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四 (3)

回本書目錄

卷四 (3)

1. 火邪圊血證十二(太陽六十七)

太陽病,以火薰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經不解,必清血,名為火邪。(清與圊同)

太陽病,當以汗解,乃以火薰之,又不得汗,內熱愈增,其人必躁,到經盡之期,當解而不解,熱傷血分,必當圊血,此名火邪也。

白話文:

太陽病,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卻反而用火去烤,結果沒有出汗,這樣病人一定會煩躁不安。等到疾病傳到下一階段還沒好,一定會出現便血,這種情況就叫做火邪。

太陽病,本來應該用發汗來解除,卻用火去薰烤,又沒有發汗,體內的熱反而更加嚴重,這個人一定會煩躁。等到太陽病應該好的時候,卻沒有痊癒,熱傷到血分,必然會出現便血,這就叫做火邪。

2. 火逆助邪證十三(太陽六十八)

脈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火而盛,病從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脈浮宜以汗解,乃用火灸之,邪無從出,因外火而更盛,病從腰以下必重濁而痹塞,此名火逆。

白話文:

病人脈象浮現,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病邪,卻反而用火來燒灼灸療,這樣一來,病邪無法從體內排出,反而因為火的熱力而更加旺盛。這種情況下,疾病會從腰部以下加重,出現麻木不仁的症狀,這就叫做火逆。

病人脈象浮現,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解除病邪,卻反而用火來燒灼灸療,這樣一來,病邪無法從體內排出,反而因為外來的火熱而更加旺盛。這種情況下,疾病會從腰部以下加重,出現沉重、麻木、阻塞不通的症狀,這就叫做火逆。

3. 火逆吐血證十四(太陽六十九)

脈浮熱甚,反灸之,此為實,實以虛治,因火而動,故咽燥吐血。

脈浮熱甚,當汗之以泄其熱,反灸之,此為實證。實證而用灸,是實以虛治也。內之實熱,因外火而大動,必傷陰氣,故咽燥而吐血。

白話文:

脈象浮現且身體發熱嚴重,反而用艾灸來治療,這就是實證。實證卻用虛證的方法來治療,體內的火熱因此被引動,所以會導致喉嚨乾燥,並吐血。

脈象浮現且身體發熱嚴重,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宣洩熱邪,反過來卻用艾灸來治療,這就是屬於實證。實證卻用艾灸,就好像用虛證的方法來治療實證。體內原本就有的實熱,因為外來的火熱而更加劇烈地活動,必定會損傷陰氣,所以會導致喉嚨乾燥並且吐血。

4. 火邪內攻證十五(太陽七十)

微數之脈,慎不可灸,因火為邪則為煩逆,追虛逐實,血散脈中,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

微數之脈,營血虛虧,慎不可灸。誤灸而因火為邪,則為煩躁而氣逆,追陰氣之已虛,逐陽火之原實,因令血散脈中,耗亡失守。一灸之火雖微,而其煎熬內攻則甚有力,焦骨傷筋,日就枯槁,營血消爍,終難復舊也。

白話文:

脈象呈現微數的狀況,要非常謹慎,不可以施用艾灸。因為如果體內有火邪存在,可能會導致煩躁不安和氣逆的現象。這樣一來,反而會加速耗損已經虛弱的陰氣,助長原本就旺盛的陽火,使得血液散溢到脈絡之中,無法好好守護。雖然艾灸的火看似微小,但是它煎熬身體、向內侵襲的力量卻非常強大,會導致骨骼焦枯、筋脈損傷,使身體日益衰弱、枯槁,營血也會逐漸耗損殆盡,最終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脈象呈現微數的狀況,代表營血已經虛弱虧損,因此要非常謹慎,不可以施用艾灸。如果誤用艾灸,反而會因為火邪入侵而導致煩躁不安和氣逆的現象,這樣一來,反而會加速耗損已經虛弱的陰氣,助長原本就旺盛的陽火,導致血液散溢到脈絡之中,耗損身體的能量,使身體無法好好守護。雖然艾灸的火看似微小,但是它煎熬身體、向內侵襲的力量卻非常強大,會導致骨骼焦枯、筋脈損傷,使身體日益枯槁,營血也會逐漸耗損殆盡,最終難以恢復到原來的狀態。

