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六 (10)
卷六 (10)
1. 亡津譫語證十三(陽明三十二)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熱在裡則脈沉,胃氣壅遏則肺阻而為喘,氣滯而為滿,誤汗亡津,表陽虛而裡熱實久則神氣煩亂而為譫語。
白話文:
主題:亡津譫語證十三(陽明三十二)
內容:
患傷寒四五天時,若脈象沈而出現氣喘、胸悶,沈脈表示病在體內,此時若誤用發汗法,會導致津液外洩,進而使大便困難。體表虛弱而內裡熱實,時間久了便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
體內有熱則脈象沈,胃氣壅塞會使肺氣受阻而氣喘,氣機不暢則胸悶。錯誤發汗耗損津液,導致體表陽氣虛弱,內裡熱實長久不退,便使心神紊亂而出現譫語。
2. 大承氣證十四(陽明三十三)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汗多耗其胃津,糟粕失潤,結為燥屎,阻塞胃氣,胃熱不泄,消耗心液,故作譫語。此為木燥而風生也。胃熱宜下,俟六日之外,已過經期而後下。下之若早,裡熱未實,語言必亂而為鄭聲。以其汗多津亡,表虛里實,經中清氣不敵腑中邪火之旺,原有譫語之根,裡實未至而遽下之,故實家之譫語變為虛家之鄭聲也。
白話文:
主題:大承氣湯證十四(陽明病第三十三條)
病人出汗並胡言亂語,這是因為腸胃中有乾燥的糞塊積滯,此現象與風邪有關。需要透過瀉下法治療,但必須等到病情從表證轉入裡證後才能使用瀉下法。如果過早瀉下,言語會更加混亂,這是由於體表虛弱而體內實熱未完全形成的緣故。正確瀉下後,病情就會好轉,此時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出汗過多會耗損胃部的津液,導致食物殘渣失去潤澤,形成乾燥的糞塊,阻塞胃氣運行。胃中熱氣無法宣散,進而灼傷心陰,因而引發胡言亂語。這是由於肝木燥熱而生風的緣故。胃熱需用瀉下法治療,但應等到發病六天後(太陽經表證已過),才可施行瀉下。若過早瀉下,體內熱邪尚未完全結實,言語會變得零亂,甚至出現虛弱的鄭聲(虛性胡言)。因為過度出汗導致津液虧損,體表虛弱而內有實熱,經絡中的正氣難以抗衡腑臟邪火的熾盛,原本就有胡言亂語的根源。如果內實未完全形成就急著瀉下,實證的譫語會轉變為虛證的鄭聲。
3. 調胃承氣證十五(陽明三十四)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胃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十三日已過,再經之期而作譫語者,是有內熱,當下。若小便利者,其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而脈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內熱未泄,非其治也。若內虛而自下利者,脈當微厥而不調(脈法厥者,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也),今反調和者,此為內實也。內實宜湯,不宜丸。當服調胃承氣湯也。
白話文:
【調胃承氣證十五(陽明三十四)】
患傷寒持續十三天未痊癒,超過一般病程後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這是體內有熱邪的緣故,應當用湯藥瀉下治療。若患者小便通暢,大便本應乾硬卻反而腹瀉,而胃脈卻呈現平穩調和的狀態,這表示醫生曾用丸藥攻下,此治療方法並不恰當。
若因體內虛弱而自然腹瀉的,脈象理應微弱而紊亂(脈法中「厥」指脈搏初來強、漸轉弱,後又漸強的反覆現象),如今脈象反而平和,這反映體內實際有實熱積滯。對於內實之證,適合用湯藥而非丸藥攻下,應以「調胃承氣湯」為主方治療。
(簡要總結:傷寒日久化熱致譫語,若誤用丸藥攻下導致腹瀉卻脈象平和,實為內熱未除,須改用湯劑——調胃承氣湯清瀉實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