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六 (3)

回本書目錄

卷六 (3)

1. 陽明來路一(陽明八)

問曰病有太陽陽明,有正陽陽明,有少陽陽明,何謂也?答曰太陽陽明者,脾約是也;正陽陽明者,胃家實是也;少陽陽明者,發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煩熱,大便難是也。

陽明之病,或自太陽傳來,或自少陽傳來,或由本經自入。自太陽來者,謂之太陽陽明。太陽陽明者,小便數而大便難,膀胱津涸,脾胃失潤,因而脾氣約結,糞粒堅小也。本經自入者,謂之正陽陽明。正陽陽明者,胃家陽實,不俟別經之傳,一有表邪外郁,腑熱自發也。自少陽來者,謂之少陽陽明。

少陽陽明者,發汗利水,膽液枯槁,因而胃中燥熱,大便艱難也。太陽陽明者,寒水之枯;少陽陽明者,相火之旺;正陽陽明者,燥金之盛也。

白話文:

陽明來路一(陽明八)

有人問:陽明病有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三種,這是什麼意思?
回答說:

  • 太陽陽明:指的是脾氣受約束(脾約)。
  • 正陽陽明:指的是胃中實熱(胃家實)。
  • 少陽陽明:是因發汗或利小便後,導致胃中乾燥煩熱,大便困難。

陽明病的形成途徑有三種:

  1. 從太陽經傳來,稱為「太陽陽明」。其症狀是小便頻繁而大便困難,這是因為膀胱津液耗竭,脾胃失去滋潤,導致脾氣結滯,糞便變得堅硬細小。
  2. 直接由陽明經本身發病,稱為「正陽陽明」。這是胃中陽熱過盛,不需其他經傳遞,只要表邪鬱阻,腑熱就會自行發作。
  3. 從少陽經傳來,稱為「少陽陽明」。因發汗或利小便過度,使膽汁枯竭,胃中乾燥燥熱,導致大便困難。

這三種類型的本質區別:

  • 太陽陽明:因寒水(太陽經所主)耗竭。
  • 少陽陽明:因相火(少陽經所主)過旺。
  • 正陽陽明:因燥金(陽明經所主)之氣旺盛。

2. 陽明來路二(陽明九)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是名陽明也。

陽明病來自太陽者,多少陽者,少陽盛之人,太陽病感汗下利,水亡其津液,以致胃中乾燥,因而轉屬陽明,燥熱內實,大便堅硬,此名為陽明也。

白話文:

陽明來路二(陽明九)

問:為什麼會得陽明病?
答:原本患太陽病的人,若經過發汗、瀉下或利小便等治療,導致體內津液耗損,胃中乾燥,因而轉變為陽明病。症狀表現為無法排便、腸胃實熱、大便困難,這就稱為陽明病。

陽明病由太陽病轉變而來的情況較多,也有少數源自少陽病。少陽體質偏盛的人,若在太陽病期間因發汗、瀉下或利尿過度,津液虧損,導致胃中乾燥,進而轉為陽明病。此時體內燥熱積結,大便乾硬,這就是陽明病的特徵。

3. 陽明來路三(陽明十)

本太陽病初得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也。

太陽病汗出透徹,則表解而裡氣亦達。若汗出不徹,表邪未解,腑熱鬱生,因而轉屬陽明也。

白話文:

陽明來路三(陽明十)

原本是太陽病,剛發病時用了發汗法治療,但汗沒有完全發透,於是轉變成陽明病。

太陽病如果發汗透徹,就能解除表證,體內氣機也能通暢。如果發汗不透徹,表邪沒有解除,內腑的熱邪鬱積而生,就會因此轉變成陽明病。

4. 陽明來路四(陽明十一)

二陽並病:太陽初得病時發其汗,汗先出不徹,因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不惡寒。若太陽病證不罷者,不可下,下之為逆。如此可小發汗。設面色緣緣正赤者,陽氣拂鬱在表,當解之,薰之。若發汗不徹,不足言陽氣拂鬱不得越,當汗不汗,其人煩躁,不知痛處,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氣,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汗則愈。

何以知汗出不徹,以脈澀故知也。

病傳陽明之腑,而太陽表證未罷,謂之二陽並病。以太陽初病發汗不徹,經熱內蒸,因而轉屬陽明,續自微汗出,而不惡寒,便是腑熱作矣。腑熱宜下。若太陽表證不罷者,不可下,下則表陽內陷,此之謂逆。如此可小發汗,以泄其表。設表邪外盛,面色緣緣正赤者,此陽氣拂鬱在表,不得出路,鬱蒸頭面之故。

