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五 (5)

回本書目錄

卷五 (5)

1. 太陽壞病痞證人參桂枝湯證一(太陽一百二十三)

太陽病外證未解而數下之,遂協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太陽病外證不解而數下之外熱不退,而內寒亦增,遂協合外熱而為下利,利而不止。清陽既陷,則濁陰上逆,填於胃口而心下痞硬。緣中氣虛敗,不能分理陰陽,升降倒行,清濁易位。是里證不解,而外熱不退,是表證亦不解。表裡不解,當內外兼醫。桂枝人參湯。桂枝通經而解表熱,參朮姜甘溫補中氣,以轉升降之機也。

太陰之胸下結硬,即痞證也。自利利益盛,即下利不止也。中氣傷敗,痞與下利兼見,人參湯(即理中湯)助中氣之推遷降,陽中之濁陰則痞消升,陰中之清陽則利止。是痞證之正法。諸瀉心則因其下寒上熱,從此而變通者也。

白話文:

太陽壞病痞證人參桂枝湯證一(太陽一百二十三)

當太陽病的外在症狀尚未消除,卻被多次用瀉下法治療,導致外熱未退而內寒加重,於是外熱與內寒相互夾雜而引發腹瀉,且腹瀉不止。此時,清陽之氣下陷,濁陰之氣上逆,阻塞於胃脘部位,形成心下痞滿硬結的症狀。

這是由於中氣虛弱衰敗,無法調和陰陽,導致氣機升降失常,清濁之氣混亂。因此,內部症狀未解,而外部熱症也未消退,形成表裡俱病的狀態。治療時需同時兼顧內外,使用「桂枝人參湯」。方中桂枝能疏通經絡、解除表熱,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則能溫補中氣,以恢復氣機升降的功能。

太陰病中的「胸下結硬」,即屬於痞證。若腹瀉越來越嚴重,便是「下利不止」。當中氣受損,痞證與腹瀉同時出現時,可使用「人參湯」(即理中湯)來協助中氣運轉。濁陰之氣消退後,痞證便會解除;清陽之氣上升後,腹瀉便會停止。這是治療痞證的基本法則。而其他如「瀉心湯」類的方劑,則是針對「下寒上熱」的病症,在此基礎上所做的變通運用。

2. 桂枝人參湯(四十五)

桂枝(四兩) 人參(三兩) 白朮(三兩) 甘草(三兩) 乾薑(三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內桂更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白話文:

桂枝人參湯(四十五)

成分與用量:
桂枝(四兩)
人參(三兩)
白朮(三兩)
甘草(三兩)
乾薑(三兩)

煎煮與服用方法:
將以上五味藥材用九升水煮,先放入人參、白朮、甘草、乾薑四味,煮到剩下五升藥液後,再加入桂枝繼續煎煮,直到藥液剩三升。每次溫服一升,白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

3.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二(太陽一百二十四)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方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方在太陽五),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下後復汗,陽亡土敗,遂成痞證,而外見惡寒者,表未解也。蓋陰氣外束,陽郁不達,則見惡寒。外見惡寒,則內必發熱。內熱痞郁,法應攻之,而表未解者,不可攻也。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從中風例用桂枝湯,病在汗下後,是以不用麻黃。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去其痞郁之上熱也。

上章用桂枝人參湯雙解表裡,此用桂枝湯解表,大黃黃連攻痞者,以上則外熱而內寒,此則外寒而內熱,攻補不同也。溫中解表,可以並用,攻裡發表,不可雙行。故仲景於宜攻之病而有表證,皆先表而後下。

白話文:

主題:大黃黃連瀉心湯證二(太陽病篇第一百二十四條)

內容:

患上傷寒後,若先使用強效瀉下法又再發汗,導致心窩部位脹悶不適(心下痞),且伴有怕冷症狀,這表示體表的邪氣尚未解除。此時不可直接治療痞症,應當先解除表邪,待表證消除後才能攻治痞症。解除表證宜用桂枝湯(方劑見太陽病篇第五條),攻治痞症則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患者經瀉下、發汗後,陽氣耗損、脾胃功能受損,因而形成痞症。若此時體表仍有惡寒症狀,代表外邪未清。這是因為體表的陰寒之氣束縛,導致陽氣鬱滯不得發散,因而出現惡寒。當體外惡寒時,體內必有熱象。雖然內熱鬱結成痞按理應攻治,但在表證未解時不可貿然攻裡。須先解表,表邪解除後方可治痞。解表應依中風證的治療原則使用桂枝湯(因已歷經汗、下,故不用麻黃湯),攻痞則用大黃黃連瀉心湯,以清除上焦鬱熱。

前條(太陽病篇相關章節)採用桂枝人參湯同時調和表裡,此條則用桂枝湯解表、大黃黃連瀉心湯攻痞,原因在於前者是外有熱而內有寒,此處則是外有寒而內有熱,治療方向(攻伐或補益)不同。溫補中焦與解除表邪可併用(如桂枝人參湯),但瀉裡熱與發散表邪不可同時進行。因此張仲景對於需要攻下的病症若兼有表證,一律先解表再攻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