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三 (2)

回本書目錄

卷三 (2)

1. 太陽經提綱一(太陽一)

太陽為六經之綱領,其經行身之背,其氣主一身之皮毛,故病則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緣邪在本經,但病其經脈所行之部分,而不及於他經,也在經失解,自此而內傳二陽里入三陰。腑熱作則脈浮,大臟寒作則脈沉細,寒熱鬱發,諸病叢生,太陽之脈證然後變耳。若其初感腑熱未作,臟寒未動之時,太陽之病情未改,證狀猶存,則只有脈浮,頭項強痛,惡寒而已。即合病於別經,別經病見而太陽未罷,亦必見太陽之脈證也。

揣太陽之脈證而分太陽之風寒,何至淆亂於別經,亡羊於歧路也。仲景提太陽之綱,只此一語而太陽之情狀了了,所謂握片言而居要也。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太陽在表,故脈浮。其經行身之背,起於睛明(在目內眥,足太陽經之穴名),自頭下行而走足。病則經氣上郁壅塞不降,故強痛也。風寒閉其營衛,氣鬱不能透泄,則外見惡寒。寒者太陽之令氣也。

白話文:

太陽經是六條經脈的總綱,它的經脈循行於身體的背部,它的氣主管全身的皮膚毛髮。因此,如果太陽經生病,脈象會呈現浮的,同時會感到頭部、脖子僵硬疼痛,並且怕冷。這是因為邪氣停留在太陽經,只會影響經脈所經過的部位,不會影響到其他經脈。如果太陽經的病症沒有被及時解除,病情就會從太陽經向內傳到陽明、少陽,然後進一步深入到三陰經。當臟腑產生熱時,脈象會呈現浮的;當大臟產生寒時,脈象則會呈現沉細。寒熱交織鬱積,就會引發各種疾病,太陽經的脈象和症狀也會因此而改變。如果在剛開始感受到邪氣時,臟腑的熱還沒出現,臟腑的寒也還沒開始,太陽經的病情沒有改變,症狀還存在,那麼只會有脈浮、頭部脖子僵硬疼痛、怕冷這些症狀。即使合併其他經脈的病症,當其他經脈的病症出現時,太陽經的脈象和症狀也一定會同時出現。

只要把握太陽經的脈象和症狀,就能夠區分太陽經的風寒,不至於和其他經脈的病症混淆,迷失方向。張仲景提綱挈領地說明太陽經,只用一句話就清晰地描述了太陽經的病狀,這就是所謂的抓住關鍵重點。

太陽經的病症主要表現為:脈浮、頭部脖子僵硬疼痛、怕冷。

太陽經在身體的表面,所以脈象呈現浮的。它的經脈循行於身體背部,從眼睛內眥的睛明穴開始,由頭部向下走向足部。當太陽經生病時,經脈之氣向上鬱積阻塞而無法下降,所以會感到僵硬疼痛。風寒之邪閉塞營衛之氣,導致氣鬱結而無法疏泄,所以外在會表現出怕冷。寒是太陽經主管的氣。

2. 風寒總綱一(太陽二)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者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也。

此中風傷寒之總綱也。衛氣為陽,風傷衛氣是發於陽也;衛傷則遏閉營血而生內熱。營血為陰,寒傷營血是發於陰也;營傷則束閉衛氣而生外寒。故中風之初先見發熱,傷寒之初先見惡寒。中風內熱而營血不宣,亦外見惡寒;傷寒外寒而衛氣不達,乃續見發熱。中風非無外寒,究竟內熱多而外寒少;傷寒非無內熱,究竟內熱少而外寒多。

營司於肝,木升則火化,木火同情,故肝血常溫。衛司於肺,金降則水生,金水同性,故肺氣常涼。肝藏營血,而脾為生血之本;中風營病,臟陰衰者,多傳陽明而為熱。肺藏衛氣,而胃乃化氣之源;傷寒衛病,腑陽弱者,多傳太陰而為寒。風傷衛者,營郁裡熱;若經中陰旺,則營氣不至內蒸,故七日經盡而自愈。

寒傷營者,衛郁表寒;若經中陽旺,則衛氣不至內陷,故六日經盡而自愈。此風寒之順證,在經而不入於臟腑者也。若中風陽盛而入於腑,傷寒陰盛而入於臟,則營衛方憂其內陷,非補泄以救其偏,不能應期而愈也。六日七日,水火之成數,大衍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火陽也,故數七;水陰也,故數六。滿其成數,是以病愈也。

白話文:

疾病如果出現發燒怕冷的症狀,這是陽氣受到影響所導致;如果沒有發燒但怕冷,這是陰氣受到影響所導致。陽氣受影響的疾病,大約七天會好;陰氣受影響的疾病,大約六天會好,這是因為陽數是七,陰數是六的緣故。

這段話是關於風邪和寒邪侵犯人體的總體原則。衛氣屬於陽氣,風邪侵犯衛氣是屬於陽氣受損;衛氣受損會阻礙營血運行,產生體內發熱。營血屬於陰氣,寒邪侵犯營血是屬於陰氣受損;營血受損會束縛衛氣,產生體表怕冷。所以中風初期會先出現發燒,傷寒初期會先出現怕冷。中風會因為體內發熱而使營血不暢通,也會出現體表怕冷的現象;傷寒會因為體表怕冷而使衛氣無法到達體表,接著會出現發燒。中風並非完全沒有體表怕冷,但體內發熱的症狀較多而體表怕冷較少;傷寒並非完全沒有體內發熱,但體表怕冷的症狀較多而體內發熱較少。

營血由肝臟掌管,肝氣上升就會化為火,肝與火同屬陽性,所以肝血通常是溫熱的。衛氣由肺臟掌管,肺氣下降就會產生水,肺與水同屬陰性,所以肺氣通常是涼的。肝臟儲藏營血,而脾臟是產生血液的根本;中風是營血生病,如果臟腑陰氣衰弱,病情大多會傳到陽明經而產生發熱。肺臟儲藏衛氣,而胃是產生氣的來源;傷寒是衛氣生病,如果腑臟陽氣虛弱,病情大多會傳到太陰經而產生怕冷。風邪侵犯衛氣,會導致營血鬱滯而產生體內發熱;如果經絡中的陰氣旺盛,營血的熱氣不會內蒸,所以七天左右經絡疏通就會自行痊癒。

寒邪侵犯營血,會導致衛氣鬱滯而產生體表怕冷;如果經絡中的陽氣旺盛,衛氣的寒氣不會內陷,所以六天左右經絡疏通就會自行痊癒。這些都是風寒侵犯人體的順利過程,疾病停留在經絡而沒有進入臟腑的情況。如果中風是陽氣過盛而進入腑,傷寒是陰氣過盛而進入臟,這時營血和衛氣會因為內陷而產生危險,如果不用補瀉的方法來糾正這種偏差,就無法在預期的時間內痊癒。六天和七天,是水火兩種元素的成數,也是天地陰陽的大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火屬於陽,所以用七來代表;水屬於陰,所以用六來代表。當病程達到這些數字時,代表病邪已衰退,所以疾病就會好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