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六 (12)

回本書目錄

卷六 (12)

1. 胃熱陽絕證二十四(陽明四十三)

脈浮而芤,浮為陽,芤為陰,浮芤相摶,胃氣生熱,其陽則絕。

浮者陽盛而不藏也,芤者陰虛而內空也(外實中空謂之芤)。浮芤相合,陽亡陰枯,定以胃氣生熱,其陽獨絕而無倫也。

白話文:

脈象浮在表面又中間空虛,浮是陽氣的表現,空虛是陰氣的表現。這兩種脈象同時出現,代表胃氣產生熱,陽氣就會衰竭。

脈浮表示陽氣旺盛但無法收斂,脈空表示陰液虛少、內部空虛(外表摸起來實,中間卻是空的就稱為空)。這兩種脈象結合在一起,表示陽氣將要消亡,陰液也枯竭,可以確定是胃氣產生熱,導致陽氣獨自衰竭而毫無轉機。

2. 大承氣證二十五(陽明四十四)

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發汗不解,非是表證,乃胃陽之實也。汗之愈亡其陰,燥屎阻其胃火,傷及太陰,故腹滿而痛。陽亢陰亡,則成死證,故當急下之。此下三章,與少陰急下三章,彼此互文。是陽明之陽亢而傷陰者,陽未盛而下早,則亡其陽;陽已亢而下遲,則亡其陰。故有緩攻之法,又有急下之條。此與少陰六七日腹脹不大便章義同。

白話文:

如果發汗後病症沒有解除,反而出現肚子脹滿疼痛的情況,就必須趕快用瀉藥來排除病邪,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發汗後病症沒有解除,並不是因為表證(體表疾病)沒有好,而是因為胃陽(胃的陽氣)過於亢盛。發汗會更加損耗體內的陰液,乾燥的糞便堵塞了胃的火氣,進而傷害到脾胃(太陰),所以會肚子脹滿而且疼痛。如果陽氣過盛而陰液耗竭,就會形成危險的死證,所以必須趕快用瀉藥來排除病邪。這裡接下來的三段文字,和少陰病篇中需要急下藥的三段文字,彼此互相呼應。這是因為陽明病的陽氣過盛而損傷陰液的情況,如果陽氣還沒有過盛就太早用瀉藥,就會損耗陽氣;如果陽氣已經過盛才遲遲用瀉藥,就會損耗陰液。所以有緩慢攻下的方法,也有緊急使用瀉藥的條文。這和少陰病篇中,病了六七天,肚子脹滿卻不大便的章節,意義相同。

3. 大承氣證二十六(陽明四十五)

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腎主五液,入心為汗,發熱汗多,木枯土燥,傷及少陰,故當急下。此與少陰口燥咽乾章義同。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出現發燒且大量出汗的症狀,必須趕快用瀉下藥來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腎臟主導體內各種液體的代謝,這些液體進入心臟後會變成汗液。發燒又大量出汗,就像樹木枯萎、土壤乾燥一樣,會傷害到少陰經,所以必須趕快用瀉下藥來治療。這個道理和少陰篇中提到的「口乾咽燥」的病症治療原則是相同的。

4. 大承氣證二十七(陽明四十六)

傷寒六七日目中不能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肝竅於目,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胃火傷及厥陰,血亡木枯,目系乾硬,是以睛直,無表裡證,表無寒熱,里無滿痛者,身熱雖微而腑熱則劇,故當急下;此與少陰自利清水色純青章義同;陽明之病,胃家實也,篇中脈實者下之,以表虛里實故也,此為內實也,此為實也,皆發明胃家實之義。

白話文:

病人在感染風寒六七天後,眼睛看東西模糊不清,眼珠轉動也不靈活,沒有出現表證或裡證的症狀,只是大便困難,身體稍微發熱,這表示體內有實邪,應該立即用瀉下的方法治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肝臟的功能與眼睛相通,眼睛看不清楚、眼珠不協調,這是因為胃火上炎,連帶影響到肝臟(厥陰經),導致血液虧損,肝木枯萎,眼球周圍的組織變得乾硬,所以眼珠轉動不靈活。病人沒有表證,也就是沒有發冷發熱的症狀;也沒有裡證,也就是肚子不脹滿疼痛。雖然身體發燒的程度輕微,但腸胃的熱邪卻很嚴重,所以應該立即用瀉下藥治療。這和少陰病腹瀉,排出清澈、顏色純青的病症,意思相同。陽明病的主要問題是腸胃積熱。條文提到脈象強實就要用瀉下藥治療,這是因為表面虛弱但內裡實熱的緣故。這裡所說的內裡有實邪,都在說明陽明病是由於腸胃積熱所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