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三 (6)

回本書目錄

卷三 (6)

1. 桂二麻一證四(太陽三十一)

服桂枝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如瘧,日再發者,桂枝二麻黃一湯。

白話文:

如果服用桂枝後大汗淋漓,脈搏又洪大,則按前面提到的桂枝湯的用法。如果像瘧疾發作,每天發作兩次的話,則服用桂枝二錢、麻黃一錢的湯藥。

此總申明上三章之義。如服桂枝湯大汗出而表未解,而脈又洪大(洪大即脈浮之變文),是表有寒而里有熱。此亦桂枝越婢證,可與桂枝湯如前法而加越婢也。若前證之形如瘧狀,而無洪大之脈,寒熱日僅再發,不能二三度者,是正氣虛不能頻與邪爭也。其風邪多而寒邪少,宜桂枝二麻黃一,重泄營血而輕泄衛氣,乃為合法也。

白話文:

這段話總結說明瞭前面三章的內容。如果服用桂枝湯後大汗淋漓,但表證(外感風寒)仍未解除,而且脈象又浮大(浮大是脈浮的變體),說明表層有寒,裡層有熱。這也是桂枝越婢湯的證型,可以在桂枝湯中按照前面介紹的方法加入越婢。如果前面證型類似瘧疾狀,但沒有浮大的脈象,寒熱每天只發作兩次,不能發作兩三次的,說明正氣虛弱,不能頻繁與邪氣相爭。此時風邪較多,寒邪較少,應當使用桂枝兩份、麻黃一份的比例,以強力驅散營血,緩和發散衛氣,這樣纔是正確的用藥方法。

此章是首章一日二三度發者一條治法,以其不能二三度發是為未欲愈故也。前章脈微、脈弱、脈浮、脈微弱、脈洪大,總對弦緊言。微弱即不弦緊,洪大即浮,意勿泥。

白話文:

這一段是針對第一章中「一天發作兩三次」的情況提出治療方法。因為如果不能減少發作次數,就表示患者尚未有康復意願。前一章提到的「脈微」、「脈弱」、「脈浮」、「脈微弱」、「脈洪大」,這些脈象都是針對「弦緊脈」而言的。其中「微弱」就是不弦緊,「洪大」就是浮脈。不用過度拘泥於字面上的意思。

2. 桂枝二麻黃一湯(五)

桂枝(一兩七銖) 芍藥(一兩六銖) 甘草(一兩二銖) 大棗(五枚) 生薑(一兩六銖) 麻黃(十六銖) 杏仁(十六枚去皮尖)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

白話文:

桂枝:30克 芍藥:28克 甘草:21克 大棗:5枚 生薑:28克 麻黃:2.8克 杏仁:16顆(去皮去尖)

3. 太陽傷寒大青龍證(二章)

太陽中風,脈緩,頭痛,汗出而不煩躁。此其脈緊,身痛,無汗而煩躁者,衛閉而營不能泄也。故其脈證似傷寒。太陽傷寒,脈緊,身疼。此其脈緩而身不疼者,營閉而衛不能泄也。故其脈證似中風。中風衛閉而營郁,陽盛者,固宜青龍。然當防其腎陰之旺,故立真武之法。

白話文:

太陽中暑

  • 脈搏緩慢
  • 頭痛
  • 出汗但沒有煩躁感

太陽受寒

  • 脈搏緊繃
  • 身體疼痛
  • 沒有出汗,並且感到煩躁

鑑別

這兩種情況的脈象和症狀相似,容易混淆。

  • 太陽中暑時,衛氣閉阻,營氣無法疏泄,所以脈搏緩慢,出汗但沒有煩躁感。
  • 太陽受寒時,營氣閉阻,衛氣無法疏泄,所以脈搏緊繃,身體疼痛,沒有出汗,並且感到煩躁。

治療

太陽中暑時,衛氣閉阻,陽氣亢盛,適合使用青龍湯來疏風解熱。但是,需要考慮腎陰不足的情況,因此要加入真武湯來補腎陰。

傷寒營閉而衛郁,陰盛者,固宜真武。然當防其胃陽之旺,故垂青龍之方。靈通變化,元妙無窮也。首章名曰中風,次章名曰傷寒。俗手妄繆,以為風寒雙感,誤世非小也。

白話文:

當傷寒證狀是營氣閉阻,衛氣鬱結,陰氣過盛時,應該使用真武湯治療。但是,也要注意胃陽強旺的情況,因此可以加上青龍湯的方劑。這種靈活變通的治療方法,精妙無窮。

第一個章節的名稱是「中風」,第二個章節的名稱是「傷寒」。但有些醫術不精的醫者錯誤地認為,這是風寒同時感染,這種錯誤的理解誤導了很多人。

4. 大青龍證一(太陽三十二)

