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八 (3)

回本書目錄

卷八 (3)

15. 小建中湯(六十七)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16. 小柴胡證九(少陽十)

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甜故也。

素慣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桂、甘、飴、棗之甜,最動嘔吐也。

17. 屬陽明證十(少陽十一)

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柴胡湯已半表之熱清,應當不渴,渴者胃腑燥熱,屬陽明也,以法治之。去其燥熱,則胃病不成矣。

18. 黃芩半夏證十一(少陽十二入陽明去路)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少陽經氣鬱而克戊土,土病而下脘不容。自下利者,與黃芩湯。甘草大棗,補其脾精;黃芩、芍藥,泄其相火。恐利亡脾陰,以致土燥而入陽明也。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19. 黃芩湯(六十八)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斤,生薑三兩。

20.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六十九)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黃芩湯方內加半夏、生薑,余依黃芩湯服法。

21. 大柴胡證十二(少陽十三入陽明去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表證發熱汗出,當解乃汗出不解,是內有陽明裡證,熱自內發,非關表寒。汗去津亡,則燥熱愈增矣。心中痞硬,是膽胃兩家之鬱塞也。嘔吐而下利者,是戊土迫於甲木,上下二脘不能容納水穀也。吐利心痞,自是太陰證,而見於發熱汗出之後,則非太陰而陽明也。大柴胡湯柴芩芍藥,清少陽之火;枳實大黃,泄陽明之熱;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22. 大柴胡湯(七十)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斤洗)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23. 大柴胡證十三(少陽十四入陽明去路)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嘿嘿不欲飲食),大便硬,脈細者(包下沉緊);此為陽明經之微結。以少陽陽明兩經郁迫結於胃口,故心下滿脹。經熱薰蒸,故頭上汗出。必有少陽之表證,如汗出惡寒肢冷心滿之類。復有陽明之裡證,如大便硬之類。

蓋少陽與陽明合病,戊土不能勝甲木,必傳陽明胃腑,故決有里證。其脈之沉主在裡也。汗出為陽經之微結。假令純是陰分之結(陽以少陽經言,陰以陽明腑言),必不得復有外證,如汗出惡寒之類。應當悉入在裡。既有外證,此為半在裡半在表也。其脈雖沉緊,亦不得為少陰病。

所以然者,少陰病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而實少陽也。此大柴胡證。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少陽之經邪。設服後猶不了了者,再以承氣泄陽明之腑邪。得屎而解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