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六 (12)
卷六 (12)
1. 胃熱陽絕證二十四(陽明四十三)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摶,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浮者陽盛而不藏也,芤者陰虛而內空也(外實中空謂之芤)。浮芤相合,陽亡陰枯,定以胃氣生熱,其陽獨絕而無倫也。
白話文:
主題:胃熱陽絕證二十四(陽明四十三)
內容:
脈象浮而中空(芤脈),浮脈代表陽氣外浮,芤脈則顯示陰血不足。兩者結合,顯示胃中產生虛熱,陽氣因而孤立斷絕。
浮脈是陽氣過盛而不內守的表現,芤脈則是陰血虧虛、內部空乏的徵兆(外層看似充實,實則內部空虛即為芤脈)。浮脈與芤脈同時出現,意味著陽氣耗散、陰液枯竭,必然導致胃中虛熱,使陽氣獨自斷絕而失去正常運行的依據。
2. 大承氣證二十五(陽明四十四)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非是表證,乃胃陽之實也。汗之愈亡其陰,燥屎阻其胃火,傷及太陰,故腹滿而痛。陽亢陰亡,則成死證,故當急下之。此下三章,與少陰急下三章,彼此互文。是陽明之陽亢而傷陰者,陽未盛而下早,則亡其陽;陽已亢而下遲,則亡其陰。故有緩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條。此與少陰六七日腹脹不大便章義同。
白話文:
主題: 大承氣湯證第二十五(陽明病第四十四條)
內容:
發汗後病情未解,反而出現腹部脹滿疼痛的症狀,這時應立即使用瀉下法,適合選用大承氣湯。
發汗後病未好轉,並非表證未除,而是胃中陽熱過盛。發汗過度反而耗傷陰液,燥屎阻滯胃火,進而損傷太陰(脾),導致腹部脹滿疼痛。若陽氣過盛、陰液耗盡,可能形成危重病症,因此必須迅速瀉下。此條文與後續三章,以及少陰病篇中關於急下法的三條條文,彼此相互對照。
陽明病中陽熱亢盛而傷陰的情況:若陽氣尚未過盛就過早使用瀉下法,會使陽氣受損;若陽熱已亢盛卻延誤瀉下,則會導致陰液耗竭。因此治法上,既有緩慢攻下的方式,也有急需瀉下的條例。此條文與少陰病篇中「病程六七日、腹脹且多日未排便」的條文意義相同。
3. 大承氣證二十六(陽明四十五)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腎主五液,入心為汗,發熱汗多,木枯土燥,傷及少陰,故當急下。此與少陰口燥咽乾章義同。
白話文:
大承氣證二十六(陽明四十五)
陽明病出現發熱且大量出汗的症狀時,應立即用瀉下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腎臟主掌人體的五種津液,進入心臟後化為汗。當發熱過度、汗出過多時,會導致肝木(肝氣)枯竭、脾土(脾氣)燥熱,進一步損傷少陰經(腎經),因此必須緊急瀉下。此條文的原理與「少陰病口燥咽乾」章節的論述相同。
4. 大承氣證二十七(陽明四十六)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能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肝竅於目,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胃火傷及厥陰,血亡木枯,目系乾硬,是以睛直,無表裡證,表無寒熱,里無滿痛者,身熱雖微而腑熱則劇,故當急下;此與少陰自利清水色純青章義同;陽明之病,胃家實也,篇中脈實者下之,以表虛里實故也,此為內實也,此為實也,皆發明胃家實之義。
白話文:
大承氣證二十七(陽明四十六)
患病六七天後,病人眼神不清、眼珠轉動不靈活,無明顯表證或裡證,大便困難且身體輕微發熱,這屬於實證,應立即使用瀉下法,適合選用大承氣湯。
肝的表現與眼睛相關,若眼神恍惚、眼珠活動遲滯,表明胃火已影響厥陰經,耗損陰血導致肝木枯竭,眼部經脈乾硬,因而眼珠轉動不靈。雖然沒有表證的寒熱或裡證的脹痛症狀,但體內腑熱嚴重,即便身體僅微熱,仍須急速瀉下。此情況與少陰病「自利清水且色純青」的病機相似。《陽明病篇》指出「胃家實」為陽明病的核心,脈象實者應瀉下,因表虛而裡實,此即內在實證的體現,皆闡明「胃家實」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