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元御

《傷寒懸解》~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汗多亡陽證十五(陽明六十六)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汗多亡陽,神敗而發譫語,脈短者陽絕乃死,脈自和者陽復則生。此申明上章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之義。

白話文:

如果因為發汗太多,又再次發汗的話,就會導致陽氣耗竭,出現胡言亂語的症狀,脈搏短促的人會死亡,如果脈象自己恢復平和的就不會死。

汗出過多導致陽氣耗竭,精神渙散而出現胡言亂語,脈搏短促代表陽氣已經耗盡,所以會死亡;脈象自己恢復平和則代表陽氣恢復,就能夠存活。這裡是在說明上一段發汗太多會使人煩躁心亂、胡言亂語的道理。

2. 譫語喘滿證十六(陽明六十七)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陽亡而神敗也;喘滿則胃逆而陽上脫;下利則脾陷而陽下脫,是以皆死。

白話文:

眼睛直視且胡言亂語,呼吸急促且胸腹脹滿的人會死亡,腹瀉不止的人也會死亡。

眼睛直視且胡言亂語,是因為陽氣耗竭、精神也衰敗了;呼吸急促且胸腹脹滿,是因胃氣上逆導致陽氣向上脫離;腹瀉不止,是因脾氣下陷導致陽氣向下脫離,所以這些情況都會導致死亡。

3. 譫語鄭聲證十七(陽明六十八)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陽實則為譫語,陽虛則為鄭聲。鄭聲之義,語之繁絮重複者也。實者,上篇之胃家實是也。虛者,本篇之胃中虛冷是也。此申明上亡陽譫語之義。

白話文:

實證就會出現胡言亂語,虛證則會出現喃喃自語。喃喃自語,就是說話重複。

陽氣過盛就會出現胡言亂語,陽氣虛弱就會出現喃喃自語。所謂喃喃自語,是指說話繁瑣重複。實證,是指上一篇所說的胃家實熱。虛證,是指本篇所說的胃中虛寒。這裡是在申明上篇所說的亡陽所導致的胡言亂語的意義。

4. 梔子豉證十八(陽明六十九)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方在太陽八十九)

下傷中氣,陽浮於表,故外有熱而手足溫;胃中空虛,客氣動膈,故成結胸。(義在結胸)今不成結胸,只覺心中懊憹,飢不能飲食者,膈下之陰與膈上之陽逼迫鬱蒸而生瘀濁故也;膈熱薰騰,故頭上汗出。此宜梔子豉湯吐瘀濁而清煩熱也。此申明六十五章「若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一段之義。

白話文:

陽明病用瀉法治療後,如果身體外部有發熱現象,但手腳是溫熱的,沒有形成胸腔鬱結的症狀,只是心中煩悶不安,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而且只有頭部出汗的,就用梔子豉湯來治療。(這個藥方在太陽篇第八十九條有記載)

這是因為瀉下藥損傷了中焦的氣,使得陽氣浮散到體表,所以身體外表會有發熱的現象,但手腳卻是溫熱的。胃裡空虛,邪氣擾動橫膈膜,所以會形成胸腔鬱結的症狀(這個道理在講述胸腔鬱結的條文中有說明)。現在並沒有形成胸腔鬱結,只是覺得心中煩悶不安,肚子餓卻吃不下東西,這是因為橫膈膜下方的陰氣與橫膈膜上方的陽氣相互逼迫鬱積蒸騰,產生了瘀濁的緣故;而橫膈膜有熱氣向上蒸騰,所以頭部會出汗。這應該用梔子豉湯來吐出瘀濁,並清除煩躁的熱氣。這段話是進一步闡明第六十五章「如果用瀉下藥治療後,胃裡變得空虛,邪氣擾動橫膈膜,導致心中煩悶不安,舌苔很厚的,就用梔子豉湯來治療」這段話的含義。

5. 白虎證十九(陽明七十)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此陽明入太陰去路)。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七,此陽明承氣初證)。

六十五章脈浮而緊為太陽證,咽燥口乾為少陽證,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為陽明證,是三陽合病也。而其腹滿身重,以至難以轉側,則太陰證。脾竅於口,陽虛濕盛,開闔蹇澀,故口不仁。木主五色,土濕木鬱,氣色晦暗,是以面垢。神明不慧,是以譫語。膀胱失約,是以遺尿(此補六十五章未詳之義也)。

