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6)
卷四 (6)
1. 甘草乾薑湯(十八)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將炙甘草四兩、炮過的乾薑二兩,稍微搗碎。加入三升水煮,煮到剩下一升半,濾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2. 芍藥甘草湯(十九)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芍藥(約150克)和炙甘草(約150克)。
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加入三升的水煮到剩下一升半,濾掉藥渣,將藥液分兩次溫服。
3. 甘草乾姜證四(太陽七十四)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其微熱,虛則兩脛攣急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溫。脛尚微拘急,重與甘草芍藥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此復述上章,設為問答。證象陽旦,即證象桂枝之互文。(金匱產後中風數十日不解,頭痛惡寒,時時有熱,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林億以為即桂枝湯。按證是桂枝湯無疑。)按法治之,即上章以桂枝攻其表,及此章因加附子,增桂令汗出也。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
載在脈法。(脈法: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脈弦而大,大則為芤,芤則為虛也。)所謂風則浮虛也。(脈法語。)風則生其微熱,虛則兩脛攣急病。與桂枝湯證形象符合,而熱微足攣,又似陽虛。因增桂枝而加附子,以發其表。附子溫經汗多,亡陽是以厥逆咽乾而生煩躁。
汗出津枯,胃腑燥結,是以譫語煩亂。不知寸口脈浮大,是陽明之裡實。(陽明篇:大便硬者,脈浮而緩,為陽明病。傷寒三日,陽明脈大。三陽合病,脈浮而大。)而非太陽之表虛。誤以桂附發汗重,亡其陽,裡實變而為裡虛。更飲甘草乾姜,陽回足溫。重與芍藥甘草湯,即脛伸。
少與調胃承氣,變結糞為微溏,止其譫語。藥良法精,應手愈矣。何不可知之有?(喻嘉言誤會陽旦陰旦二湯,謂桂枝加黃芩為陽旦湯,加桂枝為陰旦湯。按法用之,即桂枝加黃芩之法。所以得之便厥,誤在黃芩。仲景即行桂枝之法,增桂枝令其汗出,更加附子溫經。悖繆極矣。
嗣後醫書俱襲其說,皆載陽旦陰旦二方,不通之至。至仲景自有桂枝加桂湯,不名陰旦陰旦之名。荒唐怪誕,所謂不知而妄作也。)
白話文:
有人問:這個病症看起來像是使用陽旦湯的狀況,也按照陽旦湯的治療方法去處理,結果病情反而加重,出現了手腳冰冷、喉嚨乾燥、小腿肌肉抽筋,甚至開始說胡話的現象。醫生說:「到了半夜,手腳應該會暖和起來,小腿也會伸直。」後來果然如醫生所說,那要如何知道會這樣呢?
答:這是因為把脈時,發現寸口的脈象浮且大,浮代表有風邪,大代表體內虛弱。有風邪就會產生輕微發熱,虛弱就會導致小腿肌肉抽筋。這個病症看起來像使用桂枝湯的狀況,所以就加入了附子來加強藥效,並且增加桂枝的用量來幫助發汗。但是附子太過溫熱,導致陽氣耗損,才會出現手腳冰冷、喉嚨乾燥、煩躁的現象。
因為發汗過多,津液耗損,導致腸胃燥熱結滯,所以才會說胡話、煩躁不安。這時應該改用甘草乾薑湯,等到半夜陽氣恢復,手腳自然就會溫暖。小腿雖然還有點抽筋,再服用甘草芍藥湯,小腿就能伸直。最後再稍微用調胃承氣湯讓大便稍微稀一點,這樣就能停止說胡話了,病也就會好了。
這段話是在複述上一章的內容,並用問答的方式來解釋。說這個病症看起來像是陽旦湯證,其實是指看起來像桂枝湯證。「按法治之」,是指上一章用桂枝湯來治療表證,以及這章又加入附子,增加桂枝用量來發汗。寸口的脈象浮且大,浮代表有風邪,大代表體內虛弱,這在脈法中都有記載。脈法中提到,浮脈代表風邪,脈大則代表虛弱。所謂風邪,就是浮脈且虛弱的意思。風邪會導致輕微發熱,虛弱則會導致小腿肌肉抽筋。這和桂枝湯的症狀很像,但是發熱較輕微,小腿抽筋,又好像有陽虛的現象,因此才增加桂枝用量並加入附子來發汗。附子溫熱,發汗過多會耗損陽氣,所以才會手腳冰冷、喉嚨乾燥、煩躁不安。
發汗過多,津液耗損,腸胃乾燥結滯,所以才會說胡話、煩躁不安。要知道,寸口的脈象浮大,其實是陽明經的裡實證,而不是太陽經的表虛。錯誤地以為是表虛,又用桂枝加附子來發汗,反而耗損陽氣,導致裡實轉變為裡虛。因此改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使手腳溫暖。再用芍藥甘草湯,小腿就能伸直。最後用少量的調胃承氣湯,讓大便從結滯變為稀軟,就能停止說胡話。用藥精準,方法正確,自然就能藥到病除,有什麼不能理解的呢?(喻嘉言誤解了陽旦湯和陰旦湯,認為桂枝加黃芩是陽旦湯,加桂枝是陰旦湯。他按照錯誤的方法使用,才會導致病情加重,問題出在黃芩。仲景是按照桂枝湯的方法,增加桂枝用量來發汗,又加入附子來溫經,完全是錯誤的。後世的醫書都沿用他的說法,記載了陽旦湯和陰旦湯,實在是理解不夠。仲景明明有桂枝加桂湯,卻沒有陽旦陰旦的說法。這種荒謬怪誕的說法,實在是自己不懂,卻亂加揣測。)
4. 汗後吐逆證五(太陽七十五)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汗出陽泄,土敗胃逆,水藥不得入口,是謂逆治。若更發汗,陽敗土崩,太陰吐利之證必將俱作,無有止期矣。
白話文:
發汗之後,如果喝不進水藥就表示出現了「逆」的狀況。如果這時候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一定會導致嘔吐和腹瀉不止。
發汗會使陽氣外洩,脾胃功能也會因此衰敗,導致胃氣上逆,使得水藥難以入口,這就稱為「逆治」。如果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陽氣會更加衰敗,脾胃會更加崩潰,進而引發太陰證的嘔吐和腹瀉等症狀,而且會沒完沒了。
5. 汗後吐逆證六(太陽七十六)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陰陽互根,陽虛脫根,升浮於上,是以脈數數為客熱,升浮不能消化水穀,故作嘔吐。緣其陽亡而胃中虛冷也。
白話文:
病人脈搏跳動很快,這是體內有熱的表現。照理說應該是能消化食物、想吃東西的,反而出現嘔吐,這是因為發汗導致體內陽氣虛弱,胸膈部位的氣也虛了,所以脈搏才會跳得快。這種快速的脈搏是虛熱的表現,因為胃腸虛冷,無法消化食物才會嘔吐。
陰陽是互相依存的,陽氣虛弱會導致陰氣也失去根基,虛弱的陽氣會向上浮動,所以脈搏才會跳動得快,形成虛熱的假象。這種虛浮的陽氣無法消化食物,所以產生嘔吐。這是因為體內陽氣衰亡,導致胃中虛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