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四 (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4)

1. 甘草乾薑湯(十八)

甘草(四兩,炙) 乾薑(二兩,炮)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將炙甘草四兩、炮過的乾薑二兩,稍微搗碎。加入三升水煮,煮到剩下一升半,濾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2. 芍藥甘草湯(十九)

芍藥(四兩) 甘草(四兩炙)

上㕮咀,以水三升煮取升半,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芍藥(約150克)和炙甘草(約150克)。

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加入三升的水煮到剩下一升半,濾掉藥渣,將藥液分兩次溫服。

3. 甘草乾姜證四(太陽七十四)

問曰:證象陽旦,按法治之,而增劇厥逆,咽中干,兩脛拘急而譫語。師言:夜半手足當溫,兩腳當伸。後如師言,何以知此?

答曰: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風則生其微熱,虛則兩脛攣急病。證象桂枝,因加附子,參其間,增桂令汗出。附子溫經亡陽故也。厥逆咽中干,煩躁,陽明內結,譫語煩亂。更飲甘草乾薑湯,夜半陽氣還,兩足當溫。脛尚微拘急,重與甘草芍藥湯。爾乃脛伸,以承氣湯微溏,則止其譫語。故知病可愈。

此復述上章,設為問答。證象陽旦,即證象桂枝之互文。(金匱產後中風數十日不解,頭痛惡寒,時時有熱,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林億以為即桂枝湯。按證是桂枝湯無疑。)按法治之,即上章以桂枝攻其表,及此章因加附子,增桂令汗出也。寸口脈浮而大,浮則為風,大則為虛。

載在脈法。(脈法:寸口脈浮而緊,浮則為風,緊則為寒,脈弦而大,大則為芤,芤則為虛也。)所謂風則浮虛也。(脈法語。)風則生其微熱,虛則兩脛攣急病。與桂枝湯證形象符合,而熱微足攣,又似陽虛。因增桂枝而加附子,以發其表。附子溫經汗多,亡陽是以厥逆咽乾而生煩躁。

汗出津枯,胃腑燥結,是以譫語煩亂。不知寸口脈浮大,是陽明之裡實。(陽明篇:大便硬者,脈浮而緩,為陽明病。傷寒三日,陽明脈大。三陽合病,脈浮而大。)而非太陽之表虛。誤以桂附發汗重,亡其陽,裡實變而為裡虛。更飲甘草乾姜,陽回足溫。重與芍藥甘草湯,即脛伸。

少與調胃承氣,變結糞為微溏,止其譫語。藥良法精,應手愈矣。何不可知之有?(喻嘉言誤會陽旦陰旦二湯,謂桂枝加黃芩為陽旦湯,加桂枝為陰旦湯。按法用之,即桂枝加黃芩之法。所以得之便厥,誤在黃芩。仲景即行桂枝之法,增桂枝令其汗出,更加附子溫經。悖繆極矣。

嗣後醫書俱襲其說,皆載陽旦陰旦二方,不通之至。至仲景自有桂枝加桂湯,不名陰旦陰旦之名。荒唐怪誕,所謂不知而妄作也。)

白話文:

有人問:這個病症看起來像是使用陽旦湯的狀況,也按照陽旦湯的治療方法去處理,結果病情反而加重,出現了手腳冰冷、喉嚨乾燥、小腿肌肉抽筋,甚至開始說胡話的現象。醫生說:「到了半夜,手腳應該會暖和起來,小腿也會伸直。」後來果然如醫生所說,那要如何知道會這樣呢?

答:這是因為把脈時,發現寸口的脈象浮且大,浮代表有風邪,大代表體內虛弱。有風邪就會產生輕微發熱,虛弱就會導致小腿肌肉抽筋。這個病症看起來像使用桂枝湯的狀況,所以就加入了附子來加強藥效,並且增加桂枝的用量來幫助發汗。但是附子太過溫熱,導致陽氣耗損,才會出現手腳冰冷、喉嚨乾燥、煩躁的現象。

因為發汗過多,津液耗損,導致腸胃燥熱結滯,所以才會說胡話、煩躁不安。這時應該改用甘草乾薑湯,等到半夜陽氣恢復,手腳自然就會溫暖。小腿雖然還有點抽筋,再服用甘草芍藥湯,小腿就能伸直。最後再稍微用調胃承氣湯讓大便稍微稀一點,這樣就能停止說胡話了,病也就會好了。

