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四 (2)

卷四 (2)

10.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十七)

麻黃(四兩) 杏仁(三十枚) 甘草(二兩炙) 石膏(半斤碎綿裹)

上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

11. 汗後作喘證四(太陽五十九)

發汗後飲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推原上章喘字之義:汗出亡津液,燥渴飲水,飲水太多,而汗後陽虛不能消散,水停則肺氣壅遏,故必喘;以水灌之,皮毛外閉,肺氣鬱阻,故亦喘也。

12. 麻杏甘石證五(太陽六十)

下後不可更行桂枝,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主之。

下後表寒未解,鬱其肺氣,肺郁生熱,蒸發皮毛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寒裡熱,宜麻杏甘石雙解之,可也。

下後不可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章,救表宜桂枝湯;又傷寒大下後復汗,心下痞章,解表宜桂枝湯;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章,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主之,未嘗必禁桂枝也。

13. 人參白虎證六(太陽六十一)

桂枝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九)

桂枝湯後汗出,表解而津液亡,泄裡熱則增,是宜白虎清裡。而大汗之後,大作煩渴而脈又洪大,是亡津而氣亦泄也。津由氣化,靈樞決氣上焦,開發宣五穀味,薰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為氣。此當益氣以生津,故加人參。素問談熱論脈燥疾,不為汗衰者死,以精氣消亡,無以滲灌其枯燥也。

白虎而加人參,使清氣降灑,化而為露,滋潤枯涸,滌洗煩躁,莫善於此矣。

14. 人參白虎證七(太陽六十二)

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九)

吐下之後,氣奪津傷,七八日不解,燥熱內盛而自里達表,表裡俱熱,熱蒸竅泄,時時惡風,舌上乾燥而心內焦煩,欲飲水數升之多,主以人參白虎清金而泄熱,化氣而生津也。

15. 表裡俱虛證八(太陽六十三)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因復發汗,以此表裡俱虛,其人因致冒冒,家汗出則自愈。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得里未和然後下之。

太陽病先下之而不愈,傷其陰液,因復發汗,傷其陽津,表陽里陰,以此俱虛。表陽虛則陰氣外束,里陰虛則陽氣內郁,陽氣內郁而不外達,其人因致昏冒冒,家汗出則自愈。所以然者,汗出則衛氣外達,經脈和暢,陰退而陽宣也。表和之後,得里未和然後下之。

16. 調胃承氣證九(太陽六十四)

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反惡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方在陽明二十)。

陽虛之人汗則亡陽,陰虛之人汗則亡陰。汗後惡寒者氣泄而陽虛故也,故防入少陰。不惡寒反惡熱者津傷而陽實故也是,已入陽明將成大承氣證,宜早以調胃承氣和其胃氣,預奪其實也。

17. 陰陽俱虛證十(太陽六十五)

太陽病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常度,兩陽相薰灼,其身發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則小便難;陰陽俱虛竭,身體則枯燥;但頭汗出,際頸而還,腹滿,微喘,口乾,咽爛;或不大便久,則譫語;甚者至噦,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陽中風,以火劫發汗,邪風一被火熱,血氣流溢而失其常度,外劫之火與內郁之陽,兩相薰灼,其身發黃;上之陽盛則欲衄,下之陰虛則小便難;陰液陽津俱至虛竭,身體則枯燥不潤,陽氣上燔,但頭汗出,際頸而還;裡氣膹鬱而為脹滿,肺氣壅阻而為微喘;火炎於上,口乾而咽爛;其時或不大便久,則衛郁莫泄,濁氣薰心而為譫語;甚者胃氣衝逆而為嘔噦;或手足躁擾,捻衣摸床。凡此諸證,總以表裡壅遏,熱無泄路,故鬱悶懊憹,煩亂如是。

宜以辛涼之藥,雙泄表裡。若小便利者,是陰氣未絕,其人可治也。

此證濕熱鬱蒸,宜以麻黃石膏泄其表熱,大黃芒硝泄其裡熱,半夏生薑降其逆,豬苓滑石滲其濕,表裡雙清,則神氣慧爽矣。

18. 炎熱入胃證十一(太陽六十六)

太陽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熱入胃,胃中水竭,躁煩必發譫語。十餘日振慄自下利者,此為欲解也。故其汗從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嘔欲失溲,足下惡風,大便硬。小便當數而反不數,及大便已,頭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熱,穀氣下流故也。

太陽病皮毛被感,表郁為熱,內尚無熱。俟其表熱傳胃,日久失清,乃見煩躁。今二日之內方入陽明,不應躁而反躁,其胃陽素盛可知。乃不用清涼,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炎就燥,邪熱入胃,胃中水竭,乃生煩躁。燥熱薰心,必發譫語。若十餘日後微陰內,復忽振慄而自下利,則胃熱下泄,此為欲解也。

方其熨背取汗,火熱蒸騰,上雖熱而下則寒。故從腰以下絕無汗,意外寒鬱其內熱,故膀胱閉澀,欲小便而不得。陽氣升泄不根於水,膀胱無約時欲失溲。如此則小便當數而反不數者,津液枯也。水枯則大便乾硬。便乾腸結,胃熱不得下達,故氣逆作嘔。火熱上逆,故足下逆冷而惡風寒。

及振慄下利。大便已行,則穀氣宣暢四達。頭痛而火從上散,足熱而陽從下達。胃中燥熱解散無餘緣,穀氣以便通而下流故也。便通而頭痛者,如壚底壅塞,火焰不升。一通則火即上炎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