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七 (6)

回本書目錄

卷七 (6)

1. 脈浮盜汗證二十三(陽明七十四)

陽明病,脈浮而緊者,必潮熱,發作有時;但浮必盜汗出。

脈浮而緊,太陽之脈,陽明得之,必潮熱,按時而發,以表寒鬱其腑熱也。若但浮而不緊,則外無表寒而內無裡熱,寐時衛氣不入陰分,皮毛失斂,經熱蒸泄,必盜汗出。凡盜汗之家,皆陰盛臟寒,陽不內交者也。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脈象是浮而且緊的,一定會出現像潮水一樣定時發熱的狀況;但如果脈象只是浮的,一定會有盜汗的現象。

脈象浮而且緊,本來是太陽經的脈象,如果陽明經出現這種脈象,一定會出現像潮水一樣定時發熱,這是因為表面的寒邪鬱積,導致內在的腑熱無法散發。如果脈象只是浮而不是緊,就代表體表沒有寒邪,體內也沒有熱邪,睡覺時衛氣無法進入陰分,皮膚毛孔失去收斂的能力,體內的經脈熱氣就會蒸發散出,一定會產生盜汗的現象。凡是出現盜汗的人,通常都是陰氣過盛、臟腑虛寒,導致陽氣無法進入體內正常交會。

2. 汗解緊愈證二十四(陽明七十五)

陽明病初欲食,小便反不利,大便自調,其人骨節疼,翕翕如有熱狀,奄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水不勝穀氣與汗共並,脈緊則愈。

初欲食是有穀氣,小便不利,大便自調,骨節疼(濕流關節故疼),是土濕而水停也。穀氣勝則汗出,水氣勝則汗不出,乃翕翕如有熱狀。忽然發狂,濈然汗出而解者,此穀氣欲發,水氣鬱熱而不能發,是以躁亂髮狂。究之水氣不勝穀氣故濈然汗出,汗出而水氣亦隨汗泄,與汗共並於外,表寒與里水皆去,脈緊自愈也。

白話文:

陽明病初期想吃東西,小便卻排不出來,大便正常,身體關節疼痛,感覺身體發熱,突然發狂,然後大量出汗後病情就解除的,這是因為體內的水液無法勝過穀氣(消化吸收的能量),水和汗一起向外排出,如果脈搏呈現緊的狀態,病就會好轉。

一開始想吃東西,表示體內有穀氣,小便不順暢,大便正常,關節疼痛(是因為濕氣跑到關節導致疼痛),這是因為體內濕氣重,導致水分停滯。穀氣強盛的時候就會出汗,水氣強盛的時候則不會出汗,所以會感覺身體發熱。突然發狂,然後大量出汗後病情解除,這是因為穀氣想要發散,但水氣鬱結導致身體發熱,無法順利發散,所以才會煩躁發狂。歸根究底是水氣無法勝過穀氣,所以才會大量出汗,出汗後,水氣也隨著汗液排出,與汗一起在體外排出,表面的寒氣和體內的水氣都消除了,脈象呈現緊的狀態,病就會自然好轉。

3. 發熱色黃證二十五(陽明七十六)

陽明病,面合赤色,不可攻之,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表寒外束,郁其經熱,則面見赤色,此可汗而不可攻,以面之赤色是經熱而非腑熱,腑熱則毛蒸汗泄,陽氣發越,面無赤色,攻之則陽敗,濕作而表寒未解,濕鬱經絡,必發熱,色黃,小便不利也。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臉色呈現潮紅,就不能使用攻下的藥物,一定會發熱,臉色發黃,小便不順暢。

這是因為體表有寒邪束縛,使得體內的經絡熱氣鬱積,所以臉色才會呈現潮紅。這種情況應該用發汗的方式來治療,不能用攻下,因為臉上的潮紅是經絡熱,而不是腸胃的腑熱。如果是腑熱,就會毛孔蒸發出汗,陽氣往外發散,臉色不會潮紅。如果這時候使用攻下的藥物,就會導致陽氣衰敗,濕氣產生,而體表的寒邪還沒解除,濕氣鬱積在經絡,一定會發熱,臉色發黃,小便不順暢。

4. 無汗發黃證二十六(陽明七十七)

陽明病無汗,小便不利而心中懊憹者,身必發黃。

飲入於胃,胃陽蒸動化而為氣,氣降則水化,陽氣升發則化水之氣外泄而為汗,陽氣收藏則氣化之水下注而為尿。汗出水利,濕熱發泄,故不發黃。無汗而小便不利,濕氣莫泄,鬱而生熱,薰蒸於上,則心中懊憹,身必發黃也。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沒有汗,小便又不順暢,而且心中煩躁不安,身體一定會發黃。

喝進胃裡的水,在胃的陽氣蒸發作用下會轉化成氣,氣往下走就能將水液代謝出去。陽氣上升發散時,會將水轉化成水氣往外散發成為汗;陽氣收斂時,氣化的水液會往下流形成尿液。汗出得來,小便也通暢,濕熱就能順利排出,所以不會發黃。如果沒有汗,小便又不順暢,濕氣就無法排出,鬱積而生熱,熱氣往上蒸騰,就會導致心中煩躁不安,身體一定會發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