這段話是在複述上一章的內容,並用問答的方式來解釋。說這個病症看起來像是陽旦湯證,其實是指看起來像桂枝湯證。「按法治之」,是指上一章用桂枝湯來治療表證,以及這章又加入附子,增加桂枝用量來發汗。寸口的脈象浮且大,浮代表有風邪,大代表體內虛弱,這在脈法中都有記載。脈法中提到,浮脈代表風邪,脈大則代表虛弱。所謂風邪,就是浮脈且虛弱的意思。風邪會導致輕微發熱,虛弱則會導致小腿肌肉抽筋。這和桂枝湯的症狀很像,但是發熱較輕微,小腿抽筋,又好像有陽虛的現象,因此才增加桂枝用量並加入附子來發汗。附子溫熱,發汗過多會耗損陽氣,所以才會手腳冰冷、喉嚨乾燥、煩躁不安。

發汗過多,津液耗損,腸胃乾燥結滯,所以才會說胡話、煩躁不安。要知道,寸口的脈象浮大,其實是陽明經的裡實證,而不是太陽經的表虛。錯誤地以為是表虛,又用桂枝加附子來發汗,反而耗損陽氣,導致裡實轉變為裡虛。因此改用甘草乾薑湯來恢復陽氣,使手腳溫暖。再用芍藥甘草湯,小腿就能伸直。最後用少量的調胃承氣湯,讓大便從結滯變為稀軟,就能停止說胡話。用藥精準,方法正確,自然就能藥到病除,有什麼不能理解的呢?(喻嘉言誤解了陽旦湯和陰旦湯,認為桂枝加黃芩是陽旦湯,加桂枝是陰旦湯。他按照錯誤的方法使用,才會導致病情加重,問題出在黃芩。仲景是按照桂枝湯的方法,增加桂枝用量來發汗,又加入附子來溫經,完全是錯誤的。後世的醫書都沿用他的說法,記載了陽旦湯和陰旦湯,實在是理解不夠。仲景明明有桂枝加桂湯,卻沒有陽旦陰旦的說法。這種荒謬怪誕的說法,實在是自己不懂,卻亂加揣測。)

4. 汗後吐逆證五(太陽七十五)

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

汗出陽泄,土敗胃逆,水藥不得入口,是謂逆治。若更發汗,陽敗土崩,太陰吐利之證必將俱作,無有止期矣。

白話文:

發汗之後,如果喝不進水藥就表示出現了「逆」的狀況。如果這時候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一定會導致嘔吐和腹瀉不止。

發汗會使陽氣外洩,脾胃功能也會因此衰敗,導致胃氣上逆,使得水藥難以入口,這就稱為「逆治」。如果再用發汗的方式治療,陽氣會更加衰敗,脾胃會更加崩潰,進而引發太陰證的嘔吐和腹瀉等症狀,而且會沒完沒了。

5. 汗後吐逆證六(太陽七十六)

病人脈數數為熱,當消穀引食而反吐者,此以發汗令陽氣微,膈氣虛,脈乃數也。數為客熱,不能消穀,以胃中虛冷故吐也。

陰陽互根,陽虛脫根,升浮於上,是以脈數數為客熱,升浮不能消化水穀,故作嘔吐。緣其陽亡而胃中虛冷也。

白話文:

病人脈搏跳動很快,這是體內有熱的表現。照理說應該是能消化食物、想吃東西的,反而出現嘔吐,這是因為發汗導致體內陽氣虛弱,胸膈部位的氣也虛了,所以脈搏才會跳得快。這種快速的脈搏是虛熱的表現,因為胃腸虛冷,無法消化食物才會嘔吐。

陰陽是互相依存的,陽氣虛弱會導致陰氣也失去根基,虛弱的陽氣會向上浮動,所以脈搏才會跳動得快,形成虛熱的假象。這種虛浮的陽氣無法消化食物,所以產生嘔吐。這是因為體內陽氣衰亡,導致胃中虛寒。

6. 吐後生煩證七(太陽七十七)

太陽病吐之,但太陽病當惡寒,今反不惡寒,不欲近衣,此為吐之內煩也。

太陽病、傷寒、中風,表邪外閉,營衛不達,當見惡寒。吐傷胃氣,里陽上逆,外達皮毛,故反不惡寒而欲去衣被,此為吐之令陽火離根而內煩故也。

白話文:

太陽病使用嘔吐治療後,但太陽病本來應該會怕冷的,現在反而不怕冷,而且不想穿衣服,這是因為嘔吐導致的內煩。

太陽病,無論是傷寒還是中風,都是外邪閉塞體表,導致營氣和衛氣無法順利運行,所以應該會怕冷。嘔吐傷了胃氣,導致體內的陽氣往上逆行,並發散到體表的皮膚毛孔,所以反而不怕冷而想要脫掉衣服,這就是因為嘔吐使得陽氣浮散而產生內煩的緣故。

7. 吐後作吐證八(太陽七十八)

太陽病,當惡寒發熱,今身自汗出,不惡寒發熱,關上脈細數者,以醫吐之過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飢,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醫吐之所致也。此為小逆。

