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六 (5)

回本書目錄

卷六 (5)

1. 麻黃證三(陽明十五)

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麻黃湯主之。

太陽與陽明合病,經迫腑郁,胃逆肺脹,故喘而胸滿。宜麻黃湯。麻黃髮表而散汗,杏仁降逆而止喘。不可下也。

白話文:

太陽與陽明經同時發病,若出現氣喘且胸部脹滿的症狀,不可使用瀉下法,應以麻黃湯為主治。

此時太陽與陽明經的氣機相互逼迫,導致陽明腑氣鬱滯,胃氣上逆而肺氣脹滿,因此出現氣喘與胸悶。適宜用麻黃湯治療——麻黃能發散表邪並促使出汗,杏仁能降氣止喘。切記不可誤用瀉下法。

2. 桂枝葛根證四(陽明十六)

太陽病項背強,

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陽明經行身之前,自頭下膈而走足;太陽經行身之後,自頭下項循背而走足。太陽經病頭痛項強而已,不至

反汗出惡風者,緣太陽表病不解,鬱遏陽明經腑之氣不得順降,逆沖胸膈背者。胸之腑也,胸膈脹滿則項背壅阻愈格太陽下行之路,故

反汗出惡風者。葛根泄陽明之經氣,降逆而達郁也。

白話文:

桂枝葛根證四(陽明十六)

太陽病症狀出現脖子和背部僵硬,卻反而出汗且怕風的,可用桂枝加葛根湯治療。

陽明經的循行路徑在身體前方,從頭部向下經過橫膈膜再到足部;太陽經的循行路徑則在身體後方,從頭部向下經過頸部、背部再到足部。太陽經病症原本只有頭痛和頸部僵硬的症狀,不至於出現出汗怕風的情況。之所以會這樣,是因為太陽經的表症未解除,阻礙了陽明經和腑氣的正常下降,導致氣往上沖到胸膈和背部(胸是腑的所在)。胸膈脹滿會使頸背的氣血更加阻塞,進一步阻礙太陽經氣的下行,因而出現出汗怕風的症狀。葛根能疏通陽明經的氣機,降逆氣並化解鬱滯。

3. 桂枝加葛根湯(五十四)

桂枝(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切) 葛根(四兩)

上六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

白話文:

桂枝加葛根湯(五十四)
桂枝(三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經過炙烤) 大棗(十二枚) 生薑(三兩,切片) 葛根(四兩)

以上六種藥材,用一斗水(約十升),先煮葛根,待水量減少兩升後,去除表面的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過濾掉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服藥後蓋上被子讓身體微微發汗,不需另外喝粥輔助發汗。

4. 葛根證五(陽明十七)

太陽病項背強,

無汗,惡風者,葛根湯主之。

營為寒傷,閉束二陽衛氣。葛根湯:葛根泄陽明之衛,麻黃泄太陽之衛,桂枝、芍藥通經絡而清營血,姜、甘、大棗和中氣而補脾精也。

白話文:

葛根證五(陽明十七)

太陽病出現頸背僵硬、無汗、怕風的症狀時,應以葛根湯治療。

這是因為營氣受到寒邪侵襲,導致陽明與太陽兩經的衛氣受阻。葛根湯的成分作用如下:葛根能疏通陽明經的衛氣,麻黃能發散太陽經的衛氣,桂枝與芍藥可通達經絡、調和營血,而生薑、甘草、大棗則能調和中焦之氣,補益脾胃精氣。

5. 葛根湯(五十五)

葛根(四兩) 麻黃(二兩)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法,將息及禁忌。

白話文:

葛根湯(五十五)
配方:
葛根(四兩)、麻黃(二兩)、桂枝(二兩)、芍藥(二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製作與服用方法:
將以上七種藥材切碎後,加入一斗水,先單獨煎煮麻黃和葛根,待水量減少二升時,去除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至剩三升藥液,過濾掉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服藥後蓋被保暖以微微發汗,不需配合喝熱粥。其餘注意事項與服用桂枝湯後的調養及禁忌相同。

6. 葛根證六(陽明十八)

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太陽表寒外束,經絡壅迫,郁遏陽明胃氣,不能容納水穀已化之食,必當注泄而下。葛根、麻黃泄二陽之衛郁,以松裡氣也。

