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三 (7)
卷三 (7)
1. 太陽傷寒小青龍證
(三章 太陽入太陰少陰去路)
中風大青龍之證,外有風而內有熱也。傷寒之小青龍證,表有寒而里有水也。大小青龍,外之解表則同,而內之溫清大異。大青龍可以泄裡熱而不可以溫內寒,小青龍所以佐大青龍之不逮也。傷寒之人,或表邪外鬱而宿水裡發,或渴飲涼水而停留不消,是以多有水氣之證。以其熱渴雙解表裡之寒,小青龍乃不易之法也。
白話文:
(第三章 太陽病傳入太陰少陰的途徑)
中風的大青龍湯證,是身體外面有風邪,而體內有熱的狀況。傷寒的小青龍湯證,則是身體表面有寒邪,而體內有水濕積聚的狀況。大青龍湯和小青龍湯,在於解除身體表面的邪氣這點是相同的,但治療體內溫熱或寒冷的藥性則差異很大。大青龍湯可以宣洩體內的熱邪,但不能溫暖體內的寒氣,小青龍湯則是為了輔助大青龍湯無法達到的部分而使用的。罹患傷寒的人,有時可能是因為體表的邪氣鬱積,導致體內原有的水濕發作,也可能是因為口渴喝了太多冷水,停留在體內無法被吸收利用,所以常常會有體內水氣停滯的症狀。要同時解除發熱口渴,以及身體表裡寒邪的狀況,小青龍湯是一種非常適宜的治療方法。
2. 小青龍證一(太陽三十四)
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噫,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表證不解而水停心下,阻肺胃降路,胃氣上逆而生乾嘔,肺氣上逆而生咳嗽,或火升金燥而為渴,或氣阻肺脹而為喘,或濁氣上噯而為噫,或清氣下泄而為利,或小便不利而少腹滿急。凡此皆水氣瘀格之故,宜小青龍湯。甘草培其中氣,麻桂發其營衛,芍藥清其風木,半夏降逆而止嘔,五味細辛乾薑降逆而止咳也。
白話文:
傷寒表證沒有解除,同時心下部位有水氣停滯,會出現乾嘔、發燒咳嗽的症狀,或者感到口渴,或者腹瀉,或者打嗝,或者小便不順暢,導致小腹脹滿,或者出現氣喘的狀況,這些情況都可以用小青龍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傷寒表證沒有解除,水氣停留在心下部位,阻礙了肺胃的正常下降功能,導致胃氣上逆而引起乾嘔,肺氣上逆引起咳嗽。也可能因為火氣上升導致肺部乾燥而口渴,或者氣機阻滯導致肺氣脹滿而氣喘,或者濁氣上升導致打嗝,或者清氣不降反泄導致腹瀉,或者小便不順暢導致小腹脹滿。這些都是水氣阻滯的緣故,應該使用小青龍湯來治療。方中甘草可以調和中焦脾胃之氣,麻黃、桂枝可以發散體表的營衛之氣,白芍可以平息風木之氣,半夏可以降逆止嘔,五味子、細辛、乾薑可以降逆止咳。
3. 小青龍湯(七)
麻黃(三兩)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炙) 半夏(三兩洗) 五味(半升) 細辛(三兩) 乾薑(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若微利者,去麻黃,加芫花如雞子大,熬令赤色。(下利者,水邪侮土,加芫花以泄水也。)若渴者,去半夏,加栝蔞根三兩。(栝蔞根清金止渴也。)若噫者,去麻黃,加附子一枚,炮。(寒水侮土,濁氣上逆,則為噫,加附子暖水而降逆也。
)小便不利,少腹滿者,去麻黃,加茯苓四兩。(茯苓以泄滿也。)若喘者,加杏仁半斤,去皮尖。(杏仁利肺而止喘也。)
白話文:
麻黃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炙甘草二兩、洗過的半夏三兩、五味子半升、細辛三兩、乾薑二兩,以上這八味藥,用水一斗(古代容量單位)先煮麻黃,煮到水減少兩升後,撈去上面的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下三升時,去除藥渣,溫熱服用一升。
如果服用後有輕微腹瀉的現象,就把麻黃去掉,加入像雞蛋大小的芫花,並且要將芫花炒到呈現紅色。(會腹瀉是因為水邪侵犯脾胃,所以加入芫花來排出體內的水分。)如果覺得口渴,就把半夏去掉,加入三兩的栝蔞根。(栝蔞根可以清肺止渴。)如果打嗝,就把麻黃去掉,加入一枚炮製過的附子。(打嗝是因為寒水侵犯脾胃,導致濁氣向上逆行,所以加入附子來溫暖身體的水分並降逆。)
如果小便不順暢,而且小腹脹滿,就把麻黃去掉,加入四兩的茯苓。(茯苓可以幫助排出體內的水分,消除脹滿。)如果出現喘的症狀,就加入半斤的杏仁,並且要去掉杏仁的皮和尖端。(杏仁可以宣利肺氣,止住喘的症狀。)
4. 小青龍證二(太陽三十五)
太陽病小便利者,以飲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裡急也。
申明上章小便不利少腹滿之義:小便利者,津液滲泄,則必發燥渴;渴而飲水多者,土濕木鬱,必心下動悸;木鬱不能泄水,而小便少者,水積少腹,必苦腹裡滿急也。
白話文:
