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七 (2)
卷七 (2)
1. 四逆證二(陽明五十三)
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穀者,四逆湯主之。(方在太陰三)若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噦。
水寒侮土,胃中虛冷,不能食者,飲水則以水濟水,必發噦也。
白話文:
脈象呈現浮在表面但跳動緩慢,這是外表有熱象而體內卻寒冷的表現,並且伴隨腹瀉,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殘渣,這種情況要用四逆湯來治療。(四逆湯的藥方在太陰篇第三條有記載)如果是由於胃中虛寒,導致無法進食,甚至喝水都會想嘔吐。
這是因為寒冷的水氣侵犯了脾胃,造成胃中虛冷,所以才會吃不下東西,喝水的話,等於是以寒冷的水來加重體內的寒冷,這樣一定會導致嘔吐。
2. 胃中虛冷證三(陽明五十四)
陽明病不能食,攻其熱必噦。所以然者,胃中虛冷故也。以其人本虛故攻其熱必噦。
外熱內寒,誤謂內熱而攻之,土敗胃逆,必發嘔噦。
白話文:
陽明病(指胃腸相關的疾病)的病人,如果不能吃東西,這時用攻下熱邪的方法,一定會出現噁心、想吐的症狀。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病人胃裡面虛弱且有寒氣的緣故。因為病人本來就虛弱,所以用攻下熱邪的方法,反而會導致噁心、想吐。
這是因為病人的體表有熱象,體內卻是虛寒,如果誤以為是內熱而用攻下的藥物,就會造成脾胃功能衰敗,胃氣上逆,一定會引發嘔吐、噁心。
3. 胃中寒冷證四(陽明五十五)
傷寒大吐大下之極虛復極汗出者,以其人外氣拂鬱,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因得噦。所以然者,胃中寒冷故也。
吐下亡陽,中氣極虛而衛泄失斂,復極汗出者,以其人表陽拂鬱,離根外浮,誤謂表邪,復與之水以發其汗,土敗胃逆,故作嘔噦。
白話文:
因為傷寒病嚴重地嘔吐、腹瀉,導致身體非常虛弱,又大量出汗的人,是因為他體表陽氣被鬱滯,又給他喝水來發汗,所以才會產生呃逆。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他胃裡寒冷。
嘔吐、腹瀉造成陽氣耗竭,中焦氣虛到極點,導致衛氣外洩無法收斂,又大量出汗的人,是因為他體表陽氣被鬱滯,離開根本而浮散於外,被誤認為是表邪,又給他喝水來發汗,導致脾胃功能敗壞、胃氣上逆,所以才會產生嘔吐、呃逆。
4. 噦而腹滿證五(陽明五十六)
傷寒噦而腹滿,視其前後,知何部不利,利之則愈。
噦而腹滿,陽明之濁氣不降,太陰之清氣不升也。前後二陰必有不利之部,前部不利,利其水道;後部不利,利其穀道。腹滿之病,不過氣水停郁二者而已。
白話文:
傷寒引起的打嗝且腹部脹滿,要觀察病患的前後部位,就能知道是哪個部位功能失調,疏通那個部位就能痊癒。
打嗝且腹部脹滿,是陽明胃腸的濁氣無法下降,以及太陰脾臟的清氣無法上升的緣故。身體的前後二陰(指排尿與排便)必定有功能失調的部位,若是前部(排尿)功能失調,就應該疏通水道(利尿);若是後部(排便)功能失調,就應該疏通穀道(通便)。腹部脹滿的病症,不過是氣和水停滯鬱積這兩種原因而已。
5. 身癢無汗證六(陽明五十七)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氣虛不能透發,鬱於皮腠,故癢如蟲行也。
白話文:
這是陽明病,照理說應該會多汗,反而沒有汗,而且身體感覺像有蟲在皮膚裡爬一樣,這是因為身體虛弱太久的緣故。
因為氣虛,無法將汗液正常排出,鬱積在皮膚的紋理之間,所以才會感覺癢得像蟲在爬。
6. 咳嘔厥逆證七(陽明五十八)
陽明病反無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咳而嘔,手足厥者,必苦頭痛。若不咳不嘔,手足不厥者,頭不痛。
無汗則陽氣內虛,小便利則陽氣下虛。經所謂「水泉不止者,是膀胱不藏也」(《素問》語)。二三日後,胃陽愈虛,氣逆咳嘔,手足厥冷,濁氣上壅,必苦頭痛。不咳不嘔,手足不厥,逆者濁氣未逆,故頭不痛。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沒有出汗,而且小便正常,過了兩三天卻開始咳嗽、嘔吐,手腳冰冷,這一定是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腳也不冰冷,就不會頭痛。
不出汗表示身體陽氣不足,小便正常表示陽氣往下虛弱。《黃帝內經》說的「小便不停,是膀胱無法固藏」就是這個意思。過了兩三天,胃部的陽氣更加虛弱,氣逆向上引起咳嗽嘔吐,手腳冰冷,濁氣往上壅塞,就一定會頭痛。如果沒有咳嗽嘔吐,手腳也不冰冷,表示濁氣還沒有逆上,所以就不會頭痛。
7. 咳逆咽痛證八(陽明五十九)
陽明病但頭眩,不惡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必咽痛。若不咳者,咽不痛。
陽明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胃土上逆,陽氣不降,浮越無根,是以頭眩,表解故不惡寒,胃陽未敗故能食。胃土上逆,肺金壅硗,則為咳。咳則相火逆沖,是以咽痛。不咳者,相火未沖,故咽不痛。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出現頭暈,但不怕冷,所以還能吃東西卻咳嗽,這個人一定會喉嚨痛。如果沒有咳嗽,就不會喉嚨痛。
陽明病的氣機,向下運行是順,向上運行是逆。胃土向上逆行,陽氣無法下降,向上漂浮而沒有根基,所以會頭暈。因為表證已經解除了所以不怕冷,胃的陽氣還沒有衰敗所以能吃東西。胃土向上逆行,導致肺金受到壅塞,就會咳嗽。咳嗽會導致相火逆衝,所以會喉嚨痛。沒有咳嗽的人,相火沒有向上衝,所以喉嚨就不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