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二 (1)
卷二 (1)
1. 卷二
2. 脈法下篇
脈理精微發於上篇,而其名義之紛賾,形象之遷化,診候之機緘,望切之竅妙,所未詳悉者,設為問答,發於此篇。澄心渺慮,傳茲奧旨,誠崆峒訪道之仙梯,赤水求珠之秘渡也。後世醫理無傳,半緣脈法不解。仲景脈法家藏而戶收,白首不解則終身不靈,是胼拇支指之呼吸不應也,豈仲景傳脈之心哉?
白話文:
脈法下篇
脈理的深奧精微已在上篇闡述,然而對於脈象名稱的複雜多變、形態的轉化、診斷的關鍵,以及望診與切診的精妙之處,尚有未盡詳解之處。因此,本篇以問答形式進一步闡釋。靜心深思,領會其中奧義,這正是通往醫道至理的重要途徑,如同攀登崆峒山尋訪仙道,或於赤水中探求寶珠的秘訣。
後世醫理未能傳承,多半因脈法未被透徹理解。張仲景的脈法本應家家研習、戶戶鑽研,但若至年老仍未能領悟,則終生難以精通。這就像多餘的手指無法配合呼吸,豈是仲景傳授脈法的本意?
3. 脈法下篇提綱
營衛之消息是不一端,臟腑之乘除是不一致,支派分別不可紀極,而溯本窮源不過陰陽二者而已。診陰陽之異同,判死生之懸殊,生之與死孰美孰惡,陰之與陽孰貴孰賤,解此章之義,則以下諸章決生斷死之方,起死回生之法悉具於此矣。
白話文:
《脈法下篇提綱》:
人體氣血(營衛)的變化並非單一,臟腑間的相互作用也各不相同,其衍生出的分支現象複雜難盡。但追根究柢,一切不外乎「陰陽」兩大原則。
診察陰陽的平衡與差異,便能判斷生死之間的巨大分野。生存與死亡何者為佳?陰與陽何者為重?若能領悟此章的深意,後續章節中判定生死、輓救性命的方法,其核心原理皆已蘊含於此。
4. 脈法三十二
5. 脈法三十三
脈有陽結陰結者,何以別之?答曰:其脈浮而數,不能食,不大便者,此為實,名曰陽結也。期十七日當劇。其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期十四日當劇。
脈浮而數,不能食,不大便,此為陽實,名曰陽結。陽實而無陰以和之,其氣必結,期十七日當劇也。脈沉而遲,不能食,身體重大便反硬,名曰陰結。陰盛而無陽以和之,其氣必結,期十四日當劇也。陰盛大便當溏,不溏而硬,故謂之反。凡大便秘澀,糞若羊矢者,皆陰結之證也。
十七日劇者,火為陽,大衍之數,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合而為九,積至二九為十八日,則火氣盛矣。陽性疾,故不及期而劇也。十四日劇者,水為陰,大衍之數,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合而為七,積至二七十四日,則水氣盛矣。陰性遲,故及期而劇也。此言陰陽之大數,不必泥也。
白話文:
脈法三十三
如何區分陽結與陰結的脈象?