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太陽入陽明去路)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也。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以真武湯救之。(方在少陰十九,太陽入少陰去路)

白話文:

當發生因熱症而引發中風時,會出現脈浮且緊、發燒惡寒、身體疼痛、不流汗卻煩躁不安等症狀,此時應以大青龍湯治療。(中醫認為太陽經氣進入陽明經的去路)如果脈象微弱、出汗且怕風,那就不能服用大青龍湯。如果貿然服用,會導致昏厥、肌肉跳動、肢體麻木,這是逆證,要用真武湯來救治。(真武湯方劑在《傷寒論》少陰病的第十九條,中醫認為太陽經氣進入少陰經的去路)

營性發揚而寒性固澀,傷寒營欲發而寒閉之,故脈緊而無汗。衛性斂閉而風性疏泄,中風衛欲閉而風泄之,故脈緩而有汗。太陽中風,脈緊身痛,寒熱無汗,脈證悉同傷寒,此衛陽素旺,氣閉而血不能泄也。衛氣遏閉,營鬱熱甚,故見煩躁。大青龍湯,甘草大棗,補其脾精;生薑杏仁,降其肺氣;麻桂,泄其營衛之鬱閉;石膏,清神氣之煩躁也。蓋氣欲閉而血欲泄,血強而氣不能閉,則營泄而汗出;氣強而血不能泄,則營閉而無汗。

白話文:

營氣具有擴張作用,而寒邪具有收斂作用。當受到寒邪侵襲時,營氣想要發散,但寒邪阻滯了它的發散,所以脈搏緊促,沒有汗液。衛氣具有收斂作用,而風邪具有疏散作用。當受到風邪侵襲時,衛氣想要收斂,但風邪阻滯了它的收斂,所以脈搏緩慢,有汗液。

太陽經中風,脈搏緊促,身體疼痛,有寒熱感,沒有汗液,這些脈象和症狀都和傷寒相似。這是因為衛陽之氣本來旺盛,氣血不通暢,所以血液不能散發出來。衛氣阻滯不通,營氣鬱結發熱嚴重,所以會出現煩躁。

大青龍湯中,甘草和大棗補益脾胃精氣;生薑和杏仁宣降肺氣;麻黃和桂枝疏散營衛鬱滯;石膏清熱安神,緩解煩躁。因為氣要收斂,而血要散發。如果血氣旺盛,氣不能收斂,則營氣散發,會出汗;如果氣旺盛,血不能散發,則營氣阻滯,不會出汗。

營熱內郁,外無泄路,是以脈緊身痛,寒熱無汗,而生煩躁。異日之白虎承氣諸證,皆以經熱之內傳者也。早以青龍發之,則內熱不生矣。若脈微弱而汗出惡風者,中風之脈證如舊,而陽虛陰旺,不可服此。此服之,汗出亡陽,則四肢厥逆,筋惕肉瞤,為害非輕矣。蓋四肢秉氣於脾胃,陽亡土敗,四肢失溫,所以逆冷。

白話文:

體內熱氣鬱積,無法排出,因此導致脈搏緊繃、身體疼痛、忽冷忽熱卻不流汗,並產生煩躁。未來可能會出現類似白虎承氣湯證狀的疾病,都是因為體內熱氣向內傳遞所致。若能及時服用青龍湯發散外邪,則體內熱氣就不會產生。如果脈搏微弱、出汗且怕風,表示中風的病證仍在,且陽氣虛弱、陰氣旺盛,不宜服用青龍湯。若貿然服用,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虛脫,進而出現四肢冰冷、抽筋、肌肉緊繃、肌肉抽動等嚴重症狀。這是因為四肢的氣血由脾胃控制,陽氣虛弱、脾胃功能衰弱,導致四肢得不到溫煦,因此才會四肢逆冷。

筋司於肝,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水寒土濕,木鬱風動,故筋脈振惕而皮肉瞤動。真武湯,苓朮燥土而泄濕,附子溫經而驅寒,芍藥清肺而息風也。

白話文:

筋脈受肝臟控制,肝臟屬木,生長於腎臟的水份中,發育於脾臟的土氣中。水寒,土濕,會導致肝臟氣血不暢,風動。因此筋脈就會抽搐,皮肉就會跳動。真武湯中草藥茯苓、白朮可以乾燥土氣,祛除濕氣。附子可以溫暖經絡,驅除寒氣。芍藥可以清除肺氣,平息風氣。

5. 大青龍湯(六)

麻黃(六兩) 桂枝(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杏仁(五十枚) 石膏(雞子大一塊打碎)

白話文:

