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二 (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7)

1. 脈法五十七

脈浮而數,浮為風,數為虛。風為熱,虛為寒。風虛相搏,則灑淅惡寒也。

脈浮而數,浮為風之在表,數為陽虛而陰乘也。風則陽鬱而為熱,虛則陰束而為寒。風虛相合,陽內閉而為熱,則陰外束而為寒,是灑淅惡寒之故也。

白話文:

脈象呈現浮而數,浮脈代表外感風邪,數脈則表示體質虛弱。外感風邪會導致體內產生熱症,體虛則容易受寒邪侵襲。風邪與虛弱交互作用,就會出現怕冷、發抖的症狀。

當脈象浮而數時,浮脈表示風邪在體表,數脈則是陽氣虛弱導致陰寒之氣趁虛而入。風邪會使陽氣鬱滯而化熱,體虛則使陰寒之氣束縛陽氣而產生寒症。風邪與虛弱相互作用,陽氣在體內鬱閉化熱,同時陰寒之氣從外部束縛體表,這就是產生怕冷、發抖症狀的原因。

2. 脈法五十八

師曰病人脈微而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亡血病。當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冬月盛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微則惡寒,陰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令陽氣微,又大下之令陰氣弱。五月之時,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

十一月之時,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陰脈遲澀,故知亡血也。

病人寸脈微而尺脈澀者,此為醫所病也。大發其汗,又數大下之,其人不但脫氣而又亡血病。當先見惡寒後乃發熱無休止時,其惡寒也反甚於夏。夏月盛熱欲著復衣,其發熱也反甚於鼕鼕月甚寒欲裸其身。所以然者,陽氣內微則惡寒,陰氣內弱則發熱。此醫發其汗使陽氣內微,又數下之令陰氣內弱。

五月之時,夏令正旺而陽氣在表,胃中虛冷,以陽氣之內微不能勝冷,故欲著復衣。十一月之時,冬令正旺而陽氣在裡,胃中煩熱,以陰氣之內弱不能勝熱,故欲裸其身。又診其脈遲澀,故知其亡血也。

白話文:

《脈法五十八》

醫師說:若病人脈象微弱且不流利,這是因醫治不當所致。醫師過度發汗使病人陽氣損耗,又多次用峻下法導致陰液虧虛,造成氣血兩傷。此類病人會先出現怕冷,接著持續發熱不退——夏天炎熱時反而想穿厚衣,冬天嚴寒時卻想裸露身體。原因是陽氣虛弱則畏寒,陰氣不足則發熱。這是醫師誤發汗致陽氣虛損,誤用峻下法致陰氣耗弱的結果。

農曆五月(夏季)陽氣外浮於體表,胃中陽氣不足而虛冷,因體內陽氣衰微難以抵禦寒冷,故欲添加衣物;農曆十一月(冬季)陽氣內藏於體內,胃中陰虛而燥熱,因陰液虧虛難以制約陽熱,故欲裸露身體。再診得脈象遲緩不暢,更可確認失血傷陰之症。

另有病人寸脈微弱、尺脈澀滯,同屬誤治所致。過度發汗與頻繁攻下,不僅耗損陽氣更傷及陰血。這類病人畏寒的程度在夏季會加重,盛夏高溫時反常需添衣;發熱症狀在冬季更明顯,嚴冬時反常想袒露身體。其病理機轉與前述相同,均因誤汗傷陽、誤下傷陰所致。

夏季陽氣浮於肌表致胃中虛冷,冬令陽氣內潛反致胃中燥熱,此乃人體陰陽消長的自然規律。透過脈象遲澀的特徵,即可判斷病人存在失血傷陰的病變。

3. 脈法五十九

諸脈浮數,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此內熱蓄積而有癰膿也。

諸脈浮數,應當發熱而灑淅惡寒。若有痛處,飲食如常者,此內熱蓄積而有癰膿也。蓋鬱熱在內,不得外發,故內腐為膿;而陽遏不達,故見惡寒也。

白話文:

脈法五十九

所有脈象如果呈現浮而數的狀態,通常會伴隨發熱且身體發冷顫抖的症狀。假如身體有局部疼痛,但飲食正常,這是因為體內熱氣積聚而形成瘡瘍膿腫。

這是因為鬱積的熱氣無法向外散發,導致內部組織腐爛成膿;同時陽氣受到阻滯無法通達,所以會出現怕冷的現象。

4. 脈法六十

問曰脈病欲知愈未愈者何以別之?答曰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雖有寒熱不解者,此脈陰陽為和平,雖劇當愈。

寸口關上尺中三處大小浮沉遲數同等,是無偏陰偏陽之弊,雖有寒熱不解,而此脈陰陽和平,即現在之病甚劇亦當自愈,以其脈之不病也。陰病見陽脈則生者,陰極陽復所以生也;陽病見陰脈則死者,陰盛陽脫,外見煩躁,脈真病假,所以死也。若陽極陰復,病脈皆真,則又主生不主死。

蓋緣陰陽二氣絕則必死,偏則可生,平則病愈。三部同等,平而不偏,是以愈也。

白話文:

