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六 (1)
卷六 (1)
1. 卷六
2. 陽明經上篇(五十章)
3. 陽明實證
陽明以戊土而化氣於燥金。陽明者胃之經,胃者陽明之腑。陽明病有經有腑,經主傳輸而腑主受盛。病在太陽之經,若胃陽非旺,則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六日經盡汗解,不入陽明之腑。此總統於太陽一經,不論二三四日,俱系桂枝麻黃之證。雖二日陽明之時,亦不得謂之陽明病,以其明日則傳少陽,後日則傳太陰,非陽明中土無所復傳之證也。若胃陽素盛,經邪內傳,此方謂之陽明病。
蓋正陽當令,則太少無權,而三陰退避。自此而永留胃腑,終始不遷,所謂陽明中土無所復傳也。方其腑熱未實,經病不罷,是為葛根湯證。及其胃熱鬱蒸,汗出表解,潮熱痛滿,但用承氣攻下,別無餘事。使非下早,裡虛萬無意外之變。感病之百不一失,甚可慶慰者也。然而物忌盛滿,亢則害生於此。
遷延失下久而陰為陽,並精液消亡,土焦水涸,亦歸於死。仲景所以示早攻之戒,而又垂急下之條。早攻則陽去而入陰,緩下則陰盡而陽亢,遲速均失。也是故承氣之法,妙在緩急恰宜之交,使夫病去而人存,是在良工焉。
白話文:
陽明病是因為陽氣在胃中化為燥熱。陽明指的是胃經,而胃是陽明的臟腑。陽明病有經絡和臟腑之分,經絡主導氣血傳輸,臟腑則負責容納食物。如果病邪在太陽經,且胃陽不夠旺盛,病邪會依序傳到陽明經(第二天)、少陽經(第三天),六天後經絡之邪會消退並出汗痊癒,不會進入陽明的臟腑。這時候的病情都屬於太陽經的範圍,無論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都屬於桂枝湯或麻黃湯的證候。即使第二天病邪到了陽明經,也不能稱之為陽明病,因為病邪明天會傳到少陽經,後天會傳到太陰經,並非停留在陽明中土而無法傳遞的病證。
如果胃陽原本就很旺盛,經絡的邪氣傳入體內,這時候才能稱為陽明病。當陽氣旺盛時,太陰、少陰之氣會受到壓制,而三陰之氣也會退避。病邪從此會一直停留在胃腑,不會轉移到其他地方,這就是所謂陽明中土無法傳遞的病證。當胃腑的熱邪還沒完全積聚,經絡的病症還沒解除時,這屬於葛根湯證。等到胃熱積聚,身體發熱如潮水般起伏,腹部脹痛,這時候只要用承氣湯攻下,將胃熱排出即可。如果不早點攻下,導致體內虛弱,就會發生各種意想不到的變故。這種方法可以讓大部分的病人痊癒,實在令人欣慰。然而,任何事物都不宜過度,過度旺盛就會產生危害。
如果沒有及時攻下,導致病情拖延,久而久之,陰氣就會轉為陽氣,精液也會耗損,身體變得乾枯,最終會走向死亡。張仲景因此告誡要及早攻下,同時也強調緊急情況下要迅速攻下。太早攻下會讓陽氣過於虛弱而轉為陰證,太晚攻下則會讓陰氣耗盡而陽氣過於旺盛,無論太早或太晚都會出問題。因此,使用承氣湯的關鍵在於掌握攻下的時機,使病情得到控制而人能存活,這考驗著醫生的功力。
4. 陽明經提綱一(陽明一)
胃為燥土,燥則生熱,病在三陽,不論何經之感,郁其內熱,胃病即作,以胃家之陽實也。顧陰易盛而陽易虧,故胃有實熱而非無虛冷。實熱則陽神用事,並陰而歸陽;虛冷則陰邪司權,出陽而入陰,非一致也。然名為陽明,以其兩陽合明而極盛也。居陽實之名而有陽虛之實,則陽明不成為陽明,徒負虛聲矣。
是以胃家之實可曰陽明之為病。至於胃中之虛,是名為陽明而實為太陰,尚可曰陽明之為病乎?仲景於陽明之為病,冷熱虛實兩立而俱存之,而提綱則曰胃家實也。其崇陽黜陰之意,具見於文字之外矣。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也。
胃者陽明之腑,陽明之為病,全緣胃家之陽實。陽實則病至陽明腑,熱鬱發病,邪歸胃而不復他傳,非他經之不病也。三陽之陽莫盛於陽明,陽明之邪獨旺,不得屬之他經也。胃家之實而病歸胃腑,終始不遷,故曰陽明之為病。若胃陽非實,則今日在陽明之經,明日已傳少陽之經,後日已傳太陰之經,未可專名一經曰陽明之為病也。