  • 麻黃:6 兩
  • 桂枝:2 兩
  • 甘草:2 兩(烤乾)
  • 大棗:12 枚
  • 生薑:3 兩
  • 杏仁:50 枚
  • 石膏:一顆雞蛋大小(敲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出多者,溫粉樸之(牡蠣粉止身汗)。一服汗出者,停,後服。汗多亡陽,遂虛惡風,煩躁不得眠也。

白話文:

將前面提到的七味藥材放入九升水中,先煮麻黃,煮到水量減少兩升,去除浮沫,然後加入其他藥材,繼續煮到水量剩下三升,趁溫熱時喝一升,直到微微冒汗為止。如果出汗量較多,可以用溫熱的牡蠣粉止汗。如果一服藥後就出汗了,就先停止服用,之後再服用。出汗過多會耗傷陽氣,導致身體虛弱,容易受風寒,並出現煩躁失眠的症狀。

6. 大青龍證二(太陽三十三)

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患者感受風寒後脉搏浮而緩,身體沒有疼痛的感覺,只是感到沉重,而且這種沉重感時輕時重,又沒有出現少陰病的症狀,這種情況下應該使用大青龍湯來治療。

傷寒脈浮緊,身疼痛,緣表被寒束而經氣壅塞也。此脈浮緩而身不痛,但覺體重而已,然亦乍有輕時,是非外寒之微而實裡熱之盛。再於他處徵之,別無少陰證者,宜大青龍,外發表寒而內清裡熱也。

白話文:

傷寒時,脈象浮而緊,全身疼痛,是因為表層被寒邪束縛,經氣被堵塞造成的。 如果脈象浮而緩,但身體不痛,只覺得身體沉重,有時還會感覺輕快,這並不是外來的寒邪輕微,而是體內熱邪旺盛。如果在其他部位檢查,沒有發現少陰證的症狀,應該採用大青龍湯,一方面發散外表的寒邪,另一方面清瀉體內的熱邪。

風脈浮緩、浮緊者,必傳入陽明,以營鬱而生裡熱,衛閉而不能泄也。寒脈浮緊、浮緩者,必傳入陽明,以衛鬱而生裡熱,營泄而不能外閉也。(陽明腑熱則氣蒸汗泄,寒不能閉。)中風多傳陽明,若其脈微弱,無陽明證而將入少陰,則又用真武。陽明多傳少陰,若其脈浮緩,無少陰證而將入陽明,又用青龍。風寒對舉,參伍盡變,立法精矣。

白話文:

當脈象浮滑、浮緊時,風寒之邪必會傳入陽明經,因為營氣鬱積,導致內熱產生,衛氣閉塞而不能發散。

當脈象浮緊、浮滑時,寒邪必會傳入陽明經,因為衛氣鬱積,導致內熱產生,營氣外洩而不能閉合。(陽明腑熱時,氣蒸汗出,寒氣則無法閉合)

中風多會傳入陽明經,但如果脈象微弱,沒有陽明經的證狀,但即將傳入少陰經,則使用真武湯。

陽明經多會傳入少陰經,但如果脈象浮滑,沒有少陰經的證狀,但即將傳入陽明經,則使用青龍湯。

風寒對舉,各種情況都能靈活應變,這套治療方法十分精妙。

傷寒陽明、太陰脈俱浮緩。(陽明篇:「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謂系在太陰。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大青龍之浮緩,則陽明之緩,非太陰之緩也。脈法:「寸口脈微而緩緩者,胃氣實。實則谷消而水化也。」靈樞:「津液五別」,中熱則胃中消穀,腸胃充廓,故胃緩。胃緩,是以脈緩緩者,胃氣之脈也。」

白話文:

傷寒患者出現陽明經和太陰經脈象同時浮緩的症狀。(根據《傷寒論·陽明篇》:「脈象浮緩,手足自覺溫熱的,這是因為病邪停留在太陰經。到了五六天,大便開始變硬,這是陽明經的病變。」)而大青龍湯證的脈象浮緩,這種緩脈是屬於陽明經的緩脈,而不是太陰經的緩脈。根據《脈法》:「寸口脈微弱而緩慢的,是胃氣實盛。胃氣實盛,就會導致食物消化後變成水分。」《靈樞》:「津液有五種區別」,體內有熱,就會導致胃部消化食物,腸胃脹滿,因此胃部脈象會緩慢。胃部脈象緩慢,是因為胃氣的脈象也是緩慢的。

或改此條作:「小青龍證不通之極,脈法緊則為寒。小青龍證內外皆寒,其脈必緊,安有浮緩之理?」

白話文:

小青龍證寒證最嚴重的時候,脈搏會緊。小青龍證寒氣在體內外,脈搏肯定緊,怎麼會有浮緩之理?

改寫:

小青龍證寒證最重,脈緊則為寒。小青龍證內外皆寒,其脈必緊,安有浮緩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