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六 (10)
卷六 (10)
1. 亡津譫語證十三(陽明三十二)
傷寒四五日,脈沉而喘滿,沉為在裡而反發其汗,津液越出,大便為難,表虛里實,久則譫語。
熱在裡則脈沉,胃氣壅遏則肺阻而為喘,氣滯而為滿,誤汗亡津,表陽虛而裡熱實久則神氣煩亂而為譫語。
白話文:
傷寒病發病四五天,脈象沉在裡面而且呼吸急促,胸腹脹滿。脈象沉表示病在內部,如果反而用發汗的方法,就會導致體內津液大量流失,大便也會變得困難。這是因為體表虛弱,而內部卻很實熱,時間久了就會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
熱邪在內,脈象就會沉下去。胃氣壅塞不通暢,就會影響肺的呼吸功能,導致呼吸急促。氣機阻滯就會出現脹滿。如果誤用發汗,就會造成津液喪失,導致體表的陽氣虛弱,而內部的熱邪反而更加旺盛。時間久了,就會使人精神煩躁,神志不清,而開始說胡話。
2. 大承氣證十四(陽明三十三)
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之,過經乃可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里實故也。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汗多耗其胃津,糟粕失潤,結為燥屎,阻塞胃氣,胃熱不泄,消耗心液,故作譫語。此為木燥而風生也。胃熱宜下,俟六日之外,已過經期而後下。下之若早,裡熱未實,語言必亂而為鄭聲。以其汗多津亡,表虛里實,經中清氣不敵腑中邪火之旺,原有譫語之根,裡實未至而遽下之,故實家之譫語變為虛家之鄭聲也。
白話文:
如果病人出汗且說胡話,是因為胃裡面有乾燥的糞便堆積,這是一種「風邪」引起的現象。必須使用瀉下的方法來治療,但要等到病程過了某個階段(經過一段時間)才可以瀉下。如果太早瀉下,病人的語言一定會變得錯亂,因為這是表面虛弱、裡面卻實的緣故。瀉下之後就會好轉,適合使用大承氣湯。
多汗會耗損胃的津液,使食物殘渣失去滋潤,結成乾燥的糞便,堵塞胃的氣機,導致胃熱無法排出,進而消耗心液,所以會出現說胡話的情況。這就是「木氣燥盛而生風」的緣故。胃熱應該用瀉下的方式治療,但要等到六天之後,過了病程的階段才能瀉下。如果太早瀉下,裡面的熱還沒真正積實,語言就會變得錯亂,出現像鄭聲一樣的胡言亂語。這是因為大量出汗導致津液流失,表面虛弱而裡面卻實,經脈中的清氣無法抵抗腸胃中的邪火旺盛,原本就有說胡話的跡象,裡面還沒真正積實就急著瀉下,所以原本實證的說胡話就會變成虛證的鄭聲。
3. 調胃承氣證十五(陽明三十四)
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胃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十三日已過,再經之期而作譫語者,是有內熱,當下。若小便利者,其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而脈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內熱未泄,非其治也。若內虛而自下利者,脈當微厥而不調(脈法厥者,初來大,漸漸小,更來漸漸大是也),今反調和者,此為內實也。內實宜湯,不宜丸。當服調胃承氣湯也。
白話文:
傷寒病過了十三天還沒好,如果已經過了傳經的時間卻開始說胡話,這是因為體內有熱。應該用湯藥來攻下。如果小便正常,大便應該會變硬,反而拉肚子,而且把脈時發現胃脈是平和的,就知道醫生用了丸藥來治療,這是不對的。如果是自己拉肚子,脈象應該是微弱而有厥象,現在反而平和,這就表示體內有實熱。應該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
過了十三天,到了下一個傳經的時期卻開始說胡話,就是體內有熱,應該用瀉下的藥。如果小便正常,大便應該會變硬,反而拉肚子,而且把脈發現脈象是平和的,就知道醫生用了丸藥來治療,體內的熱還沒有排洩出去,這是不對的。如果是體內虛弱而自己拉肚子,脈象應該是微弱而有厥象,而不是平和(所謂厥脈,就是一開始脈搏很大,慢慢變小,然後又慢慢變大),現在反而脈象平和,這表示體內有實熱。有實熱應該用湯藥,不應該用丸藥。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