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五 (4)
卷五 (4)
1. 臟結證九(太陽一百一十九)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肝脈行於兩脅,素有痞者,肝氣之鬱結也。臍當脾胃之交,中氣所在。脅下之痞連在臍旁,土敗木鬱,肝邪之乘脾也。肝主筋,自少腹而結陰器。前陰者,宗筋之聚。肝氣鬱結則痛引少腹而入陰筋。土木鬱迫,痞塞不開,此名臟結。久而木賊土崩,必主死矣。
白話文:
這個人的兩側肋骨下方原本就有痞塊,這個痞塊還連接到肚臍旁邊,疼痛會牽引到下腹部,甚至延伸到陰莖部位,這種情況叫做「臟結」,是會導致死亡的重症。
肝經循行於兩側肋骨,如果原本就有痞塊,表示是肝氣鬱結所致。肚臍的位置是脾胃的交界處,也是中氣所在。肋骨下方的痞塊連接到肚臍旁邊,是因脾土虛弱、肝木鬱滯,導致肝邪侵犯到脾胃。肝臟主導筋,從下腹部結聚到陰部。前陰是宗筋聚集的地方。肝氣鬱結就會導致疼痛牽引到下腹部,並且延伸到陰莖部位。脾土與肝木相互鬱結壓迫,導致痞塊堵塞不通,這就是所謂的「臟結」。時間久了,肝木會反過來損傷脾土,造成脾土崩壞,最終會導致死亡。
2. 臟結證十(太陽一百二十)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臟結之證,陰勝則寒,陽復則熱。寒為死機,熱則生兆。陰陽相爭,多見煩躁。復之過者,邪熱如焚,亦有下證。若絕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是為絕陰,不可攻也。肝膽同氣,寒熱往來而生煩者,膽木之陽復也。寒熱不作而反靜者,肝木之陰勝也。
白話文:
臟結這種病症,如果沒有陽氣虛弱的表現,也沒有忽冷忽熱的情況,病人反而很安靜,舌頭上的舌苔是濕滑的,這種情況絕對不能使用攻伐的藥物。
臟結的病症,陰氣過盛就會產生寒象,陽氣恢復就會產生熱象。寒象是病情惡化的跡象,熱象則是病情好轉的徵兆。陰陽之氣互相爭鬥,常常會出現煩躁不安的情況。如果陽氣恢復過度,邪熱會像火燒一樣旺盛,也可能會有腹瀉等症狀。但如果完全沒有陽氣虛弱的症狀,也沒有忽冷忽熱的情況,病人反而安靜,舌苔濕滑,這就是陰氣極盛的表現,絕對不能使用攻伐的藥物。肝和膽的氣息是相通的,如果出現忽冷忽熱且伴隨煩躁,這是膽木的陽氣在恢復的表現。如果沒有忽冷忽熱,反而很安靜,這是肝木的陰氣過於強盛的表現。
3. 結胸脈法十一(太陽一百二十一)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病下之,裡邪既去,經熱不得內傳,而表邪未解,經熱不能外達,表裡迫束,故脈見促象而不結胸者,則表陽未陷,經氣鬱勃,必當外發為汗,此為欲解也。若寸脈浮者,陰邪逆沖,膈熱鬱迫,必作結胸。脈緊者,表熱被束,邪火上燔,必苦咽痛。肝膽之經旁循脅肋,其脈象為弦,脈弦者,木氣不舒,必兩脅拘急。
脈細數者,陽虛不能下秘,為濁陰沖逼,升浮無根,頭痛發作,必當未止。脈沉緊者,胃氣鬱迫,容納失職,必作嘔吐。脈沉滑者,脾陽郁陷,肝木疏泄,必協熱下利。脈浮滑者,乙木升發而生氣不暢,鬱而生風,疏泄失藏,必病下血也。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脈象呈現快速但不結胸的現象,這表示病情將要好轉。如果脈象呈現浮的狀態,一定會結胸。如果脈象呈現緊的狀態,一定會喉嚨痛。如果脈象呈現弦的狀態,一定會兩側胸脅拘緊不舒服。如果脈象呈現細數的狀態,頭痛還不會停止。如果脈象呈現沉緊的狀態,一定會想嘔吐。如果脈象呈現沉滑的狀態,會因為熱邪而腹瀉。如果脈象呈現浮滑的狀態,一定會拉血便。
太陽病使用瀉下法治療後,體內的邪氣已經去除,經絡的熱邪沒有機會向內傳遞,但表面的邪氣還沒有解除,經絡的熱邪也無法向外散發,導致表裡互相壓迫,所以脈象呈現快速但不結胸的現象,這表示表面的陽氣沒有陷落,經絡的氣機正要往外發散,一定會透過發汗來解除病情,這就是病情將要好轉的徵兆。如果寸脈呈現浮的狀態,表示陰邪之氣向上衝逆,胸膈的熱氣鬱積壓迫,一定會形成結胸。如果脈象呈現緊的狀態,表示表面的熱邪被束縛,邪火向上燃燒,一定會感到喉嚨痛。肝膽的經絡循行在兩側胸脅,它的脈象呈現弦的狀態,脈象弦表示肝木之氣無法舒暢,一定會兩側胸脅拘緊不舒服。
