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七 (3)

回本書目錄

卷七 (3)

1. 吳茱萸證九(陽明六十)

食谷欲嘔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土敗胃逆則作嘔吐,食谷欲吐者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人參大棗培土而補中,茱萸生薑溫胃而降逆。若得湯反劇者,則由上焦之痞熱,非關中焦之虛寒也。

白話文:

(陽明病第六十條)

進食時想嘔吐的情況,屬於陽明經的病證,可用吳茱萸湯治療。但若服用此湯劑後嘔吐反而加重,則表示病位在上焦而非中焦。

當脾胃虛弱導致胃氣上逆時,就會出現嘔吐症狀。適用吳茱萸湯的證型,是以人參、大棗健脾胃補中氣,配合吳茱萸、生薑溫暖胃部、平息上逆之氣。若服藥後症狀惡化,說明病因為上焦鬱熱所致,與中焦虛寒無關。

2. 吳茱萸湯(六十三)

吳茱萸(一升洗) 生薑(六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吳茱萸湯(六十三)

材料:
吳茱萸(一升,洗淨)
生薑(六兩)
人參(三兩)
大棗(十二枚)

做法:
將以上四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煮至剩兩升的藥液,過濾掉藥渣,溫熱後每次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3. 嘔多忌攻證十(陽明六十一)

傷寒嘔多,雖有陽明證,不可攻之。

傷寒經腑郁迫,不能容受,是以作嘔。嘔緣土虛胃逆,雖有陽明裡證,不可攻之也。

白話文:

主題: 嘔吐頻繁時忌用瀉下法的證候(陽明病第六十一條)

內容:

患傷寒而嘔吐頻繁時,即使出現陽明病的證候,也不可使用瀉下法治療。

這是因為傷寒邪氣鬱滯於經絡與腑臟,導致體內氣機阻滯無法承受,因而引發嘔吐。嘔吐的根本原因在於脾胃虛弱、胃氣上逆,此時即使有陽明腑實的內在證候,也不宜貿然使用瀉下法。

4. 五苓散證十一(陽明六十二)

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方在太陽四十一)。

太陽病,寸緩,關浮,猶是中風之脈,而尺弱則腎氣不充。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太陽表證未解,而但有心下痞者,此以醫誤下而成痞,非陽明也。如其心痞不因攻下,外不惡寒而內有渴證者,此是太陽表解,轉屬陽明也。蓋太陽之病,表未解而誤下則成痞。陽明之病,不俟攻下而胃氣上逆,壅礙膽經降路,亦成痞。

而胃逆必嘔,土燥必渴,胃熱外蒸必不惡寒。合觀諸證,故知是轉屬陽明也。若其小便數者,其大便必硬。然尺弱,腎寒,原非陽旺,雖不更衣十日亦無所苦也。其渴欲飲水,止可少少與之,但以法稍救其口舌乾燥而已。緣其渴是土濕而非火升,非土燥而水涸,宜以五苓散泄水而燥土也。

白話文:

五苓散證十一(陽明六十二)

太陽病,若寸脈緩、關脈浮,仍屬中風脈象,而尺脈弱則表示腎氣不足。患者發熱、出汗、又怕冷,但並未嘔吐,僅有心下脹滿不適,這是由於醫師誤用瀉下法所致,並非陽明病。若心下脹滿並非因誤下引起,且患者不怕冷卻感到口渴,則表示太陽表證已解,轉為陽明病。

太陽病若表證未解而誤用瀉下,便會形成心下脹滿;陽明病則未必因誤下所致,而是胃氣上逆,阻礙膽經下降,同樣會導致心下脹滿。胃氣上逆通常伴隨嘔吐,胃部燥熱則必然口渴,胃熱向外蒸發則不再畏寒。綜合這些症狀,可判斷為轉屬陽明病。

若小便頻繁,大便必定乾硬。然而尺脈弱表示腎陽不足,即使十天未排便亦無不適。口渴想喝水時,僅可少量給予,稍微緩解口舌乾燥即可。因為此口渴源於脾土濕滯,而非火氣上炎或津液耗竭,適合以五苓散利水燥濕治療。

5. 心下硬滿證十二(陽明六十三)

陽明病心下硬滿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

心下痞者,太陰之證。太陰病腹滿而吐自利益甚,下之必胸下結硬是也。陽明之病而見太陰心下硬滿之證,陰盛陽弱故不可攻之,攻之脾陽陷敗利遂不止者死,陽回利止者則愈也。

白話文:

心下硬滿證十二(陽明六十三)

陽明病患者若出現心窩部位硬脹滿悶的症狀,不可使用瀉下法治療。若誤用瀉下法導致腹瀉不止,可能導致死亡;但若腹瀉能自行停止,則有機會痊癒。

心窩部位痞滿的症狀,屬於太陰病的範疇。太陰病常見腹部脹滿、嘔吐、伴隨自發性腹瀉且逐漸加重的情況,若誤用瀉下法,會導致胸脅以下結塊硬滿。當陽明病患者出現類似太陰病的心下硬滿症狀時,表示陰寒內盛而陽氣虛弱,因此不可使用攻下法。若強行攻下,會使脾陽衰敗而腹瀉不止,最終可能致死;但若陽氣恢復、腹瀉停止,則病情可望好轉。

