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甘草乾薑湯(十八)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將甘草四兩煎過,乾薑二兩炮製過,兩者都切成小塊。然後用三升的水來煎煮,煮至剩下大約一升半的藥汁後,將藥渣濾掉,分兩次溫服。

2. 芍藥甘草湯(十九)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使用芍藥四兩和炙過的甘草四兩。

將這些藥材切碎,然後用三升的水煎煮,煮至剩下一升半的藥汁,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3. 甘草乾姜證四(太陽七十四)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

白話文:

病人問道:早上診斷出陽氣虛弱的症狀,按照醫囑治療,卻反而加重了厥逆,咽喉乾燥,雙腿僵硬疼痛,並且出現神志不清。醫生說:半夜手腳應該會發熱,雙腳應該會伸直。結果正如醫生所說,請問您怎麼知道這個症狀?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其微熱,虛則兩脛攣急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溫。脛尚微拘急,重與甘草芍藥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白話文:

醫生回答:寸口脈浮而大,浮表示有風,大表示虛弱。有風,人會發微熱;虛弱,兩腿會抽筋、疼痛。症狀像桂枝湯證,所以加入附子,並加入人參,增加桂枝的發汗作用。附子溫暖經脈,解除陽虛。病人厥逆、咽中乾澀、煩躁,表示陽明經內熱鬱結,說話胡亂。再喝甘草乾薑湯,半夜時陽氣會恢復,雙腳會溫暖。小腿仍然有些抽筋,再服用甘草芍藥湯。這樣小腿就會伸直,用承氣湯略微瀉下,就能停止胡亂說話。所以知道病情可以痊癒。

此復述上章,設為問答。證象陽旦,即證象桂枝之互文。(金匱產後中風數十日不解,頭痛惡寒,時時有熱,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林億以為即桂枝。按證是桂枝湯無疑。)按法治之,即上章以桂枝攻其表,及此章因加附子,增桂令汗出也。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

白話文:

這段文字是對上一章的復述,以問答形式呈現。文中提到的「證象陽旦」,其實與「證象桂枝」是相同的,都是指產後中風數十日未癒,頭痛惡寒、時而發熱、乾嘔出汗的症狀。雖然症狀持續很久,但依然可以用陽旦湯來治療。林億認為陽旦湯就是桂枝湯。治療方法是延續上一章的思路,以桂枝驅散表邪,並加入附子,增加桂枝的功效,讓病人出汗。寸口脈浮大,浮代表風邪,大則代表虛弱。

載在脈法。(脈法: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脈弦而大,大則為芤,芤則為虛也。)所謂風則浮虛也。(脈法語。)風則生其微熱,虛則兩脛攣急病。與桂枝湯證形象符合,而熱微足攣,又似陽虛。因增桂枝而加附子,以發其表。附子溫經汗多,亡陽是以厥逆咽乾而生煩躁。

白話文:

記載在脈法中。(脈法:寸口脈浮而緊,浮則表示風,緊則表示寒,脈弦而大,大則表示虛,虛則表示虛弱。)所謂風就是浮虛。(脈法語。)風則產生輕微發熱,虛則兩小腿抽筋疼痛。與桂枝湯證狀相符合,但發熱輕微,四肢抽筋,又像是陽虛。因此增加桂枝而加入附子,以發散其表邪。附子溫暖經脈,會出很多汗,陽氣不足才會出現手腳冰冷、咽喉乾燥、煩躁等症狀。

汗出津枯,胃腑燥結,是以譫語煩亂。不知寸口脈浮大,是陽明之裡實。(陽明篇:大便硬者,脈浮而緩,為陽明病。傷寒三日,陽明脈大。三陽合病,脈浮而大。)而非太陽之表虛。誤以桂附發汗重,亡其陽,裡實變而為裡虛。更飲甘草乾姜,陽回足溫。重與芍藥甘草湯,即脛伸。

白話文:

出汗津液枯竭,胃和腸道乾燥不通,導致神志恍惚,言語錯亂。不明白寸口脈浮大,這是胃熱內鬱的徵兆(陽明篇記載:大便硬結的人,脈搏浮大且緩慢,是陽明實證。傷寒三天後,陽明脈變大。三陽經合病,脈搏浮大)。