太陽病如果小便順暢,因為喝水多,一定會感到心悸;如果小便量少,一定會覺得肚子裡脹滿不舒服。
說明上一章小便不通暢、肚子脹滿的意思:小便順暢,代表體內津液滲漏散失,一定會感到口渴;因為口渴而喝水過多,會導致脾胃濕氣過重,肝木鬱結,一定會感到心下悸動;肝木鬱結無法正常疏泄水分,小便量少,導致水分積聚在下腹部,一定會感到肚子裡脹滿急迫不舒服。
5. 小青龍證三(太陽三十六)
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
服湯已而渴者,表寒已解,里水亦去,津液乍耗,是以作渴。渴者是表解寒去,水積化汗而外泄也。大青龍證是表陽之盛,內有火氣;小青龍證是里陽之虛,內有水氣。陰陽一偏逢郁即發。大小青龍外解風寒而內泄水火,感證之必不可少者也。
白話文:
如果因為外感風寒,導致心下(胃部)有水液停滯,出現咳嗽、輕微喘息、發燒但不口渴的症狀,就用小青龍湯來治療。如果服用藥湯後感到口渴,這是因為體內的寒氣正在消退,病症即將痊癒的表現。
服用藥湯後感到口渴,代表體表的寒邪已經解除,體內的水濕也正在排出,這時體內的津液會暫時不足,所以才會口渴。口渴表示表面的寒邪已經解除,體內的水濕轉化成汗液而向外排出。大青龍湯證是因為體表的陽氣過盛,體內有火氣;小青龍湯證則是因為體內的陽氣虛弱,體內有水濕停滯。陰陽失衡,一旦遇到阻滯就會發病。大小青龍湯都能夠向外解除風寒,向內排出水濕與火氣,是治療外感病症必不可少的藥方。
6. 太陽傷寒白虎證四章
(太陽入陽明去路)
陽盛之人表寒裡熱則用大青龍表寒解而裡熱盛,於是有白虎清金之法。肺金清而胃熱消,可無異日陽明之證矣。至於汗後陽虛之渴,則於白虎而加人參。涼金益氣,生津化水,清滌煩渴之妙,超人巧而絕天工。制方立法,神化難追。然白虎湯證,雖皆傷寒之條,其實來自中風者多。
如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其為風證甚明。以中風多傳陽明,白虎湯證乃承氣證之初氣也。
白話文:
(太陽病轉入陽明病的路徑)
體質陽氣旺盛的人,如果出現表寒裡熱的狀況,就會使用大青龍湯來解除表寒,但這樣反而會使裡熱更加嚴重,這時就需要用白虎湯來清瀉肺金的熱。肺金的熱清除了,胃的熱也會消退,這樣就不會發展成日後的陽明病。至於發汗之後因陽氣虛弱而引起的口渴,就要在白虎湯中加入人參。這樣可以清涼肺金,補益氣,生津化水,消除煩躁口渴,這種精妙之處,已經超越了人為的技巧,如同天地自然形成的,調配藥方,制訂法則,神奇到難以追趕。然而,白虎湯證,雖然都列在傷寒篇中,但實際上多數是來自中風。
比如,服用桂枝湯後大量出汗,但大煩躁口渴沒有解除,脈象又呈現洪大,這時就要用白虎加人參湯來治療。這種情況是風證的現象非常明顯。因為中風常常會傳變到陽明經,白虎湯證其實是承氣湯證的早期徵兆。
7. 白虎證一(太陽三十七)
傷寒脈滑而厥者里有熱也,白虎湯主之。
四肢厥逆而脈見遲澀,是為裡寒厥;而脈滑,是里有熱也。蓋燥熱內郁,侵奪陰位,陰氣浮散,外居肢節,故肢冷而脈滑。白虎湯,石膏清金而退熱,知母潤燥而泄火,甘草粳米補中而化氣,生津而解渴也。胃陽素盛之人,陰虛火旺,一被感傷,經熱內蒸,津液消爍,則成陽明下證,而胃火未盛,肺津先傷。
是以一見渴證,先以白虎涼金泄熱,滋水滌煩,膈熱肅清,則不至入胃而致煩熱亡陰之害矣。白虎證,即將來之大承氣證而裡熱未實;從前之大青龍證而表寒已解者也。表寒已解,故不用麻黃;裡熱未實,故不用硝黃。
白話文:
傷寒病,如果脈象滑數且手腳冰冷,表示身體內部有熱,可以用白虎湯來治療。
手腳冰冷且脈象遲緩細澀,是身體內部寒冷的厥證;但如果脈象滑數,就表示身體內部有熱。這是因為燥熱在體內鬱積,侵佔了陰氣的位置,導致陰氣浮散到四肢,所以手腳冰冷但脈象卻是滑數。白虎湯用石膏來清肺熱而退燒,用知母來滋潤乾燥並瀉火,用甘草和粳米來補養脾胃、調和氣機,並產生津液以解渴。對於平常胃火旺盛的人,如果陰虛火旺,一旦感冒,熱邪就會內侵,消耗津液,就會形成陽明腑實的證候,但此時胃火還不算太過,只是肺的津液先受到損傷。
所以,只要一看到口渴的症狀,就先用白虎湯來清肺熱、滋養津液、消除煩躁。當胸膈的熱被清除後,就不會熱邪入胃而導致更嚴重的煩熱和陰液耗損。白虎湯證,可以視為將來會發展成大承氣湯證,但目前裡熱還沒嚴重到實證;也可以看作是之前用過大青龍湯證,但現在表寒已經解除的狀況。既然表寒已經解除,就不用麻黃;既然裡熱還沒到實證,就不用芒硝和大黃。
8. 白虎湯(八)
石膏(一斤) 知母(六兩) 甘草(二兩)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升,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用石膏一斤、知母六兩、甘草二兩、粳米六合,這四種藥材。
加水一升下去煮,等到米煮熟,湯汁完成後,把藥渣濾掉,將湯汁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