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回本書目錄

1. 卷七

2. 陽明經下篇(三十三章)

3. 陽明虛證

陽明從燥金化氣,是為燥土。太陰以濕土主令,是為濕土。脾胃以膜相連(《素問》語),感應最捷。胃家實則燥土司氣而濕以化燥,胃中虛則濕土主令而燥土亦化濕。燥則陽明之證也,濕則太陰之證也。而化氣之燥究不敵主令之濕,雜證濕居其九而燥不得一。蓋胃家之陽實,非風寒鬱為內熱則不病也。

惟傷寒有胃家實證,乃胃家之實者未能強半,而胃中之虛者不止十三。實則始終於陽明,所謂陽明中土無所復傳承氣之的證也。虛則病在陽明而陽衰氣退,太陰脾臟將起而代秉其權。是名為陽明,而實則太陰無所復傳者,自此而傳變無窮。四逆真武之證悉伏於此矣。陽明為陽盛之經,猶且虛實之相半,況乎太陽為三陽之終,少陽為三陽之始,此將盛方長之氣,則動入三陰,未可屈指也。蓋脾陰胃陽勝負之機在乎中氣。

臨病而不知中氣,見陽明之經熱,昧陽明之腑冷,汗下燒針,孟浪錯繆,中氣一敗,禍生不測。雖胃家之實攻泄之早,猶且陽去而入陰。矧胃中之虛汗下一誤,有不亡神失國而登鬼錄者哉。老子有言:「治人事天莫若嗇。」醫家寶嗇中氣,不肯孟浪輕泄,則燥濕移易,虛實貿遷。

金書玉訣盡在此矣。

白話文:

陽明經脈的特性是從燥金之氣轉化而來,屬於燥土。太陰經脈則以濕土為主導,屬於濕土。脾和胃透過薄膜相連(如《素問》所說),感應非常靈敏。當胃氣強盛時,燥土會主導氣的運行,使濕氣轉為乾燥;當胃氣虛弱時,濕土會主導氣的運行,使燥土也轉為濕潤。乾燥的狀態就是陽明經的病症,濕潤的狀態則是太陰經的病症。然而,轉化之氣的乾燥終究比不上主導之氣的濕潤,所以各種雜病中濕氣佔了九成,乾燥的情況不到一成。一般來說,胃氣的陽氣強盛,如果不是因為風寒鬱積化為內熱,是不會生病的。

只有傷寒病有胃氣強盛的實證,但實際上胃氣強盛的狀況並不多,而胃氣虛弱的情況卻占了絕大多數。胃氣強盛的實證會始終表現在陽明經,這就是所謂陽明中土沒有其他傳變,只要用承氣湯攻下即可的證候。若是胃氣虛弱的虛證,雖然病在陽明經,但陽氣會衰退,太陰脾臟會開始主導其功能。這種情況雖然名為陽明病,但實際上已經是太陰病,無法再傳給其他經脈了。從此之後病情變化無窮,四逆湯、真武湯等證候都潛伏於此。陽明經是陽氣旺盛的經脈,都還會有虛實參半的情況,更何況太陽經是三陽經的終點,少陽經是三陽經的起點,這些正在旺盛發展的陽氣,如果轉入三陰經,是難以估計的。總的來說,脾陰和胃陽的盛衰關鍵在中氣。

臨床上如果不懂得中氣的重要性,只看到陽明經有熱象,卻忽略了陽明腑的寒象,就妄用發汗、攻下或燒針等療法,就會造成錯誤的治療,中氣一旦衰敗,就會產生無法預料的禍患。即使是胃氣實證,過早地用攻下之法,陽氣也會因此而進入陰分。更何況是胃氣虛弱的情況,如果又誤用發汗之法,可能會導致神志喪失,如同國家滅亡,而名列鬼籍。老子說:「治理人事如同治理天道,最重要的就是愛惜。」醫家應當重視並愛惜中氣,不要輕易地使用瀉下的療法。這樣才能因應燥濕的轉變,虛實的變化。

所有的醫理和精髓都包含在此了。

4. 陽明虛證提綱(陽明五十一)

飲食者胃家之能事也,胃氣右降,上脘清虛而善容受,是以能食。陽莫盛於陽明,陽盛而土燥則胃降而善納,陽虛而土濕則胃逆而不食。不能食者,是胃土濕而腎水寒也。土剋水,土性濕而水寒。陽盛則土燥而剋水,陰盛則水寒而侮土,以腎家之寒移於土位則病中寒。中寒者,水勝而土負,胃敗而氣逆,故不能食。

