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二 (5)

回本書目錄

卷二 (5)

1. 脈法六十五

問曰病有不戰而汗出解者,何也?答曰脈大而浮數,故知不戰汗出而解也。

脈大而浮數,陽氣盛旺,陰邪不能遏郁,故不戰而汗解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有些病沒有經過激烈的抗爭卻能出汗而痊癒,這是為什麼呢?回答是:因為脈象顯示為大而且浮數,所以知道病會在不出現激烈鬥爭的情況下,通過出汗而康復。

脈象顯示為大而且浮數,表示體內的陽氣非常旺盛,陰性的邪氣無法阻滯壓抑陽氣,因此能夠不經過激烈的抗爭,僅僅通過出汗就達到康復的效果。

2. 脈法六十六

問曰:病有不戰不汗出而解者,何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有些病並沒有發熱戰慄或者出汗,卻自己好了,這是為什麼呢?

答曰:其脈自微,此以曾經發汗,若吐,若下,若亡血,以內無津液,此陰陽自和,必自愈,故不戰不汗出而解也。

白話文:

答覆說:脈象微弱,這是因為曾用發汗法治療。如果再用催吐、瀉藥,或者失血過多,都會導致體內津液不足。此時陰陽平衡,自然會好,所以不用採取戰鬥或發汗的方式來解決。

其脈自微弱,則表裡無邪,此以曾經發汗、吐下、亡血,失津陰不濟陽,未免煩熱時作。然表裡邪去,病根已除,遲而津液續復,陰陽自和,必當自愈,故不戰不汗而亦解。

白話文:

這個人的脈象很微弱,表示身體內外沒有邪氣,這是因為過去曾經發汗、嘔吐、失血,導致津液不足,陰陽失衡,所以偶爾會發燒。不過,體內外邪氣已經去除,病根已經消除,只要等津液逐漸恢復,陰陽調和,自然就會好轉,不需要再用藥物或汗療法來治療。

3. 脈法六十七

脈浮而遲,面熱赤而戰慄者,六七日當汗出而解,反發熱者差遲。遲為無陽,不能作汗,其身必癢也。

白話文:

脈搏浮而且緩慢,臉部發熱並且呈現紅色還伴有顫抖的,到了第六七天時應當會出汗並且病癥會減輕,如果反而發燒那麼病情恢復就會延遲。脈緩慢是因為缺乏陽氣,無法產生汗水,身體一定會感到瘙癢。

脈浮而遲,面色熱赤而身體戰慄者,陽郁欲發虛而不遽發,故面熱而身搖。待至六七日經盡,陽復當汗出而解。若反熱者,則解期差遲。以脈遲是為無陽。無陽則但能發熱而不能作汗,氣鬱皮腠,其身必癢也。

白話文:

脈象浮滑而緩慢,面色潮紅發熱,身體發抖的人,是陽氣鬱積在內,有發病的傾向,但由於陽氣不足,所以遲遲不能發作,因此才會面紅發熱,身體搖晃。等到第六或第七天,經期結束後,陽氣恢復,就會出汗而症狀消失。但如果還是發熱,那麼痊癒的時間就會延遲。由於脈象緩慢,表示陽氣虛弱。陽氣虛弱,只能發熱而不能出汗,導致氣血鬱積於皮膚表面,身體就會發癢。

(陽復則病愈,陽虛則解遲,陽盡則命絕。此下命絕數章發明,首章陽病見陰脈者死之義。病無陽復而死者,亦無陽盡而生者也。)

白話文:

陽氣恢復正常,疾病就會痊癒。陽氣衰弱,康復會較慢。陽氣完全耗盡,生命就會終結。接下來的幾段文字,都是闡明「陽病見陰脈者死」的道理。如果沒有陽氣恢復正常,病人就會死亡。同樣地,如果陽氣完全耗盡,病人也不會復活。

4. 脈法六十八

寸口脈微,尺脈緊,其人虛損多汗,知陰常在,絕不見陽也。

寸口脈微,陽氣衰也;尺脈緊,陰氣盛也;虛損多汗,衛敗而不斂也;脈證見此,是絕陰而無陽也。

白話文:

寸口的脈搏微弱,而尺部的脈搏緊繃,這表示病人有虛損且多汗的症狀,可知體內陰氣仍然存在,但看不見陽氣的存在。

寸口的脈搏微弱顯示陽氣衰弱;尺部的脈搏緊繃顯示陰氣旺盛;虛損並且多汗顯示衛氣失敗無法收斂汗液;從脈象和症狀來看,這是屬於陰氣極度而無陽氣的情況。

5. 脈法六十九

脈浮而洪,身汗如油,喘而不休,水漿不下,形體不仁,乍靜乍亂,此為命絕也。

白話文:

