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五 (6)
卷五 (6)
1. 大黃黃連瀉心湯(四十六)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漬之,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大黃黃連瀉心湯(四十六)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
將以上兩味藥材,用煮沸的熱水浸泡,過濾掉藥渣後,分兩次溫服。
2. 附子瀉心證三(太陽一百二十五)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里,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脈浮而緊,應以汗解。而復下之,緊反入里,浮緊變為沉緊,則作痞證。痞證陽氣格郁,必生上熱。陰氣凝塞,必生下寒。寒熱相逼,二氣摶結,則心下石硬而關脈沉緊。是當用諸瀉心清上溫下之法。若按之心下自濡,診之關上脈浮者,是下寒未生。但是陽氣痞塞郁生上熱,宜用大黃黃連瀉其上熱,無用溫藥也。
若下寒已生,則心下不濡而關上不浮,其上熱逼蒸,別無去路,是必開其皮毛泄而為汗。如是心下痞硬而復惡寒汗出者,是其下寒已動,宜附子瀉心湯。大黃芩連泄其上熱,附子溫其下寒也。此以下傷其中氣,土敗胃逆膽,心不降,君相二火皆升。大黃泄胃而降逆,黃連瀉其心火,黃芩瀉其膽火。
第曰瀉心者,相火以君火為主也。
白話文:
脈象浮緊,本應發汗治療,卻誤用瀉下法,導致緊脈轉入體內,浮緊變為沈緊,形成痞證。痞證因陽氣鬱阻而生上熱,陰氣凝滯而生下寒,寒熱相爭,氣機糾結,導致心窩處硬如石塊且關脈沈緊。此時應使用瀉心湯類方劑清上溫下。
若按壓心窩柔軟,關脈浮而不沈,表示下寒未生,僅因陽氣鬱塞而產生上熱,宜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清理上熱,不需溫補藥物。
若下寒已生,心窩不再柔軟,關脈不浮,上熱無處宣散,便會迫汗外出。若心窩硬滿且伴隨怕冷出汗,表示下寒已動,宜用附子瀉心湯:大黃、黃芩、黃連清瀉上熱,附子溫暖下寒。
此證因誤下傷及中氣,脾胃失調,膽熱上逆,心火不降,君火與相火皆上炎。大黃瀉胃降逆,黃連清心火,黃芩瀉膽火。「瀉心」之名,是因相火依附於君火所致。
3. 附子瀉心湯(四十七)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上四味,下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四十七)
炮製過的附子一枚(去皮、切開後另外煎煮取汁),大黃二兩,黃連一兩,黃芩一兩。
以上四味藥中,先將大黃、黃連、黃芩三味用剛煮沸的熱水兩升浸泡,短暫時間後過濾掉藥渣,再加入事先煮好的附子汁,混合均勻後分兩次溫服。
4. 十棗湯證四(太陽一百二十六)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漐漐汗出,發作有時,頭痛,心下痞硬滿,引脅下痛,乾嘔短氣,汗出不惡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棗湯主之。
太陽中風下利嘔逆,是有水濕在內,於法可攻,然必表邪外解乃可攻之,其人內有水氣格陽於外,氣蒸竅泄,漐漐汗出者,而陰陽勝復發作,有時水飲阻格,濁氣不降,頭為之痛,陰邪上填,心下痞結硬滿而引脅下疼痛,胃氣上逆而生乾嘔,肺氣上逆而苦短氣,使非水飲郁格,何以至此?若其漐漐汗出而不復惡寒者,是表邪已解而裡氣未和也,宜十棗湯。大棗保其脾精,芫遂大戟泄其水飲也。
白話文:
十棗湯證四(太陽一百二十六)
太陽中風證狀若出現腹瀉、嘔吐逆氣,表示體內有水濕停滯,原則上可用攻下法治療,但必須先等表證(外邪)解除才能攻裡。若患者持續微微出汗,發作有特定規律,並伴隨頭痛、心窩部痞硬脹滿且牽引脅下疼痛、乾嘔、呼吸急促等症狀,而汗出後不再怕冷,這代表表邪已退,但內部氣機尚未調和,此時應以「十棗湯」治療。
患者體內水濕阻隔,陽氣被逼至體外,導致毛孔開洩而微微汗出;水飲停滯又使陰陽失調,發作呈現週期性。水濕阻礙氣機,濁氣無法下降而引起頭痛;陰邪上沖則心窩痞硬脹滿、脅下牽引疼痛;胃氣上逆造成乾嘔,肺氣上逆則呼吸短促。若非水飲鬱結阻滯,怎會出現這些症狀?
若汗出卻不再惡寒,即為表證已解而裡氣未和之象,適用十棗湯——方中大棗用以護脾固本,芫花、甘遂、大戟則專攻瀉水飲。
5. 十棗湯(四十八)
大棗(十枚) 芫花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搗篩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棗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內諸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錢。得快下利後,糜粥自養。
白話文:
十棗湯(四十八)
用十枚大棗、芫花、甘遂、大戟。
將芫花、甘遂、大戟三種藥材等量磨成粉末並過篩。取一升半的水,先將肥厚的十枚大棗煮至剩八合(約800毫升),過濾掉渣滓後,加入藥粉。身體強健者服用一錢匕(約1克),體弱者減半服用。清晨時溫熱服用。若排便量少,病症未消除,隔天再服用時可增加半錢劑量。腹瀉通暢後,食用稀粥調養身體。
6. 生薑瀉心證五(太陽一百二十七)
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傷寒汗出解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水穀不消,陳宿停留,濁氣衝胸而乾嘔,食臭,膽邪剋土,土虛不能制水,水鬱膽部而積於脅下,土敗木賊陰氣激宕,腹中雷鳴而病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生薑半夏降其濁陰,黃芩黃連清其心膽,姜甘參棗溫補中氣以轉樞軸也。
白話文:
生薑瀉心證五(太陽一百二十七)
患傷寒後,雖已出汗而病情緩解,但胃部功能仍失調,出現胃脘部脹悶硬滿、打嗝時帶有食物腐敗氣味、脅下有水氣停聚、腸內發出明顯咕嚕聲並腹瀉的症狀,此時應以「生薑瀉心湯」治療。
病因詳析:
傷寒出汗後表症雖解,但胃氣未恢復和暢,導致食物消化不良而滯留,混濁之氣上衝胸部引發乾嘔、口泛食物異味。由於膽氣過盛侵犯脾胃(膽邪剋土),脾胃虛弱無法調控水濕,水氣因而鬱積於脅下;加上脾胃衰弱受肝氣侵擾(土敗木賊),陰氣紊亂激盪,致使腸鳴如雷、腹瀉不止。此症適用「生薑瀉心湯」調理——方中生薑、半夏可降濁陰之氣,黃芩、黃連能清心膽之熱,而生薑、甘草、人參、大棗則溫補中焦脾胃,助其恢復運轉機能。
7. 生薑瀉心湯(四十九)
生薑(四兩) 半夏(半升) 黃芩(一兩) 甘草(三兩炙) 黃連(一兩) 人參(三兩) 乾薑(一兩) 大棗(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服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生薑瀉心湯(四十九)
成分:
生薑(120克)、半夏(半升)、黃芩(30克)、甘草(90克,炙)、黃連(30克)、人參(90克)、乾薑(30克)、大棗(12枚)。
製法:
將以上八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沸,熬煮至剩六升,濾去藥渣後,再煎煮濃縮至三升藥汁。
服法:
每次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