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12)
卷四 (12)
1. 桂枝甘草湯(三十五)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桂枝甘草湯的配方如下: 桂枝(120克)、甘草(60克,經過炙烤)
將這兩種藥材加入二升(約400毫升)水中煎煮,煮至剩一升(約200毫升)後,過濾掉藥渣,一次服用完畢。
2. 陽虛耳聾證七(太陽九十八)
未持脈時,病人叉手自冒心,師因教試令咳而不咳者,此必兩耳聾無聞也。所以然者,以重發汗虛故如此。五臟陰也,陰中有陽,清陽升發開竅五官,濁陰下降七竅空靈,故能聞見。汗傷中氣,肝脾不升,肺胃不降,清陽下陷,濁陰上逆,濁氣堙塞聽宮障蔽,是以聾也。
白話文:
陽虛耳聾證七(太陽九十八)
在尚未替病人把脈時,見病人雙手交叉按壓胸口,醫師因此試著讓他咳嗽,但他卻無法咳出聲,這必然是因雙耳失聰而聽不見指令所致。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過度發汗導致陽氣虛弱。
五臟屬陰,但陰中涵藏陽氣。清陽之氣上升,能開通五官的感知功能;濁陰之氣下降,使七竅保持通暢,因此人能聽聞見識。若發汗過度損傷中氣,導致肝脾之氣無法上升、肺胃之氣無法下降,清陽下陷而濁陰上逆,濁氣堵塞耳竅,聽覺便因此受阻而失聰。
3. 身重心悸證八(太陽九十九)
脈浮數者,法當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發汗。若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脈微,此裡虛。須表裡實,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
浮數之脈,當以汗解。設在下後,而見身重心悸之證,雖有浮數之脈,不可發汗。當使其自汗出乃愈。蓋水旺土濕,則身體重濁。木鬱風生,則心下悸動。以其傷肝脾之陽故也。所以然者,寸口雖見浮數,而尺中則脈微弱。寸口主表,尺中主裡。寸口浮數,雖為表實,而尺脈微弱,則為裡虛。
須裡氣漸復,表裡俱實,則裡氣內拒,表氣外發。邪無內陷之慮,便自汗出而愈。醫家於此,貴有實里解表之法。雖汗出而無虛虛之嫌,則以人巧而代天工矣。
白話文:
主題:身重心悸證八(太陽九十九)
內容:
脈象浮數時,依照常理應透過發汗來痊癒。但若是誤用瀉下法後,出現身體沈重、心悸的症狀,就不可再發汗。此時應待其自行出汗才能緩解。原因在於尺脈微弱,表示體內虛弱。必須等到表裡之氣充實,津液自然調和,便會自行出汗而康復。
原本脈象浮數,應以發汗治療。但若在誤用瀉下法後,出現身重心悸的症狀,即使仍有浮數的脈象,也不宜發汗,應該等待自行出汗而癒。這是因為體內水濕過盛、脾土不運,導致身體沈重;肝氣鬱滯而化風,使得心下悸動,皆因肝脾陽氣受損所致。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雖然寸口脈浮數(主表證),但尺脈微弱(主裡虛)。寸口脈浮數雖顯示表證未解,而尺脈微弱則表明內裡虛弱。必須等待體內正氣逐漸恢復,表裡之氣皆充實,使內在正氣能抗邪於內,表層正氣能發散於外,邪氣才不會內陷。此時自然出汗即能痊癒。
醫者在此情況下,應重視充實裡氣、兼顧解表的方法。若能妥善調理,使病患出汗而不致虛上加虛,便是以人為之巧思輔助自然之癒合機制。
4. 桂苓甘棗證九(太陽一百)
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汗亡血中溫氣,風木鬱動,是以振悸。枝葉不寧則悸在心下,根本不安則悸在臍間。臍下振悸,根本撼搖,則奔豚欲作矣。奔豚者,風木奔騰,狀如驚豚,上衝胸膈,及乎咽喉、腹脅、心首諸病,皆作喘呼,閉塞七竅,火生,病勢凶惡,莫此為劇。仲景、扁鵲以為腎邪(仲景霍亂臍上築者,腎氣動也;扁鵲難經腎之積曰奔豚),其實純是肝氣。蓋木氣奔沖,原於陽亡而水寒也。
苓桂甘棗湯,茯苓桂枝泄癸水而疏乙木,甘草大棗補脾精以滋肝血也。
白話文:
【主題】桂苓甘棗湯證(太陽病第一百條)
【內容】
發汗後,若患者出現肚臍下方跳動的症狀,是即將發生“奔豚”的徵兆。此時應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治療。
出汗過多會耗損血液中的溫煦之氣,導致肝氣(風木)郁結而躁動,因而引發震顫悸動。若問題在體表枝節(心肺),悸動多位於心窩處;若根源在體內(肝腎),則悸動會出現在肚臍周圍。當臍下有明顯震顫跳動,表示腎氣根基動搖,奔豚即將發作。
