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六 (2)
卷六 (2)
1. 陽明外證三(陽明五)
問曰惡寒何故自罷?答曰陽明居中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始雖惡寒,二日自止,此為陽明病也。
感傷三陽則為熱,傳之三陰則為寒,以陽盛於腑,陰盛於臟。腑病則熱,臟病則寒也。感證一傳胃腑,則胃熱日增,不復再傳三陰而為寒。緣陰盛之人,三陽方病於外,三陰即應於中傳陰,則後之惡寒無有止期。此但入三陰為寒,不入胃腑為熱者也。陽盛之人,太陽被感,腑熱鬱生,其始熱未極盛,猶見惡寒。
俟至二日,熱盛之極,氣蒸汗泄,則惡寒自止。此但入胃腑為熱,不入三陰為寒者也。陽盛則生,陰盛則死。陰莫盛於少陰,陽莫盛於陽明。病入三陰,死多生少,雖用姜附回陽,難保十全無失,最可慮也。一傳胃腑,則正陽司氣,三陰無權,萬不一死,至為吉兆。俟其胃熱盛實,一用承氣攻下,自無餘事。
陽貴陰賤,正為此也。
白話文:
陽明外證三(陽明五)
有人問:「為什麼惡寒的症狀會自行消失?」
回答說:「陽明經位於中土,如同萬物回歸之地,病邪傳入此處後便不再向外傳變。雖然起初會惡寒,但第二日便自行停止,這就是陽明病的表現。」
感受外邪時,若病在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則表現為熱證;若傳至三陰經(太陰、少陰、厥陰),則表現為寒證。這是因為陽氣盛於腑(胃、大腸等),陰氣盛於臟(脾、腎等)。腑病多熱,臟病多寒。
當病邪傳入胃腑時,胃熱逐漸加重,不會再傳入三陰而轉為寒證。至於陰氣旺盛的人,三陽經病邪尚在外時,三陰經便已受影響,因而惡寒會持續不停,這是因為病邪直入三陰為寒,而未入胃腑化熱的緣故。
陽氣旺盛的人,太陽經受邪後,胃腑熱氣鬱生,初期熱勢未盛,仍會出現惡寒。到了第二日,熱勢達到極盛,氣血蒸騰、汗液排泄,惡寒便自然停止。這是因邪氣只入胃腑化熱,而未傳入三陰為寒的緣故。
陽氣盛則病易癒,陰氣盛則病易危。陰氣最盛的是少陰經,陽氣最盛的是陽明經。病邪若入三陰經,大多病情凶險,即使用薑、附等藥回陽,也難保全性命,必須謹慎。一旦病邪傳入胃腑,陽明正氣主導,三陰經無從發揮,病情極少惡化,反而吉順。待胃熱積聚實盛,只需用承氣湯攻下熱結,便可痊癒。
陽氣珍貴而陰氣輕賤,道理正是如此。
2. 陽明外證四(陽明六)
傷寒發熱無汗嘔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轉屬陽明也。
太陽傷寒經證未解,發熱無汗嘔不能食,緣寒邪束迫胃氣壅逆,故無汗而嘔食不能下也。而反汗出濈濈然者,必因胃腑有熱蒸其皮毛,是為轉屬陽明也。
白話文:
陽明外證四(陽明六):
傷寒患者發熱卻無汗,並有嘔吐、無法進食的症狀,此時若反而出現持續汗出的情況,表示病邪已轉屬陽明。
原本太陽傷寒的表症未解,發熱無汗且嘔吐無法進食,是因寒邪束縛胃氣,導致氣機壅塞上逆,因而無汗且嘔吐、飲食難下。但若反而出現不斷汗出的現象,必定是因胃腑有熱,熱氣蒸騰於體表所致,這表明病證已轉變為陽明病。
3. 陽明外證五(陽明七)
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為陽明病也。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
太陽傷寒,陽旺則傳陽明,陰旺則傳太陰。若脈浮而緩,手足自溫,是陽明太陰所同,且以系之太陰。然太陰身當發黃。緣濕土被郁,必見黃色。雖脾胃俱有黃證,而胃之發黃,乃太陰濕土所傳也。若小便自利者,則濕去,又不能發黃。太陰陽明,何從別之?必驗之大便。太陰之大便自利,陽明之大便則硬。
至七八日大便硬者,此為陽明病也。又太陰無汗,傷寒轉系陽明者,其人濈濈然微汗出也。(此與太陰至七八日暴煩下利條,彼此互文。)
白話文:
陽明外證五(陽明七)
當傷寒病脈象浮而緩,手足溫暖時,表示病邪與太陰有關。太陰病通常會出現身體發黃的症狀。但如果病人小便通暢,濕氣能排出,就不會發黃。到了第七、八天,如果大便變硬,則轉為陽明病。若傷寒病轉變為陽明病,病人會持續微微出汗。
太陽傷寒病發展時,陽氣旺盛會傳變為陽明病,陰氣旺盛則會傳變為太陰病。脈浮而緩、手足溫暖的表現,既可見於陽明病,也見於太陰病,此時傾向判斷為太陰病。太陰病會導致發黃,因為濕土之氣鬱滯,往往顯現黃色。雖然脾胃都可能出現黃疸症狀,但胃部的發黃,實際是由太陰濕土的影響而來。如果小便通暢,濕氣得以排出,便不會發黃。
如何區分太陰病與陽明病?關鍵在於觀察大便:太陰病通常腹瀉,陽明病則大便乾硬。到了第七、八天,若大便變硬,即可確認為陽明病。此外,太陰病通常無汗,而當傷寒病轉為陽明病時,病人會持續微微出汗。(此段與太陰病第七、八天突然煩躁腹瀉的條文相互對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