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14)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4)

1. 溫針亡陽證十三(太陽一百零四)

太陽傷寒者,加溫針必驚也。

溫針發汗亡陽,土敗胃逆,神魂無歸,必生驚悸也。

白話文:

太陽傷寒的人,如果誤用溫針療法,必定會導致驚恐症狀。

這是因為溫針引發發汗過度而耗損陽氣,導致脾胃功能衰退、胃氣上逆,進而使精神魂魄無法安定,必定會產生驚悸不安的現象。

2.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證十四(太陽一百零五)

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主之。

火劫發汗是為火逆,火逆之證下之亡其里陽,又復燒針發汗亡其表陽,神氣離根,因而煩躁不安。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疏乙木而培中脘,龍骨牡蠣斂神氣而除煩躁也。

白話文:

主題:桂枝甘草龍骨牡蠣證十四(太陽病篇第一百零五)

內容: 因誤用火療法導致病情逆傳後,又錯誤使用瀉下法進一步損傷體內陽氣,此時再用燒針強行發汗,使得體表陽氣也嚴重耗損,導致精神與元氣脫離根本而出現煩躁不安的症狀,此時應以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治療。

此方劑中,桂枝與甘草能疏通肝氣(乙木)並健脾和胃,龍骨與牡蠣則能收斂浮越的精神元氣,從而消除煩躁症狀。

3.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三十九)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三兩)

上為末,以水五升,煮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日三服。

白話文: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三十九)

配方:
桂枝(一兩)
甘草(二兩)
龍骨(二兩)
牡蠣(三兩)

製法與服法: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五升水,煎煮至剩二升半的藥液,過濾掉藥渣。每次溫熱服用八合(約160毫升),一日服用三次。

4. 茯苓四逆證十五(太陽一百零六)

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汗下亡陽,土敗水侮,陽氣拔根,擾亂無歸,故生煩躁。茯苓四逆湯,茯苓、參甘泄水而補土,乾姜、附子溫脾而暖腎也。

白話文:

茯苓四逆證十五(太陽一百零六)

因發汗或攻下後,病情仍未緩解,出現煩躁症狀的,應以茯苓四逆湯主治。

這是因發汗或攻下導致陽氣耗損,脾胃虛弱而水濕泛濫,陽氣根基動搖,失於固攝而散亂無依,因而產生煩躁。茯苓四逆湯中,茯苓、人參、甘草能利水濕並補益脾胃,乾薑、附子則可溫暖脾腎之陽。

5. 茯苓四逆湯(四十)

茯苓(六兩) 人參(一兩) 甘草(二兩炙) 乾薑(一兩五錢) 附子(一枚去皮)

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話文:

茯苓六兩、人參一兩、甘草二兩(需炙過)、乾薑一兩五錢、附子一枚(需去皮)。

以上五種藥材,加入五升水,煎煮至剩兩升,濾掉藥渣,溫熱時服用七合,一天服用三次。

6. 乾薑附子證十六(太陽一百零七)

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微沉,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汗下亡陽,土敗水侮,微陽拔根,不得下秘,故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陽氣歸根,是以安靜,溫氣脫泄,乙木鬱陷,故脈象沉微而身無大熱。乾薑附子湯,乾薑溫中以回脾胃之陽,附子溫下以復肝腎之陽也。

白話文:

乾薑附子證十六(太陽一百零七)

治療時先用了瀉下法,後又發汗,導致白天煩躁不安,無法安眠,但夜晚卻相對安靜。患者沒有嘔吐、口渴的症狀,也沒有表證(外感症狀),脈搏微弱而沈,身體沒有明顯發熱,此時應使用乾薑附子湯治療。

這是因為過度發汗和瀉下損傷了陽氣,脾土虛弱而腎水乘虛侵犯,微弱的陽氣失去根基,無法內守,因此白天煩躁難眠。到了夜晚,陽氣稍微歸於體內,所以較為安靜。陽氣外洩,肝氣鬱結下陷,因此脈象沈微,身體也沒有高熱。乾薑附子湯中,乾薑能溫暖脾胃以恢復陽氣,附子則溫補腎陽以恢復肝腎功能。

7. 乾薑附子湯(四十一)

乾薑(一兩),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頓服。

白話文:

乾薑附子湯(四十一)

乾薑(約30克),附子(一枚,生用,去皮後切開成八片)。

以上兩味藥材,加入三升水(約600毫升)煎煮至剩下一升(約200毫升),過濾掉藥渣後,立即一次服完。

8. 禹餘糧證十七(太陽一百零八)

汗家重發汗必恍惚心亂,小便已陰疼,與禹餘糧丸(方缺)

平素汗家液亡神虛,重發其汗陽亡神敗,必恍惚心亂,濕動木鬱,小便後陰痛,以木鬱於水,疏泄不暢,便後滯氣凝澀,故尿孔作痛。禹餘糧斂陽神於陰精,蟄君火而達風木也。

白話文:

主題:禹餘糧證十七(太陽一百零八)

內容:
平時容易出汗的人,體內津液已經虧損、精神虛弱,若再次發汗,會導致陽氣耗盡、精神衰敗,出現神志恍惚、心神不定的症狀。此外,因為濕氣內生而肝氣鬱滯,小便後會感到尿道疼痛。這是由於肝氣鬱滯於腎水系統,導致疏洩功能不暢,小便後滯留的氣機凝結不順,因而引發尿道疼痛。禹餘糧的作用是將陽氣收斂於陰精之中,安定心火並疏通肝氣。

9. 太陽壞病入厥陰去路(一章)

厥陰以風木主令陰盛之人,病在太陽木鬱將發,一有汗下溫針之,逆陽敗水寒,乙木失溫,生氣不遂,厥陰之病相繼作矣。

白話文:

太陽病惡化轉入厥陰病的情況(第一章):
厥陰屬風木主導,若體質陰寒之人,病在太陽階段時,肝木之氣已受鬱滯將要發作。此時若誤用發汗、瀉下或溫針等不當療法,會導致陽氣受損、水寒之氣加重,使肝木(乙木)失去溫養,生發之機受阻,因而誘發厥陰病的症狀相繼出現。

10. 太陽壞病入厥陰胃冷吐蛔證一(太陽一百零九)

病人有寒,復發汗,胃中冷,必吐蛔。

臟腑素有積寒,復發汗,以亡胃陽,胃冷不能安蛔,必吐蛔。蟲蟲因木化,厥陰木鬱則生蛔蟲。素問曰:「厥陰者,陰之絕陽也。」厥陰以至陰之臟,寒極吐蛔,則水騰而火不能復中伏死機。是以內外感傷諸病,一見吐蛔便屬險證。陽絕則死,陽復則生。惟溫病吐蛔是熱非寒,與餘證不同也。

白話文:

【太陽壞病轉入厥陰胃寒吐蛔證第一(太陽篇第一百零九條)】

若患者體內原有寒氣,又再發汗,導致胃中虛寒,必然會吐出蛔蟲。此因臟腑素有寒氣積聚,過度發汗更耗損胃部陽氣,胃寒無法使蛔蟲安居,因而上逆嘔出。此類寄生蟲由木氣所化,當厥陰肝經氣機鬱滯時便滋生蛔蟲。《素問》指出:「厥陰乃陰氣阻絕陽氣之經。」作為至陰之臟的厥陰肝經若寒極吐蛔,象徵水寒之氣上泛而真陽之火不能內守,顯露生機將絕之兆。因此不論外感或內傷病症,一旦出現吐蛔即屬危候——陽氣斷絕則死,陽氣回復則生。唯溫病所致吐蛔屬熱證非寒證,與其他病因有本質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