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回本書目錄

1. 卷四

2. 太陽經中篇(五十六章)

3. 太陽壞病

太陽風寒有正治之法,桂枝麻黃是也。陽偏盛者,恐異日之入陽明,則有大青龍、白虎湯,早清其燥熱。陰偏勝者,恐異日之入三陰,則有小青龍、五苓散,預去其濕寒。處治不瘥,病在太陽一經,自當應藥而解,不成壞病。醫不知此,實其實而虛其虛,若汗、若吐、若下、若溫、針、補、瀉,異施遂成壞病,非復太陽本色矣。壞病者,即後日之陽明與三陰也。

陽盛而泄其陰,則入陽明;陰盛而亡其陽,則入三陰。桂枝麻黃之證,變為亢陽孤陰,是以曰壞。至於陽明,俟其腑熱內實,一下而愈,猶為逆中之順。然而腑邪傷陰,失於急下,亦伏死機,則順中之逆,正自不少。若夫三陰陰盛陽負動,懼危亡,則逆居強半而順不十。且仲景於是有救逆之法,隨證處治,轉逆為從,元通微妙,良工苦心矣。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是由於風寒引起的,有正確的治療方法,那就是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如果陽氣偏盛,擔心之後會轉變為陽明病,可以使用大青龍湯或白虎湯,及早清除其燥熱。如果陰氣偏盛,擔心之後會轉變為三陰病,可以使用小青龍湯或五苓散,預先去除其濕寒。

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治療沒有好轉,病仍然停留在太陽經,只要用對藥就會痊癒,不會變成壞病。如果醫生不了解這些,反而實證用補法,虛證用瀉法,或者用發汗、催吐、攻下、溫熱、針灸、補益、瀉法等錯誤的方法來治療,就會使病情惡化成為壞病,這就不是太陽病原來的樣子了。所謂壞病,就是指之後會轉變為陽明病或三陰病。

陽氣過盛而耗損陰氣,就會轉變成陽明病;陰氣過盛而耗損陽氣,就會轉變成三陰病。本來用桂枝湯或麻黃湯可以治療的病症,轉變為陽氣過亢而陰氣衰弱,所以稱之為壞病。如果轉變為陽明病,等到腑中的燥熱確實內實之後,用攻下法就可以治好,這還算是逆轉中的順利。然而,如果腑中的邪熱損傷了陰液,卻沒有及時攻下,也可能埋下死亡的禍根,這就是順利中的逆轉,這種情況其實並不少。至於轉變為三陰病,由於陰氣過盛而陽氣衰弱,情況就危險了,逆轉的機會占大多數,順利痊癒的機會不到十分之一。幸好張仲景對此有救逆的方法,根據病情來治療,可以將逆轉變為順利,其中奧妙之處,實在是良醫的苦心啊。

4. 太陽壞病提綱一(太陽五十四)

桂枝麻黃,太陽風寒主方也。若至三日之久,正將入陽明太陰之期,業經汗下溫針而病仍不解,則事當大壞,未必猶在太陽;即太陽未罷,而亦未必尚屬太陽桂麻之證。是宜審觀脈證,另立新法。故總立壞病之綱,詳開救逆之門也。

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太陽病治之得法,當解於本經,不至入腑傳臟而成壞病。若至三日之久,已經發汗、吐下、溫針諸治而病不解,則不在太陽,定緣誤治,入別經而成壞病。當觀其脈證,知其所犯何逆,隨證治之。曰壞病者,非太陽之本病故也。

白話文:

使用桂枝湯或麻黃湯是治療太陽經受風寒的主要方劑。如果病情持續三天,正要進入陽明或太陰的階段,而且已經使用了發汗、瀉下或溫針等治療方法,但病症仍然沒有解除,那麼情況就會變得非常糟糕,疾病未必還停留在太陽經。即使病情還在太陽經,也未必還是適合用桂枝湯或麻黃湯的證狀。這時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另外制定新的治療方法。因此,這裡總結了壞病的綱要,詳細說明了如何挽救病情逆轉的方法。

太陽病經過三天,已經用過發汗、催吐、瀉下或溫針等治療,病症仍然沒有解除的,這就是壞病,不適合再使用桂枝湯。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了解犯了什麼逆證,然後根據具體的證狀進行治療。