脈搏浮而且膨大,身體出汗多到像流油一樣,呼吸急促無法停歇,無法飲水进食,身體失去知覺,時而平靜時而躁動不安,這是生命徵象消失的跡象。

脈浮而洪,陽不根陰也。身汗如油,難經所謂「絕汗乃出」(引《靈樞》語),大如貫珠,轉出不流也。喘而不休,氣不歸根也。水漿不下,胃氣敗也。形體不仁,營衛之敗也。乍靜乍亂,神明之敗也。

白話文:

**脈浮而洪:**陽氣不依附陰氣。

身汗如油: 汗水像油一樣黏稠,按照《難經》的說法,這是「絕汗出」的癥狀(引自《靈樞》),汗珠大如貫穿的珠子,流出來後也不流動。

喘而不休: 氣息無法歸於丹田。

水漿不下: 胃氣虛弱,不能消化吸收水和食物。

形體不仁: 身體麻木不仁,營衛之氣受損。

乍靜乍亂: 意識時而清醒,時而混亂,神志失常。

6. 脈法七十

又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此為肺先絕也。陽反獨留,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者,此為心絕也。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此為肝絕也。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此為脾絕也。溲便遺失,狂言目反直視者,此為腎絕也。

白話文:

而且難以判斷哪個臟腑最先受到傷害。如果汗液大量流出,喘氣不停,說明肺部最先衰竭。陽氣反常地停留,身體像是被燻黑,睜著眼睛搖頭,說明心臟衰竭。嘴脣發紫,四肢冰冷,說明肝臟衰竭。嘴脣周圍發黑,出汗發黃,說明脾臟衰竭。小便和大便失禁,胡言亂語,眼睛發直,說明腎臟衰竭。

命絕者(上章)未知何臟先受其災,肺主氣而藏津,若汗出發潤,喘而不休者,津液脫而氣絕根,此為肺先絕也。心為火而藏神,若陽反獨留,形體如煙薰,直視搖頭者,火獨光而神明敗,此為心絕也。肝色青而主風,若唇吻反青,四肢漐習者,木剋土而風淫生(左傳云風淫末病漐習者,風氣發而四末戰搖也),此為肝絕也。脾竅於口而色黃,若環口黧黑,柔汗發黃者,水侮土而氣外脫,此為脾絕也。

白話文:

死亡徵兆(上章)

不知哪個臟腑最先受到致命打擊,肺主氣藏津液。如果出汗過多導致身體津液耗盡,氣絕而不止,這是肺先衰竭而死。

心屬火藏神,如果陽氣獨自殘存,身體像被煙燻過,直視卻搖頭,這是火獨燃而神明散失,這是心衰竭而死。

肝色青主風,如果嘴脣發青,四肢顫抖,這是木剋土,風邪入侵所致(《左傳》中說,風邪入侵末期會四肢顫抖),這是肝衰竭而死。

脾竅於口,色黃。如果嘴角發黑,出虛汗發黃,這是水克土,氣息外洩所致,這是脾衰竭而死。

腎主二便而藏志,若溲便遺失,狂言反目直視者,腎陽脫而志意亂,此為腎絕也。腎與太陽膀胱為表裡,太陽起於目眥,行身之背,目反直視者,即為診要經終論太陽之脈,其終也,戴眼反折是也。

白話文:

腎臟主管排尿和排便,同時掌管精神意志。如果小便或大便不自主地遺失,人會胡言亂語、瞪眼直視,這是腎陽虛衰,精神混亂所致,是腎功能衰竭的表現。

腎臟與太陽膀胱經表裡相合。太陽經起於眼睛內側眼角,循行身體背部。如果眼睛向上斜視,這表示太陽經脈氣血運行不暢。太陽經脈的終點在頭部,戴眼直視就是太陽經脈氣血運行不暢的診斷依據。

7. 脈法七十一

又未知何臟陰陽先絕,若陽氣前絕陰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青;陰氣前絕陽氣後竭者,其人死身色必赤。腋下溫,心下熱也。

青者木色,肝腎皆陰也;赤者火色,心肺皆陽也。腋下心下者陽之部,溫熱者陽之氣也。

白話文:

如果不知道先衰絕的是哪個臟器的陰氣還是陽氣,如果陽氣先衰竭而陰氣後衰竭,那麼人死後身體顏色一定會變青;如果陰氣先衰竭而陽氣後衰竭,那麼人死後身體顏色一定會變紅。腋下溫熱,是因為心臟下部發熱。

8. 脈法七十二

師曰寸脈下不至關為陽絕,尺脈上不至關為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若計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節克之也。

白話文:

老師說,如果寸脈向下不到關部,表示陽氣極度衰竭;如果尺脈向上不到關部,表示陰氣極度衰竭。這兩種情況都屬於無法治療的情況,病人將會死亡。至於確定病人的預期壽命和死亡日期,則可以根據月節氣來計算判定。

