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7)
卷四 (7)
1. 吐後生煩證七(太陽七十七)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太陽病、傷寒、中風,表邪外閉,營衛不達,當見惡寒。吐傷胃氣,里陽上逆,外達皮毛,故反不惡寒而欲去衣被,此為吐之令陽火離根而內煩故也。
白話文:
太陽病使用嘔吐治療後,但太陽病本來應該會怕冷的,現在反而不怕冷,而且不想穿衣服,這是因為嘔吐導致的內煩。
太陽病,無論是傷寒還是中風,都是外邪閉塞體表,導致營氣和衛氣無法順利運行,所以應該會怕冷。嘔吐傷了胃氣,導致體內的陽氣往上逆行,並發散到體表的皮膚毛孔,所以反而不怕冷而想要脫掉衣服,這就是因為嘔吐使得陽氣浮散而產生內煩的緣故。
2. 吐後作吐證八(太陽七十八)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身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吐傷胃,陽虛浮無根,故關脈細數。一二日胃病尚淺,吐則傷輕,胃中虛餒故飢,而胃氣上升故不能食;三四日胃病頗深,吐則傷重,陽火虛浮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虛冷不能化谷故朝食暮吐。此亦過吐傷胃,是謂小逆。遲則微陽續覆,逆氣乃下也。汗吐下溫針,諸逆之中,惟吐為輕。
凡胸腹之內,腐敗壅塞,隔礙真陽,鬱悶懊憹,頭痛心煩,吐之清氣通暢,即刻輕安,最妙之法也。即吐之過當,中虛內煩,亦無汗下亡陽諸禍,一溫中氣虛煩立止,最易治療,故曰小逆也。
白話文:
太陽病本來應該是會怕冷發燒,現在卻是自己流汗,不覺得怕冷發燒,而且把脈時發現寸關脈細小又跳得快,這是因為醫生用吐法用過頭了。
如果一兩天前才用吐法,會感到肚子餓,但嘴巴卻吃不下東西;如果三四天前才用吐法,會不喜歡吃稀飯,反而想吃冰冷的食物,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就吐出來,這些都是醫生用吐法不當造成的。這種情況算是小小的逆症。
吐法會傷害胃,導致陽氣虛弱浮散沒有根基,所以把脈會發現寸關脈細小又跳得快。一兩天前用吐法,胃的損傷還比較輕微,吐完後胃裡面虛弱空蕩,所以會感到飢餓,但胃氣虛弱向上逆反,因此吃不下東西;三四天前用吐法,胃的損傷就比較嚴重了,吐完後陽氣虛浮,所以不喜歡吃稀飯,反而想吃冷的食物,而且因為胃中虛冷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早上吃下去的東西晚上就吐出來。這也是因為過度使用吐法傷害了胃,所以說這是小小的逆症。如果再過一段時間,體內微弱的陽氣能夠慢慢恢復,逆反的氣就會下降。在發汗、吐、瀉、溫補和針灸等各種治療方法中,吐法算是比較輕微的副作用。
凡是胸腹之內,如果有腐敗、堵塞、阻礙陽氣流通的情況,導致煩悶不舒服、頭痛心煩等症狀,用吐法可以使氣機通暢,馬上就能感到輕鬆舒適,這真是很棒的方法。即使因為過度使用吐法而導致中氣虛弱、內心煩躁,也不會像發汗或瀉下那樣有損耗陽氣的危險。只要溫補中氣,虛煩的狀況就會馬上停止,這是很容易治療的,所以說是小小的逆症。
3. 身疼下利證九(太陽七十九)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方在太陰三)。救表宜桂枝湯(方在太陽五)。
傷寒表病下之,敗其里陽,續得下利清穀不止,已成太陰自利,而身體疼痛,表證未解,是表裡皆病。然急當救里,不暇及表也。救里之後,利止便調,然後表之身疼痛者,急當救之。蓋表邪不解,恐里陰復鬱而生寒,故救之宜急。救里宜四逆以溫中,救表宜桂枝以解外傷寒。
而不用麻黃者,里陽既虛,不敢過汗也。 (此與太陰下利腹脹滿章,彼此互文。救表即攻表,攻表即發表。)
白話文:
如果因為傷寒而使用攻下的藥物,導致持續腹瀉不止,而且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身體又感到疼痛,這時候應該趕緊處理腹瀉的問題。如果之後腹瀉停止了,排便也正常了,但是身體還是疼痛,這時候就應該趕緊處理體表的問題。處理腹瀉適合使用四逆湯(藥方在太陰篇第三條),處理體表適合使用桂枝湯(藥方在太陽篇第五條)。
如果是因為傷寒的表證,使用了攻下的藥物,反而損傷了腸胃的陽氣,導致腹瀉不止,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這就已經變成太陰病引起的腹瀉了,而且身體還感到疼痛,代表體表的問題也還沒解決,是屬於表裡都有病的情況。但這時候應該先處理腹瀉的問題,沒辦法同時處理體表的問題。等處理好腹瀉,排便也恢復正常後,如果身體還是疼痛,就應該趕緊處理體表的問題。因為體表的問題沒有解決,怕會導致腸胃的陰寒之氣再次鬱積,所以要趕緊處理。處理腹瀉適合使用四逆湯來溫暖腸胃,處理體表適合使用桂枝湯來解除外來的傷寒。
之所以不使用麻黃,是因為腸胃的陽氣已經虛弱,不敢再用發汗過度的藥物了。(這段文字和太陰篇裡提到腹瀉、腹脹滿的章節互相呼應。處理體表的問題其實也是在攻表,攻表也就是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