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三 (9)
卷三 (9)
1. 忌麻黃證八(太陽二十七)
脈浮緊者,法當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脈尺中遲者,不可發汗。何以知之?然以營氣不足,血少故也。(太陽入少陰去路)
衛候於寸,營候於尺。尺中遲者,營氣不足,以肝脾陽虛而血少故也。汗泄營中溫氣,則生亡陽諸變,故不可發汗。然者,答辭與難經然字同義。
白話文:
脈象浮緊的人,按理應當會身體疼痛,適合用發汗的方法來治療。但如果病人的尺脈跳動緩慢,就不可以發汗。為什麼知道呢?因為這表示營氣不足,血液虧少的緣故。(這是太陽病轉入少陰病的演變路徑)
衛氣反映在寸脈,營氣反映在尺脈。尺脈跳動緩慢,說明營氣不足,這是由於肝脾陽虛而導致血液減少的緣故。發汗會耗損營中的溫熱之氣,可能引發陽氣亡失等各種病變,所以不可發汗。「然」是回答時的用語,與《難經》中「然」字的意義相同。
2. 太陽風寒雙感證(四章)
太陽病風則桂枝,寒則麻黃,乃有風寒雙感之證,爰垂桂麻各半之方,營衛兼發,風寒俱去脈法。風則傷衛,寒則傷營,營衛俱傷,當發其汗,此之謂也。若夫風多而寒少,則有桂二麻一之劑,仍是各半法度,因病而小變者也。至於內熱微而表寒輕,桂麻各半之法不相合矣。
用桂枝之二,越婢之一,微宣表寒而輕清裡熱,此頗似大青龍法而實亦不同義更妙也。則桂麻各半所以繼桂麻二方之後,桂枝越婢開青龍一方之先也。
白話文:
太陽風寒雙感證(四章)
當太陽病遇到風邪時使用桂枝湯,遇到寒邪時使用麻黃湯。若同時感受風寒之邪,便採用桂麻各半湯的方劑,透過同時調和營衛來驅散風寒,這是相應的脈診法則。
風邪會損傷衛氣,寒邪會損傷營氣。當營衛皆受損時,應當發汗治療,這正是此方原理。若風邪較重而寒邪較輕,則使用桂二麻一湯的劑量,這仍是以各半湯的配伍為基礎,依病情稍作調整的用法。
至於內有輕微熱象而表寒較輕的情況,桂麻各半湯便不適用了。此時改用桂枝湯二分搭配越婢湯一分,既可輕宣表寒又能清解裡熱。這方法看似類似大青龍湯,但實際原理不同且更為巧妙。
由此可見,桂麻各半湯是在桂枝湯、麻黃湯之後發展的方劑,而桂枝越婢湯的配伍方式,則為後世大青龍湯的運用開創了先例。
3. 桂枝各半證一(太陽二十八)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清與圊通。)
如瘧狀者,營陰衛陽之相爭,陽鬱於內則發熱,陰鬱於中則惡寒。蓋風寒雙感,營衛俱傷。寒傷營則營欲泄,風傷衛則衛欲閉。營欲泄而不能泄,則斂束衛氣而為寒;衛欲閉而不能閉,則遏閉營血而為熱。及其衛衰而營血外發,又束衛氣;營衰而衛氣內斂,又遏營血。此先中於風而後傷於寒,營泄衛閉,彼此交爭,故寒熱往來,形狀如瘧也。
太陽病得之八九日之久,證如瘧狀,發熱惡寒,發熱多而惡寒少,此風多於寒,衛傷頗重而營傷頗輕。如其寒熱不能頻作,是後章桂二麻一之證也。若其人上不嘔,下不泄,則中氣未傷。寒熱一日二三度發,則正氣頗旺,頻與邪爭。脈微和緩,則邪氣漸退,是為欲愈,無用治也。
若其脈微弱而又惡寒者,此衛陽營陰之俱虛。蓋營虛則脈微,衛虛則惡寒(後章此無陽也,即解此句)。虛故不可更以他藥發汗吐下也。如其發熱脈浮,是後章桂枝越婢之證也。若外不惡寒而面上反有熱色者,是陽氣蒸發,欲從外解,而表寒鬱迫,未欲解也。使得小汗略出,則陽氣通達,面無熱色矣。
以其正氣頗虛,不得小汗,陽郁皮腠,莫之能通,是其身必當發癢。解之以桂枝麻黃各半湯。營衛俱傷,前後四章,三證,而於首章內一證,三變,伏下三章之線。下三章,分承首章而發明之。
白話文:
主題:桂枝麻黃各半湯證(太陽病二十八)
內容:
太陽病持續了八到九天,症狀像瘧疾一樣,有發熱和惡寒,但發熱多而惡寒少。病人不嘔吐,大小便正常,一天發作兩三次。如果脈象浮緩,表示疾病將要痊癒,無需治療。
如果脈象微弱且惡寒嚴重,說明營衛氣血皆虛。營虛則脈微,衛虛則惡寒(後文提到的「無陽」即指此)。此時不可再用發汗、瀉下或催吐的方法治療,以免進一步損傷正氣。
如果病人臉上反而有熱色,說明陽氣被郁在體表,未能完全散解。這是因為病人未出微汗,邪氣郁滯在肌膚,所以身體會發癢。治療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以調和營衛,輕微發汗,使邪氣外透。
病機分析:
「如瘧狀」是指營衛之氣相互爭持,陽郁於內則發熱,陰鬱於中則惡寒。風寒同時侵襲,營衛皆受損——寒傷營血使營氣欲洩而不能洩,約束衛氣而惡寒;風傷衛氣使衛氣欲閉而不得閉,遏阻營血而發熱。營衛交替衰退與抗爭,形成寒熱往來、類似瘧疾的症狀。
太陽病八到九天後,若發熱多惡寒少,說明風邪偏重,衛傷甚於營傷。如果寒熱發作不頻繁,則屬後文桂枝二麻黃一湯的證候;若病人無嘔吐、洩瀉,說明中氣未損;寒熱一日發作兩三次且脈浮緩,表明正氣尚足,能與邪爭,病將自愈。
如果脈微弱且惡寒加重,屬營衛俱虛,不可再發汗、吐下。若發熱脈浮,屬後文桂枝越婢湯證;若無惡寒而面色發紅,是陽氣欲外解卻被寒邪郁滯,需小汗以通陽散邪。病人因氣虛不得小汗,陽氣郁於肌膚,故身癢,用桂枝麻黃各半湯解表調和即可。
此證涉及營衛俱傷的四種變證,首章內一證含三變,為後三章張本;後三章則進一步詳述其治法。
4. 桂枝麻黃各半湯(三)
桂枝(一兩十六銖) 芍藥(一兩) 甘草(一兩炙) 大棗(四枚) 生薑(一兩) 麻黃(一兩) 杏仁(三十四枚,去皮尖及兩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八合。
白話文:
桂枝麻黃各半湯(三)
藥物組成:
桂枝(一兩十六銖)、芍藥(一兩)、炙甘草(一兩)、大棗(四枚)、生薑(一兩)、麻黃(一兩)、杏仁(三十四枚,去皮尖及雙仁者)。
製法與服法:
將上述七味藥材,加入五升水,先煮沸麻黃一至兩次,去除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煮至剩下一升八合藥液,濾去藥渣,溫熱服用八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