胃主受盛,脾主消克。食穀不化者,脾家之弱;絕粒不食者,胃家之虛。凡病一見不食則責陽明而不責太陰,以其受盛之失職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胃實則當能食。若能食者,名為中風,是風中於表也。不能食者,名為中寒,是寒生於里也。陽明承氣之證,來自中風者多能食者,腑中陽旺,乃異日胃家燥熱之根。不能食者,是陽虛而中寒,胃陽已不用事,脾陰將司其權,不得與實家之中風並論也。

下篇胃中虛冷與上篇胃家實也,虛實相對。實者陽明之始基,虛者太陰之初氣也。

白話文:

飲食是胃的主要功能,胃氣應該向下運行,上脘保持清虛的狀態,才能好好地容納食物,這樣就能夠吃得下。陽氣最旺盛的地方就是陽明,陽氣旺盛導致脾土乾燥,胃氣就會順暢下降而容易接納食物;陽氣虛弱導致脾土濕潤,胃氣就會上逆而不想吃東西。不能吃東西,是因為脾土濕潤且腎水寒冷。脾土會克制腎水,但土性濕潤而水寒。陽氣旺盛,脾土就會乾燥而克制腎水;陰氣旺盛,腎水就會寒冷而反過來侵犯脾土,如果腎的寒氣轉移到脾土的位置,就會導致中寒的疾病。所謂中寒,就是水氣旺盛而脾土虛弱,胃的功能衰敗而胃氣上逆,所以無法吃東西。

胃主要負責容納食物,脾主要負責消化食物。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是脾的功能虛弱;完全不吃東西,是胃的功能虛弱。一般來說,生病時如果出現不吃東西的情況,應該考慮是陽明經的問題,而不是太陰經的問題,因為陽明負責接納食物的功能失常了。

陽明病如果能吃東西,稱為中風;不能吃東西,稱為中寒。

陽明經的疾病,主要是胃實證。胃實證應該能吃東西。如果能吃東西,稱為中風,表示風邪侵襲到身體表面。如果不能吃東西,稱為中寒,表示寒邪產生於身體內部。陽明承氣湯證,多半來自於中風,且多能吃東西,因為腑內的陽氣旺盛,這也是未來胃部燥熱的根源。如果不能吃東西,就是陽氣虛弱而導致中寒,胃的陽氣已經無法發揮作用,脾陰將會主導其功能,不能和實證中風的情況相提並論。

下篇所說的「胃中虛冷」與上篇所說的「胃家實證」,是虛實相對的概念。實證是陽明經的起始基礎,虛證則是太陰經的初始氣機。

5. 中風瘕泄證一(陽明五十二)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土濕而小便不利,手足陽泄而濈然汗出,此寒氣凝結欲作堅固之癥瘕,大便必初硬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寒冷不能蒸化水穀,水穀不別,俱入二腸而成泄利故也。凡水寒土濕陰氣凝結,瘕塊堅硬,多病溏泄。服暖水燥土之劑,陽回泄止,寒消塊化,續從大便而出,滑白黏聯,狀如痰涕。

是即固瘕之泮解而後行者也。五十七難所謂大瘕泄者即此。

白話文:

如果得了陽明病,因為受寒而吃不下東西,小便不順暢,手腳不斷冒汗,這就是即將形成「固瘕」的徵兆,大便會先硬後軟。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裡寒冷,無法分辨食物和水分。

陽明病如果因為受寒而吃不下飯,又因為體內濕氣而小便不順,手腳的陽氣外洩導致不斷冒汗,這是因為寒氣凝結,快要形成堅硬的腫塊,也就是「瘕」。大便一定會先硬後軟。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胃裡寒冷無法消化食物和水分,導致食物和水分無法區分,一起進入大小腸,形成腹瀉。凡是體內寒冷、濕氣重、陰氣凝結,形成的腫塊會很硬,而且常常會拉肚子。服用溫熱、乾燥脾胃的藥物,陽氣恢復,腹瀉就會停止,寒氣消散,腫塊也會化解,然後會從大便排出,大便會像痰一樣滑滑黏黏的。

這就是堅硬的腫塊開始分解後才排出來的情況。五十七難所說的「大瘕泄」指的就是這種情形。

6. 四逆證二(陽明五十三)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方在太陰三)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水寒侮土,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以水濟水,必發噦也。

白話文:

脈象呈現浮在表面但跳動緩慢,這是外表有熱象而體內卻寒冷的表現,並且伴隨腹瀉,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殘渣,這種情況要用四逆湯來治療。(四逆湯的藥方在太陰篇第三條有記載)如果是由於胃中虛寒,導致無法進食,甚至喝水都會想嘔吐。

這是因為寒冷的水氣侵犯了脾胃,造成胃中虛冷,所以才會吃不下東西,喝水的話,等於是以寒冷的水來加重體內的寒冷,這樣一定會導致嘔吐。

7. 胃中虛冷證三(陽明五十四)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外熱內寒,誤謂內熱而攻之,土敗胃逆,必發嘔噦。

