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六 (7)

回本書目錄

卷六 (7)

1. 大承氣湯(五十八)

大黃(四兩) 芒硝(三兩) 枳實(五枚炙) 厚朴(半斤炙去皮)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枳樸取五升,去滓內大黃煮取二升,去滓內芒硝,更上火微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

白話文:

大承氣湯(五十八)

配方:
大黃(四兩)、芒硝(三兩)、炙枳實(五枚)、炙厚朴(半斤,去皮)。

煎煮方法:

  1. 取一斗水,先放入枳實和厚朴煮沸,煮至剩五升水時,過濾掉藥渣。
  2. 加入大黃,繼續煮至剩二升水,再次過濾藥渣。
  3. 最後放入芒硝,用小火稍微煮沸一兩次即可。

服用方式:
將藥液分兩次溫服。若服用後已達到通便效果,剩餘的藥就不需再喝。

2. 小承氣湯證三(陽明二十二)

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大泄下。

陽明病而見脈遲,是濕旺之診。雖汗出不惡寒者,表證已解,然而裡熱未成,以其土濕也。其身必重,濁濡滯。迨至胃熱已盛,燥奪其濕,肺腑壅遏,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證欲解,可攻裡也。再驗其手足濈然而汗出者,此胃熱盛實,大便已硬也。宜以大承氣泄之。

蓋四肢秉氣於胃,胃寒則四肢厥冷,胃熱則四肢氣蒸汗泄,故手足汗出,是為胃熱之極,大便硬也。若汗雖多,猶微發熱而惡寒者,外未解也,不可攻裡。即外已解而其熱不潮,尚非可下之時,未可與承氣湯。若腹中大滿不通者,急不能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通其大滿而止,勿令大泄下也。

白話文:

小承氣湯證三(陽明二十二)

患陽明病時,若脈象遲緩,即使出汗而不怕冷,患者仍會感到身體沈重、呼吸短促、腹部脹滿且氣喘,並伴有潮熱,這表示外邪將要解除,此時可以治療內在問題。若手腳不斷出汗,則說明大便已經變硬,此時應使用大承氣湯。

若出汗多但仍有輕微發熱且怕冷,則表示外邪尚未解除,此時不宜用承氣湯。此外,若熱症未如潮水般起伏,也還不是使用承氣湯的時機。但如果腹部極度脹滿且不通暢,則可使用小承氣湯,稍微調和胃氣,讓脹滿緩解即可,切勿造成劇烈瀉下。

陽明病出現遲脈,是濕氣旺盛的徵兆。雖然出汗不怕冷,表示表症已退,但體內熱症尚未完全形成,是因脾胃濕氣仍重,患者會感覺身體沈重、濁氣滯留。等到胃熱轉盛,燥氣驅散濕氣,肺部壅塞不通,導致呼吸短促、腹脹氣喘,並有潮熱現象時,表示外症即將解除,便可治療內在問題。進一步觀察,若手腳持續出汗,代表胃熱熾盛,大便已經變硬,適合用大承氣湯瀉下。

四肢的氣血來自於胃,胃寒則四肢冰冷,胃熱則四肢蒸發汗液,故手腳出汗是胃熱極盛的表現,也意味著大便硬化。若雖大汗卻仍有微熱與怕冷,代表外邪未退,不可冒然攻內。即便外症已解,但熱症未如潮水般明顯,仍不適合使用承氣湯。但若腹部極度脹滿不通,情況緊急時,可先用小承氣湯稍調胃氣,緩解脹滿即可,避免過度瀉下。

3. 小承氣湯(五十九)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 枳實(二枚煮)

以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溫三服。初服湯當更衣,不爾者盡飲之,更衣者勿服也。

白話文:

小承氣湯(五十九)

大黃(四兩)
厚朴(二兩)
枳實(兩枚,煮熟)

以上三種藥材,加入四升水,煎煮至剩下一升二合,過濾掉藥渣,分三次溫熱後服用。初次服用後應會排便,若無排便則將剩餘藥液全部喝完;若已排便則不需再服。

4. 小承氣證五(陽明二十三)

