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三 (3)
卷三 (3)
1. 風寒總綱二(太陽三)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近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申明上章寒熱之義:陰盛則內寒外熱,內寒故欲近衣;陽盛則內熱外寒,內熱故不欲近衣。以其欲不欲而內外之寒熱見焉。經所謂「臨病人問所便也」(《素問》語)。上章發熱惡寒,無熱惡寒者,言其外也;風傷衛者多內熱,寒傷營者多外寒,恐人略內而詳外,故發此章。
白話文:
【風寒總綱二(太陽三)】
病人身體非常燥熱,但反而想穿更多衣服,這是因為熱在體表,寒在體內骨髓;若身體非常寒冷,卻反而不想穿衣服,這是因為寒在體表,熱在體內骨髓。
進一步說明上一章關於寒熱的意義:陰氣過盛則體內寒冷、體表發熱,因內寒所以想穿衣保暖;陽氣過盛則體內燥熱、體表寒冷,因內熱所以不想穿衣。透過病人對衣物的需求與否,就能判斷體內外的寒熱狀況,正如《素問》所說:「診治時需詢問病人的喜好與不適之處。」
上一章提到的「發熱惡寒」和「無熱惡寒」,是指外在症狀;風邪侵襲衛氣時,體內多熱;寒邪侵襲營血時,體表多寒。為避免人們忽略內在症狀而過度關注外在表現,因此補充此章說明。
2. 太陽中風(十五章)
風者天地發生之氣也,皮毛未開,風氣外客,傷其衛陽,則竅開而衛泄。衛性降斂,衛欲閉,而風泄之,欲閉不得,則內乘陰位而遏營血,是以病也。 (曰風泄者,風閉其衛,營鬱而外泄也。)
白話文:
太陽中風(十五章)
風是天地間生發成長的氣。當皮膚毛孔尚未開張時,外在的風邪侵入,損傷人體的衛陽之氣,導致毛孔開啟而衛氣外散。衛氣本性趨向內收斂合,原本應閉合毛孔,卻被風邪迫使外洩,想閉合卻無法閉合,於是向內侵犯陰的層面,阻遏營血的運行,因而導致疾病。
(所謂「風洩」,是指風邪閉阻衛氣,使營氣鬱結而被迫向外洩漏的病理現象。)
3. 太陽中風一(太陽四)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太陽之經有營衛之分,營行脈中,衛行脈外。風寒客之,各有所傷。風則傷衛,寒則傷營。衛傷則閉其營血,故發熱;營傷則閉其衛氣,故惡寒。營為寒閉,則無汗;衛為風鼓,則有汗。以衛氣初閉,營郁猶得外泄也。汗出衛泄,是以表虛而惡風。寒性凝澀,傷寒則皮毛閉塞,故脈緊;風性動盪,傷風則經氣發泄,故脈緩。
白話文:
太陽中風一(太陽四)
太陽病,出現發熱、出汗、怕風、脈搏緩慢的症狀,稱為「中風」。
太陽經有營氣與衛氣的區別,營氣運行於脈中,衛氣運行於脈外。風寒邪氣侵襲人體時,會分別損傷這兩者:風邪主要損傷衛氣,寒邪主要損傷營氣。
衛氣受損時,會阻閉營血的運行,因此發熱;營氣受損時,會阻閉衛氣的功能,因此怕冷。若營氣被寒邪阻閉,就會無汗;若衛氣被風邪鼓動,就會出汗。因為衛氣剛開始受損時,營氣的鬱滯仍能向外發散。
出汗導致衛氣外洩,因此體表虛弱而怕風。寒性凝滯,傷寒時皮毛會閉塞,脈搏緊繃;風性動盪,傷風時經氣會外洩,脈搏因此緩慢。
4. 太陽中風桂枝湯證
肺通衛氣,風傷於衛,行其疏泄之令,衛氣不斂,是以有汗,衛愈泄而愈閉。閉而不開則營鬱而發熱。桂枝湯所以通經絡而泄營郁也。
白話文:
肺部與衛氣相通,當風邪侵襲衛氣時,會觸發其疏洩功能,導致衛氣無法收斂而出現汗出症狀。衛氣越是疏洩,反而越加閉阻。這種閉阻狀態若持續不開解,便會造成營氣鬱滯而引發熱症。桂枝湯的作用正是透過疏通經絡來宣洩營分的鬱熱。
5. 太陽中風桂枝一(太陽五)
太陽病頭疼發熱,汗出,惡風者,桂枝湯主之。
風為陽邪,衛為陽氣,風邪中人,則陽分受之,故傷衛氣。衛秉肺氣,其性收斂,風鼓衛氣,失其收斂之職,是以汗出。風愈泄而衛愈斂,則內遏營血,鬱蒸而為熱。是衛氣被傷而營血受病也。故傷在衛氣而治在營血。桂枝湯,甘草、大棗補脾精以滋肝血,生薑調臟腑而宣經絡,芍藥清營中之熱,桂枝達營中之郁也。汗者,營衛之所蒸泄,孔竅一開而營郁外達,則中風愈矣。
白話文:
太陽病出現頭痛、發熱、出汗、怕風的症狀,可用桂枝湯治療。
