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五 (4)
卷五 (4)
1. 臟結證九(太陽一百一十九)
病脅下素有痞,連在臍旁,痛引少腹,入陰筋者,此名臟結死。
肝脈行於兩脅,素有痞者,肝氣之鬱結也。臍當脾胃之交,中氣所在。脅下之痞連在臍旁,土敗木鬱,肝邪之乘脾也。肝主筋,自少腹而結陰器。前陰者,宗筋之聚。肝氣鬱結則痛引少腹而入陰筋。土木鬱迫,痞塞不開,此名臟結。久而木賊土崩,必主死矣。
白話文:
[臟結證九(太陽一百一十九)]
患者長期在脅下部位有硬塊(痞塊),並延伸到肚臍旁邊,疼痛牽引至少腹,甚至延伸至陰部筋脈,這種情況稱為「臟結」,預後不良。
肝的經脈運行於兩脅,若長期有硬塊,是肝氣鬱結的表現。肚臍所在的位置是脾胃氣機交會之處,也是中氣的關鍵區域。脅下的硬塊連接到肚臍旁,表示脾氣虛弱(土敗),肝氣鬱滯(木鬱),肝邪侵犯脾臟。肝主筋脈,其經絡從少腹向下連結至外生殖器(陰器),而前陰是宗筋匯聚之處。肝氣鬱結會導致疼痛從少腹向下牽引至陰部筋脈。脾與肝的氣機鬱結、壅塞不通,即為「臟結」。時間久了,肝木過度剋制脾土(木賊土崩),最終會導致死亡。
2. 臟結證十(太陽一百二十)
臟結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臟結之證,陰勝則寒,陽復則熱。寒為死機,熱則生兆。陰陽相爭,多見煩躁。復之過者,邪熱如焚,亦有下證。若絕無陽證,不往來寒熱,其人反靜,舌上苔滑者,是為絕陰,不可攻也。肝膽同氣,寒熱往來而生煩者,膽木之陽復也。寒熱不作而反靜者,肝木之陰勝也。
白話文:
[臟結證十(太陽一百二十)]
臟結的症狀沒有陽熱的表現,也不會出現寒熱交替的現象,病人反而顯得安靜,且舌苔滑潤,這種情況不可用攻下的治法。
臟結的病證,陰寒盛則表現為寒象,陽氣恢復則出現熱象。寒象代表病情危重,熱象則表示生機有望。在陰陽相互對抗的過程中,病人多會表現出煩躁不安。若陽氣恢復過度,邪熱熾盛如焚燒,此時可能有需要攻下治療的情況。但如果完全沒有陽熱的症狀,沒有寒熱交替,病人反而安靜,且舌苔滑潤,這屬於純陰無陽的危象,不可使用攻下的治法。
肝膽同屬一氣,若出現寒熱交替而煩躁,是膽木陽氣恢復的表現;但如果沒有寒熱症狀且病人安靜,則是肝木陰寒偏盛的結果。
3. 結胸脈法十一(太陽一百二十一)
太陽病下之,其脈促不結胸者,此為欲解也。脈浮者,必結胸也。脈緊者,必咽痛。脈弦者,必兩脅拘急。脈細數者,頭痛未止。脈沉緊者,必欲嘔。脈沉滑者,協熱利。脈浮滑者,必下血。
太陽病下之,裡邪既去,經熱不得內傳,而表邪未解,經熱不能外達,表裡迫束,故脈見促象而不結胸者,則表陽未陷,經氣鬱勃,必當外發為汗,此為欲解也。若寸脈浮者,陰邪逆沖,膈熱鬱迫,必作結胸。脈緊者,表熱被束,邪火上燔,必苦咽痛。肝膽之經旁循脅肋,其脈象為弦,脈弦者,木氣不舒,必兩脅拘急。
脈細數者,陽虛不能下秘,為濁陰沖逼,升浮無根,頭痛發作,必當未止。脈沉緊者,胃氣鬱迫,容納失職,必作嘔吐。脈沉滑者,脾陽郁陷,肝木疏泄,必協熱下利。脈浮滑者,乙木升發而生氣不暢,鬱而生風,疏泄失藏,必病下血也。
白話文:
太陽病使用下法後,若脈象急促而未出現結胸症狀,表示病情將緩解。若寸部脈浮,陰邪上逆壓迫胸膈,必形成結胸。脈緊者因體表郁熱化火,將引發咽痛。脈弦反映肝膽經氣不暢,會出現兩側脅肋緊繃不適。