若發汗,則為鄭聲之譫語(此復申明若發汗則心憒憒反譫語一段)。若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陽泄而土敗(此復申明上章手足溫頭汗出之義而推廣之,頭汗肢溫是陽虛而上熱,額汗肢冷是陽泄而外寒也)。若汗不止頭額而通身自汗者,則津亡而土燥,宜白虎湯泄熱而清金也。

此復申六十五章白虎湯之義。

白話文:

三陽經同時生病,會出現肚子脹滿、身體沉重,難以翻身,嘴巴感覺麻木不靈活、臉色污垢,胡言亂語、小便失禁等症狀。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反而會使胡言亂語的狀況加重;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則會在額頭上冒汗,手腳冰冷(這是陽明經的病邪傳入太陰經的跡象)。如果病人自己就一直流汗,這時應該用白虎湯來治療(這個方劑在太陽篇第三十七條有提到,這裡說明的是陽明經病剛開始出現的症狀)。

第六十五章提到,脈象浮而緊是太陽經的病症,喉嚨乾燥、口渴是少陽經的病症,發燒、流汗,但不怕冷反而怕熱,這是陽明經的病症,這些都是三陽經合併生病的表現。而病人肚子脹滿、身體沉重,甚至難以翻身,則屬於太陰經的病症。脾臟的竅開在口部,當陽氣虛弱、濕氣過盛時,嘴巴的開合就會不靈活,所以會感覺麻木。木屬五色,當土濕木氣鬱結時,臉色就會晦暗,所以臉色看起來污垢。神智不清,所以會胡言亂語。膀胱失去約束能力,所以會小便失禁(這裡補充說明了第六十五章沒有詳細解釋的部分)。

如果用發汗的方法治療,會導致病人說話時語無倫次,像在喃喃自語(這裡再次說明發汗會導致心神昏亂、反而胡言亂語的情況)。如果用瀉下的方法治療,則會在額頭上冒汗,手腳冰冷,這是陽氣外洩、脾胃功能衰敗的表現(這裡再次說明了上章提到「手腳溫暖、頭部出汗」的意義,並加以推廣,頭部出汗、四肢溫暖是陽虛而上熱的表現,額頭出汗、四肢冰冷則是陽氣外洩而導致外寒)。如果汗不是只在頭部和額頭,而是全身都自己出汗,則是津液耗竭、脾胃乾燥的表現,應該用白虎湯來洩熱、清肺。

這裡再次說明了第六十五章提到的白虎湯的意義。

6. 汗多胃燥證二十(陽明七十一)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六十五章渴而小便不利者,乃與豬苓湯。若汗出多而渴者,則應白虎,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則胃中已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以亡津也。此申明上章及六十五章豬苓湯之義。

白話文:

陽明病如果出現大量流汗又口渴的症狀,不可以使用豬苓湯,因為流汗過多會導致胃部乾燥,而豬苓湯又會使小便增加,加速體內水分流失。

第六十五章提到口渴且小便不順暢時,才可以使用豬苓湯。如果流汗過多又口渴,就應該使用白虎湯,不可以使用豬苓湯,因為流汗過多已經使胃部乾燥,豬苓湯又會使小便增加,導致體液更加喪失。這段話是為了闡明前面章節和第六十五章中豬苓湯的用藥原則。

7. 口燥欲衄證二十一(陽明七十二)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乾而漱水不咽,以熱在經而不在腑,經熱不泄,此必衄也。

白話文:

陽明病,口乾舌燥,只想漱口卻不想把水吞下去,這樣的情況一定會流鼻血。

口乾但漱口後不吞水,是因為熱邪在經絡而不是在腑臟,經絡的熱無法疏洩,這樣一定會流鼻血。

8. 鼻燥欲衄證二十二(陽明七十三)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表寒外束,口乾鼻燥,經熱內蒸,能食則熱不在腑,經熱不能旁泄,則上衄也。

白話文:

脈象浮盛且發熱,口乾鼻燥,如果食慾還很好,就會流鼻血。

脈象浮盛且發熱,是因為體表受寒邪束縛;口乾鼻燥,是因為經絡有熱往內蒸發;如果食慾還很好,表示熱不在內臟,而是經絡的熱無法向外散發,就會向上流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