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五 (9)

回本書目錄

卷五 (9)

1. 經脈動惕證十一(太陽一百三十三)

傷寒吐下後發汗,陽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吐下而又發汗,陽虛生煩,脈甚微弱,至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疼痛,緣陽亡土敗,胃氣上逆,礙膽經降路,膽脈自胃口而循兩脅,膽經壅塞,故心下痞而脅下痛,胃口堵塞,肺氣不得下行,故上衝咽喉,肺胃上逆,陽氣升浮,旋轉不寧,故頭目眩冒,濁氣鬱蓄而不疏通,經脈莫容,故動惕不安。如是者,久而成痿。

蓋肝司營血而主筋脈,血旺筋柔,是以不痿。甲木逆升,相火上炎,乙木下降,鬱而生風,營血瘀澀,經氣不暢,風木抑遏,是以動搖,久而經脈失養,故成痿病也。

素問痿病,治痿獨取陽明。陽明者,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機關也。衝脈者,經絡之海,主滲灌溪谷,與陽明合於宗筋。陰陽總宗筋之會,會於氣衝而陽明為之長,皆屬於帶脈而絡於督脈。故陽明虛而宗筋縱,帶脈不引,故足痿不用也。陽明下降則化金水,金水收藏,相火下秘而溫腎,肝木氣滋榮,故筋脈輕健而不痿軟。

陽明不降,胃逆膽升,火泄而水寒生,氣枯槁,筋脈不榮,是以成痿。

白話文:

經脈動惕證十一(太陽一百三十三)

傷寒病人在經歷嘔吐、瀉下後又發汗,導致陽氣虛弱而煩躁,脈搏極其微弱。經過八九天後,出現心窩部痞硬、脅下疼痛、氣上衝至咽喉、頭暈目眩,以及經脈顫動不穩的症狀。若長期如此,最終可能導致肢體萎弱無力。

之所以出現這些症狀,是因為嘔吐、瀉下和發汗過度損傷陽氣,使脾胃功能衰敗。胃氣上逆,阻礙膽經的正常下行。膽經本應從胃部延伸至兩脅,當膽經壅塞時,便導致心窩痞硬和脅下疼痛。胃部阻塞,肺氣無法下行,因此向上衝擊咽喉。肺胃之氣上逆,陽氣升浮擾動,造成頭暈目眩的現象。體內濁氣鬱積不暢,經脈無法正常運行,因此產生顫動不安的狀況。久而久之,便可能形成痿症。

肝臟主導營血和筋脈,若血液充足,筋脈柔軟,則不會產生萎弱。但當膽木(甲木)逆升,相火過旺而向上炎熱;肝木(乙木)下降受阻,鬱結而生風,營血運行不暢,導致經氣受阻。風木受抑,筋脈因此顫動不穩。長期下來,經脈失去滋養,最終形成痿病。

《素問》提到痿病的治療應著重於陽明經。陽明經為五臟六腑的氣血之源,負責滋養宗筋(人體重要筋脈群),而宗筋又主導束縛骨骼與關節活動。衝脈作為經絡之海,負責灌注筋脈肌骨,並與陽明經在宗筋會合。陰陽之氣匯聚於宗筋,其中陽明經為其主導,同時與帶脈、督脈相連。因此,當陽明經氣虛弱,宗筋鬆弛,帶脈無法牽引,便會導致下肢萎弱無力。

若陽明經之氣正常下降,能化生肺金與腎水之氣,使相火收斂而溫養腎臟,滋潤肝木,筋脈因此強健不萎。反之,若陽明經不降,胃氣上逆,膽氣不降,火氣外洩而水寒內生,氣血枯竭,筋脈失去滋養,便會形成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