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陽明來路一(陽明八)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熱,大便難是也。

陽明之病,或自太陽傳來,或自少陽傳來,或由本經自入。自太陽來者,謂之太陽陽明。太陽陽明者,小便數而大便難,膀胱津涸,脾胃失潤,因而脾氣約結,糞粒堅小也。本經自入者,謂之正陽陽明。正陽陽明者,胃家陽實,不俟別經之傳,一有表邪外郁,腑熱自發也。自少陽來者,謂之少陽陽明。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水,膽液枯槁,因而胃中燥熱,大便艱難也。太陽陽明者,寒水之枯;少陽陽明者,相火之旺;正陽陽明者,燥金之盛也。

白話文:

有人問:疾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這些是什麼意思呢?

回答:太陽陽明指的是因為脾的約束而導致的疾病;正陽陽明指的是胃腸實熱的疾病;少陽陽明指的是發汗和利尿後,胃裡感到乾燥煩熱,大便困難的疾病。

陽明病的來源,有的是從太陽病傳來的,有的是從少陽病傳來的,也有的是直接從陽明經本身發生的。從太陽病傳來的,稱為太陽陽明。太陽陽明的特點是小便頻繁但大便困難,膀胱的津液枯竭,脾胃失去滋潤,因此脾氣約束而凝結,導致糞便堅硬細小。直接從陽明經發生的,稱為正陽陽明。正陽陽明的特點是胃腸陽氣過盛,不需要經過其他經絡的傳變,只要有外來的邪氣鬱積,胃腸的熱就會自行產生。從少陽病傳來的,稱為少陽陽明。

少陽陽明的特點是發汗和利尿後,膽液枯竭,因此胃中感到乾燥發熱,大便困難。太陽陽明是因為寒水枯竭;少陽陽明是因為相火旺盛;正陽陽明是因為燥金過盛。

2. 陽明來路二(陽明九)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是名陽明也。

陽明病來自太陽者,多少陽者,少陽盛之人,太陽病感汗下利,水亡其津液,以致胃中乾燥,因而轉屬陽明,燥熱內實,大便堅硬,此名為陽明也。

白話文:

請問:為什麼會得到陽明病? 回答:這是因為得了太陽病之後,如果用發汗、瀉下或利小便的方法治療,導致身體的津液流失,胃裡變得乾燥。這樣就會轉變成陽明病。如果病人沒有排便,體內積熱,大便難以排出,就屬於陽明病。

陽明病是從太陽病轉變而來的。有些體質是陽氣較旺盛的人,原本得了太陽病,又經過發汗、瀉下或利小便等方式治療,使體內水分和津液流失,導致胃中乾燥,進而轉變成陽明病。這時體內燥熱,大便乾硬,就稱之為陽明病。

3. 陽明來路三(陽明十)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太陽病汗出透徹,則表解而裡氣亦達。若汗出不徹,表邪未解,腑熱鬱生,因而轉屬陽明也。

白話文:

太陽病剛開始發病的時候,如果發汗治療,汗沒有完全發出來,就會轉變成陽明病。

太陽病如果發汗後汗完全透出來,那麼表面的病邪就能解除,裡面的氣機也能順暢通達。如果發汗後汗沒有完全出來,表面的病邪就沒有解除,導致內臟產生鬱積的熱,因此就會轉變成陽明病。

4. 陽明來路四(陽明十一)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拂鬱在表,當解之,薰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拂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病傳陽明之腑,而太陽表證未罷,謂之二陽並病。以太陽初病發汗不徹,經熱內蒸,因而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而不惡寒,便是腑熱作矣。腑熱宜下。若太陽表證不罷者,不可下,下則表陽內陷,此之謂逆。如此可小發汗,以泄其表。設表邪外盛,面色緣緣正赤者,此陽氣拂鬱在表,不得出路,鬱蒸頭面之故。

當內解外薰,令其透徹。不得小汗,以致邪留。若發汗不徹,陽氣拂鬱不得外越,其人胃氣內遏,必至煩躁,又覺疼痛,其痛不知其處,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絕不可得,而且隧路壅阻,呼吸短氣。凡此諸證,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則愈。此何以知是汗出之不徹,以其脈澀故知之也。

澀者,陽鬱而不滑利也。拂鬱,抑鬱之意。漢書鄒陽傳,太后拂鬱泣血。楚辭七諫,沉江心拂鬱而內傷。薰法:以盆盛滾水,入被熱薰,取汗最捷,宜於下部用之。

白話文:

