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八 (3)
卷八 (3)
1. 小柴胡證二(少陽三)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之病,緣太陽陽明之經,外感風寒,經氣鬱勃,逼侵少陽。少陽之經,因於二陽之侵,血弱氣盡,腠理開泄。二陽經邪,因而內入,與本經正氣,兩相搏戰。經氣鬱迫,結滯脅下。少陽之經,自頭走足,脈循脅肋。病則經氣不降,橫塞脅肋。此胸脅苦滿,脅下痞硬之故也。
正氣病則,正亦為邪。陰鬱而為寒,是為陰邪。陽鬱而為熱,是為陽邪。邪正分爭,休作有時。此往來寒熱之故也。分爭之久,正氣困乏,精神衰倦,靜默無言,飲食不思。此默默不欲飲食之故也。脾臟胃腑,以膜相連。一被木邪,則胃氣上逆,脾氣下陷。脾氣既陷,則肝氣抑遏,而克脾土。
其痛必在下部。此腹中作痛之故也。胃土既逆,則上脘填塞,君火不降,濁氣湧翻。於是心煩而喜嘔吐。胃土逆則邪高,脾下陷則痛下。痛下而邪高,此心煩喜嘔之故也是。皆小柴胡證,宜以主之。邪氣入內者,正氣病而成邪。是即邪氣之內傳,非必風寒之裡入也。
白話文:
當身體氣血虛弱、氣力耗盡時,皮膚的毛孔就會打開,導致外來的邪氣趁虛而入,與體內的正氣互相搏鬥,結聚在脅肋部位。正氣和邪氣互相爭戰,就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症狀,發作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律,而且會感到默默地不想吃東西。由於內臟互相連接,病痛一定會向下延伸。當邪氣向上竄時,痛感卻會向下,因此會想嘔吐。這種情況可以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少陽病通常是因為太陽經和陽明經受到外感風寒侵襲,經絡氣機受到壓迫,進而侵犯到少陽經。少陽經受到太陽和陽明兩條經脈邪氣的侵擾,導致氣血虛弱、氣力耗盡,皮膚毛孔開泄。這兩條經脈的邪氣因而進入體內,與少陽經本身的正氣互相搏鬥。經絡氣機受到壓迫,結滯在脅肋部位。少陽經的走向是從頭到腳,脈絡循著脅肋行走。如果生病,經脈氣機無法順暢下降,就會阻塞在脅肋部位,這就是胸脅脹滿、脅下痞硬的原因。
當正氣生病時,正氣也會變成邪氣。陰氣鬱積會轉化為寒邪,陽氣鬱積會轉化為熱邪。正邪互相爭戰,發作的時間有一定的規律,這就是忽冷忽熱的原因。經過長時間的爭戰,正氣會變得虛弱疲乏,精神也會變得衰弱倦怠,沉默不語,沒有食慾。這就是默默地不想吃東西的原因。脾臟和胃腑之間有膜相連,一旦受到木邪侵擾,就會導致胃氣上逆,脾氣下陷。脾氣一旦下陷,肝氣就會受到抑制,反過來剋制脾土。
所以病痛一定會在下腹部出現,這就是肚子疼痛的原因。胃氣上逆時,上脘部位會感到阻塞,心火無法下降,濁氣會向上翻騰,於是就會感到心煩想吐。胃氣上逆表示邪氣高,脾氣下陷表示痛感向下。痛感向下,邪氣卻向上,這就是心煩想吐的原因。這些都是小柴胡湯證,應該用小柴胡湯來治療。邪氣進入體內,正氣生病轉變為邪氣,這是邪氣的內傳,不一定是因為風寒直接進入體內造成的。
2. 小柴胡證三(少陽四)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總結上二章柴胡諸證言。
白話文:
傷寒或中風,只要出現柴胡湯證的其中一個症狀,就可以使用柴胡湯,不必等到所有症狀都出現才用藥。
這段話是總結前兩篇關於柴胡湯證的論述。
3. 小柴胡證四(少陽五)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寒,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頸項強是太陽之病,而肝膽主司筋脈,相火旺則筋脈燥急,少陽之經自頭下行而循頸項,故亦有頸項強證;脅下滿者,少陽之病;手足溫者,陽明之病,四肢秉氣於胃,胃陽盛旺則手足溫,而手少陽自手走頭,足少陽自頭走足,故亦有手足溫證,是宜小柴胡湯也。
白話文:
患者在感冒四五天後,出現發燒、怕冷、脖子僵硬、胸脅下方脹滿、手腳溫熱且口渴的症狀,可以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脖子僵硬是太陽經的病症,而肝膽主管筋脈,當相火旺盛時,筋脈會變得乾燥緊繃。少陽經從頭部向下行走,經過頸部,所以也會出現脖子僵硬的症狀;胸脅下方脹滿是少陽經的病症;手腳溫熱是陽明經的病症,因為四肢從胃部獲取能量,當胃陽旺盛時,手腳就會溫熱。另外,手少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足少陽經從頭部走向足部,所以也可能出現手腳溫熱的症狀。這些症狀都適合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4. 小柴胡證五(少陽六)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經氣不舒,侵迫陽明胃腑,胃氣上逆,必作嘔吐;相火鬱蒸,是以發熱。少陽之經,往來寒熱。此但云發熱,而不言寒,是半表之陽盛,而將傳於陽明者。是宜小柴胡湯,泄其表熱也。
白話文:
如果出現嘔吐又發燒的症狀,就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少陽經的氣機不順暢,侵擾到陽明胃腑,導致胃氣向上逆行,所以會嘔吐;同時,體內的相火鬱積蒸騰,因此會發燒。少陽經的病症通常會出現忽冷忽熱的狀況。這裡只說發燒,沒提到怕冷,表示是半表位的陽氣偏盛,而且將要傳到陽明經了。所以應該用小柴胡湯來疏散體表的熱邪。
5. 柴胡桂枝證六(少陽七)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惡寒,骨節疼痛。此發熱,惡寒,肢節煩痛者,以太陽之外證未去,而相火旺於半表,故惡寒不甚。甲木侵克戊土,土主四肢,故痛在四肢。素問太陰陽明論:「四肢皆秉氣於胃,胃與四肢氣脈流通,則疼痛不作。胃病而氣不四達,四肢經絡壅滯不行,是以痛生。
節者,四肢之溪谷也。經氣鬱遏,溪谷填塞,故痛在骨節。相火鬱發,是以煩生也。」少陽經自胃口旁下脅肋,故心下支結(支結者,旁支偏結也)。經病多而腑少,故微嘔不甚。此皆少陽之病,而微見惡寒,則太陽之外證未去也。宜柴胡合桂枝,雙解太少之經邪也。小柴胡加減。
外有微熱者,加桂枝。此微惡寒,即外有微熱之互文。少陽以相火化氣,寒往則純是發熱。若但熱無寒,則發熱更劇。無發熱而兼惡寒者,微有惡寒,或外熱輕微,便是太陽外證未去,故與桂枝湯合用。傷寒而不用麻黃者,以其惡寒之微也。
白話文:
生病六七天,出現發燒、稍微怕冷、四肢關節痠痛、輕微想吐、胸口下方有堵塞感,同時身體表面的症狀還沒完全消除的,可以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病人原本是太陽病,症狀有發燒、怕冷、骨頭關節疼痛。現在出現發燒、怕冷、四肢關節痠痛,是因為太陽病表面的症狀還沒解除,體內的相火又開始在半表半裡之間旺盛起來,所以怕冷的感覺不嚴重。同時,肝木的能量過於強盛,抑制了脾土的功能,脾土主管四肢,所以疼痛出現在四肢。正如《素問·太陰陽明論》所說:「四肢的氣血都來自於胃,胃和四肢的氣脈暢通,就不會產生疼痛。如果胃功能失調,氣血無法輸送到四肢,四肢經絡阻塞不通,就會產生疼痛。」
所謂的「節」,指的是四肢關節處的凹陷。因為經絡的氣血鬱積阻塞,導致關節的空隙被堵塞,所以會產生關節疼痛。體內的相火鬱積而發散,所以會感到煩躁。少陽經從胃部旁邊往下延伸到脅肋,所以胸口下方會感覺堵塞(堵塞指的是旁邊的分支有偏斜的阻塞感)。這個病主要是經絡的問題,腑臟的問題較少,所以只是輕微想吐。這些都是少陽的病症,又帶有輕微的怕冷,表示太陽病表面的症狀還沒完全解除。應該用柴胡湯和桂枝湯合在一起,同時解除太陰和少陽的經絡邪氣。可以使用小柴胡湯加減藥材。
如果體表有輕微發熱,就加桂枝。這裡說的「稍微怕冷」,其實也包含了「體表有輕微發熱」的意思,這兩者是互相呼應的。少陽病是相火在起作用,如果寒氣退去就只有發熱的症狀。如果只有發熱而沒有怕冷的感覺,那發燒的症狀就會更嚴重。如果沒有發燒,只是兼有怕冷,而且是輕微的怕冷,或是體表發熱的狀況不嚴重,就表示太陽病表面的症狀還沒解除,所以要和桂枝湯一起使用。會用桂枝湯而不是麻黃湯,是因為這個症狀的怕冷程度比較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