“奔豚”指肝氣(風木)如受驚的豬般劇烈衝撞,症狀表現為:氣逆上衝至胸膈,甚至波及咽喉、腹部、兩脅和頭部,伴隨喘息急促、七竅悶堵感,嚴重時會化火,病情凶險至極。張仲景與扁鵲認為此症屬腎邪引發(如仲景提到霍亂患者臍上悸動是腎氣妄動;扁鵲《難經》稱腎積為奔豚),實則根本原因在於肝氣失調——因陽氣虛衰、寒水不化,導致肝氣狂暴上衝。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中,茯苓、桂枝能利水並疏通肝氣,甘草、大棗則健脾補血以滋養肝體。
5.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三十六)
茯苓(半斤) 桂枝(四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甘瀾水一斗,先煮茯苓減二升,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作甘瀾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內,以杓揚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顆,相逐取用之。
白話文: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三十六)
藥材:
- 茯苓(半斤)
- 桂枝(四兩)
- 炙甘草(二兩)
- 大棗(十二枚)
煎煮與服用方法:
將上述四味藥材,加入一斗(約十升)的甘瀾水,先單獨煎煮茯苓,待水量減少二升後,放入其餘藥材,繼續煮至剩餘三升藥液,過濾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製作甘瀾水的方法:
取二斗(約二十升)清水倒入大盆中,用勺子反覆揚起水,直至水面形成五六千顆連續追逐的泡沫,此時的水即為甘瀾水,可供使用。
6. 桂枝加桂證十(太陽一百零一)
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
汗後陽虛,脾陷木氣不舒,一被外寒閉其針孔,風木鬱動,必發奔豚。若氣從少腹上衝心胸,便是奔豚發作,宜先灸核上各一壯,散其外寒,即以桂枝加桂湯,更加桂枝,以疏風木而降奔豚也。(桂枝加桂者,於桂枝湯內更加桂枝也。)
白話文:
主題:桂枝加桂證十(太陽病一百零一)
內容:
使用燒針發汗時,若針刺部位受寒而紅腫硬結,必然引發奔豚證,症狀為氣從下腹上衝至心臟。治療時應先在被寒邪侵襲的紅腫處各灸一壯,以驅散外寒,再給予桂枝加桂湯,並額外加入二兩桂枝。
由於發汗後陽氣虛弱,脾氣下陷導致肝氣鬱滯,一旦外寒阻塞針孔,肝風內動,便會引發奔豚。若出現氣從下腹衝上心胸的症狀,即為奔豚發作。此時應先灸紅腫處以散外寒,再服用桂枝加桂湯,並加重桂枝用量,以疏通肝氣、平抑奔豚。(所謂桂枝加桂湯,即在桂枝湯原方基礎上再增加桂枝的用量。)
7. 桂枝加桂湯(三十七)
桂枝(五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於桂枝湯內更加桂枝二兩,共五兩,餘依前法。
白話文:
桂枝加桂湯(三十七)
配方:
桂枝(150克)
芍藥(90克)
甘草(60克)
大棗(12枚)
生薑(90克)
製作方法:在原本的桂枝湯劑量中,額外增加桂枝60克,總量為150克,其餘藥材的用法與之前相同。
8. 桂枝加桂證十一(太陽一百零二)
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桂枝湯,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可與之。
下後其氣上衝,是奔豚發作,也可與桂枝湯,用如前法,疏風木而降奔沖。若不上衝者,奔豚未作,不可與前湯也。
白話文:
主題:桂枝加桂證十一(太陽一百零二)
內容:
太陽病經過瀉下治療後,如果患者感到氣往上衝,可以服用桂枝湯,方法與之前相同。如果沒有氣往上衝的症狀,則不可服用。
瀉下後出現氣往上衝的現象,這是奔豚發作的表現,此時也能用桂枝湯,按照先前的方法服用,以疏通風木之氣並平息上衝之勢。如果沒有氣往上衝的情形,表示奔豚未發作,就不能用桂枝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