5. 太陽壞病入太陰去路(一十一章)

太陰以濕土主令陰盛之人,病在太陽表鬱則濕動,然不經誤治則胃陽未虧,濕氣之作猶俟漸成。及夫汗下、溫針,陽亡陰旺,濕邪勃興,土敗水侮,危證疊出。防微杜漸之法,不可不亟講也。

白話文:

太陰病是因為體內濕氣重,由濕土主導,屬於陰氣旺盛的人。如果太陽經的病症沒有好好處理,導致表面的陽氣鬱結,體內的濕氣就會蠢蠢欲動。但是如果沒有被錯誤治療,胃部的陽氣還沒有受損,濕氣的形成也會比較緩慢。然而,一旦使用了發汗、瀉下、溫針等方法,陽氣就會耗損,陰氣更加旺盛,濕邪就會更加猖獗,導致脾胃功能衰敗,水濕氾濫,各種危險的病症就會接連出現。因此,防範於未然的方法,必須要趕快重視並討論。

6. 太陽壞病入太陰五苓散證一(太陽七十一)

太陽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乾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之,令胃气和则愈(此太阳入阳明去路,将成白虎证者)。若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阳四十一)。

发汗后阳盛之人阴亡土燥则入阳明而成白虎证,阴盛之人阳亡土湿则入太阴而成五苓证。如汗后胃中乾燥,烦不得眠,欲得饮水,此将来之人参白虎证也。宜少少与饮,以在大汗之后阳气新虚也。设燥热已甚,少水不救盛火则用白虎。若燥热未甚,得少水和胃则烦渴自愈,无事白虎也。

若汗后脉浮,小便不利,热微消渴,则太阴之象已见端倪,宜以五苓燥土而行水。盖阳格于外,表证未解,是以脉浮。湿动于内,木气不达,是以小便不利。木郁风动,耗伤肺津,是以消渴。此之消渴,消少水而频饮,不能大消,以其湿盛而热微也。

白話文:

太陽病發汗之後,如果大量出汗,導致胃裡乾燥,煩躁難以入睡,想喝水,可以少量給他喝,讓胃氣調和就能好轉(這是太陽病轉入陽明經的先兆,將要形成白虎湯證的徵兆)。如果脈象浮,小便不順暢,有輕微發熱和口渴,就用五苓散來治療(藥方在太陽篇第四十一條)。

發汗之後,體質陽氣旺盛的人,會因為陰液虧損導致脾胃乾燥,就會轉入陽明經而形成白虎湯證。而體質陰氣旺盛的人,會因為陽氣虧損導致脾胃濕盛,就會轉入太陰經而形成五苓散證。如果發汗之後,胃裡乾燥,煩躁難以入睡,想喝水,這是將來要變成白虎湯證的徵兆。應該少量給他喝水,因為大量出汗之後陽氣剛開始虛弱。如果燥熱已經很嚴重,少量飲水無法撲滅旺盛的火氣,就要用白虎湯來治療。如果燥熱還不嚴重,喝少量水就能調和胃氣,煩渴就能自行痊癒,就不需要用到白虎湯。

如果發汗之後,脈象浮,小便不順暢,有輕微發熱和口渴,這就是太陰病的徵兆已經出現,應該用五苓散來燥土並利水。因為陽氣被阻隔在體表,表證還沒有解除,所以脈象會浮。濕氣在體內流動,導致肝木之氣無法順暢運行,所以小便不順暢。肝木鬱結,內風就會產生,耗傷肺的津液,所以會有口渴。這種口渴,喝一點水就會想喝,但不會大量飲用,因為是濕氣偏盛而熱象輕微。

7. 五苓散證二(太陽七十二)

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陽四十一)

發汗已,熱隨汗散,乃脈見浮數而證見煩渴,是汗出陽虛,土濕而火升也。蓋火秘陽蟄,全恃乎土,陽亡濕動,肺胃不降,君火升炎。故脈證如此,宜以五苓燥土泄濕。若未汗而見浮數煩渴之脈證,則宜大青龍而不宜五苓矣。

白話文:

