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0)

1. 脈法七十二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尺寸之脈發現於上下,而氣根於中焦。中焦者,所以升降陰陽而使之相交,其脈現於關上。若寸脈下不至關,則陽根下斷,是謂陽絕。尺脈上不至關,則陰根上斷,是謂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此際雖生命之餘耳。若計算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之節氣克之。如木弱忌金,火弱忌水,一交金水之節氣,則死期至矣。

白話文:

《脈法七十二》

醫師說:寸脈向下延伸不到關脈,屬於陽氣斷絕;尺脈向上延伸不到關脈,屬於陰氣斷絕。這兩種情況都無法醫治,必死無疑。若要推算剩餘壽命的死期,可根據月份節氣的五行生剋來判斷。

人體的寸脈和尺脈分別顯現在手腕的上下兩端,而氣的根本源於中焦。中焦負責調和陰陽,使兩者相互交融,其脈象主要體現在關脈上。如果寸脈向下無法抵達關脈,表示陽氣的根本在下斷絕,稱為「陽絕」;同理,若尺脈向上無法抵達關脈,則陰氣的根本在上斷絕,稱為「陰絕」。這些情況都無法治癒,必定死亡。此時的生命僅是殘存狀態。若要計算死亡的時間,可依據月份節氣的五行相剋關係,例如肝木虛弱時忌諱金氣旺盛,心火虛弱時忌諱水氣旺盛,一旦遇到金、水的節氣來臨,死期便會到來。

2. 脈法七十三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咳逆上氣,是胃土上逆肺金不降。肺主氣而性收,脈散者金氣之不收也。氣敗則死,蓋氣所以薰膚而充身,氣散則骨枯肉陷而形損故也。

白話文:

脈法七十三:

傷寒患者出現咳嗽、氣逆、呼吸急促,若脈象散亂無根,則預後不良。這是因為體內元氣耗散,形體機能已嚴重受損。

咳嗽氣逆、呼吸不順,源自胃氣上衝、肺氣無法肅降。肺主導氣機運行且性質收斂,脈象散亂反映肺氣(金氣)失於收攝。元氣衰敗則生命危殆,因氣的作用在於溫煦肌膚、充盈形體,氣機渙散便會導致骨骼枯槁、肌肉塌陷,形體機能因而崩解。

3. 脈法七十四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其脈病而無王氣。倘卒然眩僕不識人者,值其人之短命則死矣。人病脈不病者,名曰內虛,以其穀神之不旺。病在形骸而不在精神,雖困無妨也。

白話文:

脈法七十四

醫師說:若脈象異常但人看似無病,稱為「行屍」,因為缺乏生機之氣。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此人若命數短促則會死亡。

若人有病症但脈象正常,稱為「內虛」,因脾胃之氣不足。病症僅在形體而不傷及精神,即使虛弱也無大礙。

4. 脈法七十五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若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其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裡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其愈也。

發熱身痛自臥是表病也,診脈沉遲知表病瘥也,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不浮大而反沉遲故知其愈也。腹痛是里病也,診脈浮大知里病瘥也,以里有病者脈當沉細,今不沉細而反浮大故知其愈也。(此提望聞問切之綱,下章詳發)

白話文:

脈法七十五

問:優秀的醫師透過觀察即可診斷病情,中等醫師需透過詢問,而普通醫師則需依靠把脈才能判斷。希望能聽聽這個說法的解釋。

老師回答:當病人家屬請大夫時說病人發熱、身體疼痛,病人正躺臥休息。醫師診脈時發現脈象沈而遲緩,就能判斷病情將好轉。為什麼呢?因為表症(外感病症)患者的脈象本應浮而有力,如今脈象卻相反地呈現沈遲,因此知道病情正在復原。

再舉一例,假如病人主訴突然腹內劇痛,但病人能自行坐起。醫師診脈時發現脈象浮而有力,也能判斷病情將好轉。為什麼呢?因為裡症(內臟病症)患者的脈象本應沈而細弱,如今脈象反而浮大,因此知道病情正在康復。

發熱、身體疼痛且臥床是表症的表現,診得脈象沈遲即可推斷表症好轉,因為表症本應脈浮大,如今不浮大反而沈遲,故知將愈。腹痛是裡症的表現,診得脈象浮大即可推斷裡症好轉,因為裡症本應脈沈細,如今不沈細反而浮大,故知將愈。(此處概述望、聞、問、切的綱領,後續章節將詳細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