而是誤認為是太陽經表虛,錯誤地用桂枝和附子發汗,損傷了陽氣,使內鬱的實證轉變為表虛的虛證。又喝甘草乾薑湯,使陽氣恢復,腳變暖。再服用芍藥甘草湯,腿部就能伸展。

少與調胃承氣,變結糞為微溏,止其譫語。藥良法精,應手愈矣。何不可知之有?(喻嘉言誤會陽旦陰旦二湯,謂桂枝加黃芩為陽旦湯,加桂枝為陰旦湯。按法用之,即桂枝加黃芩之法。所以得之便厥,誤在黃芩。仲景即行桂枝之法,增桂枝令其汗出,更加附子溫經。悖繆極矣。

白話文:

年輕時曾用「調胃承氣湯」治療,使原本結實的大便變得稍有溏瀉,以阻止病人說胡話。這個藥方很好,藥物選用精準,用藥後馬上痊癒。怎麼會不知道這個道理?(喻嘉言誤將「陽旦湯」和「陰旦湯」這兩種湯方混淆,認為添加黃芩的桂枝湯是陽旦湯,而添加桂枝的是陰旦湯。實際上,正確用法應該是使用桂枝加黃芩的方子。所以,服用後會出汗,是因為黃芩的緣故。張仲景使用桂枝湯的方法,是增加桂枝的用量,讓病人出汗,並再加入附子來溫暖經脈。這太錯誤了。)

嗣後醫書俱襲其說,皆載陽旦陰旦二方,不通之至。至仲景自有桂枝加桂湯,不名陰旦陰旦之名。荒唐怪誕,所謂不知而妄作也。)

白話文:

後來醫書都照搬他的說法,都記載陽旦和陰旦這兩個方子,實在是太不通了。到了仲景時代,他自創了桂枝加桂湯,沒有取陰旦陰旦這個名字。真是荒唐可笑,所謂的不知道真相而胡亂編造。

4. 汗後吐逆證五(太陽七十五)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汗出陽泄,土敗胃逆,水藥不得入口,是謂逆治。若更發汗,陽敗土崩,太陰吐利之證必將俱作,無有止期矣。

白話文:

發汗之後如果無法進食或服用藥物,這就是不良的反應。如果再進行發汗,必然會導致嘔吐和腹瀉不停。

出汗過多會導致體內陽氣洩失,脾胃功能受損而產生逆反情況,無法進食或服用藥物,這稱為錯誤的治療方式。如果再進行發汗,會使得陽氣更加衰弱、脾胃機能進一步崩潰,屆時太陰經所主導的嘔吐與腹瀉症狀必定同時發生,並且沒有停止的時候。

5. 汗後吐逆證六(太陽七十六)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陰陽互根,陽虛脫根,升浮於上,是以脈數數為客熱,升浮不能消化水穀,故作嘔吐。緣其陽亡而胃中虛冷也。

白話文:

病人的脈搏數得很快,是發熱的緣故。如果想要用消穀法引出食物,反而會導致嘔吐。這是因為發汗會使陽氣微弱,膈氣虛弱,所以脈搏才數得很快。數快的脈象是外來的熱邪,不能消穀。因為胃中虛寒,所以導致嘔吐。

6. 吐後生煩證七(太陽七十七)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白話文:

太陽病的患者如果用了催吐法,通常這種病情會有怕冷的情況,現在反而不覺得怕冷,甚至不想穿衣服,這顯示催吐後身體內部感到煩躁不安。

太陽病、傷寒、中風,表邪外閉,營衛不達,當見惡寒。吐傷胃氣,里陽上逆,外達皮毛,故反不惡寒而欲去衣被,此為吐之令陽火離根而內煩故也。

白話文:

當患者患有太陽病、傷寒或中風時,邪氣閉於外,營衛之氣運行不暢,所以會感到畏寒。如果嘔吐,會損傷胃氣,導致體內陽氣上逆,外達皮毛,因此反而不會畏寒,甚至會想要脫掉衣物。這是因為嘔吐會導致體內陽火離開根源,引起內熱的緣故。

7. 吐後作吐證八(太陽七十八)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身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白話文:

太陽病,一開始會惡寒發熱,現在卻出現自汗的症狀,而不再惡寒發熱,如果關上脈搏細數,這是因為醫師過度催吐所致。

如果是一兩天內催吐,會導致腹中飢餓,口不能進食;如果三四天內催吐,會導致不喜歡米粥,只想吃冷食,早上吃,晚上吐,都是因為醫師催吐過度所致。這稱為「小逆」。

吐傷胃,陽虛浮無根,故關脈細數。一二日胃病尚淺,吐則傷輕,胃中虛餒故飢,而胃氣上升故不能食;三四日胃病頗深,吐則傷重,陽火虛浮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虛冷不能化谷故朝食暮吐。此亦過吐傷胃,是謂小逆。遲則微陽續覆,逆氣乃下也。汗吐下溫針,諸逆之中,惟吐為輕。

白話文:

嘔吐會傷及胃氣,導致陽氣虛浮,失去根基,所以關脈會出現細小數快的現象。嘔吐一兩天,胃氣損傷還不算嚴重,吐後會感到輕微的飢餓,因為胃中空虛;胃氣上升,所以不能進食。嘔吐三四天,胃氣損傷較重,吐後會感到更加不適,因為陽氣虛浮,所以不喜歡溫熱的食物,反而想吃冷的東西;但胃中虛冷,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早上吃下去的東西會在晚上吐出來。這也是因為過度嘔吐而傷及胃氣,這種情況稱為「小逆」。如果不及時治療,慢慢地陽氣會逐漸恢復,逆氣也會消散。在諸多嘔吐、出汗、泄瀉和針刺等治療方法中,嘔吐是比較輕微的。

凡胸腹之內,腐敗壅塞,隔礙真陽,鬱悶懊憹,頭痛心煩,吐之清氣通暢,即刻輕安,最妙之法也。即吐之過當,中虛內煩,亦無汗下亡陽諸禍,一溫中氣虛煩立止,最易治療,故曰小逆也。

白話文:

如果胸腹部內有腐敗物阻塞,阻隔了陽氣,造成鬱悶煩躁、頭痛心煩,那吐出來後,氣息就會暢通,立刻感到輕鬆舒暢,這是最好的方法。即使吐得過多,造成身體虛弱內熱,也不會像出汗或瀉下而導致陽氣耗盡的危險。只要溫補身體,氣虛內熱就會立刻停止,很容易治療,所以稱之為「小逆」。

8. 身疼下利證九(太陽七十九)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方在太陰三)。救表宜桂枝(方在太陽五)。

白話文:

傷寒病人在服用瀉藥後,繼續出現下痢、清稀糞便不停,而且身體疼痛,應急救腸胃。如果後續身體疼痛減輕,清稀糞便自己調整好,應急救肌表。急救腸胃宜用四逆湯(方劑見太陰病第三)。急救肌表宜用桂枝湯(方劑見太陽病第五)。

傷寒表病下之,敗其里陽,續得下利清穀不止,已成太陰自利,而身體疼痛,表證未解,是表裡皆病。然急當救里,不暇及表也。救里之後,利止便調,然後表之身疼痛者,急當救之。蓋表邪不解,恐里陰復鬱而生寒,故救之宜急。救里宜四逆以溫中,救表宜桂枝以解外傷寒。

白話文:

治療傷寒表症後使用下法,損傷了體內陽氣,導致洩瀉清谷不止,形成太陰證的腹瀉,同時出現身體疼痛,表證也還沒有解除,說明表裡都有病症。但是,現在必須先治療腹瀉,暫時顧不上表證。腹瀉止住後,再調治表證。表證引起的疼痛應該緊急治療。因為表面的邪氣沒有解除,擔心內部的陰邪再次鬱積,會導致寒氣發作,所以必須及時治療。治療內部以溫中散寒的四逆湯為主,治療表證以解表散寒的桂枝湯為主。

而不用麻黃者,里陽既虛,不敢過汗也。 (此與太陰下利腹脹滿章,彼此互文。救表即攻表,攻表即發表。)

白話文:

不用麻黃是因為身體內部的陽氣已經虛弱,不敢發汗太多。(這段內容與「太陰下利腹脹滿」一章相呼應,救治身體表面的方法就是攻擊身體表面,攻擊身體表面就能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