太陽病如果治療得當,應該在本經痊癒,不會傳入腑臟而形成壞病。如果病情持續三天,而且已經使用了發汗、催吐、瀉下、溫針等治療方法,病症仍然沒有解除,那麼疾病就不在太陽經了,一定是誤治導致病情進入其他經脈,形成了壞病。應該仔細觀察脈象和症狀,了解犯了什麼逆證,然後根據具體的證狀進行治療。所謂壞病,指的是已經不是太陽經本身的問題了。

5. 壞病提綱二(太陽五十五)

本發汗而復下之,此為逆也。若先發汗治,不為逆;先本下之而復汗之,為逆;若先下之治,不為逆。

申明上章「逆」字之義:風寒外閉,宜辛溫發散而不宜下;燥熱內結,宜苦寒攻下而不宜汗。若表邪未解,里邪復盛,則宜先汗而後下;若里邪急迫,表邪輕微,則宜先下而後汗。錯則成逆矣。若治法得宜,先後不失,不為逆也。

白話文:

原本應該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卻反而用了瀉下的方式,這就是錯亂的治療。如果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就不算錯亂;如果先用瀉下的方式治療,之後又用發汗的方式,那就是錯亂;如果先用瀉下的方式治療,就不算錯亂。

進一步說明上一段提到的「錯亂」的意思:風寒侵襲體表,造成閉塞,應該用辛溫的藥物發散,不應該用瀉下的方式;燥熱在體內結聚,應該用苦寒的藥物攻下,不應該用發汗的方式。如果體表的病邪還沒解除,體內的病邪又很嚴重,就應該先用發汗的方式,之後再用瀉下的方式;如果體內的病邪很急迫,體表的病邪比較輕微,就應該先用瀉下的方式,之後再用發汗的方式。如果用錯了治療方法,就會造成錯亂。如果治療方法運用得當,先後順序沒有錯亂,就不會造成錯亂的治療。

6. 太陽壞病入陽明去路(十五章)

陽明從燥金化氣,陽旺之人,表鬱則燥動。然不經誤治,津液未耗,燥氣之作,何至遽盛?及其汗下溫針,傷津亡液,燥氣大發,經腑合邪,乃成下證。雖不如三陰之險,然陰虧陽亢,亦伏危機,未可率然也。

白話文:

陽明病是因為燥金之氣化生,陽氣旺盛的人,如果體表鬱悶不暢,就會引發躁動。然而,如果沒有經過錯誤的治療,津液沒有被耗損,燥氣的產生,怎麼會一下子就變得這麼嚴重呢?等到用了發汗、攻下、溫針等方法,損傷了津液,使得體液亡失,燥氣就會大爆發,經絡和臟腑一起受到邪氣侵襲,就形成了陽明腑實的下證。雖然不像三陰病那樣危險,但陰液虧虛、陽氣亢盛,也潛藏著危機,不可以輕忽。

7. 太陽壞病入陽明桂枝證一(太陽五十六)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知在外,當須解外,則愈。桂枝湯主之。(方在太陽五)

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設內有腑熱,則下之當愈。若使脈浮,則表邪未解,必不能愈。以浮為邪在表,遺其外邪,而反下之,故令不愈。當須解外,則愈。宜主桂枝也。 此太陽表證未罷,而內有腑證,固當下也。然必外解而後可下。若發汗未解,而遽下之,設脈猶見浮,則外必不愈。故仍以桂枝解外。

白話文:

如果得了太陽病,一開始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卻沒有治好,反而又用瀉下的方法,如果脈象是浮的,病就不會好。因為脈浮代表病邪在體表,不應該用瀉下法,所以病才不會好。現在脈象還是浮的,代表病邪還在體表,應該要先解除體表的病邪,病才會好。可以用桂枝湯來治療。

太陽病,如果一開始就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卻沒有治好,反而又用瀉下的方法,如果體內有腑熱,那用瀉下法應該會好。如果脈象還是浮的,代表體表的病邪還沒解除,病一定不會好。因為脈浮代表病邪在體表,卻忽略了體表的病邪,反而用瀉下法,所以病才不會好。應該要先解除體表的病邪,病才會好。應該用桂枝湯來治療。

