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二 (8)

1. 脈法六十三

問曰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涼和者何也?答曰此為欲解也,解以夜半。脈浮而解者,濈然汗出也。脈數而解者,必能食也。脈微而解者,必大汗出也。

傷寒三日,脈浮數而微,病人身復涼和者,此為欲解也,解於夜半。蓋脈之浮數,身之煩熱,俱屬陽證。乃脈之浮數,漸有微意,身之煩熱,已變涼和。是邪熱之漸退,而陰氣之續復也。待至夜半,則陰旺而全復,故解於此際。而其解也,形狀不同。其脈浮而解者,表陽之旺,濈然汗出也。

其脈數而解者,里陽之旺,必能食也。其脈微而解者,表裡之陽俱虛,必戰搖振慄而大汗出也。

白話文:

問:感染傷寒三天後,脈象呈現浮、數但微弱,病人身體卻涼爽舒適,這是為什麼?
答:這表示病情即將痊癒,痊癒的時間會在半夜。
不同脈象的康復表現如下:

  1. 脈浮而痊癒者:因體表陽氣充足,會自然微微出汗。
  2. 脈數而痊癒者:因體內陽氣旺盛,食慾會恢復正常。
  3. 脈微而痊癒者:因身體內外陽氣均虛弱,會先出現發冷顫抖,繼而大量出汗後康復。

進一步說明
傷寒三日後,脈象從浮數轉為微弱,患者身體由發熱轉為涼爽,代表邪熱逐漸消退,陰氣正在恢復。等到半夜陰氣最盛時,身體便能完全康復。康復的表現因脈象而異:

  • 脈浮康復:反映體表陽氣充沛,透過出汗排出病邪。
  • 脈數康復:反映腸胃機能恢復,食慾好轉。
  • 脈微康復:因陽氣虛弱,身體需經歷寒戰、大汗的過程才能驅散病邪。

2. 脈法六十四

問曰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答曰脈浮而緊,按之反芤,此為本虛,故當戰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發戰;以脈浮,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汗出耳,不發戰也。

病有戰而汗出因得解者,以脈浮而緊,是傷寒之脈,而按之反芤,此為本氣之虛。本虛則陽氣鬱於陰邪,不能透發,故當戰慄而後汗出也。其人本虛,是以汗前發戰;以其脈浮,則病在皮毛,故當汗出而解也。若脈浮而數,按之不芤,此其人本不虛,若欲自解,但安臥而汗出耳,不至發戰也。

白話文:

病人問:為什麼有些疾病會先發抖後出汗,然後就康復了?

醫生回答:如果脈象浮而緊,但按壓時反而感覺中空(像蔥管),這表示身體本來就虛弱,所以會先發抖再出汗而痊癒。因為病人體虛,才會發抖;同時由於脈象浮,代表病在體表,所以能通過出汗而痊癒。

如果脈象浮而數(快),按壓時沒有中空的感覺,這表示病人體質不虛。這類人若要自行康復,只需安靜休息出汗就能好轉,不會出現發抖的情況。

(補充說明)第一段描述的情況:脈浮而緊是傷寒的典型脈象,但按壓感覺中空說明身體正氣不足。因正氣虛弱,陽氣被寒邪閉阻不能發散,所以會先打寒戰才能出汗排邪。第二段描述體質較強的病人,由於陽氣充足,無需劇烈抗爭(發抖),直接出汗就能驅除病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