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五 (8)
卷五 (8)
1. 甘草瀉心湯(五十)
甘草(四兩) 大棗(十二枚) 乾薑(三兩) 半夏(半升洗) 黃芩(三兩) 黃連(一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甘草(120克)
大棗(12枚)
乾薑(90克)
半夏(半升,需洗淨)
黃芩(90克)
黃連(30克)
將以上六種藥材加入十升水,煮沸後熬煮至剩六升藥液,過濾掉藥渣,再繼續煎煮濃縮至三升。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2. 石脂禹餘糧證七(太陽一百二十九)
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傷寒誤服寒涼湯藥,傷其中氣,利下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下利未止,謂其中有積熱,復以他藥下之,陽氣脫陷,下利不止,醫又意中寒,以理中與之,其利益甚。理中者,但理中焦。此之下利在於下焦滑脫,何以能止?宜赤石脂、禹餘糧湯固下焦之滑脫,利乃可止也。
若使複利不止者,必由土濕水停,前竅不通而後注二腸,當利其小便,水道開而穀道合矣。
白話文:
石脂禹餘糧證七(太陽一百二十九)
傷寒患者因服用寒涼藥物而損傷中氣,導致腹瀉不止、心窩部硬脹。此時服用瀉心湯後,若腹瀉仍未停止,誤以為體內有積熱,又用其他瀉下藥治療,反而使陽氣更加虛弱而腹瀉加劇。若再用理中湯治療,反而加重腹瀉。這是因為理中湯只能調理中焦脾胃,而此症腹瀉問題在於下焦滑脫不固,自然無法止瀉。正確的治療應使用赤石脂禹餘糧湯來固澀下焦,才能止瀉。
若使用上述方法後依然腹瀉不止,可能是由於體內水濕停滯、膀胱氣化不利,導致水液轉入腸道所致。此時應當利小便,使水道通暢後,腹瀉自然就會停止。
3. 赤石脂禹餘糧湯(五十一)
赤石脂(一斤) 禹餘糧(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三服。
白話文:
赤石脂禹餘糧湯(五十一)
赤石脂一斤,禹餘糧一斤(搗碎)。
將以上兩味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至剩兩升藥液,濾去藥渣,分三次服用。
4. 五苓散證八(太陽一百三十)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煩躁,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方在太陽四十二)
本以攻下之故,得心下痞證,是宜服瀉心,乃與瀉心湯。而痞不解,其人土濕水停,口渴心煩,小便不利者,宜五苓散。泄水燥土,以利小便。土燥則中氣轉運,濁降清升,痞硬自消也。痞證必兼下利,上章複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利小便之法,五苓散是也。五苓證痞與下利兼醫,此但言痞而不言下利者,省文也。
白話文:
五苓散證八(太陽一百三十)
原本因為攻下治療,導致心窩處脹悶不適,本應服用瀉心湯來治療。但服用瀉心湯後,脹悶感仍未消除,同時患者出現口渴、心煩躁動、小便不通暢等症狀,這種情況應使用五苓散來治療(方劑見於太陽病四十二條)。
此症是因攻下治療後,心窩脹悶不適,應服瀉心湯卻未能見效。患者體內有濕氣停滯、水液代謝失常,因此出現口渴、心煩、小便不利的症狀,此時適合用五苓散來利水化濕、通暢小便。體內濕氣消除後,中焦氣機運行恢復正常,濁氣下降、清氣上升,脹悶自然消散。
通常這類脹悶症狀會伴隨腹瀉,前一章提到「若腹瀉不止,應利其小便」,利小便的對治方法正是五苓散。雖然五苓散既能治脹悶也能止瀉,但此處僅提脹悶而未提腹瀉,是為了簡省文字。
5. 旋覆代赭證九(太陽一百三十一)
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花代赭石湯主之。
傷寒汗吐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以外證雖解而汗下傷中土,敗胃逆礙膽經降路,胃口痞塞,肺氣鬱蒸而化痰飲,胃土壅遏而生噦噫。旋覆花代赭石湯,參甘大棗補其中脘,半夏姜赭降其逆氣。旋覆花行痰飲而開鬱濁也。濁氣上填痞悶噫氣,以旋覆花代赭石補虛降逆,噫氣立除。若除後再用,則病下陷,不可常服也。
白話文:
旋覆代赭證九(太陽一百三十一)
傷寒病經過發汗、催吐或瀉下等治療後,外症狀雖然解除,但出現心窩部脹悶硬結、打嗝不止的情況,這是因為汗法和下法損傷了脾胃,導致胃氣受損,阻礙了膽經的下降通路,使胃部脹悶阻塞。肺氣鬱結蒸騰而形成痰飲,胃土壅滯而產生呃逆。
旋覆花代赭石湯的組成中,人參、甘草和大棗能補益中焦脾胃,半夏、生薑和代赭石能降逆止嘔。旋覆花則能化解痰飲、疏通鬱結的濁氣。若濁氣上沖導致脹悶打嗝,服用此方補虛降逆後,打嗝即可停止。但症狀解除後若繼續服用,可能導致病情下陷,因此不宜長期服用。
6. 旋覆花代赭石湯(五十二)
旋覆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生薑(五兩) 半夏(半斤洗) 甘草(三兩炙) 人參(二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旋覆花代赭石湯(五十二)
藥材與用量:
旋覆花(三兩)
代赭石(一兩)
生薑(五兩)
半夏(半斤,需清洗)
甘草(三兩,炙烤過)
人參(二兩)
大棗(十二枚)
煎煮與服用方法:
將以上七味藥材,加入一斗水煮沸,煮至剩六升藥液,濾去藥渣。再將藥液煎煮濃縮至三升,每次溫熱服用一升,一日服用三次。
7. 瓜蒂散證十(太陽一百三十二)
病如桂枝證,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胸中痞硬,氣上衝咽喉不得息,此為胸有寒也。當吐之,宜瓜蒂散。諸亡血家不可與。
病如桂枝湯證,但頭不痛,項不強,寸脈微浮,其內則心中痞硬,氣上衝於咽喉不得喘息,此為心有寒痰阻塞竅隧,故令肺氣壅塞不得布散也。法當吐之,宜瓜蒂散。香豉行其滯,小豆泄其濕,瓜蒂湧其寒痰。若諸亡血之家,血慣上逆,不可與也。
白話文:
瓜蒂散證十(太陽一百三十二)
症狀類似桂枝湯證,但頭不痛、頸項不僵緊,寸脈略顯浮動,胸中感覺悶硬,有氣上衝至咽喉導致呼吸不暢。這是因為胸中有寒痰停聚,阻塞氣道,使肺氣壅塞無法正常宣散。治療應以催吐法化解,適合使用瓜蒂散。方中香豉能行滯氣,赤小豆可祛濕濁,瓜蒂則能將寒痰催吐而出。但若患者平日有失血傾向或血氣容易上逆者,則不宜服用此方。
8. 瓜蒂散(五十三)
瓜蒂(一分熬)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別搗篩為散,已合治之。取一錢匕,以香豉一合,用熱湯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溫頓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利乃止。
白話文:
瓜蒂散(五十三)
配方:
- 瓜蒂(一分,炒過)
- 赤小豆(一分)
製法: 將以上兩種藥材分別搗碎過篩成細粉,然後混合均勻備用。
服用方法: 取一錢匙的藥粉,配合一合香豉,用七合熱湯煮成稀粥狀,過濾掉藥渣取汁,與藥粉調和後,趁溫熱時一次服下。
注意事項: 若服藥後未催吐,可稍微增加藥量,直至出現明顯嘔吐或通利效果即可停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