當內解外薰,令其透徹。不得小汗,以致邪留。若發汗不徹,陽氣拂鬱不得外越,其人胃氣內遏,必至煩躁,又覺疼痛,其痛不知其處,或在腹中,或在四肢,按之絕不可得,而且隧路壅阻,呼吸短氣。凡此諸證,皆坐以汗出不徹故也。更發其汗則愈。此何以知是汗出之不徹,以其脈澀故知之也。

澀者,陽鬱而不滑利也。拂鬱,抑鬱之意。漢書鄒陽傳,太后拂鬱泣血。楚辭七諫,沉江心拂鬱而內傷。薰法:以盆盛滾水,入被熱薰,取汗最捷,宜於下部用之。

白話文:

陽明來路四(陽明十一)

當疾病從太陽經傳到陽明腑,但太陽表的症狀尚未消退,稱為“二陽並病”。這是因為太陽病初期發汗不徹底,體內經熱向內蒸灼,導致病情轉屬陽明,繼而出現微微出汗且不再怕寒的症狀,這表明陽明腑熱已經形成。腑熱應當用下法治療。但如果太陽表證未解,就不宜使用下法,否則表陽會內陷,這種情況稱為“逆治”。此時可以輕微發汗以解除表邪。

如果表邪在外部過於旺盛,患者面色持續通紅,這是因為陽氣在表被郁閉,無法向外發散,熱邪上衝頭面所致。應內服解表藥並結合外熏療法,使汗出透徹。不宜僅輕微發汗,否則邪氣會滯留體內。如果發汗不徹底,陽氣郁閉無法外透,患者胃氣也會受到內阻,必然導致煩躁,同時感到疼痛,但痛處不固定,可能一會兒在腹部,一會兒在四肢,按壓卻找不到確切位置,且因氣機壅滯而呼吸短促。這些症狀都是因汗出不徹底造成的,只需繼續發汗即可痊癒。

如何判斷汗出不徹底?通過脈象澀滯可以得知,澀脈表示陽氣郁滯、流通不暢。“拂郁”意為抑鬱。在漢代《漢書》的《鄒陽傳》中稱“太后拂郁泣血”,《楚辭·七諫》也有“心拂郁而內傷”之句。外熏療法:用盆盛熱水,放在被中熏蒸身體,是促使發汗的快捷方法,尤其適用於下半身。

5. 陽明經病腑病汗下總綱一(陽明十二)

病人煩熱汗出则解,又如瘧狀,日晡時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方在太陽五)

太陽表證未解而生煩熱,汗出則煩熱解矣,乃汗後又如瘧狀,每日日晡時發熱者,此屬陽明也。(日晡申戍之交,陽明旺盛之時也。漢書天文志,正月旦決八風,旦至食為麥,食至昳為稷,昳至晡為黍,晡至下晡為菽,下晡至日入為麻。各以其時用云色占種所宜。按日晡在日昳之後,下晡在日入之前,正申酉戍燥金得令之時也。

)陽明有經證,有腑證。經證表熱外發,其脈浮虛。腑證裡熱內結,其脈實。脈實者宜下之以泄其裡熱,脈浮虛者宜發汗以泄其表熱。下之與大承氣湯,大黃芒硝破結而泄熱,厚朴枳實降濁而消滿也。發汗宜桂枝湯,姜甘大棗補脾精而和中氣,桂枝芍藥通經絡而泄營郁也。

白話文:

病人感到煩躁發熱,出汗後症狀緩解,但之後又出現類似瘧疾的症狀,每天傍晚(日晡時分)發熱,這屬於陽明病的範疇。

陽明病分為「經證」和「腑證」:

  • 經證:體表發熱,脈象浮而虛弱,適合用發汗法疏散表熱。
  • 腑證:體內熱結,脈象實而有力,適合用瀉下法清除裡熱。

具體治療:

  • 脈實(腑證):用「大承氣湯」——大黃、芒硝攻破熱結,厚朴、枳實降氣消脹。
  • 脈浮虛(經證):用「桂枝湯」——生薑、甘草、大棗調和脾胃,桂枝、芍藥疏通經絡、解除鬱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