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五 (1)
卷五 (1)
1. 卷五
2. 太陽經下篇(二十五章)
3. 太陽壞病結胸痞證
太陽之病不解於太陽而入陽明之腑,太陰之臟,寒熱之偏勝,危機伏藏,是皆太陽之壞病也。然悠忽失治,離表傳裡,俟其入於陽明而用承氣,入於太陰而用四逆,猶有救壞之方。至於未成,陽明下早而為結胸,將成太陰,誤下而為痞,則陽明不成為陽明,太陰不成為太陰,承氣四逆方俱不可用,是為壞中之壞,莫可救挽者也。仲景於此變承氣四逆而為陷胸瀉心法,挽逆為順,至德神功,無以加矣。
白話文:
太陽病未在太陽經階段解除,反而深入陽明腑或太陰臟,導致寒熱失衡,病機潛藏,這些都屬於太陽病惡化的情況。若拖延失治,病邪由表傳裡,待其進入陽明時用承氣湯,侵及太陰時用四逆湯,尚有輓救惡化的方藥。
但若病情未完全形成陽明證卻過早攻下而導致「結胸」,或將形成太陰證卻誤用下法而產生「痞證」,此時病邪既非純粹的陽明,亦非明確的太陰,承氣湯與四逆湯均不適用,成為惡化中的惡化,難以輓回。張仲景針對此類變證,將承氣、四逆之法轉變為「陷胸湯」與「瀉心湯」治法,逆轉病勢為順,此等高明醫術與卓越功效,已達到無可超越的境界。
4. 太陽壞病結胸痞證提綱一(太陽一百一十)
病發於陽者,多入陽明而為熱;病發於陰者,多入太陰而為寒。病發於陽,俟其表證已解,內熱既實而用下,乃不為早。下早則表陽陷而為結胸,此陽明之壞病也。病發於陰,始終不可用下,誤下則里陰升而為痞,此太陰之壞病也。
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承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來(在太陽首篇)。病發於陽,風傷衛也。風傷衛氣,遏逼營血而生內熱。臟陰衰者,多傳於陽明。當其經熱方盛,法宜解表。俟至表熱傳胃,乃可攻下。邪之內傳,腑熱未成,胸熱先作,以陽盛於上也。熱未入腑,下之若早,中氣受傷,升降倒置,胃土上逆,膽木不得下行。
君相合邪為病,而金肺熱愈隆,而皮毛不泄。經絡之熱遂內入胸膈,經腑之氣兩相拒格,硬滿作痛,是為結胸。病發於陰,寒傷營也。寒傷營血,束閉衛氣而生外寒。腑陽弱者,多傳於太陰。誤下則脾陽下陷,陰邪上填,堵塞心下,是謂痞證。未下之前,經熱非盛,故下後原無熱入。
但痞滿不消,久而鬱甚則生熱耳。內傷脾虛之證,往往心下痞滿,誤投寒涼,其痞愈甚,即此病也。結胸上熱下寒,而下寒不甚,故用陷胸湯,泄上焦之濕熱。痞證亦上熱下寒,而下寒較重,故用瀉心湯,清上而溫下。結胸證惟陽明少陽有之,以陽旺而生上熱也。(陽明上逆則少陽不降,二氣鬱升,膈熱壅逼,皮毛不泄,故經熱內入。
)痞證惟太陰有之,以陰旺而生下寒也。結胸因於下早,痞證因於誤下,大不同也。(結胸痞證總因胃氣不舒,甲木上逆,但有陰陽之分。)
白話文:
【太陽壞病結胸與痞證的辨證要點一(太陽病第一百一十條)】
疾病發生在陽證(表熱)階段時,多會轉入陽明經而形成熱證;疾病發生在陰證(表寒)階段時,則多會轉入太陰經而形成寒證。
關於陽證的處理:
若疾病發於陽證,應等待表證解除後,確認內部熱邪已積聚成實證,這時使用瀉下法治療才不算過早。若過早使用瀉下法,會導致表陽內陷而形成「結胸」,這是陽明病誤治後的變證。
關於陰證的處理:
若疾病發於陰證,則絕對不可使用瀉下法。若誤用瀉下法,會導致裡陰上逆而形成「痞證」,這是太陰病誤治後的變證。
具體而言:
- 陽證誤用瀉下法,熱邪內陷會形成結胸;
- 陰證誤用瀉下法,則會形成痞證。
結胸的形成,正是因為瀉下法使用過早所致。
發病機制的進一步解釋:
陽證表現為發熱惡寒(如太陽病的風傷衛氣證)。風邪侵襲衛氣,會阻遏營血運行而產生內熱。若患者本身臟陰不足,熱邪多會傳入陽明經。此時若經熱正盛,應先解表;待表熱傳入胃腑形成實熱後,才能用瀉下法。若在熱邪未完全入腑時過早瀉下,會損傷中氣,導致氣機升降失常,胃氣上逆,膽木之氣不能下行。
此時,君火(心)與相火(膽)共同作用,加上肺熱壅盛,皮毛閉塞,經絡之熱因而內陷胸膈。經氣與腑氣相互衝擊,形成硬滿疼痛的「結胸」。
陰證表現為無熱惡寒(如太陽病的寒傷營血證)。寒邪侵襲營血,束縛衛氣而產生外寒。若患者本身腑陽虛弱,寒邪多會傳入太陰經。此時若誤用瀉下法,脾陽下陷,陰寒之氣上壅,堵塞心下,形成「痞證」。在瀉下前,經熱本不旺盛,所以誤下後並無熱邪內陷的問題,但會留下痞滿不消的症狀,若日久鬱而化熱,可能衍生其他變證。
