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脈法七十六

師曰病人家來請云病人發熱煩極,明日師到,病人向壁臥,此熱退也。設令脈不和,處言已愈。

發熱煩極,必不得臥,向壁靜臥,此煩熱已去也。假令脈猶未和,亦頃當自愈,此可處言已愈也。(此望知之法也。)

白話文:

醫生說:病人家屬來請醫生時提到病人發熱煩躁到極點,隔天醫生到病人家中,看見病人面向牆壁靜靜躺臥,這表示熱已經退了。即使此時脈象還未完全調和,也可以判斷病情即將痊癒。

發熱煩躁到極點時,病人必定無法安靜躺臥;若能面向牆壁靜靜休息,說明煩躁與發熱的症狀已經消退。即使脈象尚未完全恢復正常,不久後也會自然康復,因此可明確表示病人即將痊癒。(這是通過觀察病人狀態來診斷的方法。)

2. 脈法七十七

設令向壁臥,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處言汝病太重,當須服吐下藥,針灸數十百處乃愈。

向壁安臥是無病邪,聞師到不驚起而盼視若三言三止脈之嚥唾者,此詐病也。設令脈自和平,亦處言汝病太重,當須服大吐大下之藥,針灸數十百處以恐怖之,則立言自愈矣。

白話文:

[脈法七十七]

假使病人面朝牆壁躺臥,聽到醫師來了也不驚慌起身,反而頻頻張望,說話時斷斷續續,把脈時又吞嚥口水,這都是裝病的表現。即使脈象平和,醫師也應故意說他的病情很嚴重,必須服用催吐瀉下的藥物,並針灸數十至百處才能痊癒。

面壁靜臥表示沒有病痛,聽到醫師來訪卻不驚起,反而東張西望、言語遲疑,把脈時又吞口水,這就是裝病。即使脈象正常,醫師也要宣稱病情嚴重,需用強效吐瀉藥,並針灸多處來威嚇他,病人就會立刻聲稱自己好了。

3. 脈法七十八

師持脈,病人欠者無病也。脈之呻者病也。言遲者風也。搖頭言者里痛也。行遲者表強也。坐而伏者短氣也。坐而下一腳者腰痛也。裡實護腹如懷卵物者心痛也。

平人神倦,若睡則欠呵,非病證也。故欠者無病。身有痛苦則呻,故呻者有病。內風者內濕外燥,語言蹇澀,故言遲為風。心腹痛極則頭搖,故頭搖言者里痛也。陽性輕清,表鬱氣濁,故言重而行遲。短氣者身仰則氣愈短,故坐而身伏。腰痛則身彎不敢直,故坐則下一腳。心痛則用手護腹,形如懷抱卵物也。(此望聞之法也。)

白話文:

脈法七十八

醫師把脈時,若病人打呵欠,表示沒有生病。如果病人呻吟,則是有病。說話遲緩是風症的表現。邊搖頭邊說話的人,體內有疼痛。走路遲緩是因體表氣血不暢。坐著時身體前傾趴伏是氣短的現象。坐著時伸出一隻腳是因為腰痛。體內實熱、用手護住腹部如抱著東西的姿勢,是心痛的表現。

健康的人精神疲憊時會打呵欠,這不是病症,因此打呵欠代表無病。身體有痛苦時才會呻吟,因此呻吟表示有病。內風是因體內濕氣重、外表乾燥,導致語言遲鈍不流利,所以說話慢是風症。心肺或腹部劇痛會使人搖頭,因此邊搖頭邊說話代表體內疼痛。陽氣本應輕盈清透,若體表鬱結、氣血混濁,就會說話沈重而行走緩慢。氣短的人躺臥時氣息更短促,所以會坐著並彎身趴伏。腰痛時身體不敢伸直,所以坐著會伸出一隻腳。心痛時會用手護住腹部,姿勢像懷抱物品一樣。(這是透過觀察和聽診的方法。)

4. 脈法七十九

問曰人病恐怖者,其脈何狀?師曰:脈形如循絲累累然,其面白脫色也。

腎主恐。素問氣厥論曰:「恐則氣下,下之極則腎也。」少陰之脈微細,恐怖少陰之氣動,故脈細如絲累累然,驚懼不安之象也。恐主於腎而六脈俱細,蓋諸臟奪氣改而從腎也。肝藏血而主色,色者血之華也。肝氣下(恐則氣下)而營血陷不能華也,木虛而金氣乘之,故色脫而面白白者,金色也。(此望切之法也。)

