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脈法六十五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脈大而浮數,陽氣盛旺,陰邪不能遏郁,故不戰而汗解也。

白話文:

脈法六十五

有人問:有些病症不需寒戰就能透過出汗而痊癒,這是為什麼?回答說:脈象大而浮數,因此知道無需寒戰,直接透過出汗就能緩解病情。

脈象大且浮數,代表陽氣旺盛,陰邪無法壓制阻滯,所以無須寒戰便能透過發汗而痊癒。

2. 脈法六十六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其脈自微弱,則表裡無邪,此以曾經發汗、吐下、亡血,失津陰不濟陽,未免煩熱時作。然表裡邪去,病根已除,遲而津液續復,陰陽自和,必當自愈,故不戰不汗而亦解。

白話文:

問:有些病症沒有發抖或出汗就自行痊癒了,這是為什麼?

答:這種情況是因為患者的脈象原本就微弱,表示之前已經經歷過發汗、催吐、瀉下或失血等治療或損傷,導致體內津液不足。但由於體內陰陽之氣能自然調和,所以即便沒有顫抖或出汗的過程,病情也會自行緩解。

當脈象自然呈現微弱狀態時,說明體表與內臟均無邪氣滯留。這是因為先前經過發汗、催吐、瀉下或失血等過程,導致津液損耗而陰液難以滋養陽氣,可能會不時出現煩熱現象。但由於致病的邪氣已徹底清除,只要等待津液逐漸恢復,陰陽二氣自然趨於平衡,最終必能自行康復。因此這類病症不需經歷顫抖或出汗的過程,也能自然解除。

3. 脈法六十七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慄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脈浮而遲,面色熱赤而身體戰慄者,陽郁欲發虛而不遽發,故面熱而身搖。待至六七日經盡,陽復當汗出而解。若反熱者,則解期差遲。以脈遲是為無陽。無陽則但能發熱而不能作汗,氣鬱皮腠,其身必癢也。

(陽復則病愈,陽虛則解遲,陽盡則命絕。此下命絕數章發明,首章陽病見陰脈者死之義。病無陽復而死者,亦無陽盡而生者也。)

白話文:

脈象浮而遲緩,面色發紅發熱且身體顫抖的人,六七天後應該會出汗而痊癒;如果反而出現發熱,則痊癒的時間會延遲。脈遲表示陽氣不足,無法促使汗液排出,因此身體必然會發癢。

脈象浮而遲,面色發熱發紅且身體顫抖,是因為陽氣鬱滯欲發散卻未能迅速發散,所以面部發熱而身體顫動。等到六七天後,經氣循環完畢,陽氣恢復,應當出汗而痊癒。如果反而發熱,則痊癒的時間會推遲。因為脈遲表示陽氣不足,陽氣不足就只能發熱而無法出汗,氣血鬱滯在皮膚腠理之間,所以身體必然會發癢。

(陽氣恢復則病癒,陽氣虛弱則痊癒延遲,陽氣耗盡則生命終止。下文幾章將進一步闡述,首章所說「陽病見陰脈者死」的道理。疾病若無陽氣恢復則必死,同樣,若陽氣耗盡也不會有生機。)

4. 脈法六十八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脈微,陽氣衰也;尺脈緊,陰氣盛也;虛損多汗,衛敗而不斂也;脈證見此,是絕陰而無陽也。

白話文:

脈象表現為寸口脈微弱,尺脈緊繃,患者身體虛弱虧損且容易大量出汗,這表示體內陰氣持續旺盛,而陽氣幾乎完全消失。

寸口脈微弱,代表陽氣衰弱;尺脈緊繃,顯示陰氣過盛;身體虛弱且多汗,是由於衛氣受損無法收斂所致;當脈象與症狀呈現這種狀態時,即表示體內陰氣極盛而陽氣完全衰竭。

5. 脈法六十九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脈浮而洪,陽不根陰也。身汗如油,難經所謂「絕汗乃出」(引《靈樞》語),大如貫珠,轉出不流也。喘而不休,氣不歸根也。水漿不下,胃氣敗也。形體不仁,營衛之敗也。乍靜乍亂,神明之敗也。