6. 寒熱脈緊證十三(陽明六十四)

陽明中風,口苦咽乾,腹滿,微喘,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若下之,則腹滿,小便難也。

陽明中風而口苦咽乾,是有少陽證;腹滿,是有太陰證;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脈證又與傷寒太陽中風,大青龍湯相似。此在陽明腑熱外蒸,應當汗出而脈緩,乃脈緊而惡寒者,是衛氣外斂,胃家陽虛而不能發也。外有甲木之克,里有太陰之侵,而經腑雙郁,不得發越陽明,至此困憊極矣。若復下之,則遂成太陰之證,腹滿而小便難也。法詳下章豬苓湯一段。

白話文:

寒熱脈緊證十三(陽明六十四)

陽明經感受風邪,出現口苦、咽喉乾燥、腹部脹滿、輕微氣喘、發熱、怕冷,脈象浮而緊。此時若誤用瀉下法,會導致腹部脹滿加劇、小便困難。

陽明中風而出現口苦、咽喉乾燥,是兼有少陽經的證狀;腹部脹滿,則是太陰經的表現;發熱、怕冷,脈象浮緊,這些症狀又類似於太陽傷寒中風的「大青龍湯證」。本應是陽明胃腑熱氣外蒸,使汗出而脈搏趨緩,但現在反而脈緊且怕冷,這是因為衛氣向內收斂,胃陽虛弱而無法發散所致。

外有少陽膽木(甲木)的克制,內有太陰脾土的侵擾,導致陽明經氣與胃腑同時鬱滯,無法舒展氣機,此時陽明已極度睏乏。如果再用瀉下法治療,便會轉化為太陰證,出現嚴重腹脹與小便困難。具體治法可參考後文「豬苓湯」的相關段落。

7. 梔子白虎豬苓證十四(陽明六十五)

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燒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方在太陽八十九)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九)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陽明病脈浮而緊,有太陽證,咽燥舌乾,有少陽證,腹滿,有太陰證。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則胃熱外發矣。但有太陰腹滿,則土濕頗旺,未免身重,耳濕盛,陽虛。汗下燒針,俱屬不可。若發汗,則陽亡,躁生,神敗,心惛而反譫語。若加燒針,汗去陽亡,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臥。

若下之,則陽亡,土敗,胃中空虛,不能堤防陰邪,下焦客氣,遂逆動於膈下,拒格胸中之陽,心中懊憹而生瘀濁,心竅於舌。瘀濁在心,舌上苔生者,宜梔子豉湯,湧瘀濁而清煩熱也。若下後陰亡,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宜白虎加人參湯,清金而泄熱,益氣而生津也。若下後陽旺而土濕,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宜豬苓湯。

二苓滑澤,利水而瀉濕,阿膠潤木而清風也。土濕木遏郁,生下熱,是以發熱。木氣堙塞,疏泄不行,故小便不利。木鬱風生,肺津傷耗,是以發渴。風氣發揚,是以脈浮腹滿身重之人,下之,陽敗濕增,故見證如此。此申明上章腹滿小便難之義。

白話文:

【梔子白虎豬苓證十四(陽明六十五)】

患陽明病時,脈象浮緊,咽喉乾燥、口苦,腹部脹滿且呼吸急促,發熱出汗,不怕冷反而怕熱,身體感到沈重。若誤用發汗法,會導致煩躁不安、心神昏亂,甚至胡言亂語;若誤用燒針療法,必定驚恐慌亂、煩躁難眠;若誤用瀉下法,會使胃中空虛,邪氣擾動胸膈,心中煩悶不寧,舌苔厚膩,此時應以梔子豉湯治療(方劑見太陽病八十九條)。

若口渴想喝水,口乾舌燥,可用白虎加人參湯(方劑見太陽病三十九條);若脈浮、發熱、口渴想飲水,且小便不利,則適用豬苓湯。

陽明病脈浮緊,兼有太陽病特徵;咽乾舌燥,兼有少陽病特徵;腹滿則屬太陰病症狀。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是胃熱外發的表現,但若伴隨太陰病的腹滿,表示體內濕氣過盛,導致身體沈重(濕盛陽虛),此時不可用發汗、瀉下或燒針等方法。

誤發汗會耗損陽氣,引發煩躁、精神萎靡、神志昏聵而譫語;誤用燒針會加重汗出陽亡,使人驚慌煩躁、難以安眠;誤用瀉下法則會損傷陽氣與脾胃,胃中空虛後,下焦邪氣上沖胸膈,阻滯陽氣運行,導致心中鬱悶煩躁、舌生厚苔,此時宜用梔子豉湯清除鬱熱。

瀉下後若陰液耗傷,出現口渴、口乾舌燥,宜用白虎加人參湯清熱生津;若瀉下後陽氣雖旺但濕氣滯留,症見脈浮、發熱、口渴、小便不利,則用豬苓湯——其茯苓、豬苓、滑石、澤瀉能利水祛濕,阿膠滋潤肝木而平息風燥。

濕土鬱滯肝木,化生內熱故發燒;肝氣鬱結、排泄不暢故小便不利;肝鬱生風耗損肺津故口渴;風氣外發故脈浮。腹滿身重者誤用瀉下,陽虛濕增,便會出現上述症狀,此段進一步闡釋前文「腹滿小便難」的病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