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七 (1)

回本書目錄

卷七 (1)

1. 陽明虛證

陽明從燥金化氣,是為燥土。太陰以濕土主令,是為濕土。脾胃以膜相連(《素問》語),感應最捷。胃家實則燥土司氣而濕以化燥,胃中虛則濕土主令而燥土亦化濕。燥則陽明之證也,濕則太陰之證也。而化氣之燥究不敵主令之濕,雜證濕居其九而燥不得一。蓋胃家之陽實,非風寒鬱為內熱則不病也。

惟傷寒有胃家實證,乃胃家之實者未能強半,而胃中之虛者不止十三。實則始終於陽明,所謂陽明中土無所復傳承氣之的證也。虛則病在陽明而陽衰氣退,太陰脾臟將起而代秉其權。是名為陽明,而實則太陰無所復傳者,自此而傳變無窮。四逆真武之證悉伏於此矣。陽明為陽盛之經,猶且虛實之相半,況乎太陽為三陽之終,少陽為三陽之始,此將盛方長之氣,則動入三陰,未可屈指也。蓋脾陰胃陽勝負之機在乎中氣。

臨病而不知中氣,見陽明之經熱,昧陽明之腑冷,汗下燒針,孟浪錯繆,中氣一敗,禍生不測。雖胃家之實攻泄之早,猶且陽去而入陰。矧胃中之虛汗下一誤,有不亡神失國而登鬼錄者哉。老子有言:「治人事天莫若嗇。」醫家寶嗇中氣,不肯孟浪輕泄,則燥濕移易,虛實貿遷。

金書玉訣盡在此矣。

2. 陽明虛證提綱(陽明五十一)

飲食者胃家之能事也,胃氣右降,上脘清虛而善容受,是以能食。陽莫盛於陽明,陽盛而土燥則胃降而善納,陽虛而土濕則胃逆而不食。不能食者,是胃土濕而腎水寒也。土剋水,土性濕而水寒。陽盛則土燥而剋水,陰盛則水寒而侮土,以腎家之寒移於土位則病中寒。中寒者,水勝而土負,胃敗而氣逆,故不能食。

胃主受盛,脾主消克。食穀不化者,脾家之弱;絕粒不食者,胃家之虛。凡病一見不食則責陽明而不責太陰,以其受盛之失職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胃實則當能食。若能食者,名為中風,是風中於表也。不能食者,名為中寒,是寒生於里也。陽明承氣之證,來自中風者多能食者,腑中陽旺,乃異日胃家燥熱之根。不能食者,是陽虛而中寒,胃陽已不用事,脾陰將司其權,不得與實家之中風並論也。

下篇胃中虛冷與上篇胃家實也,虛實相對。實者陽明之始基,虛者太陰之初氣也。

3. 中風瘕泄證一(陽明五十二)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土濕而小便不利,手足陽泄而濈然汗出,此寒氣凝結欲作堅固之癥瘕,大便必初硬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寒冷不能蒸化水穀,水穀不別,俱入二腸而成泄利故也。凡水寒土濕陰氣凝結,瘕塊堅硬,多病溏泄。服暖水燥土之劑,陽回泄止,寒消塊化,續從大便而出,滑白黏聯,狀如痰涕。

是即固瘕之泮解而後行者也。五十七難所謂大瘕泄者即此。

4. 四逆證二(陽明五十三)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方在太陰三)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水寒侮土,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以水濟水,必發噦也。

5. 胃中虛冷證三(陽明五十四)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外熱內寒,誤謂內熱而攻之,土敗胃逆,必發嘔噦。

6. 胃中寒冷證四(陽明五十五)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吐下亡陽,中氣極虛而衛泄失斂,復極汗出者,以其人表陽拂鬱,離根外浮,誤謂表邪,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土敗胃逆,故作嘔噦。

7. 噦而腹滿證五(陽明五十六)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噦而腹滿,陽明之濁氣不降,太陰之清氣不升也。前後二陰必有不利之部,前部不利,利其水道;後部不利,利其穀道。腹滿之病,不過氣水停郁二者而已。

8. 身癢無汗證六(陽明五十七)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氣虛不能透發,鬱於皮腠,故癢如蟲行也。

9. 咳嘔厥逆證七(陽明五十八)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咳而嘔,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無汗則陽氣內虛,小便利則陽氣下虛。經所謂「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問》語)。二三日後,胃陽愈虛,氣逆咳嘔,手足厥冷,濁氣上壅,必苦頭痛。不咳不嘔,手足不厥,逆者濁氣未逆,故頭不痛。

10. 咳逆咽痛證八(陽明五十九)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胃土上逆,陽氣不降,浮越無根,是以頭眩,表解故不惡寒,胃陽未敗故能食。胃土上逆,肺金壅硗,則為咳。咳則相火逆沖,是以咽痛。不咳者,相火未沖,故咽不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