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八 (3)
卷八 (3)
1. 小柴胡證二(少陽三)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爭,往來寒熱,休作有時,默默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之病,緣太陽陽明之經,外感風寒,經氣鬱勃,逼侵少陽。少陽之經,因於二陽之侵,血弱氣盡,腠理開泄。二陽經邪,因而內入,與本經正氣,兩相搏戰。經氣鬱迫,結滯脅下。少陽之經,自頭走足,脈循脅肋。病則經氣不降,橫塞脅肋。此胸脅苦滿,脅下痞硬之故也。
正氣病則,正亦為邪。陰鬱而為寒,是為陰邪。陽鬱而為熱,是為陽邪。邪正分爭,休作有時。此往來寒熱之故也。分爭之久,正氣困乏,精神衰倦,靜默無言,飲食不思。此默默不欲飲食之故也。脾臟胃腑,以膜相連。一被木邪,則胃氣上逆,脾氣下陷。脾氣既陷,則肝氣抑遏,而克脾土。
其痛必在下部。此腹中作痛之故也。胃土既逆,則上脘填塞,君火不降,濁氣湧翻。於是心煩而喜嘔吐。胃土逆則邪高,脾下陷則痛下。痛下而邪高,此心煩喜嘔之故也是。皆小柴胡證,宜以主之。邪氣入內者,正氣病而成邪。是即邪氣之內傳,非必風寒之裡入也。
白話文:
小柴胡證二(少陽三)
當人體氣血虛弱、肌表疏鬆時,外邪趁虛侵入,與體內正氣互相抗爭,停滯在脅肋部位。正邪相爭的狀況下,會出現忽冷忽熱、反覆發作的症狀,同時精神低落、食慾不振。由於臟腑互相連繫,邪氣位置在上(脅肋),疼痛則反映在下腹。這種「邪高痛下」的狀態,導致胃氣上逆而引發嘔吐,此時應以小柴胡湯治療。
少陽病的成因,是太陽、陽明經受風寒侵襲後,經氣鬱滯,進一步影響少陽經。少陽經因受兩經邪氣壓迫,氣血耗損、肌理鬆弛,使外邪內侵,與本經正氣相互搏鬥。經氣阻滯,鬱積在脅下。少陽經脈從頭延伸至腳,循行於脅肋之間,一旦病變,經氣無法順降,便橫塞於脅肋,造成胸脅脹滿、脅下硬結的症狀。
正氣受病時,也會轉化為邪氣——陰氣鬱滯生寒(陰邪),陽氣鬱滯生熱(陽邪)。正邪交爭的拉鋸,形成間歇性的忽冷忽熱。長期抗爭後,正氣耗損,精神疲倦、沈默寡言、食慾消退,即為「默默不欲飲食」。脾胃之間以膜相連,一旦受少陽木邪影響,胃氣上衝、脾氣下陷;脾陷則肝氣鬱滯,進一步壓迫脾土,疼痛便集中在下腹。
胃氣上逆會阻塞上焦,使心火無法下降、濁氣翻湧,導致心煩嘔吐。綜合「胃逆邪高、脾陷痛下」的狀態,正是心煩喜嘔的根源。以上皆屬小柴胡湯的適應證。需注意,此處「邪氣內傳」是指正氣病變所生的邪氣,未必是外感風寒直接深入體內所致。
2. 小柴胡證三(少陽四)
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
總結上二章柴胡諸證言。
白話文:
[小柴胡症三(少陽四)]
這段文字是總結前面兩章關於柴胡症狀的論述。它指出,在傷寒或中風的病症中,只要出現柴胡症相關的任何一種症狀表現,就可以考慮使用柴胡湯,而不需要所有症狀都完全具備。
3. 小柴胡證四(少陽五)
傷寒四五日,身熱惡寒,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頸項強是太陽之病,而肝膽主司筋脈,相火旺則筋脈燥急,少陽之經自頭下行而循頸項,故亦有頸項強證;脅下滿者,少陽之病;手足溫者,陽明之病,四肢秉氣於胃,胃陽盛旺則手足溫,而手少陽自手走頭,足少陽自頭走足,故亦有手足溫證,是宜小柴胡湯也。
白話文:
小柴胡證四(少陽五)
傷寒四五天後,出現身體發熱、怕冷、頸部和後腦僵硬緊繃、兩脅下脹滿、手腳溫暖且口渴的症狀,這時應以小柴胡湯治療。
