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六 (11)
卷六 (11)
1. 大承氣證十六(陽明三十五)
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下之而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再攻也。平人燥屎俱在大腸,陽明病熱盛津枯,糟粕在胃已成結燥,不須至腸,故曰胃中有燥屎。內無燥屎,胃氣未至郁遏,故腹不大滿也。
白話文:
大承氣證十六(陽明三十五)
若患者為陽明病,使用瀉下法後,心中感到煩悶不安,且胃部有燥屎(乾硬糞便)者,可繼續攻下治療;但若腹部僅輕微脹滿,且大便初硬後稀軟,則不可用攻下法。若有燥屎者,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使用瀉下法後若仍心煩懊憹,且胃中有燥屎者,可再次攻下。一般人燥屎都積在大腸,但陽明病因熱盛津液耗損,糟粕在胃部就已結成乾硬,不必等到腸道才形成燥屎,因此稱為「胃中有燥屎」。若內部無燥屎,胃氣尚未被阻滯,所以腹部不會明顯脹滿。
2. 大承氣證十七(陽明三十六)
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宜大承氣湯下之。若能食者,但硬耳。燥屎結塞,濁氣上衝,則不能食。
白話文:
大承氣證十七(陽明三十六)
陽明病患者出現胡言亂語,並有定時發熱(潮熱)的症狀,反而吃不下東西,這表示腸胃中一定有五六顆燥結的硬塊糞便。這種情況適合用大承氣湯來通便瀉下。
如果患者還能進食,只是大便乾硬,問題較輕。燥結的糞便阻塞腸道,濁氣上衝,便會導致無法進食。
3. 大承氣證十八(陽明三十七)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不得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土燥水枯则小便不利,气有通塞则大便乍难乍易,胃热内燔则肌表时有微热,胃气郁遏则喘阻昏冒不得寝卧,此有燥屎堵塞之故也。素问腹中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脉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
白話文:
大承氣證十八(陽明三十七)
當病人出現小便不順暢、大便時而困難時而通暢、身體偶爾微微發熱、呼吸急促、頭暈目眩而無法躺臥的症狀時,表示腸道有硬結的糞便阻塞,此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腸道乾燥、津液不足會導致小便不暢;氣機時而通暢時而阻塞,則使大便時難時易;胃中熱氣內燒,可能讓體表偶爾微熱;胃氣鬱結不通,便會引發呼吸急促、頭暈悶脹而無法安臥,這都是因乾硬糞便堵塞所致。
《素問·腹中論》提到,若無法躺臥且呼吸有聲音,是陽明經氣機上逆的表現。足三陽經的氣本應向下運行,現在卻逆而上行,所以呼吸會伴隨聲響。陽明經屬胃脈,胃為六腑之海,其脈氣本該下行,若陽明氣逆而不順應原有路徑,便會導致無法安臥。
4. 大承氣證十九(陽明三十八)
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胃氣鬱遏,無泄之竅,故繞臍作痛。
白話文:
病人已經五六天沒有大便,且出現肚臍周圍疼痛、煩躁不安的症狀,時常發作。這是因為腸道中有乾硬的糞塊阻塞,導致大便無法排出。由於胃氣受困,無法順利向下疏通,因此造成臍部周圍的疼痛。
5. 大承氣證二十(陽明三十九)
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本有宿食未消,被胃火煉成燥屎,阻礙腸胃之竅。胃氣以下行為順,下竅不通,胃氣壅遏不得降泄,逆為上行,故生煩躁而滿痛也。
白話文:
大承氣湯適應症二十(陽明病第三十九種情況)
