛。少陽經的兼症有很多種,但以口苦、咽乾、眼睛眩暈為主要症狀,這是因為相火向上鬱積的緣故。病情雖然會變化,但這三種主要症狀不會改變;病狀雖然會轉移,但這三種主要症狀依然存在。這是因為相火無法向下潛藏,離開根本而向上浮動,所以會出現口苦、咽乾、頭暈目眩等不適。也就是說,少陽經的其他症狀都可能出現,也可能不出現,而口苦、咽乾、目眩這三種症狀則是必然會發生的。

少陽經的提綱主要揭示這三種主要症狀,以此來概括少陽經的病證。少陽經的病症雖然變化無常,但即使有其他不同的表現,也一定不會脫離這個基本的情形。

少陽經的病症,主要表現就是口苦、咽乾、眼睛眩暈。

足少陽經脈起於眼睛外角,向下到頸部,會合於缺盆穴,口、咽、眼都是少陽經脈所循行的部位。少陽經的經氣向下運行是順暢的,但若生病,會導致經氣壅塞,逆行向上到頭面部,使相火燃燒,所以會出現這些症狀。口苦是火的味道,火氣向上就會感到苦味。眩暈是相火離開根本而向上浮動,呈現旋轉的現象。(《素問·標本病傳論》中說:「肝病會導致頭暈目眩」,這是因為肝膽的氣是相通的。)

5. 少陽經病小柴胡證一(少陽二)

傷寒五六日中風,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心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五六日,又中風邪,此在太陽,即風寒雙感,桂麻各半證也。風寒在表,逼遏少陽經氣,於是少陽病作。少陽經在太陽、陽明之裡,三陰之表。表則二陽,故為半表;裡則三陰,故為半里。半表者,居二陽之下,從陽化氣而為熱;半里者,居三陰之上,從陰化氣而為寒。

人之經氣不鬱則不盛,鬱則陽盛而生熱,陰盛而生寒。經氣鬱迫,半表之衛欲發於外而營氣束之,不能透發,故閉藏而生表寒;半里之營欲發於外而衛氣遏之,不能透發,故鬱蒸而生裡熱。蓋寒傷營則營束其衛而生表寒,及其營衰則寒往而熱又來矣;風傷衛則衛遏其營而生裡熱,及其衛衰則熱往而寒又來矣。一往一來,勝負不一,此所以往來寒熱也。

少陽經脈下胸,貫膈,由胃口而循脅肋,病則經氣鬱遏而克戊土。戊土脹塞,礙膽經降路,經脈壅阻,故胸脅苦滿;戊土被賊,困乏堙瘀,故嘿嘿不欲飲食;甲木既逆,相火上燔,而戊土升填君火,又無下濟之路,是以心煩;胃土上逆,濁氣不降,是以喜嘔;或相火薰心而胃未甚逆,是以心煩而不嘔;或相火刑肺,是以渴生;或土寒木燥,土木逼迫,是以腹痛;或經氣盤塞而脅下痞硬;或土濕木鬱,心下悸動而小便不利;或肺津未耗而內不作渴;太陽未罷而心有微熱;或胃逆肺阻而生咳嗽。凡此諸病,總是少陽中郁,表裡不和之故。

小柴胡湯,柴芩清半表而泄甲木,參甘棗溫半里而補己土,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少陽在半表半裡之間,半里之陰虛則自陽明之經而入於陽明之腑,半里之陽虛則自太陰之經而入太陰之臟。小柴胡柴芩清泄半表,使不入於陽明,參甘溫補半里,使不入於太陰,則邪解於本經而無入陰入陽之患,是之謂和解表裡也。蓋木病則傳土,所謂病則傳其所勝也(素問語)。

少陽與陽明、太陰為鄰,防其剋土而傳陽明,故以柴芩泄半表而清陽明;防其剋土而傳太陰,故以參甘補半里而溫太陰。於是表裡雙解矣。

白話文:

如果生病五六天,又受到風邪侵襲,出現時冷時熱的症狀,感覺胸口和兩側肋骨脹滿不舒服,悶悶不樂不想吃東西,心煩容易想吐,有時心煩卻不想吐,有時口渴,有時肚子痛,有時脅肋下感覺有硬塊,有時心悸,小便不順暢,有時不覺得口渴,身體微微發熱,或是有咳嗽,這些情況適合用小柴胡湯治療。

生病五六天,又受到風邪侵襲,這時風寒邪氣同時侵犯身體,病位在太陽,類似桂枝湯和麻黃湯各用一半的狀況。風寒邪氣在體表,阻礙了少陽經氣的運行,因此引起少陽病。少陽經的位置在太陽和陽明經的裡面,又在三陰經的外面。說它在表,因為它屬於二陽經,所以是「半表」;說它在裡,因為它接近三陰經,所以是「半裡」。所謂半表,是指它在二陽經的下方,從陽氣轉化成熱;所謂半裡,是指它在三陰經的上方,從陰氣轉化成寒。

