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脈法下篇
脈理精微發於上篇,而其名義之紛賾,形象之遷化,診候之機緘,望切之竅妙,所未詳悉者,設為問答,發於此篇。澄心渺慮,傳茲奧旨,誠崆峒訪道之仙梯,赤水求珠之秘渡也。後世醫理無傳,半緣脈法不解。仲景脈法家藏而戶收,白首不解則終身不靈,是胼拇支指之呼吸不應也,豈仲景傳脈之心哉?
白話文:
脈象的精微道理在上篇已經闡述,但其中名稱的繁雜、形象的變化、診斷的關鍵、觸摸脈搏的奧妙等,沒有詳細說明的部分,就用問答的方式,在本篇加以闡明。希望讀者能靜心思考,領悟其中精深的含義,這就像攀登崆峒山訪道的仙梯,又像是到赤水尋找寶珠的秘密渡口一樣。後世醫理之所以失傳,一半是因為不了解脈法。張仲景的脈法,雖然家家戶戶都有收藏,但如果耗費一生也無法理解,那就終身無法靈活運用,就像腳拇指、手指的呼吸不協調一樣,這又怎能體會張仲景傳授脈法的心意呢?
3. 脈法下篇提綱
營衛之消息是不一端,臟腑之乘除是不一致,支派分別不可紀極,而溯本窮源不過陰陽二者而已。診陰陽之異同,判死生之懸殊,生之與死孰美孰惡,陰之與陽孰貴孰賤,解此章之義,則以下諸章決生斷死之方,起死回生之法悉具於此矣。
白話文:
人體營氣與衛氣的運行變化不是單一模式,臟腑之間的相互影響也不是始終一致的,它們的支流派別繁雜,難以窮盡記錄,但追溯根本源頭,終究不外乎陰陽二者的作用。診斷陰陽的差異,可以判斷生死的分別,而生與死哪者美好、哪者惡劣?陰與陽哪者重要、哪者輕賤?如果能理解本章的道理,那麼以下各章所講述的判斷生死、起死回生的方法,就全部包含在這裡了。
4. 脈法三十二
5. 脈法三十三
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不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期十四日當劇。
脈浮而數,不能食,不大便,此為陽實,名曰陽結。陽實而無陰以和之,其氣必結,期十七日當劇也。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陰盛而無陽以和之,其氣必結,期十四日當劇也。陰盛大便當溏,不溏而硬,故謂之反。凡大便秘澀,糞若羊矢者,皆陰結之證也。
十七日劇者,火為陽,大衍之數,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合而為九,積至二九為十八日,則火氣盛矣。陽性疾,故不及期而劇也。十四日劇者,水為陰,大衍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合而為七,積至二七十四日,則水氣盛矣。陰性遲,故及期而劇也。此言陰陽之大數,不必泥也。
白話文:
脈象有陽結和陰結兩種情況,要如何區分呢?回答是:脈象浮在表面且跳動快速,患者吃不下東西,也無法順利排便,這種情況屬於實證,稱為陽結。大約在第十七天病情會加重。如果脈象沉在裡面且跳動緩慢,患者吃不下東西,身體感覺沉重,反而出現大便乾硬的情形,這種情況稱為陰結,大約在第十四天病情會加重。
脈象浮在表面且跳動快速,吃不下東西,無法順利排便,這屬於陽氣過盛的實證,稱為陽結。陽氣過盛而沒有陰氣來調和,氣就會凝結,大約在第十七天病情會加重。脈象沉在裡面且跳動緩慢,吃不下東西,身體感覺沉重,反而出現大便乾硬的情形,這稱為陰氣過盛的陰結。陰氣過盛而沒有陽氣來調和,氣也會凝結,大約在第十四天病情會加重。陰氣盛一般來說大便應該會溏瀉,但反而變得乾硬,所以說是反常現象。凡是出現大便乾澀難解,糞便像羊屎一樣,都是陰結的表現。
說第十七天病情會加重,是因為火屬於陽,按照大衍之數,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合起來為九,累積到二九為十八天,這時火氣最盛。陽的性質快速,所以病情會提早加重。說第十四天病情會加重,是因為水屬於陰,按照大衍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合起來為七,累積到二七為十四天,這時水氣最盛。陰的性質遲緩,所以病情會準時加重。這裡說的是陰陽的概略數字,不必拘泥於此。
6. 脈法三十四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為病脈。
