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四 (10)

回本書目錄

卷四 (10)

1. 忌梔子證二十一(太陽九十一)

凡用梔子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梔子苦寒之性,泄脾胃而滑大腸。凡用梔子諸湯,設病人舊日脾陽素虛,大便微溏者,不可與服也。

白話文:

凡是使用梔子湯的方劑時,如果病人原本就有輕微腹瀉的情況,就不能讓他服用。

梔子的性質苦寒,會損傷脾胃功能並導致大腸滑洩。因此,凡是使用含有梔子的各種湯劑時,假設病人平素脾陽虛弱、大便偏稀的,都不可以服用。

2. 太陽壞病入少陰去路(十七章)

少陰以寒水而化君火,平人水火交則腎水溫。陰盛之人,水旺火衰,腎氣原寒。病在太陽,表陽外郁,內寒已動,一有汗下溫針之,逆陽亡土敗,寒水無制,水邪泛溢,死不旋踵。扶陽明而抑少陰,良工當思患而預防也。

白話文:

太陽經病症惡化轉入少陰經的發展過程(共十七章)

少陰經本屬寒水之性,但能轉化為君火。健康之人,水火相濟,則腎水溫暖。若體質陰寒過盛,則水氣旺盛而火氣衰弱,腎氣原本寒冷。當病症在太陽經時,表層陽氣受外邪鬱阻,體內寒氣已經萌動。此時若誤用發汗、瀉下或溫針等方法,會導致陽氣耗損、脾胃衰敗,寒水失去制約,水邪氾濫,恐有生命危險。因此,高明醫者應當扶助陽明經(脾胃)而抑制少陰經(寒水),事先防範病勢惡化。

3. 太陽壞病入少陰桂枝附子證一(太陽九十二)

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衛陽汗泄,皮毛失斂,是以汗漏不止;表虛,是以惡風;汗亡血中溫氣,木鬱不能行水,是以小便難;陽亡土敗,不能溫養四肢,是以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腎主五液,入心為汗,腎氣者諸陽之本,汗漏不止,則腎中陽根泄而不藏。桂枝加附子湯:桂枝達肝木之郁陷,芍藥斂風氣之疏泄,姜甘大棗補脾精而和中氣,附子暖腎水以益陽根也。

白話文:

太陽病誤治轉為少陰病的桂枝附子證一(太陽篇第九十二條)

當太陽病誤用發汗法治療,導致患者出汗無法停止、怕風、排尿困難,且四肢輕微僵硬、活動不靈活時,應使用桂枝加附子湯治療。

這是因為體表的陽氣隨汗外洩,肌膚失去固攝功能,所以汗出不止;衛氣虛弱,因此怕風;汗出過多消耗血液中的溫熱之氣,導致肝氣鬱結無法調節水液代謝,因而排尿困難;陽氣耗損、脾胃功能受損,無法溫暖滋養四肢,所以四肢輕微僵硬、活動不便。腎臟主掌體液代謝,其精氣上輸於心化為汗液,腎氣是人體陽氣的根本,若汗出不止,腎中陽氣的根本就會外洩而無法固藏。桂枝加附子湯中,桂枝能疏通肝氣的鬱結下陷,芍藥收斂過度散失的風氣,生薑、甘草、大棗能補益脾胃精氣、調和中焦,附子則溫補腎陽以鞏固陽氣的根本。

4. 桂枝加附子湯(三十二)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 生薑(三兩)

於桂枝湯內加附子一枚,破八片,余依前法。

白話文:

【桂枝加附子湯(三十二)】

成分與用量:
桂枝(三兩)
芍藥(三兩)
甘草(二兩)
大棗(十二枚)
附子(一枚,經炮製後切破成八片)
生薑(三兩)

製法與用法:
在桂枝湯的原方基礎上,加入炮附子一枚(切為八片),其餘藥材的處理與服用方法與桂枝湯原先的步驟相同。

5. 芍藥甘草附子證二(太陽九十三)

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汗泄血中溫氣,木鬱陽陷,故表病不解而反加惡寒。芍藥甘草附子湯:芍藥清風而斂營血,甘草培土而榮木氣,附子暖水以補溫氣也。

白話文:

主題:芍藥甘草附子證二(太陽九十三)

內容:
發汗後病症仍未解除,反而更加怕冷,這是因為體虛的緣故。應以芍藥甘草附子湯為主要治療方劑。

出汗會耗損血液中的溫熱之氣,導致肝氣鬱結、陽氣下陷,因此表證未解而反增惡寒。芍藥甘草附子湯的作用如下:芍藥能疏風清熱並收斂營血,甘草可健脾補土而滋養肝氣,附子則能溫補腎陽以恢復溫熱之氣。

6.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 甘草(三兩炙) 附子(一枚炮破八片)

以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溫服。

白話文:

[芍藥甘草附子湯]
芍藥(三兩)、甘草(三兩,經過炙烤)、附子(一枚,炮製後切成八片)