吐傷胃,陽虛浮無根,故關脈細數。一二日胃病尚淺,吐則傷輕,胃中虛餒故飢,而胃氣上升故不能食;三四日胃病頗深,吐則傷重,陽火虛浮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而胃中虛冷不能化谷故朝食暮吐。此亦過吐傷胃,是謂小逆。遲則微陽續覆,逆氣乃下也。汗吐下溫針,諸逆之中,惟吐為輕。

凡胸腹之內,腐敗壅塞,隔礙真陽,鬱悶懊憹,頭痛心煩,吐之清氣通暢,即刻輕安,最妙之法也。即吐之過當,中虛內煩,亦無汗下亡陽諸禍,一溫中氣虛煩立止,最易治療,故曰小逆也。

白話文:

太陽病本來應該是會怕冷發燒,現在卻是自己流汗,不覺得怕冷發燒,而且把脈時發現寸關脈細小又跳得快,這是因為醫生用吐法用過頭了。

如果一兩天前才用吐法,會感到肚子餓,但嘴巴卻吃不下東西;如果三四天前才用吐法,會不喜歡吃稀飯,反而想吃冰冷的食物,早上吃的東西晚上就吐出來,這些都是醫生用吐法不當造成的。這種情況算是小小的逆症。

吐法會傷害胃,導致陽氣虛弱浮散沒有根基,所以把脈會發現寸關脈細小又跳得快。一兩天前用吐法,胃的損傷還比較輕微,吐完後胃裡面虛弱空蕩,所以會感到飢餓,但胃氣虛弱向上逆反,因此吃不下東西;三四天前用吐法,胃的損傷就比較嚴重了,吐完後陽氣虛浮,所以不喜歡吃稀飯,反而想吃冷的食物,而且因為胃中虛冷無法消化食物,所以早上吃下去的東西晚上就吐出來。這也是因為過度使用吐法傷害了胃,所以說這是小小的逆症。如果再過一段時間,體內微弱的陽氣能夠慢慢恢復,逆反的氣就會下降。在發汗、吐、瀉、溫補和針灸等各種治療方法中,吐法算是比較輕微的副作用。

凡是胸腹之內,如果有腐敗、堵塞、阻礙陽氣流通的情況,導致煩悶不舒服、頭痛心煩等症狀,用吐法可以使氣機通暢,馬上就能感到輕鬆舒適,這真是很棒的方法。即使因為過度使用吐法而導致中氣虛弱、內心煩躁,也不會像發汗或瀉下那樣有損耗陽氣的危險。只要溫補中氣,虛煩的狀況就會馬上停止,這是很容易治療的,所以說是小小的逆症。

8. 身疼下利證九(太陽七十九)

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穀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里。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里宜四逆湯(方在太陰三)。救表宜桂枝湯(方在太陽五)。

傷寒表病下之,敗其里陽,續得下利清穀不止,已成太陰自利,而身體疼痛,表證未解,是表裡皆病。然急當救里,不暇及表也。救里之後,利止便調,然後表之身疼痛者,急當救之。蓋表邪不解,恐里陰復鬱而生寒,故救之宜急。救里宜四逆以溫中,救表宜桂枝以解外傷寒。

而不用麻黃者,里陽既虛,不敢過汗也。 (此與太陰下利腹脹滿章,彼此互文。救表即攻表,攻表即發表。)

白話文:

如果因為傷寒而使用攻下的藥物,導致持續腹瀉不止,而且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身體又感到疼痛,這時候應該趕緊處理腹瀉的問題。如果之後腹瀉停止了,排便也正常了,但是身體還是疼痛,這時候就應該趕緊處理體表的問題。處理腹瀉適合使用四逆湯(藥方在太陰篇第三條),處理體表適合使用桂枝湯(藥方在太陽篇第五條)。

如果是因為傷寒的表證,使用了攻下的藥物,反而損傷了腸胃的陽氣,導致腹瀉不止,拉出來的都是未消化的食物,這就已經變成太陰病引起的腹瀉了,而且身體還感到疼痛,代表體表的問題也還沒解決,是屬於表裡都有病的情況。但這時候應該先處理腹瀉的問題,沒辦法同時處理體表的問題。等處理好腹瀉,排便也恢復正常後,如果身體還是疼痛,就應該趕緊處理體表的問題。因為體表的問題沒有解決,怕會導致腸胃的陰寒之氣再次鬱積,所以要趕緊處理。處理腹瀉適合使用四逆湯來溫暖腸胃,處理體表適合使用桂枝湯來解除外來的傷寒。

之所以不使用麻黃,是因為腸胃的陽氣已經虛弱,不敢再用發汗過度的藥物了。(這段文字和太陰篇裡提到腹瀉、腹脹滿的章節互相呼應。處理體表的問題其實也是在攻表,攻表也就是發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