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二 (3)

回本書目錄

卷二 (3)

1. 脈法四十

問曰曾為人所難緊脈從何而來?師曰:假令亡汗若吐,以肺裡寒故令脈緊也。假令咳者,坐飲冷水故令脈緊也。假令下利,以胃中虛冷故令脈緊也。汗吐傷其胸中之陽,肺寒則脈緊也。咳者中寒而胃逆,下利者中寒而脾陷,冷水下利泄其胃陽則脈緊也。

白話文:

脈法四十

有人問:「緊脈是怎麼形成的?」

老師回答:

  1. 若是因大量出汗或嘔吐導致,這是因為肺中寒氣重,所以脈象會呈現緊脈。
  2. 若是因咳嗽導致,這是因為飲用冷水,寒氣內侵,所以脈象會緊。
  3. 若是因腹瀉導致,這是因為胃中虛寒,陽氣不足,所以脈象會緊。

出汗、嘔吐會損傷胸中的陽氣,肺受寒則脈緊。咳嗽是因中焦寒氣導致胃氣上逆,腹瀉則是因中焦寒氣導致脾氣下陷。飲用冷水或腹瀉都會損傷胃中陽氣,因此脈象會緊。

2. 脈法四十一

寸口衛氣盛名曰高,營氣盛名曰章,高章相搏名曰綱,衛氣弱名曰惵,營氣弱名曰卑,惵卑相搏名曰損,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遲緩相搏名曰沉。

寸口寸以候衛,衛氣盛者名曰高,衛主氣,氣盛則崇高也。尺以候營,營氣盛名曰章,營主血,血盛則章顯也。高章相合名曰綱,是諸陽脈之首領也。衛氣弱名曰惵,惵者恇怯則柔退也。惵卑相合名曰損,是諸陰脈之削弱者也。衛氣和名曰緩,營氣和名曰遲,緩遲者是從容之謂,對緊數言也。

遲緩相合名曰沉,人之元氣宜秘不宜泄,泄則浮而秘則沉。素問生氣通天論陰陽之要,陽密乃固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陽藏之機全在乎土,土運則陰升而陽降也。緩遲者土氣之沖和,土和則中樞運轉,陰常升而陽常降也。陽降則根深而不拔,是謂陽密,陽密則脈沉,是陽旺而脈沉,非陰盛而脈沉也。

白話文:

脈法四十一

寸口脈象中,衛氣旺盛稱為「高」,營氣旺盛稱為「章」;若高與章同時出現,則稱為「綱」。衛氣虛弱稱為「惵」,營氣虛弱稱為「卑」;若惵與卑同時出現,則稱為「損」。衛氣調和稱為「緩」,營氣調和稱為「遲」;若遲與緩同時出現,則稱為「沈」。

寸口脈的寸部主要反映衛氣,衛氣旺盛稱為「高」,因衛氣主導人體之氣,氣盛則表現為強盛顯著。尺部主要反映營氣,營氣旺盛稱為「章」,因營氣主導血液,血盛則表現為明顯充盛。高與章結合稱為「綱」,是諸陽脈的主導力量。衛氣虛弱稱為「惵」,惵表示氣虛怯弱而柔軟退縮。惵與卑結合稱為「損」,是諸陰脈衰弱的表現。衛氣調和稱為「緩」,營氣調和稱為「遲」,緩與遲代表從容平和,與緊數脈象相對。

遲與緩結合稱為「沈」。人體元氣宜內藏不宜外洩,外洩則脈浮,內藏則脈沈。《素問·生氣通天論》提到陰陽的關鍵在於陽氣固密,陰氣平和,陽氣內藏則精神安定。陽氣潛藏的機制在於脾土,脾土運轉則陰氣上升而陽氣下降。緩與遲反映脾土的平和狀態,脾土調和則中焦運轉正常,陰氣常升而陽氣常降。陽氣下降則根基穩固,稱為「陽密」,陽密則脈沈,這是陽氣旺盛而脈沈,並非陰氣過盛導致的脈沈。

3. 脈法四十二

寸口脈緩而遲,緩則陽氣長,其色鮮,其顏光,其聲商,毛髮長。遲則陰氣盛,骨髓生,血滿,肌肉緊薄鮮硬。陰陽相搏,營衛俱行,剛柔相得,名曰強也。

寸口脈緩而遲,緩為衛盛,緩則陽氣長進,其色鮮明,其顏光潤,其聲清越,其毛髮修長。遲為營盛,遲則陰氣盛盈,骨髓滋生,血海充滿,肌肉緊薄鮮硬。如是則陰陽相抱而不離,營衛俱行而無阻,是剛柔之相得,名曰強也。

白話文:

