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七 (6)
卷七 (6)
1. 脈浮盜汗證二十三(陽明七十四)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必盜汗出。
脈浮而緊,太陽之脈,陽明得之,必潮熱,按時而發,以表寒鬱其腑熱也。若但浮而不緊,則外無表寒而內無裡熱,寐時衛氣不入陰分,皮毛失斂,經熱蒸泄,必盜汗出。凡盜汗之家,皆陰盛臟寒,陽不內交者也。
白話文:
脈浮盜汗證二十三(陽明七十四)
陽明病患者,若脈象浮而緊,必定會出現潮熱,且發作有固定時間。若是脈象僅浮而不緊,則必定會在睡眠時盜汗。
脈象浮而緊本是太陽病的特徵,但陽明病出現此脈象時,會因表寒鬱結腑熱而引發潮熱,並按時發作。若脈象僅浮而不緊,則表示體表無寒邪、體內無熱邪,且因衛氣在入睡時未能進入陰分,使皮毛無法收斂,體內經熱向外蒸發,導致盜汗。通常容易盜汗的人,多因陰氣過盛、臟腑虛寒,陽氣無法內守所致。
2. 汗解緊愈證二十四(陽明七十五)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初欲食是有穀氣,小便不利,大便自調,骨節疼(濕流關節故疼),是土濕而水停也。穀氣勝則汗出,水氣勝則汗不出,乃翕翕如有熱狀。忽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穀氣欲發,水氣鬱熱而不能發,是以躁亂髮狂。究之水氣不勝穀氣故濈然汗出,汗出而水氣亦隨汗泄,與汗共並於外,表寒與里水皆去,脈緊自愈也。
白話文:
[汗解緊愈證二十四(陽明七十五)]
陽明病患者初期有食慾,但小便反而不順暢,大便正常,同時感到骨節疼痛,身體微微發熱,突然間煩躁發狂,接著全身持續出汗而病癒。這是因為體內水濕之氣未能壓過脾胃的穀氣,最終隨汗液一同排出。此時脈象緊繃,表示病邪將退。
初期有食慾代表脾胃功能尚佳(穀氣充足),而小便不暢、大便正常、骨節疼痛(因濕氣滯留關節導致疼痛),均屬脾土濕氣過重、水濕停滯的表現。當穀氣強盛時會促使發汗,但若水濕之氣較重,則汗液無法順利排出,因而身體僅呈現微熱感。
患者突發煩躁狂亂後,隨即持續出汗而痊癒,這是因為穀氣欲推動汗液排出,但水濕鬱熱阻礙其發散,導致暫時性的躁動不安。最終水濕之氣不敵穀氣,故汗液暢通,水濕也隨汗外洩。病邪(表寒與體內水濕)一併排出體外,脈象由緊轉緩,遂得痊癒。
3. 發熱色黃證二十五(陽明七十六)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表寒外束,郁其經熱,則面見赤色,此可汗而不可攻,以面之赤色是經熱而非腑熱,腑熱則毛蒸汗泄,陽氣發越,面無赤色,攻之則陽敗,濕作而表寒未解,濕鬱經絡,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白話文:
發熱色黃證二十五(陽明七十六)
陽明病時,若患者臉色通紅,不可使用瀉下的治法,否則必定會出現發熱、皮膚發黃、小便不暢的症狀。
這是因為體表寒氣束縛,鬱結了經脈中的熱氣,導致面部呈現紅色。此時應使用發汗法而非攻下法,因為面紅是由於經脈有熱,而非臟腑實熱。若臟腑有熱,會促使毛竅蒸騰出汗,陽氣向外發散,面部反而不會泛紅。若誤用攻下法,會損傷陽氣,導致濕氣停滯,而表寒未解,濕邪鬱結於經絡之間,便會引發發熱、膚色變黃、小便不利等問題。
4. 無汗發黃證二十六(陽明七十七)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而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飲入於胃,胃陽蒸動化而為氣,氣降則水化,陽氣升發則化水之氣外泄而為汗,陽氣收藏則氣化之水下注而為尿。汗出水利,濕熱發泄,故不發黃。無汗而小便不利,濕氣莫泄,鬱而生熱,薰蒸於上,則心中懊憹,身必發黃也。
白話文:
無汗發黃證二十六(陽明七十七)
當患有陽明病時,若病人沒有出汗且小便不暢,同時感到心中煩悶不安,身體就會出現發黃的症狀。
水液進入胃部後,胃的陽氣會將其蒸發轉化為氣,若氣機下降,水液便會被代謝;若陽氣向外升發,則化為汗液排出;若陽氣向內收斂,則轉化為尿液排出。當汗液與小便排出正常時,濕熱之邪得以疏洩,因此不會發黃。但如果無汗且小便不通暢,濕氣無法排出,鬱積在體內而生熱,濕熱上蒸,便會導致心中煩悶,身體必然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