已經發過汗,但脈象仍然呈現浮而且快,同時感到煩躁口渴,這種情況就用五苓散來治療。(五苓散的方子在太陽篇第四十一條有記載)

已經發過汗,熱邪應該隨著汗液散去,如果這時脈象反而呈現浮而且快,而且還出現煩躁口渴的症狀,這是因為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虛弱,體內濕氣停滯,導致虛火上炎。因為陽氣潛藏在體內,需要依靠脾土的功能來維持。如果陽氣虛弱,濕氣就會活動,導致肺胃功能失調而無法下降,最終導致虛火上炎。所以脈象和症狀才會這樣。應該用五苓散來燥濕健脾,使濕邪下降。如果還沒有發過汗,就出現浮快脈和煩躁口渴的症狀,應該用大青龍湯來治療,而不是五苓散了。

8. 甘草乾姜證三(太陽七十三)

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燥,煩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方在太陰三)

脈浮自汗,裡熱外泄也。小便數,則大便必硬。心煩者,胃熱之薰沖也。陽明病,雖得之一日,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微惡寒者,表未全解,自汗雖出,而未能遽發也。亦是調胃承氣證。(陽明篇上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即此證。)醫以脈浮自汗,病象太陽中風證,反與桂枝湯,加附子,而增桂枝,以攻其表,此大誤也。得之汗多,陽亡,使手足厥冷,咽喉乾燥。陽氣離根,而生煩躁。胃氣上逆,而作嘔吐。作甘草乾薑湯與之。甘草培土而補中,乾薑溫胃而降逆。

陽回肢暖,是以厥愈,足溫。其腳之攣急,緣其木燥而筋縮也。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甘草舒筋而緩急,芍藥清風而潤燥,其腳自伸。若胃氣不和,土燥譫語,少與調胃承氣,則胃氣調和矣。桂枝發汗,是為一逆。若不以姜甘回陽,而重發其汗,或復加燒針,以大亡其陽,是為再逆。

當速用四逆以回陽。姜甘加附子,水土雙溫也。

白話文:

病人脈象浮,又自己流汗,這是體內熱往外散的現象。小便次數多,大便必然會變硬。覺得心煩,是胃裡有熱氣往上衝的緣故。陽明病就算才發病一天,也應該不會怕冷,反而會自己流汗,並且開始怕熱。現在病人只是微微怕冷,表示表證還沒有完全解除,雖然有流汗,但並不是熱已經發散出來的現象,這其實也是屬於調胃承氣湯的適應症。

(陽明病篇提到:太陽病如果出現嘔吐、腹瀉、或發汗後,感到微微煩躁、小便次數多、大便變硬的情況,就可以用小承氣湯來調和治癒。

陽明病如果沒有嘔吐也沒有腹瀉,但覺得心煩,就可以用調胃承氣湯來治療,這跟這個案例的狀況是一樣的。)

醫生因為看到病人脈浮又自己流汗,就認為是太陽中風的症狀,反而使用桂枝湯,還加了附子,增加桂枝的劑量來發汗解表,這是大錯特錯。這樣做會讓病人汗流更多,陽氣耗損,導致手腳冰冷,喉嚨乾燥。陽氣離開根本,就會出現煩躁的現象。胃氣往上逆,就會想吐。這時要使用甘草乾薑湯來治療。甘草可以補中培土,乾薑可以溫胃降逆。

當陽氣恢復,四肢溫暖,手腳冰冷的狀況就會好轉。腿腳抽筋的原因,是因為身體津液不足,導致筋脈緊縮。這時要改用芍藥甘草湯來治療。甘草可以舒緩筋脈,緩解抽筋;芍藥可以清熱潤燥,緩解津液不足。這樣腿腳就可以伸展開來。如果病人的胃氣不和,因為腸胃乾燥而胡言亂語,就少量給予調胃承氣湯,就可以調和胃氣。使用桂枝湯發汗是第一次錯誤的治療。如果沒有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反而再次發汗,或者使用燒針來加劇陽氣的耗損,這是第二次錯誤的治療。

這時應該趕緊使用四逆湯來恢復陽氣。四逆湯加上附子,可以同時溫補脾胃和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