脈象呈現細數的狀態,表示陽氣虛弱無法向下收斂,濁陰之氣向上衝逼,導致陽氣升浮而沒有根基,頭痛就會發作,而且不會停止。脈象呈現沉緊的狀態,表示胃氣鬱積壓迫,容納消化的功能失常,一定會產生嘔吐的現象。脈象呈現沉滑的狀態,表示脾陽被鬱積陷落,肝木之氣過度疏泄,一定會因為熱邪而腹瀉。脈象呈現浮滑的狀態,表示肝木之氣升發但生氣不順暢,鬱積而生風,疏泄過度無法藏納,一定會產生下血便的病症。
4. 結胸變證十二(太陽一百二十二)
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二三日,正傳陽明少陽之時,但欲起,不能臥,外煩,如是知其心下必結。蓋病入陽明少陽,胃逆膽壅,經氣鬱迫,故心下結硬,相火上炎,是以煩生。若脈見微弱,此必有寒氣在內,格其陽火,乃反下之。寒盛脾虧,必當下利。若下利已止,脾氣不陷,而寒邪在中,不得下泄,必當上逆膽胃壅塞,則病結胸。
若下利未止,脾氣方陷,四日見其外熱愈甚,而復下之,則裡寒益增,外熱更劇,寒益增而利益甚,此作協熱利也。結胸與協熱利,皆有寒分之邪在內,寒邪上衝,則胃逆而為結胸;寒邪下泄,則脾陷而為協熱利。其病標異而本同。協熱利者,內寒協合外熱而下利也。
白話文:
太陽病發病兩三天,病人無法躺臥,只想坐起來,這表示心下一定有阻塞的現象,如果脈象微弱,這表示病人本來體內就有寒氣,卻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瀉下後腹瀉停止,一定會形成結胸;如果腹瀉沒有停止,到了第四天又使用瀉下藥,就會造成協熱利。
太陽病發病兩三天,正值疾病傳變到陽明、少陽的階段,病人只想坐起來,不能躺臥,感到煩躁,像這樣就知道他心下一定有阻塞的現象。這是因為疾病傳入陽明、少陽,導致胃氣上逆、膽氣壅滯,經絡氣機鬱結受阻,所以心下結硬,相火上炎,因此產生煩躁。如果脈象微弱,這表示體內一定有寒氣,阻礙了陽火的正常運行,卻反而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寒氣旺盛導致脾氣虛弱,一定會腹瀉。如果腹瀉停止,脾氣沒有繼續下陷,而寒邪還在體內,無法向下排出,一定會向上侵擾,導致膽胃壅塞,就會形成結胸。
如果腹瀉沒有停止,脾氣正處於下陷的狀態,到了第四天看到體表發熱更加嚴重,又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就會導致體內寒氣更加嚴重,體表發熱也更加劇烈,寒氣越重,腹瀉也越厲害,這就是形成了協熱利。結胸和協熱利,都是體內有寒邪的表現,寒邪向上衝逆,就會導致胃氣上逆而形成結胸;寒邪向下排泄,就會導致脾氣下陷而形成協熱利。這兩種病雖然表現不同,但病因是相同的。協熱利,就是體內的寒邪和體表的外熱結合在一起,而導致腹瀉。
5. 太陽壞病痞證(十二章)
痞者異日之太陰,今日誤下而成者也。陽性虛而陰性實,人之心下虛空者,清陽升而濁陰降也。升降清濁之權在乎中氣,下傷中氣,升降失職,濁氣上逆則生䐜脹,清氣下降則生飧泄。故痞證與下利兼見,悉因中氣之敗也。太陰之證,腹滿自利。腹滿者痞之根本,而未至成痞,下之而胸下結硬,乃成痞焉。
痞乃太陰之壞病也。太陰臟寒,溫宜四逆,陽旺寒消,自無餘事。及其成痞,則下寒而兼上熱,四逆不受,故變為瀉心。清上溫下,寒熱並用,靈思妙解,神化無窮矣。
白話文:
所謂的「痞」,是太陽病沒有治好,延誤到太陰病階段,又因為用錯方法(例如用瀉藥)造成的。陽氣虛弱而陰氣過盛,正常人的心下(胃脘部位)應該是空虛的,這樣清陽之氣才能上升,濁陰之氣才能下降。清濁之氣的升降由中焦的脾胃之氣主導,如果脾胃之氣受損,升降功能失常,濁氣往上逆行就會產生腹脹,清氣往下降就會產生消化不良的腹瀉。所以痞證經常伴隨腹瀉,都是因為中焦脾胃之氣敗壞的緣故。太陰病的症狀是腹部脹滿、自行腹瀉。腹部脹滿是痞證的根本原因,但還沒到痞證的程度,如果這個時候用瀉藥,就會導致胸下部位結硬,這就成了痞證。
痞證是太陰病沒有治好所產生的壞病。太陰臟腑虛寒,應該用四逆湯這類溫陽的藥方來治療,當陽氣旺盛、寒氣消散,自然就沒事了。等到變成痞證,就會變成下半身寒冷卻又上半身發熱的狀況,四逆湯這類藥方就不適合了,所以會變成瀉心湯這類的藥方。治療時要清解上半身的熱,溫補下半身的寒,寒熱並用,運用時的靈活思考和巧妙理解,效果就會像神一樣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