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八 (5)

回本書目錄

卷八 (5)

1. 小建中湯(六十七)

桂枝(三兩) 芍藥(六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 膠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三升,去滓,內膠飴,更上微火消解,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小建中湯(六十七)

成分:
桂枝(三兩)、芍藥(六兩)、炙甘草(二兩)、大棗(十二枚)、生薑(三兩)、膠飴(一升)。

製法:
將上述六種藥材,加入七升水,煮至剩下三升,過濾掉藥渣,加入膠飴,再用小火加熱至完全融化。

服法:
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

2. 小柴胡證九(少陽十)

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甜故也。

素慣嘔家不可與建中湯,以桂、甘、飴、棗之甜,最動嘔吐也。

白話文:

經常嘔吐的人不能服用建中湯,因為湯中含有甜味成分。

向來容易嘔吐的人不宜使用建中湯,因為裡面的桂枝、甘草、飴糖、紅棗等甘甜物質,最容易引發嘔吐。

3. 屬陽明證十(少陽十一)

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也,以法治之。

服柴胡湯已半表之熱清,應當不渴,渴者胃腑燥熱,屬陽明也,以法治之。去其燥熱,則胃病不成矣。

白話文:

服用柴胡湯後,已經清除了半表半裡層的熱邪,照理說應該不會口渴。如果還出現口渴症狀,這表示胃腑有燥熱,屬於陽明病的範疇,要依照陽明病的治療原則來處理。只要清除胃腑的燥熱,就能避免胃部病變的形成。

4. 黃芩半夏證十一(少陽十二入陽明去路)

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與少陽合病,少陽經氣鬱而克戊土,土病而下脘不容。自下利者,與黃芩湯。甘草、大棗,補其脾精;黃芩、芍藥,泄其相火。恐利亡脾陰,以致土燥而入陽明也。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白話文:

黃芩半夏證十一(少陽十二入陽明去路)

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若出現腹瀉症狀,可用「黃芩湯」治療。若伴隨嘔吐,則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太陽經與少陽經同時發病時,少陽經氣機鬱滯,會影響脾胃(戊土),導致下腹部不適而腹瀉。此時用「黃芩湯」,其中甘草、大棗可滋補脾胃;黃芩、芍藥則能清洩少陽相火,防止因腹瀉耗損脾陰,導致脾胃乾燥而轉為陽明病。若有嘔吐症狀,則改用「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以降胃氣、止嘔吐。

5. 黃芩湯(六十八)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若嘔者,加半夏半斤,生薑三兩。

白話文:

黃芩湯(六十八)
配方: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需炙烤)
大棗(十二枚)

製法與服法:
將以上四種藥材加入十升水,煎煮至剩三升藥液,濾去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白天兩次、夜間一次。若患者有嘔吐症狀,可額外添加半夏半斤、生薑三兩。

6.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六十九)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於黃芩湯方內加半夏、生薑,余依黃芩湯服法。

白話文:

黃芩(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 生薑(三兩)

在黃芩湯的配方中加入半夏和生薑,其餘製作及服用方法與黃芩湯相同。

7. 大柴胡證十二(少陽十三入陽明去路)

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傷寒表證發熱汗出,當解乃汗出不解,是內有陽明裡證,熱自內發,非關表寒。汗去津亡,則燥熱愈增矣。心中痞硬,是膽胃兩家之鬱塞也。嘔吐而下利者,是戊土迫於甲木,上下二脘不能容納水穀也。吐利心痞,自是太陰證,而見於發熱汗出之後,則非太陰而陽明也。大柴胡湯柴芩芍藥,清少陽之火;枳實大黃,泄陽明之熱;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白話文:

大柴胡證十二(少陽十三入陽明去路)

傷寒症狀表現為發熱、出汗,但病情未見緩解,同時出現心窩處脹滿硬結、嘔吐及腹瀉的現象,此時應使用「大柴胡湯」治療。

傷寒表證發熱出汗後,通常病情應會好轉,但若出汗後仍未解,表示體內存在陽明裡熱證候,熱邪由內而生,與表寒無關。汗出過多導致津液流失,燥熱之氣因而更加嚴重。心窩處痞脹硬結,是膽與胃兩處氣機鬱滯阻塞所致。嘔吐且腹瀉,則是胃土(戊土)受到肝木(甲木)剋制,使胃部上下脘無法正常消化吸收食物所致。