臨床特點與治療差異:
- 結胸:屬上熱下寒,但下寒較輕,故用陷胸湯清洩上焦濕熱;
- 痞證:亦屬上熱下寒,但下寒較重,故用瀉心湯清上溫下。
結胸多見於陽明、少陽病(因陽氣偏盛,熱邪上逆);痞證則僅見於太陰病(因陰氣偏盛,寒邪內生)。兩者成因不同:結胸因瀉下過早,痞證因誤用瀉下,但核心均與胃氣不暢、膽木上逆有關,只是陰陽屬性有別。
5. 太陽壞病結胸證(十二章)
結胸者異日之陽明,今日下早而成者也。胃腑燥熱,汗亡其陰則成陽明;胸膈濕熱,下陷其陽則成結胸。若遲延數日,濕被燥奪,表寒已解,腑熱既實,一下而愈,何至於此?故太陽而見陽明之證,寧遲遲而用承氣,勿匆匆而用陷胸。蓋結胸乃陽明之壞病也。陽明之病在腹,結胸之病在胸。承氣泄下焦之燥熱,陷胸泄上焦之濕熱。高下不同,燥濕亦異也。
白話文:
主題:太陽壞病結胸證(十二章)
內容:
結胸證是原本可能發展為陽明病的狀況,卻因過早使用下法而導致的病變。當胃腑燥熱,因發汗過度耗傷陰液時,會形成陽明病;而胸膈部位有濕熱,又誤用下法使陽氣下陷,便會形成結胸。若延緩數日,待濕邪被燥熱取代、表寒已解、腑熱積實時,再使用下法即可痊癒,何至於演變成結胸?因此,當太陽病出現陽明病症狀時,寧可延緩使用承氣湯,也不應急切使用陷胸湯。因為結胸實為陽明病的變證。陽明病的病位在腹部,結胸的病位則在胸部。承氣湯能瀉下焦的燥熱,陷胸湯則能瀉上焦的濕熱。兩者作用部位有高低之別,且針對的燥濕性質也不同。
6. 太陽壞病結胸大陷胸證一(太陽一百一十一)
太陽病脈浮而動數,浮則為風,數則為熱,動則為痛,數則為虛。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未解也。醫反下之,動數變遲,膈內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膈,短氣煩躁,心中懊憹,陽氣內陷,心下因硬,則為結胸,大陷胸湯主之。若不結胸,但頭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者,身必發黃也。
太陽病脈浮而兼動數,浮則為表中於風,數則為營郁發熱,動則為經氣莫泄,郁迫而生疼痛,數從浮見,尚非內實,是以曰虛。其證頭痛發熱,微盜汗出,而反惡寒者,表邪未解故也。醫不解表而反下之,動數之脈變而為遲,則胃氣敗矣。陽敗胃逆,礙膽木降路,逆沖胸膈,膽胃相拒,則膈內疼痛。
甲木下行化相火而歸癸水,相火在水,是為下焦主氣。今陽敗胃虛,甲木逆行,以下焦主氣客居膈上,衝動不已,此拒痛所由來也。心肺之氣以下降為順,胃膽逆阻,心肺莫降,相火上炎,助君火而刑辛金,則煩躁懊憹,氣短胸盈,膈熱鬱發,皮毛不開,經中陽氣亦遂內陷。經腑之熱彼此壅塞,心中堅凝,是為結胸。
肺金鬱遏,霧氣淫蒸,津液淤濁,化生痰涎。大陷胸湯硝黃清其鬱熱,甘遂決其痰飲,胸中邪熱推蕩無餘矣。若其不成結胸,但頭上汗出,余處無汗,劑頸而還下,見小便不利者,是苦寒泄其脾陽,濕氣內鬱而無降路,身必發黃也。表熱傳胃則為陽明證,陽明有陽而無陰,故病燥熱。
表熱入膈則為結胸證,結胸上陽而下陰,故病濕熱。臟氣發舒則津液流溢,臟氣堙塞則痰涎凝結,無二理也。
按大陷胸證,表陽即陷而經邪未解,是宜內清胸膈之熱,外解皮毛之邪,使上郁之裡熱固自里散,內陷之表陽還從表出。仲景用大陷胸湯,但泄上焦濕熱,而不用表藥,是救急之法。此處尚可變通,愚意用石膏甘遂枳實麻黃,雙解表裡,得仲景法外之意矣。程氏曰:結胸證用枳實理中丸甚效,欲破其結而軟其堅,則黃芩栝蔞牡蠣為佳。
白話文:
太陽壞病結胸大陷胸證一
太陽病出現脈象浮而動數,浮代表風邪入侵,數代表熱象,動則表示氣血阻滯而疼痛,數脈也暗示體內虛弱。症狀有頭痛、發熱、輕微盜汗,卻反而怕冷,這是表證未解。若醫生誤用瀉下法,導致動數脈轉為遲脈,胃氣受損,氣機逆亂,膽胃之氣在胸膈相衝,引發胸膈疼痛。
膽木之氣本應下行轉化為相火,但若胃虛膽逆,相火便上炎胸膈,擾亂心肺,造成煩躁、呼吸短促、胸悶,甚至心下硬痛,形成結胸,可用大陷胸湯治療。
若不形成結胸,僅頭部出汗,身體無汗,小便不利,則是濕熱鬱結,可能導致發黃。表熱入胃會轉為陽明燥熱證,表熱入胸膈則成為結胸濕熱證。臟氣不暢則痰濕凝結,治則須通調。
大陷胸湯能瀉胸膈濕熱,但未兼顧解表。可考慮加入石膏、甘遂、枳實、麻黃,表裡雙解。程氏建議用枳實理中丸破結,或加黃芩、栝蔞、牡蠣以軟堅化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