嚴重瀉下後六七天未解大便,煩躁不消退,腹部脹滿疼痛的,這是體內有燥結的糞塊。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本來就有未消化的食物殘留的緣故。適合使用大承氣湯治療。
這是由於體內原本就有未消化的食物殘留,被胃中的火熱煎熬形成乾燥硬結的糞塊,堵塞了腸胃的通道。胃氣本該向下運行才順暢,下面的通道不通,胃氣就會壅塞停滯無法向下排出,反而向上逆行,因此產生煩躁不安和腹部脹滿疼痛的症狀。
6. 大承氣證二十一(陽明四十)
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合病,膽經郁迫胃氣壅遏,失其受盛之職,故必下利。甲木為賊,土氣未敗則脈不負。不負為順,負則木賊土敗,是之為失。負者互相剋賊之名。宿食阻礙經氣浮蕩,故振滑而數。胃主受盛,脾主消化。水穀入胃,以脾土之濕濟胃土之燥。燥濕互濟,陰陽交蒸,是以消爛腐化,中無宿物。
陽明病胃強脾弱,燥奪其濕,未及腐化,已成結硬。是宿食者,雖太陰之咎,而實陽明之過也。
白話文:
大承氣證二十一(陽明四十)
當陽明與少陽兩經同時發病時,必定會出現腹瀉的症狀。若脈象顯示脾胃之氣未受損害,則病情順暢;反之,若脈象顯示肝木過盛克伐脾土,則病情惡化。這種互相剋制的現象稱為「負」。若脈象滑且數,表示體內有未消化的積食,應使用大承氣湯瀉下治療。
陽明與少陽合病時,少陽膽經氣機鬱滯,壓迫胃氣,導致胃氣壅塞,無法正常容納消化食物,因而引發腹瀉。若肝木雖盛但脾胃之氣尚未衰弱,則脈象顯示「不負」,代表病情尚輕;反之,若肝木過度克伐脾土,導致脾土虛弱,則稱為「負」,代表病情惡化。「負」即是指肝木與脾土互相克制的現象。積食阻滯氣機,使經脈之氣浮動不穩,因此脈象呈現滑而數。
胃負責受納食物,脾負責消化吸收。食物進入胃後,需依賴脾土之濕潤來調和胃土之乾燥,兩者相互協調,陰陽交融,方能順利消化分解,不致積滯成病。
陽明病時,胃氣過強而脾氣虛弱,導致胃中乾燥過盛,脾濕不足,食物未能充分消化便已結塊硬化。因此,宿食的形成雖與脾的功能失常有關,但根本原因仍在於陽明胃氣的失衡。
7. 三陽合病證二十二(陽明四十一)
三陽合病,脈浮大,上關上,但欲眠睡,目合則汗。
太陽傳陽明少陽,陽明腑病,而太少之經邪未解,是為三陽合病。太陽之脈浮,陽明之脈大。膽氣候於左關,胃氣候於右關。膽胃不降,二氣逆行,故脈上關上。膽熱則甲木剋土,土氣困乏,故欲眠睡。平人寐則陽氣內蟄,三陽合病,陽盛於外,寐時陽氣不斂,鬱蒸而開皮毛,故目合則汗也。
白話文:
三陽合病證二十二(陽明四十一)
當太陽經的病邪傳至陽明經和少陽經時,陽明腑出現病症,而太陽、少陽的經脈邪氣仍未解除,這種情況稱為「三陽合病」。太陽經的脈象表現為「浮」,陽明經的脈象表現為「大」。膽氣的病變反映在左關脈,胃氣的病變反映在右關脈。膽氣和胃氣不能正常下降,反而逆行上衝,因此脈象顯現在關脈之上。
膽有熱時,會使肝木(甲木)過度克制脾土,導致脾胃之氣虛弱,因此患者會嗜睡。正常人睡覺時,陽氣會向內收斂;但在三陽合病的情況下,陽氣過盛於體表,睡覺時陽氣無法內收,反而鬱積蒸騰,迫使毛孔張開,所以閉目入睡時就會出汗。
8. 汗多亡津二十三(陽明四十二)
脈陽微而汗出少者為自和也,汗出多者為太過。陽脈實,因發其汗多出者亦為太過。太過為陽絕於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脈陽微(寸為陽)而汗出少,是陽不亢而津未耗,故為自和。陽脈實而汗出多,是陽既亢而津又泄,故為太過。陽絕於里者,極盛而無其匹也。
白話文:
當脈象中寸脈(陽脈)微弱且出汗量少時,表示陽氣不過盛且津液未消耗,這屬於自然調和的狀態。若脈象中陽脈強盛且大量出汗,則顯示陽氣過亢且津液外洩過度,屬於異常情況。所謂「陽絕於裡」,意指陽氣在體內極度旺盛卻無法調和,過度耗損津液將導致腸道失潤,因而出現大便乾硬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