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八 (4)
卷八 (4)
1. 柴胡桂枝湯(六十六)
柴胡(四兩) 黃芩(一兩五錢) 人參(一兩五錢) 半夏(二合五勺) 大棗(六枚) 生薑(一兩五錢) 桂枝(一兩五錢) 芍藥(一兩五錢) 甘草(一兩炙)
上九味,以水七升,煮三升,溫服。
白話文:
柴胡桂枝湯(六十六)
此方劑組成如下:
柴胡四兩、黃芩一兩五錢、人參一兩五錢、半夏二合五勺、大棗六枚、生薑一兩五錢、桂枝一兩五錢、芍藥一兩五錢、炙甘草一兩。
以上九味藥材,加入七升水,煮至剩三升藥液,溫熱後服用。
2. 小柴胡證(少陽八)
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腹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方在太陽二十)
太陽病十日以外,脈浮細而嗜臥者,是太陽之外證已解也。表邪離太陽而入少陽,故浮緊變而為浮細。少陽之脈弦細也。膽熱者善眠,是其嗜臥。必入少陽。設其胸滿脅痛者,又見少陽經證,宜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不細者,則未入少陽而猶是太陽,宜與麻黃湯也。
白話文:
小柴胡證(少陽八)
太陽病超過十天後,脈象變得浮而細,且喜歡躺臥,表示外邪已經消退。若出現胸悶脅痛等症狀,應給予小柴胡湯治療。如果脈象僅僅是浮而不細,則表示病邪仍在太陽經,此時應給予麻黃湯。
太陽病超過十天後,脈象浮細且嗜睡,代表太陽表證已消失。表邪從太陽經進入少陽經,因此脈象由浮緊轉為浮細(少陽經的脈象為弦細)。膽有熱的人容易嗜睡,這是病邪傳入少陽的表現。如果同時出現胸悶脅痛等少陽經症狀,則應使用小柴胡湯。若脈象僅浮而不細,表示病邪仍在太陽經,尚未進入少陽經,此時應使用麻黃湯。
3. 小柴胡證八(少陽九)
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者,先用小建中湯,不瘥者,與小柴胡湯主之。
甲乙同氣,甲木不降則寸脈澀,乙木不升則尺脈弦。甲木上逆而克戊土,法當痛見於胸膈。乙木下陷而克己土,法當痛見於腹脅。木氣枯燥,是以其痛迫急。肝膽合邪,風火鬱發,中氣被賊,勢難延緩。宜先用小建中湯,膠飴甘棗補脾精而緩急痛,薑桂芍藥達木鬱而清風火。若不瘥者,仍與柴胡再泄其相火也。此申明首章腹痛者加芍藥之義。
白話文:
小柴胡證八(少陽九)
傷寒病中,若陽脈澀而陰脈弦,按規律會出現腹中劇烈疼痛,此時應先服用小建中湯;若未見好轉,則改用小柴胡湯治療。
人體氣機中,甲木(膽)與乙木(肝)同屬木氣。若膽氣(甲木)不降,則寸脈會出現澀滯;若肝氣(乙木)不升,則尺脈會呈現弦緊。甲木上逆會剋制胃土(戊土),通常表現為胸膈疼痛;乙木下陷則剋制脾土(己土),多導致腹脅疼痛。由於木氣運行不暢而燥結,因此疼痛會顯得急迫。肝膽之邪氣相互影響,風火鬱結而發作,中氣(脾胃)受到侵害,病情難以拖延。
此時應先服用小建中湯,方中的飴糖、甘草、大棗能補益脾精以緩解急痛,生薑、桂枝、芍藥則能疏解木氣鬱結並清除風火。若症狀未改善,再用柴胡湯來疏洩相火。這段文字進一步闡釋了首篇中提到「腹痛加芍藥」的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