白話文:

脈象浮而洪大,身體出汗如同油膩般黏稠,喘息不止,無法飲水進食,身體失去知覺,時而安靜時而躁動,這是生命即將終結的徵兆。

脈象浮而洪大,表示陽氣無法依附於陰液。身體出汗如油,正是《難經》所說的「絕汗」,汗珠大如串珠,溢出後不流動。喘息不停,是因為氣息無法回歸本源。無法進食飲水,代表胃氣衰敗。身體失去知覺,是營氣與衛氣潰散的表現。時而安靜時而躁動,則是神志衰敗的跡象。

6. 脈法七十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命絕者(上章)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肺主氣而藏津,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津液脫而氣絕根,此為肺先絕也。心為火而藏神,若陽反獨留,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者,火獨光而神明敗,此為心絕也。肝色青而主風,若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木剋土而風淫生(左傳云風淫末病漐習者,風氣發而四末戰搖也),此為肝絕也。脾竅於口而色黃,若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水侮土而氣外脫,此為脾絕也。

腎主二便而藏志,若溲便遺失,狂言反目直視者,腎陽脫而志意亂,此為腎絕也。腎與太陽膀胱為表裡,太陽起於目眥,行身之背,目反直視者,即為診要經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是也。

白話文:

【脈法七十】
又不知道哪個臟腑先受損傷。如果病人出汗且頭髮濕潤,氣喘不止,這是肺氣首先衰竭的表現。陽氣反常獨存,身體膚色如煙燻般晦暗,雙眼直視、頭部搖動,這是心氣衰竭的徵兆。嘴脣與下巴呈現青色,四肢不斷顫抖抽動,這是肝氣衰竭的現象。嘴周圍顏色晦暗發黑,伴有冷汗且全身發黃,這是脾氣衰竭的症狀。大小便失禁,胡言亂語且雙眼上翻直視,這是腎氣衰竭的跡象。

(承接上文)尚無法確定哪一臟腑先受損。肺主掌氣息並儲藏津液,若出汗頭髮濕潤且氣喘不止,代表津液流失而氣之根本斷絕,這是肺氣首先衰竭。心屬火且藏神志,若陽氣反常獨存,身體如煙燻般晦暗,雙眼直視搖頭,表示火氣獨盛而神志衰敗,這是心氣衰竭。肝對應青色且主風邪,若脣部發青、四肢顫動,象徵木(肝)剋制土(脾)而風邪肆虐(《左傳》提及「風淫末病」,即風邪引發四肢抖動),這是肝氣衰竭。脾開竅於口且對應黃色,若口周暗黑、出冷汗且膚色發黃,代表水(腎)反侮土(脾)而氣血外脫,這是脾氣衰竭。

腎掌管二便且蘊藏意志,若大小便失禁、言語狂亂且雙眼上翻直視,說明腎陽耗竭而神志失控,這是腎氣衰竭。腎與太陽膀胱經互為表裡,太陽經起始於眼角,循行背部,雙眼上翻直視的症狀,即《診要經終論》所述太陽經脈衰竭時的表現——雙眼上瞪、身體反張。

7. 脈法七十一

又未知何臟陰陽先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青者木色,肝腎皆陰也;赤者火色,心肺皆陽也。腋下心下者陽之部,溫熱者陽之氣也。

白話文:

脈法七十一

如果無法確定是哪個臟腑的陰陽之氣先衰竭,假若是陽氣先斷絕、陰氣隨後耗盡,人死後屍體顏色會呈現青色;若是陰氣先斷絕、陽氣隨後耗盡,人死後屍體顏色則會呈現紅色。若死者腋下仍溫暖,表示心窩部位尚有餘熱。

青色屬木,對應肝腎,兩者皆屬陰;紅色屬火,對應心肺,兩者皆屬陽。腋下與心窩部位屬陽氣所主的區域,若這些部位仍保有溫熱感,便是陽氣尚未完全消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