寸口脈象緩慢而遲滯,緩脈代表陽氣充沛,顯現面色紅潤有光澤,聲音清亮,毛髮生長旺盛。遲脈則反映陰氣充盈,能促進骨髓生成、血液充足,使肌肉結實緊緻且富有彈性。當陰陽二氣相互調和,營氣與衛氣運行順暢,剛柔特性彼此協調,這種狀態便稱為「強健」。

寸口脈象緩慢而遲滯,緩脈象徵衛氣旺盛,陽氣持續增長,表現為面色明亮、容顏光潤、聲音清脆悠揚、毛髮修長。遲脈代表營氣充盈,陰氣豐沛,促使骨髓滋養、血液充沛,肌肉緊實而柔韌。如此陰陽相互依存而不分離,營衛之氣暢行無阻,剛柔特質相輔相成,此即稱作「強健」。

4. 脈法四十三

問曰經說脈有三菽六菽重者何謂也?

師曰:脈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假令下利,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若見損脈來至,為難治。

三菽五菽數語,難經五難之文。脈病人以指按之,如三菽之重者,肺氣也;如六菽之重者,心氣也。肺主皮,心主脈,其脈俱浮也;如九菽之重者,脾氣也;脾主肉,脈在浮沉之間也;如十二菽之重者,肝氣也;按之至骨者,腎氣也。肝主筋,腎主骨,其脈俱沉也。肺心為陽,肝腎為陰。

假令下利,陰病也;寸口關上尺中悉不見脈,陽氣脫也;然尺中時一小見脈,再舉頭者,腎氣也。腎氣未絕,猶可治。若再見損脈來至,便為難治。損脈者,遲脈也。難經一呼一至曰離經,二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

白話文:

脈法四十三

有人問:「醫經中提到脈象有三菽、六菽之重的說法,這是什麼意思?」

老師回答:「用手指按壓脈搏時,若需施加三粒豆子的重量才能觸及脈動,這是肺氣的表現;若需六粒豆子的重量,則是心氣;九粒豆子的重量對應脾氣;十二粒豆子的重量反映肝氣;若按壓至骨頭才能感受到脈動,則屬腎氣。舉例來說,若患者腹瀉,寸口、關上、尺中的脈象皆不明顯,但尺中偶爾微弱浮現脈動,且隨呼吸微微起伏,這表示腎氣尚存。但若出現『損脈』,則病情難以治療。」

按脈時,三菽之重對應肺氣,六菽之重對應心氣。肺主皮毛,心主血脈,兩者脈象偏浮;九菽之重對應脾氣,脾主肌肉,脈象介於浮沈之間;十二菽之重對應肝氣,按至骨頭則對應腎氣。肝主筋,腎主骨,兩者脈象偏沈。肺與心屬陽,肝與腎屬陰。

若患者腹瀉(陰病),寸口、關上、尺中皆無脈象,表示陽氣虛脫;但若尺中偶有微弱脈動並隨呼吸起伏,說明腎氣未絕,尚可救治。但若出現「損脈」(遲脈),則難治。《難經》記載:一呼一至為「離經」,二呼一至為「奪精」,三呼一至為「死」,四呼一至為「命絕」。這便是損脈的特徵。

5. 脈法四十四

問曰東方肝脈其形何似?師曰肝者木也,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愈也,假令得純弦脈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弦直,此是肝臟傷故知死也。

肝者木也,居東方,其位在左經,名厥陰,其脈微弦濡弱而長是肝脈也。肝病自得濡弱者是有胃氣故愈,假令得純弦脈者無胃氣也故死。何以知之?以其脈如弓弦之直,此是肝臟之傷不得土氣之滋榮故知死也。素問平人氣象論曰:平肝脈來濡弱,招招如揭長竿曰肝平。死肝脈來急益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正此意也。

白話文:

脈法四十四

問:東方肝脈的形態是什麼樣子?
師答:肝屬木,名為厥陰,其脈象微弦、濡弱而長,這就是肝脈。肝病患者若脈象呈現濡弱,表示病情會好轉;但若脈象純弦無柔和之象,則預後不良。為何這樣判斷?因為脈象若如弓弦般緊直,表示肝臟受損,所以預後不佳。

肝屬木,位居東方,對應左側經脈,名為厥陰,其正常脈象應微弦、濡弱而長。肝病時脈象若帶濡弱,表示胃氣尚存,故能痊癒;若脈象純弦無柔和,則是胃氣衰敗,預後不良。如何得知?因為脈象緊直如弓弦,代表肝臟損傷,無法得到脾胃土氣的滋養,所以預後差。《素問·平人氣象論》提到:健康的肝脈濡弱,如長竿末端輕柔擺動;而病危的肝脈緊急強勁,如新繃緊的弓弦,正是此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