白話文:
胃是乾燥的土,乾燥就會產生熱。如果病在三陽經(太陽、陽明、少陽),無論是哪條經脈受到外邪侵襲,只要體內鬱積熱氣,就會引發胃病,因為胃的陽氣本來就比較旺盛。然而,陰氣容易旺盛而陽氣容易衰弱,所以胃有實熱的情況,也並非沒有虛寒的情況。實熱的時候是陽氣主導,陰氣也會跟著轉為陽;虛寒的時候是陰邪主導,陽氣會離開而轉為陰,兩者情況並不相同。之所以稱作陽明,是因為兩陽(指陽明經和胃腑的陽氣)匯合而陽氣達到最旺盛的狀態。如果只有名為陽明的盛陽之名,卻有陽氣虛弱的實質,那就不能稱作陽明,只是空有虛名而已。
因此,胃的實證可以說是陽明經的病。至於胃的虛證,雖然名為陽明,實際上卻是太陰的病,還能說是陽明經的病嗎?張仲景在論述陽明病時,同時考慮到寒熱虛實這兩種對立的情況,但提綱卻說是「胃家實」,他崇尚陽氣、排斥陰邪的意圖,在文字之外就能明顯看出。
陽明病的病因,是因為胃的陽氣過盛。
胃是陽明經的腑,陽明病的發生,完全是因為胃的陽氣過於充實。陽氣過盛就會導致病邪入侵陽明腑,熱邪鬱結而發病,病邪會歸於胃腑而不會傳到其他經脈,並不是說其他經脈就不會生病。三陽經中陽明經的陽氣最盛,陽明經的邪氣也最旺盛,不能歸屬到其他經脈。胃家陽氣過於充實,病邪歸於胃腑,從頭到尾都不會轉移,所以說這是陽明病的特點。如果胃陽並非實證,那麼今天病在陽明經,明天可能就傳到少陽經,後天又可能傳到太陰經,這樣就不能單獨稱作是陽明病了。
5. 陽明提綱二(陽明二)
傷寒三日陽明脈大
傷寒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陽明之脈大,少陽之脈弦細。若三日正傳少陽之時,不見少陽弦細之脈,而見陽明之大脈,知其傳於陽明之腑矣。
白話文:
傷寒病發病三天,如果摸到脈象變大,就表示病邪已經傳到陽明經了。
傷寒病一般第一天是太陽病,第二天是陽明病,第三天是少陽病。陽明病的時候,脈象會變大;少陽病的時候,脈象會變得細且像弓弦一樣繃緊。如果病發三天,本來應該是傳到少陽經的時候,卻沒有摸到少陽那種細且繃緊的脈象,反而摸到陽明那種變大的脈象,就知道病邪已經傳到陽明腑了。
6. 陽明外證一(陽明三)
問曰陽明病外證云何?答曰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也。
裡熱外發則身熱,熱氣薰蒸則汗自出。汗出表解,但熱無寒,故不惡寒反惡熱。此後全是內熱為害,與外寒無關也。
白話文:
請問陽明病的外在症狀是什麼?回答是:身體發熱、會自己流汗,不覺得怕冷反而覺得怕熱。
這是因為體內的熱向外發散導致身體發熱,熱氣蒸騰就使得汗液自己流出。出汗後表面的邪氣就解除了,只有熱而沒有寒的感覺,所以不會怕冷反而會怕熱。這之後都是體內熱氣造成的危害,跟外來的寒氣無關了。
7. 陽明外證二(陽明四)
問曰病有得之一日不發熱而惡寒者何也?答曰雖得之一日而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得陽明病之一日,太陽表證未罷,則猶見惡寒,以胃熱未盛故也。遲則胃熱隆盛,孔竅蒸泄,惡寒將自罷,即自汗出而惡熱也。
白話文:
請問:病人得病一天,沒有發燒卻感到怕冷,這是為什麼呢?
回答:雖然得病才一天,但這種怕冷的感覺很快就會停止,接著會自己出汗並且感到怕熱。
這是因為得了陽明病的第一天,太陽表證的症狀還沒完全消失,所以才會出現怕冷的現象,這是因為胃的熱氣還不夠旺盛的緣故。等到時間久一點,胃的熱氣變得強盛,毛孔蒸發散熱,怕冷的感覺就會自然停止,接著會自己出汗並且感到怕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