白話文:

脈法七十九

有人問:人感到恐懼時,脈象如何?老師回答:脈象如絲線般細弱連續,且臉色蒼白無血色。

腎主掌恐懼。《素問・氣厥論》提到:「恐懼會使氣機下陷,極度下陷則影響腎。」少陰經脈微細,因恐懼而擾動少陰之氣,所以脈象細如絲線、接續不斷,呈現驚慌不安的狀態。恐懼雖源於腎,但六脈皆顯細弱,這是因為各臟氣血受恐懼影響而趨向腎的功能所致。

肝藏血並主導面色,血色是肝氣的外在表現。肝氣因恐懼而下陷(恐則氣下),營血無法上榮於面,肝木虛弱而肺金之氣趁虛而入(金剋木),因此血色流失而面色蒼白(白為肺金之色)。(此為望診與切診之法。)

5. 脈法八十

人愧者其脈何類?師曰:脈浮而面色乍白乍赤。

愧發於心,動火炎,故面乍赤。赤者心之色也。火炎金傷,故面乍白。白者金之色也。心肺之脈俱浮,心肺氣動,是以脈浮。人愧而汗出者,心動火炎,而刑肺氣,故氣泄而為汗也。(此望切之法也。)

白話文:

當人感到羞愧時,其脈象特徵如何?老師回答:脈象呈現浮動,且臉色時而蒼白時而泛紅。

羞愧的情緒根源於心,會激起心火旺盛,因此面部會突然發紅(紅色對應心的色澤)。而心火過旺會損傷肺金,所以臉色又會轉為蒼白(白色對應肺的色澤)。由於心肺的脈象皆屬浮脈,當心肺之氣受情緒影響而波動,脈象便顯現浮動。若羞愧時伴有出汗,是因心火亢進而剋制肺氣,導致肺氣外洩而形成汗液。(此為結合望診與切診的診斷方法。)

6. 脈法八十一

人不飲其脈何類?師曰:脈自澀,唇口乾燥也。

素問經脈別論: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精四布,五經並行。蓋水入於胃,胃陽蒸動,化為精氣,遊溢升騰,上輸於脾,脾氣散,此水精上歸於肺,肺氣宣化,氤氳和洽,所謂上焦如霧也。肺氣清肅,則經絡通調,霧氣不滯,降於膀胱而化尿溺。

人身身半以上,水少氣多,是謂氣道。身半以下,氣少水多,是謂水道。氣水一也,上下陰陽之分耳。水道通調,下輸膀胱,水滓注瀉,溲便前行,所謂下焦如瀆也。水氣之由經而下行也。渣滓輸於膀胱,而精華滋於經絡,灑於臟腑,潤於孔竅。濁者下而清者上,水精四布,五經並行。

是以經脈流利而不澀,唇口滑澤而不燥。不飲則經絡失滋,故脈自澀,孔竅不潤,故唇口乾燥也。(此亦望切之法。)

白話文:

脈法八十一

人不喝水時,脈象會呈現什麼樣的情況?老師回答:脈象會變得澀滯,嘴唇和口腔也會乾燥。

《素問·經脈別論》中提到:水飲進入胃部後,其中的精微物質被吸收並向上輸送至脾臟,脾臟將這些精微散布至全身,並進一步上歸於肺。肺氣調節水道,使水液下行至膀胱,最終水液精華分布全身,滋養五臟經絡。

具體來說,水液進入胃中後,胃的陽氣將其化為精微物質,這些精微上升並輸送至脾臟。脾臟將水液精華散布後,再上歸於肺臟。肺氣宣發,使水液如霧氣般瀰漫,這就是所謂的「上焦如霧」。肺氣清肅時,經絡通暢,霧氣不滯,水液得以順利下行至膀胱,化為尿液排出。

人體上半身水少氣多,屬於「氣道」;下半身氣少水多,屬於「水道」。氣與水本為一體,只是上下陰陽的分別。水道通調時,水液下行至膀胱,其中的渣滓排出體外,精華則滋養經絡、臟腑和孔竅。濁者下行,清者上行,水液精華遍布全身,五臟經絡運行順暢。

因此,經脈流利而不澀滯,嘴唇和口腔濕潤而不乾燥。如果不喝水,經絡便失去滋養,導致脈象澀滯;孔竅得不到潤澤,嘴唇和口腔就會乾燥。(這也是望診和切診的方法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