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卷一 (8)

1. 脈法二十六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吐逆,水穀不化;澀則食不得入,名曰關格。

趺陽脈伏而澀,伏則胃虛不能化谷而吐逆;澀則胃逆不能納穀而食不得入,名曰關格。水穀不化而吐逆是反胃之病,食不得入而噎塞是膈噎之病。伏者胃氣之鬱伏,陽衰於下故不化谷;澀者胃氣之凝澀,陰填於上故不納食。

白話文:

脈法二十六

趺陽脈如果沈伏而澀澀,沈伏代表胃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因而嘔吐反胃;澀滯則表示胃氣上逆無法接納食物,導致飲食難以下嚥,這種情況稱為「關格」。

食物無法消化而嘔吐,屬於「反胃」的病症;飲食無法吞嚥而阻塞,則是「膈噎」的病症。脈象沈伏,代表胃氣鬱結不暢,陽氣衰弱於下焦,所以無法消化穀物;脈象澀滯,則是胃氣凝滯不順,陰氣壅塞於上焦,因此難以進食。

2. 脈法二十七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在尺為關,在寸為格。關則不得小便,格則吐逆。

寸口脈浮而大,浮為虛,大為實。既虛而又實者,人身之氣,實則清空,而虛則痞塞。所謂實則虛而虛則實也。(子華子語)蓋陰平陽密,則陽交於陰而不見浮。大陰盛陽虛,則陽泄於外而浮大見焉。其浮者,陽之內虛也。其大者,陽之外實也。此脈在尺則陽氣下陷而為關,在寸則陰氣上逆而為格。

關者,陰閡於下,清氣沉鬱而不升也。肝木一陷,疏泄之令莫行,故不得小便。格者,陽浮於上,濁陰沖塞而不降也。胃土既逆,受盛之官失職,故吐逆也。靈樞脈度:「陰氣太盛則陽氣不能榮也,故曰關。陽氣太盛則陰氣不能榮也,故曰格。」以陽氣下降而化濁陰,陰氣上升而化清陽。

清陽升則水利而不癃,濁陰降則谷入而不嘔。陰盛於下,致陽陷而不升,故肝氣下鬱而水不行。陽盛於上緣陰逆而不降,故胃氣上鬱而食不下也。

白話文:

《脈法二十七》:

寸口部位的脈象若呈現浮而大,浮脈代表虛證,大脈代表實證。這種脈象出現在尺部(下焦)稱為「關」,出現在寸部(上焦)稱為「格」。關證會導致小便不通,格證則會引發嘔吐。

寸口脈浮大,浮是虛,大是實。看似虛實並存,實則人體氣機運作中,清陽之氣充實則通暢,虛弱則壅塞。正如子華子所言:「實質是虛,虛卻顯實。」當陰陽平衡協調時,陽氣能與陰氣交融而不顯浮脈;若陰盛陽虛,陽氣外洩便會出現浮大脈象。浮脈反映體內陽氣不足,大脈則顯示外顯的實證。此脈象在尺部表示陽氣下陷成「關」,在寸部表示陰氣上逆成「格」。

「關」指陰氣壅滯於下焦,清陽之氣沈鬱無法上升。肝木功能下陷,失去疏洩作用,因而小便不通。「格」指陽氣浮越於上焦,濁陰之氣上沖阻滯不降。胃氣上逆導致受納功能失常,故引發嘔吐。《靈樞·脈度》提到:「陰氣過盛會阻礙陽氣運行,稱為關;陽氣過盛會阻礙陰氣運行,稱為格。」正常情況下,陽氣下降能轉化濁陰,陰氣上升可化生清陽。

清陽上升則水道通暢無阻,濁陰下降則食物消化不嘔。若下焦陰氣過盛,迫使陽氣下陷不升,肝氣鬱結便會導致水液停滯;上焦陽氣過盛因陰氣上逆不降,胃氣鬱阻則食物無法下行。

3. 脈法二十八

寸口脈浮大,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寒氣相搏,則為腹鳴。醫乃不知,而反飲冷水,令汗大出,水得寒氣,冷必相搏,其人即𩜺。

凡寸口脈浮大,則非裡實之證,而醫反下之,此為大逆。浮則無血,大則為寒。蓋裡氣虛寒,故脈浮而大也。裡寒凝澀,則木氣衝激,而為腹鳴。醫乃不知,以其血寒發熱,而反飲以冷水,令汗大出,水得里之寒氣,寒冷相合,搏結不散,其人即咽喉噎塞,氣閉而食阻也。𩜺與噎通。漢書賈山至言祝𩜺在前,祝鯁在後。

白話文:

脈法二十八

寸口脈象浮大,醫生反而用瀉下法治療,這是嚴重的錯誤。脈浮表示血虛,脈大代表有寒。寒氣相互衝擊,就會引起腹鳴。醫生卻不明白,反而讓病人喝冷水,導致大量出汗。冷水遇到體內寒氣,冷與寒互相搏結,病人就會出現咽喉噎塞的症狀。

凡是寸口脈浮大,就不是體內有實證,醫生反而用瀉下法,這是極大的錯誤。脈浮表示血虛,脈大代表有寒。這是因為體內氣虛有寒,所以脈象才會浮大。體內寒氣凝滯,肝氣衝擊,因而產生腹鳴。醫生卻不明白,誤以為病人因血寒而發熱,反而讓病人喝冷水,導致大量出汗。冷水與體內寒氣結合,冷與寒互相凝結不散,病人就會咽喉阻塞,氣機閉塞而飲食難下。「𩜺」與「噎」意思相同。《漢書·賈山至言》中提到「祝𩜺在前,祝鯁在後」,即指此意。

4. 脈法二十九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浮相搏,故令氣𩜺。言胃氣虛竭也。脈滑則為噦。此為醫咎。貴虛取實,守空迫血。脈浮鼻中燥者,必衄也。

趺陽脈浮浮則為虛,虛浮相合,故令氣𩜺。緣胃氣虛竭則痞塞不通也。若脈滑則胃氣上逆而為噦。此為醫工之咎。以浮則為虛,反責其內虛以為實,而下以取之。浮則無血,反守其中空,以為滿而汗以遏之。陽亡陰升,填塞清道,故非噎即噦也。若脈浮鼻中乾燥者,必將為衄。以中虛而氣逆,故血隨氣升而為衄也。

白話文:

脈法二十九

趺陽脈浮表示虛弱,虛與浮相互影響,導致氣機阻塞,這是胃氣虛弱的表現。若脈象滑,則會出現呃逆(打嗝),這是醫生的過失。誤將虛證當作實證治療,或誤認空虛為充實而錯誤處理,導致陽氣耗損、陰氣上逆,堵塞氣道,因而引發噎塞或呃逆。

若脈浮且鼻腔乾燥,則可能出現鼻血。這是因為中氣虛弱而氣機上逆,血液隨氣上升而導致鼻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