嘔吐、腹瀉與心窩痞脹看似屬於太陰病症狀,但若出現在發熱出汗之後,便不屬於太陰病,而是陽明病的範疇。大柴胡湯中,柴胡、黃芩、芍藥能清洩少陽火熱;枳實、大黃可疏通陽明腑實熱結;生薑、半夏則能降胃氣上逆,止住嘔吐。

8. 大柴胡湯(七十)

柴胡(半斤) 黃芩(三兩) 芍藥(三兩) 半夏(半斤洗) 生薑(五兩) 大棗(十二枚) 枳實(四枚炙) 大黃(二兩)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大柴胡湯(七十)
組成:
柴胡(120克)、黃芩(45克)、芍藥(45克)、半夏(120克,清洗後使用)、生薑(75克)、大棗(12枚)、枳實(4枚,經炙烤處理)、大黃(30克)。

煎服方法:
將上述八味藥材加入2400毫升水,煎煮至剩餘1200毫升藥液,過濾去除藥渣。再次加熱濃縮後,每次溫服200毫升,每日服用三次。

9. 大柴胡證十三(少陽十四入陽明去路)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大便硬,脈細者,此為陽微結,必有表復有里也。脈沉亦在裡也。汗出為陽微。假令純陰結,不得復有外證,悉入在裡。此為半在表半在裡也。脈雖沉緊,不得為少陰病。所以然者,陰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也可與小柴胡湯。設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傷寒五六日頭汗出,微惡寒,手足冷,心下滿,口不欲食(嘿嘿不欲飲食),大便硬,脈細者(包下沉緊);此為陽明經之微結。以少陽陽明兩經郁迫結於胃口,故心下滿脹。經熱薰蒸,故頭上汗出。必有少陽之表證,如汗出惡寒肢冷心滿之類。復有陽明之裡證,如大便硬之類。

蓋少陽與陽明合病,戊土不能勝甲木,必傳陽明胃腑,故決有里證。其脈之沉主在裡也。汗出為陽經之微結。假令純是陰分之結(陽以少陽經言,陰以陽明腑言),必不得復有外證,如汗出惡寒之類。應當悉入在裡。既有外證,此為半在裡半在表也。其脈雖沉緊,亦不得為少陰病。

所以然者,少陰病不得有汗。今頭汗出,故知非少陰而實少陽也。此大柴胡證。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少陽之經邪。設服後猶不了了者,再以承氣泄陽明之腑邪。得屎而解矣。

白話文:

大柴胡證十三(少陽十四入陽明去路)

傷寒五六日,出現頭部出汗、輕微怕冷、手腳冰冷、胃部脹滿、不想進食、大便乾硬、脈搏細弱等症狀,這屬於「陽微結」,表示既有表證又有裏證。脈象沈也表示病在裏。頭汗出反映陽氣微弱。若純屬陰寒凝結,就不會出現表證症狀,而會完全表現為裏證。此情況是半表半裏。即使脈象沈緊,也不能斷定為少陰病,因為少陰病不該有汗,現在頭部出汗,故可排除少陰病,應考慮使用小柴胡湯。若症狀未完全緩解,待大便通暢後便可痊癒。

患者傷寒五六日後出現頭汗、微惡寒、手腳冷、胃脹、食慾不振、便硬、脈細(含沈緊脈象),這是陽明經輕微鬱結。因少陽與陽明兩經氣機鬱滯於胃部,故胃脘脹滿;經絡熱氣上蒸,導致頭部出汗。此證必兼少陽表證(如汗出、惡寒、肢冷、胃脹)及陽明裏證(如大便乾硬)。

少陽與陽明合病時,脾胃(戊土)無法克制肝膽(甲木),病邪易傳入陽明胃腑,故必然出現裏證。脈沈主裏證,頭汗則反映陽經輕微鬱結。若純屬陰分(陽明腑)鬱結,就不該有表證(如汗出、惡寒),應完全表現為裏證。既有表證,即為半表半裏。即使脈沈緊,也不能判定為少陰病,因少陰病不該有汗,現頭汗出,故實際為少陽病。

此屬大柴胡湯證。可先投以小柴胡湯解少陽經邪。若服後未見明顯改善,再用承氣湯瀉下陽明腑實,待大便通暢後即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