以上三種藥材,加入五升水,煮到剩下一升五合,過濾掉藥渣,溫熱後服用。

7. 內外俱虛證三(太陽九十四)

下之後復發汗必振寒,脈微細。所以然者,以內外俱虛故也。

申明上章惡寒之義。汗下亡陽,必身體振寒,而經脈細微。所以然者,以下傷其內,汗泄其外,內外之陽俱虛故也。

白話文:

主題:內外俱虛證三(太陽九十四)

內容:
使用瀉下療法後又發汗,必定會出現身體顫抖畏寒、脈象微弱細小的症狀。這是因為內外陽氣都已虛弱的緣故。

這段文字進一步闡明上一章「惡寒」的內涵。發汗與瀉下導致陽氣耗損,必然會引發身體顫抖怕冷,且經脈氣血衰弱呈現細微脈象。根本原因在於:瀉下療法損傷體內陽氣,發汗又外洩衛表陽氣,造成內外陽氣皆虛弱的狀態。

8. 苓桂術甘證四(太陽九十五)

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吐傷胃陽則病上逆,濁氣衝塞,故心逆滿,陽氣浮升而無根,故起則頭眩。下泄脾陽則病下陷,風木抑鬱,故脈沉緊。木愈鬱而愈升,升發太過而不得平,故氣上衝胸。又復發汗以亡經中之陽,溫氣脫泄,木枯風動,於是身體振搖,勢如懸旌。此緣於水旺土濕而風木鬱動也。苓桂朮甘湯,苓朮泄水,桂枝疏木而甘草補中也。

白話文:

苓桂術甘證四(太陽九十五)

傷寒患者若經過催吐或瀉下治療後,出現胃脘部脹滿不適、氣逆上衝至胸部,起身時頭暈目眩,脈象沈緊。此時若再發汗,則會擾動經脈陽氣,導致身體顫抖搖晃,這種情況應以茯苓桂枝白術甘草湯治療。

嘔吐會損傷胃陽,導致氣機上逆,濁氣阻塞,所以心窩部脹滿;陽氣虛浮上升而無根基,因此起身時會頭暈。瀉下會損傷脾陽,導致氣機下陷,肝氣郁結,所以脈象沈緊。肝氣郁結愈甚則愈向上衝,升發過度無法平復,所以氣逆上衝至胸部。若再發汗,耗損經脈陽氣,溫煦之氣外洩,肝木失養而生風,於是身體顫抖搖晃,如同飄蕩的旗幟。此病因水濕過盛、脾土濕滯而致肝風內動。苓桂術甘湯中,茯苓、白術利水祛濕,桂枝疏肝解郁,甘草補益中氣。

9. 茯苓白朮桂枝甘草湯(三十四)

茯苓(四兩) 甘草(二兩炙) 桂枝(二兩) 白朮(二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話文:

茯苓四兩、炙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白朮二兩。

將以上四種藥材,加入六升水,煎煮至剩三升藥液,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

10. 真武湯證五(太陽九十六)

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瞤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方在少陰十九)

陽虛之人,發汗過多,土敗陽飛,則頭目眩暈;風木動搖,則心悸肉瞤。蓋木生於水而長於土,水寒土濕,木鬱風生。是以悸動,根本搖撼則悸在臍間,枝葉振搖則悸在心下。振振欲擗地者,風動神搖,欲穴地以自安也。木鬱風動,原於土濕而水寒。真武湯生薑降濁而止嘔,苓朮泄水而燥土,芍藥清風而安振搖,附子溫腎水以培陽根也。

(真武湯治少陰病內有水氣,腹痛下利,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嘔者。)

白話文:

主題:真武湯證五(太陽九十六)

內容

太陽病患者發汗後,汗出但病邪未解,病人仍然發熱,同時感到心窩部悸動、頭暈、身體肌肉跳動,甚至因抖動不穩而想扶地支撐。此時應以真武湯主治(方劑詳見少陰病篇第十九條)。

體質陽虛的人,若發汗過多,會導致脾胃功能受損、陽氣外散,進而出現頭暈目眩;肝風內動,則引發心悸和肌肉顫動。這是因為肝木生於腎水而長於脾土,若腎水寒涼、脾土濕濁,肝氣郁滯則易化風。因此,悸動的根源若因下焦虛寒(腎陽不足),則表現為臍周悸動;若因中焦濕濁(肝風擾動),則表現為心窩部悸動。患者身體搖晃欲扶地,是因肝風擾動、心神不寧,本能想借地面穩住自身。

肝郁風動的根本原因在於脾土濕濁與腎水寒涼。真武湯中:生薑降胃濁、止嘔吐;茯苓、白術利水濕、健脾土;芍藥平肝風、止顫動;附子溫補腎陽,固護根本。(此方亦治少陰病合併水氣內停,症狀如腹痛、腹瀉、小便不暢、四肢沈重疼痛或嘔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