白話文:

太陽陽明合病時,常會出現腹瀉症狀,此時可用葛根湯治療。

這是因為太陽經的寒邪從體外束縛,導致經絡氣血壅滯壓迫,進而阻礙了陽明胃氣的正常運行,使胃無法正常容納及消化食物,因而造成腹瀉。此方中葛根、麻黃能解除太陽、陽明二經的衛氣郁滯,從而舒緩內部氣的運行。

7. 葛根半夏證七(陽明十九)

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二陽合病,經迫腑郁,不能容納水穀未化之食,必當湧吐。而上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吐也。

白話文:

太陽經與陽明經同時發病,患者沒有腹瀉,但有嘔吐症狀的,應使用「葛根加半夏湯」來治療。

這是因為兩條陽經同時發病,經氣逼迫、腑氣鬱結,導致腸胃無法正常消化食物,進而引發嘔吐。方中加入半夏,就是為了降胃氣上逆、止住嘔吐。

8. 葛根加半夏湯(五十六)

葛根(四兩) 麻黃(三兩,炮去黃汗焙) 桂枝(二兩) 芍藥(二兩) 甘草(二兩) 生薑(三兩) 大棗(十二枚) 半夏(半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白話文:

葛根加半夏湯(五十六)

組成與用量:

  • 葛根:四兩
  • 麻黃:三兩(炮製去除黃汗後烘乾)
  • 桂枝:二兩
  • 芍藥:二兩
  • 甘草:二兩
  • 生薑:三兩
  • 大棗:十二枚
  • 半夏:半升(洗淨)

製法與服法:
將以上八味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葛根和麻黃,待水量減少二升後,撇去浮沫,再加入其餘藥材,繼續煎煮至剩餘二升藥液,過濾藥渣。每次溫熱服用一升,服藥後蓋被保暖,讓身體微微出汗。

9. 陽明腑病(二十七章)

陽明病自經傳腑,腑病宜下。其經證未罷,猶見惡寒,則宜先汗而後下。經證已解,惡寒不作,而潮熱汗出,全是腑證,當相其緩急而用下法也。

白話文:

陽明腑病(第二十七章)

陽明病由經絡傳變至腑臟時,腑臟的病證適合用瀉下法治療。如果經證尚未完全解除,仍有惡寒的症狀,則應先發汗解表,之後再使用瀉下法。若經證已經消退,不再惡寒,反而出現潮熱、汗出等症狀,這完全屬於腑證,此時應根據病情的輕重緩急,選擇適當的瀉下方法。

10. 陽明腑證調胃承氣證一(陽明二十)

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太陽病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此但傳經絡而不入臟腑,發汗則解矣。乃當三日少陽之期,發汗不解而反蒸蒸發熱者,此不在經而在胃也。宜早以調胃承氣調之,免後此之用大承氣。此大承氣之初證也。

白話文:

陽明腑證調胃承氣證一(陽明二十)

太陽病發汗三日後未癒,反而出現持續蒸騰發熱的症狀,這是因為熱邪轉入胃腑,應以調胃承氣湯治療。

太陽病在第二日、陽明病在第三日、少陽病在第四日,此時邪氣僅在經絡流傳而未深入臟腑,發汗即可解除病症。若在第三日本應屬少陽病階段,發汗後未癒反見蒸騰發熱,表示熱邪已不在經絡,而進入胃腑。此時宜及早使用調胃承氣湯調治,避免日後需用藥力更強的大承氣湯。此症狀實為大承氣湯證的初期表現。

11. 調胃承氣湯(五十七)

大黃(三兩,清酒浸去皮) 甘草(二兩,炙) 芒硝(半斤)

上三味㕮咀,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煮令沸,少少溫服。

白話文:

調胃承氣湯(五十七)

材料:
大黃(三兩,用清酒浸泡後去除外皮)
甘草(二兩,經過炙烤)
芒硝(半斤)

做法:
將前三種藥材切碎,加入三升水煮沸,煮到剩下一升時,過濾掉藥渣,再加入芒硝,放回火上加熱至稍微沸騰即可。服用時溫熱少量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