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二 (2)
卷二 (2)
1. 脈法三十七
陽脈浮大而濡,陰脈浮大而濡,陰脈與陽脈同等者,名曰緩也。
寸為陽,尺為陰。尺寸浮大而柔濡,上下同等,不至偏虛,彼此不爭,是以安緩也。
白話文:
脈法三十七
陽脈浮現寬大而柔軟,陰脈也浮現寬大而柔軟,陰脈與陽脈的強弱程度相同,這種脈象稱為「緩脈」。
寸部屬陽,尺部屬陰。寸脈與尺脈都呈現浮大而柔軟的狀態,上下強弱均勻,沒有明顯的虛弱偏向,陰陽之間和諧不衝突,因此脈象安穩舒緩。
2. 脈法三十八
問曰翕奄沉名曰滑何謂也?
師曰: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陰陽合和,故令脈滑,關尺自平。陽明脈微沉,飲食自可。少陰脈微滑,滑者緊之浮名也。此為陰實,其人必股內汗出,陰下濕也。
翕者,浮動之意。脈正浮動,忽然而沉,其名曰滑。沉為純陰,翕為正陽。陽升於寸則為浮,陰降於尺則為沉。陰陽和合,故令或浮或沉而脈滑。如是者,關尺之脈必自均平也。關為陰陽之交,浮沉之中。關平則陰陽和合而為滑,尺平則沉而不滑也。關平則滑,尺平則沉。關不平則沉,尺不平則滑。
若使關不平,陽明脈微沉,陰氣稍盛矣,而未至大盛,食飲猶自可也。尺不平,少陰脈微滑,雖稱曰滑,其實乃緊而浮之名也。此為腎家之陰實,不能溫升,肝木木氣鬱動,故令脈滑,非陰陽和合之滑也。肝氣鬱動於下焦,不遂其發生之性,風木疏泄,其人必股內汗出,陰器之下常濕也。
白話文:
《脈法三十八》:
學生問:「脈象浮動後突然下沈稱為『滑脈』,這是什麼意思?」
老師回答:
沈脈屬純陰,浮動屬正陽,陰陽調和時脈象便呈現滑脈,此時關脈與尺脈自然平穩。若陽明脈略微下沈,表示陰氣稍盛但未過度,飲食仍正常;少陰脈微滑時,所謂「滑」其實是緊脈的浮象,屬於腎陰過盛。這種情況下,患者大腿內側會出汗,陰部也容易潮濕。
「翕」指脈搏浮動的狀態。脈象原本浮動卻驟然下沈,即為滑脈。沈脈屬陰,浮動屬陽——陽氣上升至寸脈則顯浮象,陰氣下降至尺脈則顯沈象。陰陽調和時,脈象便交替浮沈而形成滑脈,此時關脈與尺脈必然均衡。關脈是陰陽交會、浮沈轉化的樞紐:關脈平穩則陰陽調和而現滑脈;尺脈平穩則沈而不滑。若關脈不平,陽明脈略沈,代表陰氣稍盛但未嚴重,尚能正常飲食;尺脈不平而少陰脈微滑,雖稱「滑」,實為緊脈的浮象,反映腎陰過盛無法溫升,導致肝氣鬱滯於下焦。這種肝氣鬱結會引發風木疏洩(代謝異常),使患者大腿內側出汗、陰部持續潮濕,此非真正的陰陽調和之滑脈。
3. 脈法三十九
脈浮而緊者名曰弦也。弦者,狀如弓弦,按之不移也。脈緊者,如轉索無常也。
緊為寒脈。傷寒則脈緊,以寒性閉藏而不發也。冬時寒盛,水冰地坼,脈緊之義也。腎主蟄藏,故尺脈沉緊,及關而浮緊變為弦,便是春木發生之象。弦雖按之不移,然緊中帶浮,已非沉緊之形,如轉索之不息者矣。上章緊之浮名也,具此弦意。尺本沉緊而忽然滑者,則不專於沉,兼有浮升之狀,是弦見於尺。
弦應在關,而見於尺者,木欲升而不能升也。故名滑而不名弦。及其漸升於關,則陰陽相半,浮緊兩平,不曰緊曰滑,直名曰弦矣。
白話文:
脈法三十九
脈象浮而緊的稱為「弦脈」。弦脈的形狀如同弓弦,按壓時不會移動。而緊脈則像轉動的繩索,變化不定。
緊脈屬於寒證的脈象。傷寒時脈象緊,是因為寒氣閉藏不發散的緣故。冬季寒氣旺盛,水結冰、地開裂,正是緊脈的表現。腎主封藏,因此尺脈沈緊;若緊脈在關部轉為浮緊,則變為弦脈,這是春季木氣生發的徵象。弦脈雖然按壓時不移動,但緊中帶浮,已非沈緊的形態,而是像不停轉動的繩索。前文提到「緊之浮名」,已包含弦脈的意義。
尺脈原本沈緊,若忽然出現滑象,表示不僅沈,還兼有浮升的狀態,這是弦脈出現在尺部的表現。弦脈本應在關部,若出現在尺部,代表木氣欲升卻無法順利上升,因此稱為「滑」而非「弦」。等到木氣逐漸升至關部,陰陽平衡,浮緊兩者均勻,就不再稱為「緊」或「滑」,而直接稱為「弦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