頸部和後腦僵硬是太陽病的典型表現,但由於肝膽主導筋脈,體內相火旺盛會使筋脈乾燥緊繃。少陽經從頭部向下循行經過頸項,因此也會出現頸部僵硬的症狀;兩脅下脹滿是少陽病的特徵;手腳溫暖則是陽明病的表現,因為四肢的氣血來源於胃,胃中陽氣旺盛就會使手腳溫暖。此外,少陽經中的手少陽從手部走向頭部,足少陽從頭部走向足部,所以少陽病也可能導致手腳溫暖的現象。這些情況都適合用小柴胡湯來治療。
4. 小柴胡證五(少陽六)
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少陽經氣不舒,侵迫陽明胃腑,胃氣上逆,必作嘔吐;相火鬱蒸,是以發熱。少陽之經,往來寒熱。此但云發熱,而不言寒,是半表之陽盛,而將傳於陽明者。是宜小柴胡湯,泄其表熱也。
白話文:
當出現嘔吐伴隨發熱的症狀時,應以小柴胡湯調理治療。
此症狀成因在於少陽經脈氣血運行不暢,進而影響陽明胃腑,導致胃氣向上逆行引發嘔吐;同時體內相火鬱積不散,因而產生發熱現象。少陽經的典型症狀本應是寒熱交替發作,此處僅提到發熱卻未提及畏寒,顯示病症已偏向體表陽氣過盛,即將轉變為陽明經病症。此時最適合運用小柴胡湯來疏解體表的鬱熱。
5. 柴胡桂枝證六(少陽七)
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肢節煩疼,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太陽病,發熱,惡寒,骨節疼痛。此發熱,惡寒,肢節煩痛者,以太陽之外證未去,而相火旺於半表,故惡寒不甚。甲木侵克戊土,土主四肢,故痛在四肢。素問太陰陽明論:「四肢皆秉氣於胃,胃與四肢氣脈流通,則疼痛不作。胃病而氣不四達,四肢經絡壅滯不行,是以痛生。
節者,四肢之溪谷也。經氣鬱遏,溪谷填塞,故痛在骨節。相火鬱發,是以煩生也。」少陽經自胃口旁下脅肋,故心下支結(支結者,旁支偏結也)。經病多而腑少,故微嘔不甚。此皆少陽之病,而微見惡寒,則太陽之外證未去也。宜柴胡合桂枝,雙解太少之經邪也。小柴胡加減。
外有微熱者,加桂枝。此微惡寒,即外有微熱之互文。少陽以相火化氣,寒往則純是發熱。若但熱無寒,則發熱更劇。無發熱而兼惡寒者,微有惡寒,或外熱輕微,便是太陽外證未去,故與桂枝湯合用。傷寒而不用麻黃者,以其惡寒之微也。
白話文:
主題:柴胡桂枝證第六(少陽七)
內容:
得了傷寒六七天,患者發燒,稍微怕冷,四肢關節痠痛煩躁,略微想吐,心窩附近感覺脹悶不適,這是因為表證還沒有完全消除的緣故,此時應該用柴胡桂枝湯來治療。
太陽病的症狀包括發燒、怕冷、骨頭關節疼痛。這裡提到的發燒、怕冷、四肢關節痠痛煩躁,是因為太陽病的表證還在,同時體內相火(少陽火氣)在半表半裡的部位旺盛,所以怕冷的感覺不嚴重。少陽經的甲木之氣影響脾胃(戊土),而脾主四肢,所以疼痛表現在四肢。《素問·太陰陽明論》提到:「四肢的氣血都來自胃,胃與四肢的氣血經絡暢通,就不會疼痛。如果胃有問題,氣血不能通達四肢,經絡阻塞不通,就會產生疼痛。」
關節是四肢氣血匯聚的「溪谷」。經絡氣血不暢,這些「溪谷」就會堵塞,所以疼痛集中在關節處。相火鬱積而發作,因此產生煩躁感。少陽經的經絡從胃部旁邊延伸到脅肋,所以心窩附近會感覺脹悶(「支結」是指偏向一側的脹悶感)。經絡症狀較多而胃腑症狀較少,因此嘔吐感較輕微。這些都是少陽病的症狀,但還有輕微怕冷,表示太陽病的表證尚未完全消除。此時應該用柴胡湯合併桂枝湯,同時治療太陽、少陽的經絡病邪。(此處為小柴胡湯的加減法。)
如果體表有輕微發熱,就加入桂枝。這裡提到的輕微怕冷,其實也隱含體表有輕微發熱的意思。少陽病以相火為主要病理,寒氣消退後就會完全表現為發熱。如果只有發熱而不怕冷,發熱會更加嚴重。不會有只發熱卻同時怕冷的情況,如果還有輕微怕冷,或者體表發熱不明顯,就代表太陽病的表證未除,因此需要合併使用桂枝湯。此處治療傷寒卻不用麻黃湯,是因為怕冷的症狀很輕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