白話文:

陽明病(指胃腸相關的疾病)的病人,如果不能吃東西,這時用攻下熱邪的方法,一定會出現噁心、想吐的症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病人胃裡面虛弱且有寒氣的緣故。因為病人本來就虛弱,所以用攻下熱邪的方法,反而會導致噁心、想吐。

這是因為病人的體表有熱象,體內卻是虛寒,如果誤以為是內熱而用攻下的藥物,就會造成脾胃功能衰敗,胃氣上逆,一定會引發嘔吐、噁心。

8. 胃中寒冷證四(陽明五十五)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吐下亡陽,中氣極虛而衛泄失斂,復極汗出者,以其人表陽拂鬱,離根外浮,誤謂表邪,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土敗胃逆,故作嘔噦。

白話文:

因為傷寒病嚴重地嘔吐、腹瀉,導致身體非常虛弱,又大量出汗的人,是因為他體表陽氣被鬱滯,又給他喝水來發汗,所以才會產生呃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胃裡寒冷。

嘔吐、腹瀉造成陽氣耗竭,中焦氣虛到極點,導致衛氣外洩無法收斂,又大量出汗的人,是因為他體表陽氣被鬱滯,離開根本而浮散於外,被誤認為是表邪,又給他喝水來發汗,導致脾胃功能敗壞、胃氣上逆,所以才會產生嘔吐、呃逆。

9. 噦而腹滿證五(陽明五十六)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噦而腹滿,陽明之濁氣不降,太陰之清氣不升也。前後二陰必有不利之部,前部不利,利其水道;後部不利,利其穀道。腹滿之病,不過氣水停郁二者而已。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打嗝且腹部脹滿,要觀察病患的前後部位,就能知道是哪個部位功能失調,疏通那個部位就能痊癒。

打嗝且腹部脹滿,是陽明胃腸的濁氣無法下降,以及太陰脾臟的清氣無法上升的緣故。身體的前後二陰(指排尿與排便)必定有功能失調的部位,若是前部(排尿)功能失調,就應該疏通水道(利尿);若是後部(排便)功能失調,就應該疏通穀道(通便)。腹部脹滿的病症,不過是氣和水停滯鬱積這兩種原因而已。

10. 身癢無汗證六(陽明五十七)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氣虛不能透發,鬱於皮腠,故癢如蟲行也。

白話文:

這是陽明病,照理說應該會多汗,反而沒有汗,而且身體感覺像有蟲在皮膚裡爬一樣,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太久的緣故。

因為氣虛,無法將汗液正常排出,鬱積在皮膚的紋理之間,所以才會感覺癢得像蟲在爬。

11. 咳嘔厥逆證七(陽明五十八)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咳而嘔,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無汗則陽氣內虛,小便利則陽氣下虛。經所謂「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問》語)。二三日後,胃陽愈虛,氣逆咳嘔,手足厥冷,濁氣上壅,必苦頭痛。不咳不嘔,手足不厥,逆者濁氣未逆,故頭不痛。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沒有出汗,而且小便正常,過了兩三天卻開始咳嗽、嘔吐,手腳冰冷,這一定是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腳也不冰冷,就不會頭痛。

不出汗表示身體陽氣不足,小便正常表示陽氣往下虛弱。《黃帝內經》說的「小便不停,是膀胱無法固藏」就是這個意思。過了兩三天,胃部的陽氣更加虛弱,氣逆向上引起咳嗽嘔吐,手腳冰冷,濁氣往上壅塞,就一定會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腳也不冰冷,表示濁氣還沒有逆上,所以就不會頭痛。

12. 咳逆咽痛證八(陽明五十九)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胃土上逆,陽氣不降,浮越無根,是以頭眩,表解故不惡寒,胃陽未敗故能食。胃土上逆,肺金壅硗,則為咳。咳則相火逆沖,是以咽痛。不咳者,相火未沖,故咽不痛。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出現頭暈,但不怕冷,所以還能吃東西卻咳嗽,這個人一定會喉嚨痛。如果沒有咳嗽,就不會喉嚨痛。

陽明病的氣機,向下運行是順,向上運行是逆。胃土向上逆行,陽氣無法下降,向上漂浮而沒有根基,所以會頭暈。因為表證已經解除了所以不怕冷,胃的陽氣還沒有衰敗所以能吃東西。胃土向上逆行,導致肺金受到壅塞,就會咳嗽。咳嗽會導致相火逆衝,所以會喉嚨痛。沒有咳嗽的人,相火沒有向上衝,所以喉嚨就不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