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吐下發汗,傷其津液,微覺心煩,小便數行,大便因硬者,此將來之大承氣證,宜早以小承氣湯和之,即愈也。

白話文:

小承氣證五(陽明二十三)

患有太陽病時,若經歷了催吐、瀉下或發汗的治療,導致體內津液受損,出現輕微心煩、小便頻繁、大便因而變硬的情況,此時應給予小承氣湯來調和,即可痊癒。

這種因吐、下、發汗而損傷津液,出現心煩、尿頻、大便硬結的症狀,是即將發展成大承氣湯證的徵兆。為避免病情加重,及早用小承氣湯調理,便能治癒。

5. 調胃承氣證五(陽明二十四)

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不因吐下而心煩者,胃陽原盛,所謂正陽陽明也。燥土耗傷津液則煩。心煩即譫語之根,甚則譫語。此亦大承氣之初證也。

白話文:

調胃承氣證五(陽明二十四)

若患者患有陽明病,未經催吐或瀉下治療,卻出現心煩症狀時,可給予「調胃承氣湯」。

這類患者心煩的原因並非因嘔吐或瀉下導致,而是由於胃中陽氣原本旺盛(即所謂的「正陽陽明」)。胃中燥熱消耗體內津液,因而引發心煩。這種心煩的症狀,其實是後續可能出現譫語(胡言亂語)的前兆,若情況加重,便會發展為譫語。此症狀也可視為「大承氣湯」適用證候的初期階段。

6. 亡津便硬證六(陽明二十五)

陽明病本自汗出,醫更重發汗,病已瘥,尚微煩,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乾燥,故令大便硬。當問其小便日幾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為小便數少,以津液當還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

本自汗出,又重發其汗熱隨汗泄,病已瘥矣,尚微煩,而不了了者,此過汗亡津,胃中乾燥,大便必硬。當問其小便一日幾行?若小便前多而今少,則大便必不久出,以津液還入胃中,腸胃滋潤故也。

白話文:

亡津便硬證六(陽明二十五)

陽明病原本就有自汗症狀,醫生又再次發汗治療,雖然病症已經好轉,但仍有輕微煩躁感且身體尚未完全舒適,這是因體內津液流失導致腸胃乾燥,所以大便變硬。此時應詢問患者小便的次數。如果原本一天小便三四次,現在減少至兩次,可推知大便不久後會排出,因為小便減少表示津液正回流至腸胃,腸道得到滋潤。

患者原本有自汗,又因過度發汗使熱邪隨汗排出,雖然病情好轉,但仍有輕微煩躁且身體未徹底恢復,這是因出汗過多耗損津液,使腸胃乾燥而大便硬結。此時觀察小便次數,若從原本較多轉為減少,代表津液正回流至腸胃,腸道逐漸潤澤,不久後大便自然能順利排出。

7. 蜜煎導證七(陽明二十六)

陽明病自汗出,若發汗,小便自利者,以為津液內竭,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

本自汗出,若又發其汗,或小便自利者,此為津液內竭,非胃熱土燥可比。大便雖硬不可攻之。當須自欲大便結而不下,宜蜜煎導而通之。若土瓜根(土瓜根汁入少水筒吹入肛門,大便立通)及與大豬膽汁,皆可為導也。

白話文:

蜜煎導證七(陽明二十六)

陽明病患者本來就自發出汗,如果再發汗,或小便通利,這表示體內津液已嚴重耗損,與胃熱腸燥的情況不同。即使大便乾硬,也不可用瀉下法強攻。應當等待患者自然產生便意卻排便困難時,適合用蜂蜜煎煮成導劑(蜜煎導)來潤腸通便。此外,土瓜根(將土瓜根汁加少量水,用竹筒吹入肛門,可立刻通便)或大豬膽汁,都能作為導便使用。

(簡要說明:津液虧損導致大便乾結時,不宜強行攻下,應選用潤滑腸道的導便法,如蜜煎、土瓜根汁或豬膽汁外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