人體的經氣如果沒有阻塞就不會虛弱,阻塞就會使陽氣旺盛而生熱,陰氣旺盛而生寒。經氣被阻塞壓迫,半表的衛氣想要發散到體外,卻被營氣束縛住,不能散發,因此閉塞而產生表寒;半里的營氣想要發散到體外,卻被衛氣阻礙,不能散發,因此鬱悶蒸發而產生裡熱。寒邪傷害營氣,營氣就會束縛衛氣而產生表寒,等到營氣衰弱,寒邪消退而熱邪又會出現;風邪傷害衛氣,衛氣就會阻礙營氣而產生裡熱,等到衛氣衰弱,熱邪消退而寒邪又會出現。這樣一來一回,時而偏盛,時而偏衰,這就是為什麼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現象。

少陽經脈下行至胸部,穿過橫膈膜,從胃口處沿著兩側肋骨運行,生病時,經氣被阻塞壓迫,就會剋制脾胃的運作。脾胃脹滿阻塞,阻礙了膽經的下降通道,經脈也跟著壅塞,所以胸部和肋骨會脹滿不舒服;脾胃被剋制,就會困乏疲憊,所以悶悶不樂不想吃東西;肝木氣機逆亂,虛火上炎,而脾胃之氣又不能下行濟火,所以會心煩;胃氣上逆,濁氣不能下降,所以容易想吐;有時虛火薰擾心臟,但胃氣逆亂的情況不嚴重,所以會心煩卻不想吐;有時虛火向上侵犯肺部,所以會口渴;有時脾土虛寒,肝木乾燥,脾土和肝木互相壓迫,所以會肚子痛;有時經氣阻滯,脅肋下會感覺有硬塊;有時脾土濕盛,肝木氣機鬱結,就會心悸,小便不順暢;有時肺部的津液沒有耗盡,所以體內不會感到口渴;太陽病的邪氣還沒完全消除,所以身體會微微發熱;有時胃氣上逆,肺氣被阻礙,就會咳嗽。以上這些病症,總的來說都是因為少陽經脈氣機鬱結,導致表裡不和諧所引起的。

小柴胡湯中,柴胡和黃芩能夠清除半表邪氣,疏泄肝木,人參、甘草和紅棗能夠溫補半里,補益脾土,生薑和半夏能夠降逆胃氣,止住嘔吐。少陽經位於半表半裡之間,半里的陰虛,邪氣就會從陽明經進入陽明腑;半里的陽虛,邪氣就會從太陰經進入太陰臟。小柴胡湯用柴胡和黃芩來清除疏泄半表,使邪氣不進入陽明經;用人參和甘草來溫補半里,使邪氣不進入太陰經,這樣就可以讓邪氣在本經消解,而不會傳入陰經或陽經,這就叫做調和表裡。肝木有病就會傳到脾土,這就是所謂的「病則傳其所勝」的道理(出自《素問》)。

少陽經與陽明經和太陰經相鄰,為了防止邪氣剋制脾土而傳入陽明經,所以用柴胡和黃芩來疏泄半表,清除陽明經的邪熱;為了防止邪氣剋制脾土而傳入太陰經,所以用人參和甘草來補益半里,溫補太陰經。這樣就可以達到表裡雙解的效果。

6. 小柴胡湯

柴胡(半斤) 黃芩(半斤洗) 半夏(半斤洗) 人參(三兩) 甘草(三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煩而不嘔,去半夏,人參加栝蔞實一枚(栝蔞實滌淤而清煩)。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蔞根四兩(人參栝蔞根益氣而生津,清金而止渴)。若腹痛者,去黃芩,加芍藥三兩(芍藥泄甲木而清相火,息風燥而止腹痛)。

若脅下痞硬,去大棗,加牡蠣四兩(牡蠣軟堅而消痞硬)。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黃芩,加茯苓四兩(茯苓泄水而去濕,濕去則木達,風息悸動自安)。若不渴,外有微熱者,去人參加桂三兩,溫覆取微似汗愈(桂枝解太陽之表邪)。若咳者,去人參、大棗、生薑,加五味子半斤,乾薑二兩(五味子乾薑降逆氣而止咳)。

白話文:

小柴胡湯的組成是:柴胡(半斤)、黃芩(洗淨,半斤)、半夏(洗淨,半斤)、人參(三兩)、甘草(三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二升煎煮,煮取六升後,去除藥渣,再將藥液煎煮至三升。每次溫服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如果胸中覺得煩悶卻不嘔吐,就去掉半夏,加入栝蔞實一枚(栝蔞實能清除淤積、清解煩躁)。如果感到口渴,就去掉半夏,加入人參,使人參總量達到四兩半,再加入栝蔞根四兩(人參和栝蔞根能補益元氣、產生津液,清肺熱而止渴)。如果腹痛,就去掉黃芩,加入芍藥三兩(芍藥能疏泄肝木、清除相火,平息風燥而止腹痛)。

如果脅肋下有痞塊且感覺堅硬,就去掉大棗,加入牡蠣四兩(牡蠣能軟化堅硬的腫塊、消除痞塊)。如果心悸、小便不順暢,就去掉黃芩,加入茯苓四兩(茯苓能利水去濕,濕氣消除則肝木條達,風邪平息,心悸自然安定)。如果沒有口渴,但身體略微發熱,就去掉人參,加入桂枝三兩,用藥後覆蓋保暖,微微出汗就會痊癒(桂枝能解太陽經的表邪)。如果咳嗽,就去掉人參、大棗、生薑,加入五味子半斤、乾薑二兩(五味子和乾薑能降逆氣而止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