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7)

回本書目錄

卷四 (7)

1. 吐後生煩證七(太陽七十七)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太陽病、傷寒、中風,表邪外閉,營衛不達,當見惡寒。吐傷胃氣,里陽上逆,外達皮毛,故反不惡寒而欲去衣被,此為吐之令陽火離根而內煩故也。

白話文:

太陽病經過催吐治療後,原本應該出現的怕冷症狀反而消失,甚至不想穿衣服靠近衣物,這是因為嘔吐導致體內產生虛熱煩躁的緣故。

太陽病包括傷寒和中風,這類表症本應因外邪阻閉、氣血運行不暢而表現出怕冷的症狀。但嘔吐會損傷胃氣,使體內陽氣向上逆行,向外散發到體表,因此反而不再怕冷,甚至想脫去衣被。這種現象是由於嘔吐導致體內陽氣脫離根本,轉而形成內在的燥熱煩悶所致。

2. 吐後作吐證八(太陽七十八)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身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吐傷胃,陽虛浮無根,故關脈細數。一二日胃病尚淺,吐則傷輕,胃中虛餒故飢,而胃氣上升故不能食;三四日胃病頗深,吐則傷重,陽火虛浮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虛冷不能化谷故朝食暮吐。此亦過吐傷胃,是謂小逆。遲則微陽續覆,逆氣乃下也。汗吐下溫針,諸逆之中,惟吐為輕。

凡胸腹之內,腐敗壅塞,隔礙真陽,鬱悶懊憹,頭痛心煩,吐之清氣通暢,即刻輕安,最妙之法也。即吐之過當,中虛內煩,亦無汗下亡陽諸禍,一溫中氣虛煩立止,最易治療,故曰小逆也。

白話文:

吐後作吐證八(太陽七十八)

太陽病患者本應出現惡寒發熱的症狀,但現在卻表現為身體自發性出汗、不惡寒也不發熱,且關脈細數,這是因為醫生誤用催吐法所致。若在發病一兩天內誤吐,患者會感到腹中飢餓但無法進食;若在三四天後誤吐,則會出現不願喝熱粥、想吃冷食,甚至早上吃的食物晚上就吐出來的情況,這些都是錯誤催吐造成的。此屬輕微的治療失誤。

催吐會損傷胃氣,導致陽氣虛浮無根,因而關脈細數。發病初期(一兩天)胃病較淺,催吐傷害較輕,胃中空虛故感飢餓,但因胃氣上逆而無法進食;若在三四天後催吐,胃病較深,傷害較重,陽火虛浮故不喜熱粥而偏好冷食,胃中虛冷無法消化食物,因而早上進食晚上吐出。這也是過度催吐傷胃的輕微症狀,稱為「小逆」。待陽氣逐漸恢復,逆亂之氣便會平息。在誤治(汗、吐、下、溫針)中,催吐的危害最輕。

通常胸腹內有腐敗積滯,阻礙陽氣運行,引發鬱悶煩躁、頭痛心煩時,催吐能使氣機通暢,迅速緩解不適,是最佳療法。即使催吐過度導致中虛內煩,也不會像誤汗、誤下那樣造成亡陽等嚴重後果,只需溫補中氣,虛煩即可消除,治療相對容易,因此稱為「小逆」。

3. 身疼下利證九(太陽七十九)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方在太陰三)。救表宜桂枝湯(方在太陽五)。

傷寒表病下之,敗其里陽,續得下利清穀不止,已成太陰自利,而身體疼痛,表證未解,是表裡皆病。然急當救里,不暇及表也。救里之後,利止便調,然後表之身疼痛者,急當救之。蓋表邪不解,恐里陰復鬱而生寒,故救之宜急。救里宜四逆以溫中,救表宜桂枝以解外傷寒。

而不用麻黃者,里陽既虛,不敢過汗也。 (此與太陰下利腹脹滿章,彼此互文。救表即攻表,攻表即發表。)

白話文:

身疼下利證九(太陽七十九)

傷寒患者誤用瀉下法後,接著出現持續不止的下利清穀(排出未消化的食物)、身體疼痛的症狀,此時應立即搶救裏證。待裏證緩解後,若身體疼痛依然存在,但排便已恢復正常,則應立即治療表證。

治療裏證宜用「四逆湯」(方劑見太陰病第三條);治療表證宜用「桂枝湯」(方劑見太陽病第五條)。

傷寒表證誤用瀉下法,損傷體內陽氣,導致持續下利清穀,形成太陰病的自發下利,此時雖仍有身體疼痛的表證未解,呈現表裏同病的狀態。但此時應優先搶救裏證,暫不處理表證。待裏證緩解、下利停止、排便正常後,若仍有身體疼痛的表證,才需立即治療。這是因為若表邪未解,恐會再次影響裏陰,導致寒證復發,故需盡快處理。

治療裏證宜用「四逆湯」溫暖中焦,治療表證宜用「桂枝湯」解除外感。此處不選用麻黃湯,是因裏陽已虛,需避免過度發汗傷及正氣。(此段與「太陰病下利腹脹滿」條文相互對應,救表即攻表,攻表即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