風屬於陽性病邪,衛氣屬陽氣範疇。風邪侵襲人體時,會影響陽分,因此損傷衛氣。衛氣源於肺氣,本身具有收斂特性。當風邪鼓動衛氣,使其喪失收斂功能,就會導致汗出。風邪消耗愈多,衛氣愈益內收,進而阻滯營血運行,鬱積生熱。這顯示衛氣受損而連帶影響營血。因此雖病在衛氣,治療卻須從營血著手。
桂枝湯的組成:甘草、大棗能補益脾精以滋養肝血;生薑可調理臟腑並疏通經絡;芍藥清除營分鬱熱;桂枝則宣通營分鬱滯。汗液本是營衛之氣蒸化所生,當毛孔開啟、營分鬱滯得以宣散,外感風邪即能痊癒。
6. 桂枝湯(一)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一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劈) 生薑(三兩)
上五味㕮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適寒溫服一升。服已,須臾歠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通身漐漐微有汗出,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後,服不必盡劑。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後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
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者,可服至二三劑。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白話文:
桂枝湯(一)
材料:
桂枝三兩(去皮)
芍藥一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剖開)
生薑三兩
做法:
將以上五味藥材切碎,加入七升水,用小火煮至剩三升,去除藥渣。待藥湯溫度適中時,服用一升。服藥後,稍待片刻再喝一升多的稀粥,以幫助藥效發揮。接著蓋上被子保暖約兩小時,讓全身微微出汗為佳,但不可大汗淋灕,否則疾病難以痊癒。
若服用一次後出汗且病情好轉,可停止用藥,不必服完整劑。若未出汗,則依照同樣方法再次服用。若仍未出汗,可縮短服藥間隔至半天內,服完剩餘藥劑。
病情嚴重者,可日夜連續服藥,隨時觀察症狀。若服完一劑後病症仍在,可繼續服用。若一直不出汗,可服至兩三劑。
禁忌:服藥期間避免生冷、黏膩、肉類、麵食、辛辣、酒類、乳製品及氣味濃烈的食物。
7. 銖兩升斗考
漢書律曆志量者龠、合、升、斗、斛也。本起於黃鐘之龠,用度瞰審其容,以子谷秬黍中者千有二百,實其龠以井水準其概。合龠為合,十合為升,十升為鬥,十斗為斛。而五量嘉矣。權者銖、兩、斤、鈞、石也。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銖。兩之為兩,二十四銖為兩,二十六兩為斤,三十斤為鈞,四鈞為石。
而五權謹矣。一千二百黍為一龠,重今之一錢七分。合龠為合,今之三錢四分也。十合為升,今之三兩四錢也。一龠重十二銖,今之一錢七分也。兩之為兩,今之三錢四分也。
白話文:
《銖兩升鬥考》
根據《漢書·律曆志》記載,量器的單位包括龠、合、升、鬥、斛。這些單位源自黃鐘律管的龠量,以中等大小的黑黍一千二百粒裝滿一龠,並用井水校準其平口。兩龠為一合,十合為一升,十升為一斗,十斗為一斛,由此確立五種量制標準。
重量單位則分為銖、兩、斤、鈞、石。一龠容量的一千二百粒黍,重量為十二銖。兩倍十二銖為一兩(二十四銖),十六兩為一斤,三十斤為一鈞,四鈞為一石,由此形成五種權衡標準。
換算如下:
- 一千二百粒黍為一龠,相當於現今的一錢七分重。
- 兩龠為一合,等於現今的三錢四分。
- 十合為一升,即現今的三兩四錢。
- 一龠重十二銖,等同現今的一錢七分。
- 兩倍十二銖為一兩,即現今的三錢四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