這表示太陽表的症狀還沒解除,而體內又有腑熱的症狀,本來應該可以用瀉下法。但一定要先解除體表的病邪後,才可以進行瀉下。如果發汗治療沒好,就馬上用瀉下法,假設脈象仍然是浮的,代表體表的病一定不會好。所以還是要用桂枝湯來解除體表的病邪。

8. 發汗亡津證二(太陽五十七)

大下之後復發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土濕金鬱氣不化水,土濕木鬱不能行水,皆令小便不利。小青龍、五苓散證之。小便不利,悉緣土濕而水停,則小便之不利必因濕旺。若汗下之後而見小便之不利,是津液亡泄燥而非濕也。然別無熱渴之證,則其燥未甚,勿用治之,俟其津液續復,得小便一切必自愈也。

汗下之後小便不利,陽虛之人則陽亡而病濕,陰虛之人則陰亡而傷燥。此不見陽亡濕動之證,故知是亡津傷燥也。此亦人參白虎證,而燥熱未作,則病勢最輕,故不須治之。

白話文:

大瀉之後又發汗,導致小便不順暢,這是因為體內津液耗損的緣故。這種情況不要去治療,只要小便能夠順利排出,身體自然就會痊癒。

膀胱是負責儲存津液的器官,透過氣化的作用才能將津液排出。如果脾胃濕氣太重導致肺氣鬱結,氣化功能就會受阻,水液無法排出;如果脾胃濕氣太重導致肝氣鬱結,也會導致水液無法順利運行,這些都會造成小便不順暢。像是小青龍湯、五苓散等方劑,都是治療這類情況的。小便不順暢,都是因為脾胃濕氣太重,導致水液停滯,而小便不順一定是濕氣太旺盛所導致的。但如果發汗或瀉下之後出現小便不順暢,那是因為津液耗損,身體變得乾燥,而不是濕氣。如果沒有口渴發熱的現象,就代表乾燥的情況還不算嚴重,不要去治療它,等到津液慢慢恢復,小便自然會順暢,身體也一定會痊癒。

發汗或瀉下之後出現小便不順暢,如果是陽虛體質的人,可能是陽氣耗竭,導致體內濕氣加重;如果是陰虛體質的人,可能是陰液耗竭,導致身體變得乾燥。這裡的情況沒有出現陽氣耗竭,濕氣加重的現象,所以判斷是因為津液耗損導致身體乾燥。這也屬於人參白虎湯證的情況,只是身體還沒有出現燥熱的現象,病情比較輕微,所以也不需要治療。

9. 麻杏甘石證三(太陽五十八)

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主之。

汗後表寒未解,鬱其肺氣,熱蒸皮毛,竅開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得汗泄,故外無大熱。麻黃髮表,杏仁降逆,石膏清金,甘草培土,則表裡俱解矣。此亦大青龍證之輕者,以在汗後,故不用青龍。汗後不可行桂枝,亦大概言之。他如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可更發汗,宜桂枝湯,未嘗必禁桂枝也。

白話文:

如果發汗後,不可以再用桂枝湯。如果發汗後出現喘,但沒有明顯發燒的狀況,可以使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這四味藥煮成的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發汗後,表面的寒邪沒有完全解除,反而鬱積在肺部,導致肺氣不順暢,熱氣蒸騰皮膚毛孔,毛孔打開了卻無法順利排泄,所以才會出現發汗後反而喘的現象。因為表面已經發過汗,所以體表不會有明顯的發燒。這個湯方中,麻黃用來發散表邪,杏仁用來平降逆氣,石膏用來清除肺熱,甘草用來補養脾胃,這樣就能同時解決體表和體內的問題了。這個情況也算是大青龍湯證比較輕微的狀況,因為是發汗之後才出現的,所以不用大青龍湯。

說發汗後不能用桂枝湯,只是大致上的說法。其他情況,例如發汗後病症已經解除,但過了半天左右又出現煩躁,這時還是可以再次發汗,使用桂枝湯也是可以的,並不是絕對禁止使用桂枝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