《脈法六十》

問道:「想要從脈象判斷疾病是否能痊癒,該如何分辨?」回答說:「寸口、關上、尺中三個部位呈現的大小、浮沈、遲數等脈象特徵完全一致時,即使患者仍有畏寒或發熱症狀未消退,這種脈象顯示陰陽處於平衡和諧狀態,病情即使看似嚴重,最終也會康復。」

當寸、關、尺三部位的脈象在大小、深淺、快慢各方面完全均衡,就沒有陰陽任何一方偏盛的問題。雖然體表寒熱症狀未解,但因脈象已達陰陽調和,即使現階段病症劇烈亦會自然痊癒,這代表脈象本身已無病態。

陰寒病症出現陽性脈象預後良好,是因陰寒極致後陽氣復甦的生機表現;陽熱病症反見陰性脈象則預後兇險,是因陰寒過盛導致陽氣外脫,此時表面看似煩躁亢奮,實則真陰脈與假陽症相衝突,故有生命危險。若是陽熱極盛後轉現陰和脈象,且病徵與脈象皆真實對應,則又屬於生機而非死徵。

這是由於陰陽二氣若徹底衰竭必致死亡;若僅是單方面偏盛尚有救治可能;而當陰陽完全平衡時疾病自然痊癒。三部脈象完全協調均等,顯示陰陽平和無偏,因此預示康復。

5. 脈法六十一

問曰:凡病欲知何時得何時愈?答曰:假令半夜得病者,明日日中愈;日中得病者,半夜愈。何以言之?日中得病半夜愈者,以陽得陰則解也;半夜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陰得陽則解也。

日中得病今日半夜愈者,以日中陽盛而病得夜半陰盛以濟之則解也;夜半得病明日日中愈者,以半夜陰盛而病得日中陽盛以濟之則解也。

白話文:

脈法六十一

有人問:如何知道疾病是什麼時候發作,以及何時會痊癒?

回答說:舉例來說,若半夜發病,通常會在隔天中午痊癒;若中午發病,則會在當天半夜痊癒。為什麼這麼說呢?

中午發病而在半夜痊癒,是因為陽氣(白天)遇到陰氣(夜晚)的調和而解除;半夜發病而在隔日中午痊癒,則是因為陰氣(夜晚)遇到陽氣(白天)的調和而解除。

更具體地說:
中午發病而在當天半夜痊癒,是因為中午陽氣旺盛,而病在夜間陰氣旺盛時得到調和而解除;半夜發病而在隔日中午痊癒,則是因為半夜陰氣旺盛,而病在白天陽氣旺盛時得到調和而解除。

6. 脈法六十二

病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大煩而口噤不能言,其人躁擾者,必欲解也。若脈和,其人大煩,目重,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病而手足脈俱不至,純陰無陽,至六七日,手足三部脈皆至,是陽回於四末也。微陽初復升於群陰之中,而為陰邪所遏,力弱不能遽升,鬱勃鼓盪之際,大煩,口噤不能言語,躁不安者,必欲解也。蓋陰陽一有復機,終當戰勝而出重圍,萬無久郁之理也。若脈至而再見調和,其人陽復不能遽升而大煩,一見目重,瞼內際黃者,此欲解也。

蓋太陽膀胱之經起於目之內眥,瞼內際黃者,陽明戊土司職衛氣,衛氣發達而陽出於目也。目重者,眼皮厚重也。人睡初醒,眼皮必厚,以陽氣出於目也。(足脈:足厥陰之五里在毛際外,女子取太衝,在大趾本節後二寸陷中;足少陰之太谿在內踝後;足太陰箕門在魚腹上;足陽明之跗陽在足跗上,即趺陽也。見《素問·三部九候論》中。

白話文:

【脈法六十二】

生病六七天後,若手腳的寸、關、尺三處脈搏都能摸到,病人卻非常煩躁、牙關緊閉不能說話,且躁動不安,表示病情即將好轉。如果脈象平和,病人雖極度煩躁,但出現眼皮沈重、眼瞼內側發黃的現象,這也預示疾病將要痊癒。

如果病中手腳的脈搏完全摸不到,屬於「純陰無陽」的危象;但到了六七天後,手腳的脈搏重新出現,代表陽氣從四肢末梢逐漸恢復。此時微弱的陽氣剛從陰寒中回升,仍被陰邪壓制,力量不足而無法迅速上升,因此在鬱積鼓動的過程中,會出現極度煩躁、牙關緊閉無法言語、躁動不安的症狀,這反而是病情即將好轉的徵兆。因為一旦陰陽之氣開始恢復,終究能衝破阻礙,不會長期被壓抑。

如果脈搏恢復且調和,病人因陽氣回升但一時未能順利上升而顯得非常煩躁,同時伴隨眼皮沈重、眼瞼內側發黃,也是疾病將解之兆。眼皮內側屬太陽膀胱經的起點,發黃代表陽明胃經的衛氣開始運作,陽氣正從眼部透發;眼皮沈重則類似剛睡醒時的狀態,是因陽氣正往外發散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