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五 (10)

1. 表裡俱虛證十二(太陽一百三十四)

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色青黃,膚瞤者,難治。令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

太陽病,醫發其汗,營衛俱虛,衛氣內陷則發熱,營血外束則惡寒。醫見汗之不愈,因復下之,陽亡土敗,心下痞結。汗泄其表,下泄其里,表裡俱虛,內外之氣並竭,表裡陽亡,但有獨陰。復加燒針,以泄心肺之氣,因而胸膈生煩。若面色青黃,皮膚瞤動者,是土敗木賊風動而經郁也。

其病難治。若色微黃而不青,手足溫暖而不冷,是土氣續復而無木邪,四末陽回而非獨陰,其病易愈也。

白話文:

表裡俱虛證十二(太陽一百三十四)

太陽病患者在醫師發汗治療後,反而出現發熱惡寒症狀,接著又誤用瀉下法,導致心窩處痞塞脹悶。此時患者表裡皆虛,陰陽之氣俱損,陽氣耗盡而陰氣獨存;若再誤用燒針療法,會引發胸悶煩躁。若面色青黃、皮膚肌肉跳動,表示病情嚴重,難以治療;反之,若面色微黃、手腳溫暖,代表脾胃之氣逐漸恢復,未受肝邪侵擾,四肢陽氣回復而非陰氣獨存,此時病情較易痊癒。

太陽病本應發汗,但過度發汗導致營衛兩虛——衛氣內陷而發熱,營血外鬱而惡寒。醫師見發汗無效,又誤用瀉下法,使陽氣衰敗、脾胃失調,形成心窩痞結。此時發汗損表、瀉下傷裡,表裡俱虛、陰陽氣竭,僅剩陰氣獨存。若再施燒針,耗損心肺之氣,便引發胸膈煩躁。面色青黃、皮膚瞤動,是脾胃衰敗、肝氣橫逆、風邪內動且經絡鬱滯的表現,故難治癒。而面色微黃、手足溫暖,則顯示脾胃功能恢復、無肝邪乾擾,四肢陽氣漸復,因此較易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