兩個陽經同時生病:太陽經剛開始得病時就發汗,汗卻沒有完全發出來,因此轉為陽明經的病,會持續微微出汗,但不怕冷。如果太陽經的病症還沒解除,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治療,用了反而會使病情惡化。這種情況可以稍微發汗來治療。如果臉色紅得像塗了胭脂一樣,這是陽氣被阻滯在體表,應該用解表的方法治療,可以用熱氣蒸熏的方式幫助發汗。如果發汗沒有徹底,就不能說陽氣被阻礙而無法散發,這樣是應該出汗卻沒有出汗,病人會感到煩躁不安,不知道哪裡痛,有時肚子痛,有時四肢痛,按壓卻又感覺不到痛,會呼吸短促,只能坐著,這些都是因為發汗不徹底的緣故。再發一次汗就會好。

如何知道是發汗不徹底呢?從脈搏摸起來很澀就可以知道。

病傳到陽明經的內臟,但太陽經的表證還沒消失,就叫做兩個陽經同時生病。因為太陽經剛開始得病時發汗沒徹底,熱邪往內蒸發,所以轉為陽明經的病,會持續微微出汗,但不怕冷,這就是內臟有熱了。內臟有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太陽經的表證還沒解除,就不能用瀉下的方法,用了會使表面的陽氣陷入體內,這就是所謂的「逆」。這種情況可以稍微發汗,把表面的邪氣散發出去。如果表面邪氣很盛,臉色紅得像塗了胭脂一樣,這是陽氣被阻礙在體表,無法散發出去,熱氣向上蒸發到頭面部的緣故。

應該用內服解表的藥,再用熱氣蒸熏的方法,使邪氣徹底散發。不能只是微微出汗,以免邪氣殘留。如果發汗不徹底,陽氣被阻礙而無法散發出去,病人會胃氣受阻,一定會感到煩躁不安,又會覺得疼痛,但不知道哪裡痛,有時肚子痛,有時四肢痛,按壓卻又感覺不到痛,而且氣機阻滯,呼吸短促。所有這些症狀,都是因為發汗不徹底的緣故。再發一次汗就會好。怎麼知道是發汗不徹底呢?從脈搏摸起來很澀就可以知道。

脈搏澀,表示陽氣被阻滯而不順暢。阻滯,就是抑制、鬱悶的意思。《漢書.鄒陽傳》說,太后憂鬱悲傷而哭泣。《楚辭.七諫》說,內心憂鬱而受內傷。熱氣蒸熏的方法:用盆子裝熱水,放到被子裡用熱氣蒸熏,這樣發汗最快,比較適合在下半身使用。

5. 陽明經病腑病汗下總綱一(陽明十二)

病人煩熱汗出则解,又如瘧狀,日晡時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方在太陽五)

太陽表證未解而生煩熱,汗出則煩熱解矣,乃汗後又如瘧狀,每日日晡時發熱者,此屬陽明也。(日晡申戍之交,陽明旺盛之時也。漢書天文志,正月旦決八風,旦至食為麥,食至昳為稷,昳至晡為黍,晡至下晡為菽,下晡至日入為麻。各以其時用云色占種所宜。按日晡在日昳之後,下晡在日入之前,正申酉戍燥金得令之時也。

)陽明有經證,有腑證。經證表熱外發,其脈浮虛。腑證裡熱內結,其脈實。脈實者宜下之以泄其裡熱,脈浮虛者宜發汗以泄其表熱。下之與大承氣湯,大黃芒硝破結而泄熱,厚朴枳實降濁而消滿也。發汗宜桂枝湯,姜甘大棗補脾精而和中氣,桂枝芍藥通經絡而泄營郁也。

白話文:

病人如果感到煩躁發熱,出汗後症狀就會緩解,但又像瘧疾一樣,在每天下午申時(約下午3點至5點)發熱,這就屬於陽明經的病症。如果脈象強勁有力,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如果脈象虛浮無力,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發汗可以用桂枝湯。

如果太陽經的表證還沒解除,卻出現了煩躁發熱的症狀,出汗後煩熱症狀會緩解,但出汗後又像瘧疾一樣,每天下午申時發熱,這也屬於陽明經的病症。(申時是申、酉、戌三個時辰交接的時候,這時陽明經的氣血最旺盛。《漢書·天文志》記載,一天中不同時段對應不同的農作物生長,申時到酉時這段時間對應黍,表示這時陽氣旺盛)。

陽明病有經絡的病證,也有臟腑的病證。經絡的病證是表熱向外發散,脈象呈現虛浮無力;臟腑的病證是裡熱向內結聚,脈象呈現強勁有力。脈象強勁有力,就應該用瀉下的方法來排除體內的裡熱;脈象虛浮無力,就應該用發汗的方法來排除體表的表熱。瀉下可以用大承氣湯,用大黃、芒硝來攻破結聚,排除熱邪;用厚朴、枳實來降濁氣,消除腹脹滿悶。發汗可以用桂枝湯,用生薑、甘草、大棗來補養脾胃精氣,調和中焦氣機;用桂枝、芍藥來疏通經絡,排除營氣鬱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