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1)
卷四 (1)
1. 卷四
2. 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3. 太陽壞病
太陽風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黃是也。陽偏盛者,恐異日之入陽明,則有大青龍、白虎湯,早清其燥熱。陰偏勝者,恐異日之入三陰,則有小青龍、五苓散,預去其濕寒。處治不瘥,病在太陽一經,自當應藥而解,不成壞病。醫不知此,實其實而虛其虛,若汗、若吐、若下、若溫、針、補、瀉,異施遂成壞病,非復太陽本色矣。壞病者,即後日之陽明與三陰也。
陽盛而泄其陰,則入陽明;陰盛而亡其陽,則入三陰。桂枝麻黃之證,變為亢陽孤陰,是以曰壞。至於陽明,俟其腑熱內實,一下而愈,猶為逆中之順。然而腑邪傷陰,失於急下,亦伏死機,則順中之逆,正自不少。若夫三陰陰盛陽負動,懼危亡,則逆居強半而順不十。且仲景於是有救逆之法,隨證處治,轉逆為從,元通微妙,良工苦心矣。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是由於風寒引起的,有正確的治療方法,那就是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如果陽氣偏盛,擔心之後會轉變為陽明病,可以使用大青龍湯或白虎湯,及早清除其燥熱。如果陰氣偏盛,擔心之後會轉變為三陰病,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或五苓散,預先去除其濕寒。
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治療沒有好轉,病仍然停留在太陽經,只要用對藥就會痊癒,不會變成壞病。如果醫生不了解這些,反而實證用補法,虛證用瀉法,或者用發汗、催吐、攻下、溫熱、針灸、補益、瀉法等錯誤的方法來治療,就會使病情惡化成為壞病,這就不是太陽病原來的樣子了。所謂壞病,就是指之後會轉變為陽明病或三陰病。
陽氣過盛而耗損陰氣,就會轉變成陽明病;陰氣過盛而耗損陽氣,就會轉變成三陰病。本來用桂枝湯或麻黃湯可以治療的病症,轉變為陽氣過亢而陰氣衰弱,所以稱之為壞病。如果轉變為陽明病,等到腑中的燥熱確實內實之後,用攻下法就可以治好,這還算是逆轉中的順利。然而,如果腑中的邪熱損傷了陰液,卻沒有及時攻下,也可能埋下死亡的禍根,這就是順利中的逆轉,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至於轉變為三陰病,由於陰氣過盛而陽氣衰弱,情況就危險了,逆轉的機會占大多數,順利痊癒的機會不到十分之一。幸好張仲景對此有救逆的方法,根據病情來治療,可以將逆轉變為順利,其中奧妙之處,實在是良醫的苦心啊。
4. 太陽壞病提綱一(太陽五十四)
桂枝麻黃,太陽風寒主方也。若至三日之久,正將入陽明太陰之期,業經汗下溫針而病仍不解,則事當大壞,未必猶在太陽;即太陽未罷,而亦未必尚屬太陽桂麻之證。是宜審觀脈證,另立新法。故總立壞病之綱,詳開救逆之門也。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太陽病治之得法,當解於本經,不至入腑傳臟而成壞病。若至三日之久,已經發汗、吐下、溫針諸治而病不解,則不在太陽,定緣誤治,入別經而成壞病。當觀其脈證,知其所犯何逆,隨證治之。曰壞病者,非太陽之本病故也。
白話文:
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是治療太陽經受風寒的主要方劑。如果病情持續三天,正要進入陽明或太陰的階段,而且已經使用了發汗、瀉下或溫針等治療方法,但病症仍然沒有解除,那麼情況就會變得非常糟糕,疾病未必還停留在太陽經。即使病情還在太陽經,也未必還是適合用桂枝湯或麻黃湯的證狀。這時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另外制定新的治療方法。因此,這裡總結了壞病的綱要,詳細說明了如何挽救病情逆轉的方法。
太陽病經過三天,已經用過發汗、催吐、瀉下或溫針等治療,病症仍然沒有解除的,這就是壞病,不適合再使用桂枝湯。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了解犯了什麼逆證,然後根據具體的證狀進行治療。