尺寸之脈發現於上下,而氣根於中焦。中焦者,所以升降陰陽而使之相交,其脈現於關上。若寸脈下不至關,則陽根下斷,是謂陽絕。尺脈上不至關,則陰根上斷,是謂陰絕。此皆不治,決死也。此際雖生命之餘耳。若計算其餘命生死之期,期以月之節氣克之。如木弱忌金,火弱忌水,一交金水之節氣,則死期至矣。

白話文:

尺寸脈反映身體上下狀況,而氣的根源在中焦。中焦的作用是運行陰陽之氣,使它們相互交會,它的脈象出現在關脈之上。如果寸脈下行不到關脈,則陽氣下斷,稱為陽絕。尺脈上行不到關脈,則陰氣上斷,稱為陰絕。這些情況都是無法救治的,必定會死亡。此時的生命就如同苟延殘喘而已。如果要推算剩餘的壽命和死亡期限,就以月份的節氣來計算。例如,木氣虛弱怕金,火氣虛弱怕水,一旦遇到金水相剋的節氣,死亡的期限就到了。

9. 脈法七十三

傷寒咳逆上氣,其脈散者死,謂其形損故也。

白話文:

如果得了傷寒病而伴有咳嗽、呼吸困難的症狀,且診察到脈象散漫無力,這種情況預示病危,因為這顯示了身體機能已經嚴重受損。

咳逆上氣,是胃土上逆肺金不降。肺主氣而性收,脈散者金氣之不收也。氣敗則死,蓋氣所以薰膚而充身,氣散則骨枯肉陷而形損故也。

白話文:

咳嗽氣往上衝,是因為胃氣上逆,而肺金沒有下降。肺主氣,性質是收斂的,脈搏散亂是因為肺金氣無法收斂。氣衰竭就會死亡,因為氣可以溫煦身體、充盈全身,氣散亂則骨瘦如柴、肌肉萎縮,形體衰敗。

10. 脈法七十四

師曰: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無王氣,卒眩僕不識人者,短命則死。人病脈不病,名曰內虛,以無穀神,雖困無苦。

白話文:

老師說:給病人把脈時發現病人沒有生病,這種情況稱為「行屍」,因為身體裡沒有主導的氣息,往往會突然暈倒、昏迷,甚至不認識人,如果情況嚴重,則會很快死亡。給病人把脈時發現病人有病,但身體實際上沒有生病,這種情況稱為「內虛」,因為身體裡缺少主宰精神的「穀神」,即使身體衰弱,也不會感到痛苦。

脈病人不病,名曰行屍,以其脈病而無王氣。倘卒然眩僕不識人者,值其人之短命則死矣。人病脈不病者,名曰內虛,以其穀神之不旺。病在形骸而不在精神,雖困無妨也。

白話文:

脈象正常而身體有病,叫做行屍走肉,因為脈象正常卻沒有生氣。如果突然頭暈目眩,不認識人,恰好遇到這個人的短命時辰,就會死亡。

人有病而脈象正常,叫做內虛,因為身體的精氣神不足。這種病在身體層面,而不在精神層面,即使身體虛弱也不會影響生命。

11. 脈法七十五

問曰上工望而知,之中工問而知,之下工脈而知之。願聞其說。師曰:病家人請云病人若發熱身體疼,病人自臥,師到診其脈沉而遲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脈反沉遲故知其愈也。假令病人云腹內卒痛,病人自坐,師到脈之浮而大者,知其瘥也。何以知之?裡有病者脈當沉而細,今脈浮大故知其愈也。

白話文:

有人問道:「上等醫術的人只要看看就能知道病情,中等醫術的人需要詢問才能知道,下等醫術的人要診脈才能知道。請問其中的道理是什麼?」

老師答道:「病人告訴你發燒身體痛,病人自己臥牀不起,診脈時脈搏沉而緩慢,就知道他會康復。為什麼知道呢?因為表證的病人脈搏會浮而大,現在脈搏卻沉而緩慢,所以知道他會好起來。

假設病人說肚子突然很痛,病人自己端坐著,診脈時脈搏浮而大,就知道他會康復。為什麼知道呢?因為裡證的病人脈搏會沉而細,現在脈搏浮而大,所以知道他會好起來。」

發熱身痛自臥是表病也,診脈沉遲知表病瘥也,以表有病者脈當浮大,今不浮大而反沉遲故知其愈也。腹痛是里病也,診脈浮大知里病瘥也,以里有病者脈當沉細,今不沉細而反浮大故知其愈也。(此提望聞問切之綱,下章詳發)

白話文:

如果發燒、身體疼痛並伴隨臥倒,是表證。如果診脈發現脈象沉穩緩慢,就說明表證已經痊癒。因為有表證時,脈象應該浮大,現在不浮大反而沉穩緩慢,所以知道病已經好了。如果腹痛,是裡證。如果診脈發現脈象浮大,就說明裡證已經痊癒。因為有裡證時,脈象應該沉細,現在不沉細反而浮大,所以知道病已經好了。(這段文字概括瞭望聞問切的要點,下章會詳細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