答:若脈象浮而快,無法進食且無大便,這是實證,稱為「陽結」,病情可能在十七天左右加重。若脈象沈而慢,無法進食、身體沈重但大便反而乾硬,稱為「陰結」,病情可能在十四天左右加重。
脈浮而快,無法進食且無大便,屬於陽氣過盛,稱為「陽結」。陽氣過盛卻無陰氣調和,氣機必然鬱結,預計十七天左右病情加劇。脈沈而慢,無法進食、身體沈重但大便乾硬,稱為「陰結」。陰氣過盛卻無陽氣調和,氣機必然鬱結,預計十四天左右病情加劇。陰盛時本應大便溏軟,若不溏反而乾硬,故稱「反」。凡大便秘結、糞便如羊屎狀,皆屬陰結之證。
為何陽結在十七天加重?因火屬陽,依大衍之數,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合為九,累積至二九十八天時火氣最旺。但陽性急速,故未滿十八天便提前發作。陰結在十四天加重,因水屬陰,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合為七,累積至二七十四天水氣最盛。陰性遲緩,故如期發作。此為陰陽運行的規律,但不必過於拘泥。
6. 脈法三十四
脈來緩時一止復來者,名曰結脈;來數時一止復來者,名曰促脈。陽盛則促,陰盛則結,此為病脈。
曰病脈者,以其陰陽之偏也。
白話文:
脈搏緩慢時而停頓一次又繼續跳動的,稱為結脈;脈搏快速時而停頓一次又繼續跳動的,稱為促脈。陽氣過盛會出現促脈,陰氣過盛會出現結脈,這些都是異常的脈象。
所謂異常脈象,是因為體內的陰陽氣血出現了偏頗失衡的緣故。
7. 脈法三十五
脈靄靄如車蓋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如循長竿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如羹上肥者,陽氣微也。脈縈縈如蜘蛛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如瀉漆之絕者,亡其血也。
脈靄靄郁動如車蓋之升沉者,名曰陽結也。脈累累不平如循長竿之硬節者,名曰陰結也。脈瞥瞥虛飄如羹上之油珠者,陽氣微也。脈縈縈細弱如蜘蛛之輕絲者,陽氣衰也。脈綿綿斷續如瀉漆之頻絕者,亡其血也。
白話文:
脈法三十五
脈象盛大浮動如同車蓋般起伏的,稱為陽結。
脈象連續不平如同摸到長竿上的硬節的,稱為陰結。
脈象虛浮不定如同湯羹表面的浮油的,是陽氣微弱。
脈象細弱如蜘蛛絲般微弱的,是陽氣衰弱。
脈象斷斷續續如同傾倒漆液時時斷時續的,是失血的表現。
脈象鬱滯浮動如同車蓋升降起伏的,稱為陽結。
脈象連續不順如同摸到長竿上硬節的,稱為陰結。
脈象虛浮飄忽如同湯羹上油珠的,是陽氣微弱。
脈象細弱如蜘蛛絲般輕柔的,是陽氣衰弱。
脈象斷續不連如同傾倒漆液時頻頻斷絕的,是失血的表現。
8. 脈法三十六
陰陽相搏,名曰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熱,形冷惡寒者,此三焦傷也。若數脈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名曰動也。
陰陽相搏,二氣鬱勃而動盪,名曰動。陽氣動則陽升於陰衛,泄而汗出;陰氣動則陰閉於陽衛,鬱而熱發。動雖在陽脈之中,而實陰陽所俱有也。脈動而見形冷惡寒者,此三焦之陽氣傷也。若脈數見於關上,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此名曰動。動者,氣鬱於中,不能升降也。
關所以候中焦,關上不動者,中氣之治,升降推遷之得政也。蓋陰升於寸則遂其上浮之性,不至為動;陽降於尺則遂其下沉之性,不能為動。惟陰欲升,脾土虛而不能升;陽欲降,胃土弱而不能降,則二氣鬱於關上而見動形。上下無頭尾,如豆大,厥厥動搖者,二氣虛弱,不能升降之狀也。
關者,陰陽出入之關。陰自此升而為陽,陽自此降而為陰。此實陰陽升降之樞軸,故曰關乃中氣之所變現也。」(關上動數如豆,厥厥動搖,上下不至尺寸,此死脈也。)
白話文:
《脈法三十六》:
陰陽之氣相互衝擊搏動,稱為「動脈」。陽氣動則導致汗出,陰氣動則引發發熱。若出現身體發冷、畏寒的症狀,這是三焦陽氣受損的表現。若在關脈部位出現快速跳動的脈象,脈搏上下無明顯起止界限,如豆粒般大小且急促搖動,這種脈象即稱為「動脈」。
陰陽二氣交爭鬱結而激盪,形成「動脈」。陽氣動則推動衛氣外洩而汗出;陰氣動則阻滯衛氣鬱積而發熱。動脈雖顯現於陽脈部位,實則陰陽二氣皆參與其中。出現動脈伴隨形寒畏冷時,代表三焦陽氣已受損傷。若關脈處呈現數脈特徵(脈形短促如豆、上下無延伸感、跳動不穩),便是典型的動脈,反映氣機鬱滯無法正常升降。
關脈主候中焦狀態。正常情況下關脈平穩,顯示中焦氣機調暢、升降有序。當陰氣上浮至寸脈或陽氣下沈至尺脈時,皆能順應其本性而不形成動脈。唯有當脾土虛弱無法升舉陰氣,或胃土虛弱無法斂降陽氣時,陰陽二氣便會鬱結於關脈部位,呈現如豆粒般短促搖晃的動脈特徵——這正是中氣虛衰、升降失職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