脈細數者因陽氣虛弱不固,陰濁之氣上衝,導致頭痛持續不愈。脈沈緊顯示胃氣郁滯失和,易引發嘔吐。脈沈滑說明脾陽下陷、肝木疏洩失常,會伴有熱性腹瀉。脈浮滑則因肝木升發受阻而生風,疏洩功能失調,將導致便血。
4. 結胸變證十二(太陽一百二十二)
太陽病二三日,不得臥,但欲起,心下必結,脈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若利止,必作結胸;未止者,四日復下之,此作協熱利也。
太陽病二三日,正傳陽明少陽之時,但欲起,不能臥,外煩,如是知其心下必結。蓋病入陽明少陽,胃逆膽壅,經氣鬱迫,故心下結硬,相火上炎,是以煩生。若脈見微弱,此必有寒氣在內,格其陽火,乃反下之。寒盛脾虧,必當下利。若下利已止,脾氣不陷,而寒邪在中,不得下泄,必當上逆膽胃壅塞,則病結胸。
若下利未止,脾氣方陷,四日見其外熱愈甚,而復下之,則裡寒益增,外熱更劇,寒益增而利益甚,此作協熱利也。結胸與協熱利,皆有寒分之邪在內,寒邪上衝,則胃逆而為結胸;寒邪下泄,則脾陷而為協熱利。其病標異而本同。協熱利者,內寒協合外熱而下利也。
白話文:
結胸變證十二(太陽一百二十二)
太陽病發病兩三天後,患者無法躺臥,只想坐起,此時心窩部位必然有結塊感。若脈象微弱,表示體內原本就有寒氣,此時若誤用瀉下治法:
- 若腹瀉停止:寒邪無法從下排出,會向上逆衝,導致膽胃氣機壅塞,形成「結胸」。
- 若腹瀉未止:到第四天又見外熱加重,再次誤用瀉下法,內寒更甚而外熱更劇,寒邪與外熱相結合,迫使腹瀉加劇,稱為「協熱利」。
關鍵機理:結胸與協熱利皆因體內寒邪引起:
- 寒邪上衝:阻滯胃氣,形成結胸(心窩硬滿疼痛)。
- 寒邪下迫:迫使脾氣下陷,與外熱相合,形成協熱利(腹瀉伴隨表熱)。
兩者表現不同,但根源同屬寒邪內伏。
5. 太陽壞病痞證(十二章)
痞者異日之太陰,今日誤下而成者也。陽性虛而陰性實,人之心下虛空者,清陽升而濁陰降也。升降清濁之權在乎中氣,下傷中氣,升降失職,濁氣上逆則生䐜脹,清氣下降則生飧泄。故痞證與下利兼見,悉因中氣之敗也。太陰之證,腹滿自利。腹滿者痞之根本,而未至成痞,下之而胸下結硬,乃成痞焉。
痞乃太陰之壞病也。太陰臟寒,溫宜四逆,陽旺寒消,自無餘事。及其成痞,則下寒而兼上熱,四逆不受,故變為瀉心。清上溫下,寒熱並用,靈思妙解,神化無窮矣。
白話文:
太陽壞病痞證(十二章)
痞症是過往屬太陰證,因誤用攻下法而導致的病症。陽性質虛而陰性質實,人的心窩部位本應空虛清透,這是因為清陽之氣上升而濁陰之氣下降的緣故。調節清濁氣機升降的關鍵在於中氣(脾胃之氣),若攻下法損傷中氣,導致升降功能失常,濁氣上逆就會產生腹脹,清氣下陷則會引發腹瀉。因此痞症常伴隨腹瀉症狀,這都是中氣虛衰所導致的結果。太陰證的典型表現是腹部脹滿伴隨腹瀉。腹部脹滿是形成痞症的根本,但尚未完全形成痞症;若此時誤用攻下法導致胸脅部結硬,這才真正形成痞症。
痞症實質上是太陰證惡化而來的變證。原本太陰證屬臟腑虛寒,應當用四逆湯溫補治療,只要陽氣恢復、寒邪消退,自然就能痊癒。但一旦惡化成痞症,就會形成下焦虛寒兼上焦鬱熱的複雜病機,此時單用四逆湯已不合適,故而轉變為使用瀉心湯類方劑。這類方劑既能清解上焦鬱熱,又能溫補下焦虛寒,寒熱藥物並用,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靈活思維與神奇妙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