曰病脈者,以其陰陽之偏也。
白話文:
脈象來得慢的時候,會突然停頓一下然後又繼續跳動的,這種脈象叫做結脈;脈象來得快的時候,會突然停頓一下然後又繼續跳動的,這種脈象叫做促脈。陽氣過盛就會出現促脈,陰氣過盛就會出現結脈,這些都屬於不正常的脈象。
之所以說這些是不正常的脈象,是因為它們反映了身體陰陽失衡的狀態。
7. 脈法三十五
脈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靄靄郁動如車蓋之升沉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不平如循長竿之硬節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虛飄如羹上之油珠者,陽氣微也。脈縈縈細弱如蜘蛛之輕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斷續如瀉漆之頻絕者,亡其血也。
白話文:
脈象像車蓋一樣向上浮動,稱為陽結。脈象像摸長竹竿一樣,有連續的硬結,稱為陰結。脈象像湯上的油脂一樣漂浮不定,是陽氣虛弱的表現。脈象像蜘蛛絲一樣細微而難以察覺,是陽氣衰敗的表現。脈象像漆從高處滴落,斷斷續續,是失血的表現。
脈象像車蓋一樣,浮動而有升降的感覺,稱為陽結。脈象像摸長竹竿,感覺到不平整的硬結,稱為陰結。脈象虛浮不定,像湯上的油珠,是陽氣衰微的表現。脈象細弱而輕柔,像蜘蛛絲一樣,是陽氣衰竭的表現。脈象連綿斷續,像漆從高處滴落一樣,頻繁的斷絕,是身體失血的表現。
8. 脈法三十六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陰陽相搏,二氣鬱勃而動盪,名曰動。陽氣動則陽升於陰衛,泄而汗出;陰氣動則陰閉於陽衛,鬱而熱發。動雖在陽脈之中,而實陰陽所俱有也。脈動而見形冷惡寒者,此三焦之陽氣傷也。若脈數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此名曰動。動者,氣鬱於中,不能升降也。
關所以候中焦,關上不動者,中氣之治,升降推遷之得政也。蓋陰升於寸則遂其上浮之性,不至為動;陽降於尺則遂其下沉之性,不能為動。惟陰欲升,脾土虛而不能升;陽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則二氣鬱於關上而見動形。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二氣虛弱,不能升降之狀也。
關者,陰陽出入之關。陰自此升而為陽,陽自此降而為陰。此實陰陽升降之樞軸,故曰關乃中氣之所變現也。」(關上動數如豆,厥厥動搖,上下不至尺寸,此死脈也。)
白話文:
陰氣和陽氣互相衝擊,就會產生「動」的脈象。陽氣動盪就會導致汗出,陰氣動盪則會發熱。如果身體發冷又怕冷,這是三焦功能受損的表現。如果脈搏在寸關尺的「關」部,出現頻數且沒有頭尾,像豆子一樣大小,跳動不穩,也稱之為「動」的脈象。
陰氣和陽氣互相搏擊,兩股氣鬱結激盪,就會形成「動」的脈象。陽氣動盪時,會向上升騰到體表,發散而流汗;陰氣動盪時,會閉塞在體表,鬱積而發熱。雖然「動」脈多在陽脈中出現,但實際上是陰陽兩氣共同作用的結果。如果脈象出現跳動,同時伴隨身體發冷又怕冷,這是三焦的陽氣受損。如果脈搏在「關」部,呈現頻數且沒有頭尾,像豆子一樣大小,跳動不穩定,這也稱為「動」脈。這種「動」表示體內氣機鬱滯,不能正常升降。
「關」部是診斷中焦的部位,如果在關部沒有「動」的脈象,表示中焦氣機正常,升降運行順暢。陰氣上升到「寸」部,會順著其向上浮動的特性,不會形成「動」;陽氣下降到「尺」部,會順著其向下沉降的特性,也不會形成「動」。只有當陰氣想上升,但因脾虛而無法上升;陽氣想下降,但因胃弱而無法下降時,兩股氣才會鬱積在「關」部,形成「動」的脈象。這種脈象沒有頭尾,像豆子一樣大小,跳動不穩定,表示陰陽二氣虛弱,無法正常升降。
「關」部是陰陽之氣出入的關卡。陰氣由此上升轉化為陽氣,陽氣由此下降轉化為陰氣。這裡實際上是陰陽升降的樞紐,所以說「關」部是中焦氣機變化的體現。(如果在關部發現脈搏跳動頻數,如豆粒大小,跳動不穩,而且脈象上下延伸不到寸部和尺部,這就是死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