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七 (1)
卷七 (1)
1. 卷七
2. 陽明經下篇(三十三章)
3. 陽明虛證
陽明從燥金化氣,是為燥土。太陰以濕土主令,是為濕土。脾胃以膜相連(《素問》語),感應最捷。胃家實則燥土司氣而濕以化燥,胃中虛則濕土主令而燥土亦化濕。燥則陽明之證也,濕則太陰之證也。而化氣之燥究不敵主令之濕,雜證濕居其九而燥不得一。蓋胃家之陽實,非風寒鬱為內熱則不病也。
惟傷寒有胃家實證,乃胃家之實者未能強半,而胃中之虛者不止十三。實則始終於陽明,所謂陽明中土無所復傳承氣之的證也。虛則病在陽明而陽衰氣退,太陰脾臟將起而代秉其權。是名為陽明,而實則太陰無所復傳者,自此而傳變無窮。四逆真武之證悉伏於此矣。陽明為陽盛之經,猶且虛實之相半,況乎太陽為三陽之終,少陽為三陽之始,此將盛方長之氣,則動入三陰,未可屈指也。蓋脾陰胃陽勝負之機在乎中氣。
臨病而不知中氣,見陽明之經熱,昧陽明之腑冷,汗下燒針,孟浪錯繆,中氣一敗,禍生不測。雖胃家之實攻泄之早,猶且陽去而入陰。矧胃中之虛汗下一誤,有不亡神失國而登鬼錄者哉。老子有言:「治人事天莫若嗇。」醫家寶嗇中氣,不肯孟浪輕泄,則燥濕移易,虛實貿遷。
金書玉訣盡在此矣。
白話文:
陽明經脈的特性是從燥金之氣轉化而來,屬於燥土。太陰經脈則以濕土為主導,屬於濕土。脾和胃透過薄膜相連(如《素問》所說),感應非常靈敏。當胃氣強盛時,燥土會主導氣的運行,使濕氣轉為乾燥;當胃氣虛弱時,濕土會主導氣的運行,使燥土也轉為濕潤。乾燥的狀態就是陽明經的病症,濕潤的狀態則是太陰經的病症。然而,轉化之氣的乾燥終究比不上主導之氣的濕潤,所以各種雜病中濕氣佔了九成,乾燥的情況不到一成。一般來說,胃氣的陽氣強盛,如果不是因為風寒鬱積化為內熱,是不會生病的。
只有傷寒病有胃氣強盛的實證,但實際上胃氣強盛的狀況並不多,而胃氣虛弱的情況卻占了絕大多數。胃氣強盛的實證會始終表現在陽明經,這就是所謂陽明中土沒有其他傳變,只要用承氣湯攻下即可的證候。若是胃氣虛弱的虛證,雖然病在陽明經,但陽氣會衰退,太陰脾臟會開始主導其功能。這種情況雖然名為陽明病,但實際上已經是太陰病,無法再傳給其他經脈了。從此之後病情變化無窮,四逆湯、真武湯等證候都潛伏於此。陽明經是陽氣旺盛的經脈,都還會有虛實參半的情況,更何況太陽經是三陽經的終點,少陽經是三陽經的起點,這些正在旺盛發展的陽氣,如果轉入三陰經,是難以估計的。總的來說,脾陰和胃陽的盛衰關鍵在中氣。
臨床上如果不懂得中氣的重要性,只看到陽明經有熱象,卻忽略了陽明腑的寒象,就妄用發汗、攻下或燒針等療法,就會造成錯誤的治療,中氣一旦衰敗,就會產生無法預料的禍患。即使是胃氣實證,過早地用攻下之法,陽氣也會因此而進入陰分。更何況是胃氣虛弱的情況,如果又誤用發汗之法,可能會導致神志喪失,如同國家滅亡,而名列鬼籍。老子說:「治理人事如同治理天道,最重要的就是愛惜。」醫家應當重視並愛惜中氣,不要輕易地使用瀉下的療法。這樣才能因應燥濕的轉變,虛實的變化。
所有的醫理和精髓都包含在此了。
4. 陽明虛證提綱(陽明五十一)
飲食者胃家之能事也,胃氣右降,上脘清虛而善容受,是以能食。陽莫盛於陽明,陽盛而土燥則胃降而善納,陽虛而土濕則胃逆而不食。不能食者,是胃土濕而腎水寒也。土剋水,土性濕而水寒。陽盛則土燥而剋水,陰盛則水寒而侮土,以腎家之寒移於土位則病中寒。中寒者,水勝而土負,胃敗而氣逆,故不能食。
胃主受盛,脾主消克。食穀不化者,脾家之弱;絕粒不食者,胃家之虛。凡病一見不食則責陽明而不責太陰,以其受盛之失職也。