太陽病如果治療得當,應該在本經痊癒,不會傳入腑臟而形成壞病。如果病情持續三天,而且已經使用了發汗、催吐、瀉下、溫針等治療方法,病症仍然沒有解除,那麼疾病就不在太陽經了,一定是誤治導致病情進入其他經脈,形成了壞病。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了解犯了什麼逆證,然後根據具體的證狀進行治療。所謂壞病,指的是已經不是太陽經本身的問題了。
5. 壞病提綱二(太陽五十五)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先本下之而復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申明上章「逆」字之義:風寒外閉,宜辛溫發散而不宜下;燥熱內結,宜苦寒攻下而不宜汗。若表邪未解,里邪復盛,則宜先汗而後下;若里邪急迫,表邪輕微,則宜先下而後汗。錯則成逆矣。若治法得宜,先後不失,不為逆也。
白話文:
原本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卻反而用了瀉下的方式,這就是錯亂的治療。如果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不算錯亂;如果先用瀉下的方式治療,之後又用發汗的方式,那就是錯亂;如果先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就不算錯亂。
進一步說明上一段提到的「錯亂」的意思:風寒侵襲體表,造成閉塞,應該用辛溫的藥物發散,不應該用瀉下的方式;燥熱在體內結聚,應該用苦寒的藥物攻下,不應該用發汗的方式。如果體表的病邪還沒解除,體內的病邪又很嚴重,就應該先用發汗的方式,之後再用瀉下的方式;如果體內的病邪很急迫,體表的病邪比較輕微,就應該先用瀉下的方式,之後再用發汗的方式。如果用錯了治療方法,就會造成錯亂。如果治療方法運用得當,先後順序沒有錯亂,就不會造成錯亂的治療。
6. 太陽壞病入陽明去路(十五章)
陽明從燥金化氣,陽旺之人,表鬱則燥動。然不經誤治,津液未耗,燥氣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溫針,傷津亡液,燥氣大發,經腑合邪,乃成下證。雖不如三陰之險,然陰虧陽亢,亦伏危機,未可率然也。
白話文:
陽明病是因為燥金之氣化生,陽氣旺盛的人,如果體表鬱悶不暢,就會引發躁動。然而,如果沒有經過錯誤的治療,津液沒有被耗損,燥氣的產生,怎麼會一下子就變得這麼嚴重呢?等到用了發汗、攻下、溫針等方法,損傷了津液,使得體液亡失,燥氣就會大爆發,經絡和臟腑一起受到邪氣侵襲,就形成了陽明腑實的下證。雖然不像三陰病那樣危險,但陰液虧虛、陽氣亢盛,也潛藏著危機,不可以輕忽。
7. 太陽壞病入陽明桂枝證一(太陽五十六)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主之。(方在太陽五)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設內有腑熱,則下之當愈。若使脈浮,則表邪未解,必不能愈。以浮為邪在表,遺其外邪,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當須解外,則愈。宜主桂枝也。 此太陽表證未罷,而內有腑證,固當下也。然必外解而後可下。若發汗未解,而遽下之,設脈猶見浮,則外必不愈。故仍以桂枝解外。
白話文:
如果得了太陽病,一開始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卻沒有治好,反而又用瀉下的方法,如果脈象是浮的,病就不會好。因為脈浮代表病邪在體表,不應該用瀉下法,所以病才不會好。現在脈象還是浮的,代表病邪還在體表,應該要先解除體表的病邪,病才會好。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
太陽病,如果一開始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卻沒有治好,反而又用瀉下的方法,如果體內有腑熱,那用瀉下法應該會好。如果脈象還是浮的,代表體表的病邪還沒解除,病一定不會好。因為脈浮代表病邪在體表,卻忽略了體表的病邪,反而用瀉下法,所以病才不會好。應該要先解除體表的病邪,病才會好。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
這表示太陽表的症狀還沒解除,而體內又有腑熱的症狀,本來應該可以用瀉下法。但一定要先解除體表的病邪後,才可以進行瀉下。如果發汗治療沒好,就馬上用瀉下法,假設脈象仍然是浮的,代表體表的病一定不會好。所以還是要用桂枝湯來解除體表的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