陽明病若能食名中風,不能食名中寒。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胃實則當能食。若能食者,名為中風,是風中於表也。不能食者,名為中寒,是寒生於里也。陽明承氣之證,來自中風者多能食者,腑中陽旺,乃異日胃家燥熱之根。不能食者,是陽虛而中寒,胃陽已不用事,脾陰將司其權,不得與實家之中風並論也。
下篇胃中虛冷與上篇胃家實也,虛實相對。實者陽明之始基,虛者太陰之初氣也。
白話文:
飲食是胃的主要功能,胃氣應該向下運行,上脘保持清虛的狀態,才能好好地容納食物,這樣就能夠吃得下。陽氣最旺盛的地方就是陽明,陽氣旺盛導致脾土乾燥,胃氣就會順暢下降而容易接納食物;陽氣虛弱導致脾土濕潤,胃氣就會上逆而不想吃東西。不能吃東西,是因為脾土濕潤且腎水寒冷。脾土會克制腎水,但土性濕潤而水寒。陽氣旺盛,脾土就會乾燥而克制腎水;陰氣旺盛,腎水就會寒冷而反過來侵犯脾土,如果腎的寒氣轉移到脾土的位置,就會導致中寒的疾病。所謂中寒,就是水氣旺盛而脾土虛弱,胃的功能衰敗而胃氣上逆,所以無法吃東西。
胃主要負責容納食物,脾主要負責消化食物。吃下去的食物無法消化,是脾的功能虛弱;完全不吃東西,是胃的功能虛弱。一般來說,生病時如果出現不吃東西的情況,應該考慮是陽明經的問題,而不是太陰經的問題,因為陽明負責接納食物的功能失常了。
陽明病如果能吃東西,稱為中風;不能吃東西,稱為中寒。
陽明經的疾病,主要是胃實證。胃實證應該能吃東西。如果能吃東西,稱為中風,表示風邪侵襲到身體表面。如果不能吃東西,稱為中寒,表示寒邪產生於身體內部。陽明承氣湯證,多半來自於中風,且多能吃東西,因為腑內的陽氣旺盛,這也是未來胃部燥熱的根源。如果不能吃東西,就是陽氣虛弱而導致中寒,胃的陽氣已經無法發揮作用,脾陰將會主導其功能,不能和實證中風的情況相提並論。
下篇所說的「胃中虛冷」與上篇所說的「胃家實證」,是虛實相對的概念。實證是陽明經的起始基礎,虛證則是太陰經的初始氣機。
5. 中風瘕泄證一(陽明五十二)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大便初硬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冷,水穀不別故也。
陽明病若中寒不能食土濕而小便不利,手足陽泄而濈然汗出,此寒氣凝結欲作堅固之癥瘕,大便必初硬後溏。所以然者,胃中寒冷不能蒸化水穀,水穀不別,俱入二腸而成泄利故也。凡水寒土濕陰氣凝結,瘕塊堅硬,多病溏泄。服暖水燥土之劑,陽回泄止,寒消塊化,續從大便而出,滑白黏聯,狀如痰涕。
是即固瘕之泮解而後行者也。五十七難所謂大瘕泄者即此。
白話文:
如果得了陽明病,因為受寒而吃不下東西,小便不順暢,手腳不斷冒汗,這就是即將形成「固瘕」的徵兆,大便會先硬後軟。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胃裡寒冷,無法分辨食物和水分。
陽明病如果因為受寒而吃不下飯,又因為體內濕氣而小便不順,手腳的陽氣外洩導致不斷冒汗,這是因為寒氣凝結,快要形成堅硬的腫塊,也就是「瘕」。大便一定會先硬後軟。會這樣的原因,是因為胃裡寒冷無法消化食物和水分,導致食物和水分無法區分,一起進入大小腸,形成腹瀉。凡是體內寒冷、濕氣重、陰氣凝結,形成的腫塊會很硬,而且常常會拉肚子。服用溫熱、乾燥脾胃的藥物,陽氣恢復,腹瀉就會停止,寒氣消散,腫塊也會化解,然後會從大便排出,大便會像痰一樣滑滑黏黏的。
這就是堅硬的腫塊開始分解後才排出來的情況。五十七難所說的「大瘕泄」指的就是這種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