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七 (5)

回本書目錄

卷七 (5)

1. 汗多亡陽證十五(陽明六十六)

發汗多,若重發汗者亡其陽,譫語,脈短者死,脈自和者不死。

汗多亡陽,神敗而發譫語,脈短者陽絕乃死,脈自和者陽復則生。此申明上章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之義。

白話文:

大量出汗,如果再過度發汗會導致陽氣耗盡,這時如果出現胡言亂語、脈搏短促的現象,就會死亡;如果脈搏正常,就不會死亡。

出汗過多導致陽氣耗損,精神衰敗而出現胡言亂語,如果脈搏短促,表示陽氣斷絕,就會死亡;如果脈搏正常,表示陽氣逐漸恢復,就能存活。這段文字是對前一章「發汗後產生躁動、心神混亂、進而胡言亂語」這一論述的進一步闡述。

2. 譫語喘滿證十六(陽明六十七)

直視譫語,喘滿者死,下利者亦死。

直視譫語,陽亡而神敗也;喘滿則胃逆而陽上脫;下利則脾陷而陽下脫,是以皆死。

白話文:

【譫語喘滿證十六(陽明六十七)】

若病人出現直視譫語,並伴有氣喘胸滿的症狀,則會死亡;若兼有腹瀉,同樣會死亡。

直視譫語,是因陽氣衰亡、精神潰敗所致。氣喘胸滿,是胃氣上逆、陽氣脫散於上;腹瀉則是脾氣下陷、陽氣脫散於下,因此皆屬危重死證。

3. 譫語鄭聲證十七(陽明六十八)

夫實則譫語,虛則鄭聲。鄭聲,重語也。

陽實則為譫語,陽虛則為鄭聲。鄭聲之義,語之繁絮重複者也。實者,上篇之胃家實是也。虛者,本篇之胃中虛冷是也。此申明上亡陽譫語之義。

白話文:

主題:譫語鄭聲證十七(陽明六十八)

內容:
實證表現為譫語,虛證則表現為鄭聲。鄭聲,指的是言語重復。

陽氣實則出現譫語,陽氣虛則出現鄭聲。鄭聲的含義,就是言語繁多且重復。實證,指的是前文提到的“胃家實”;虛證,則是本篇所述的“胃中虛冷”。此處進一步闡明上文“亡陽譫語”的意義。

4. 梔子豉證十八(陽明六十九)

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方在太陽八十九)

下傷中氣,陽浮於表,故外有熱而手足溫;胃中空虛,客氣動膈,故成結胸。(義在結胸)今不成結胸,只覺心中懊憹,飢不能飲食者,膈下之陰與膈上之陽逼迫鬱蒸而生瘀濁故也;膈熱薰騰,故頭上汗出。此宜梔子豉湯吐瘀濁而清煩熱也。此申明六十五章「若下之,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一段之義。

白話文:

梔子豉證十八(陽明六十九)

陽明病若誤用瀉下法治療,導致體表仍有發熱、手腳溫暖,但未形成結胸症狀,反而感到心中煩悶不安,雖有飢餓感卻無法進食,且僅有頭部出汗者,應以梔子豉湯治療。(方劑詳見太陽病第八十九條)

因瀉下法損傷中氣,陽氣浮越於體表,故外表有熱且手腳溫暖;胃中空虛,邪氣擾動胸膈,本可能形成結胸。(結胸機理參見相關條文)但此處未成結胸,僅見心中煩悶、飢不欲食,是因膈下陰氣與膈上陽氣互相逼迫、鬱蒸,產生瘀濁所致;膈部熱氣上熏,故僅頭部出汗。此時宜用梔子豉湯,以吐出瘀濁、清除煩熱。

此條文進一步闡釋第六十五章所述:「若誤用瀉下法,胃中空虛,邪氣擾動胸膈,出現心中煩悶、舌苔厚者,當以梔子豉湯治療」的道理。

5. 白虎證十九(陽明七十)

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而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此陽明入太陰去路)。若自汗者,白虎湯主之(方在太陽三十七,此陽明承氣初證)。

六十五章脈浮而緊為太陽證,咽燥口乾為少陽證,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為陽明證,是三陽合病也。而其腹滿身重,以至難以轉側,則太陰證。脾竅於口,陽虛濕盛,開闔蹇澀,故口不仁。木主五色,土濕木鬱,氣色晦暗,是以面垢。神明不慧,是以譫語。膀胱失約,是以遺尿(此補六十五章未詳之義也)。

若發汗,則為鄭聲之譫語(此復申明若發汗則心憒憒反譫語一段)。若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厥冷,陽泄而土敗(此復申明上章手足溫頭汗出之義而推廣之,頭汗肢溫是陽虛而上熱,額汗肢冷是陽泄而外寒也)。若汗不止頭額而通身自汗者,則津亡而土燥,宜白虎湯泄熱而清金也。

此復申六十五章白虎湯之義。

白話文:

白虎證十九(陽明七十)

當太陽、少陽、陽明三經同時發病時,患者會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沈重難以翻身,口舌麻木且臉部油膩污濁,胡言亂語且小便失禁。若此時誤用發汗法,會加重譫語症狀;若誤用瀉下法,則會導致額頭冒冷汗、手腳冰冷(此為陽明病症轉入太陰經的徵兆)。若患者出現自發性出汗,則應使用白虎湯治療(此方劑記載於太陽病第三十七章,屬於陽明病初期承氣湯證候)。

第六十五章提到,脈象浮緊屬太陽病症,咽喉乾燥屬少陽病症,發熱出汗、不怕冷但怕熱則屬陽明病症,這三者同時出現即為三陽合病。而患者出現腹部脹滿、身體沈重以致難以翻身等症狀,則屬於太陰病症。脾開竅於口,當陽氣虛弱、濕氣過盛時,口腔開合功能受阻,因而產生口舌麻木。肝主導面色變化,當脾土濕滯導致肝木鬱結時,面色會顯得晦暗無光,所以臉部顯得油膩污濁。心神昏昧不清,因此出現胡言亂語;膀胱失去約束功能,導致小便失禁(此段補充說明第六十五章未詳盡之處)。

若誤用發汗法,會出現鄭聲性的譫語(此段再次解釋「若發汗則心神昏亂反覆譫語」的意義)。若誤用瀉下法,則會出現額頭冒冷汗、手腳冰冷等症狀,這是陽氣外洩而脾胃機能衰敗的表現(此段進一步闡釋前章所述「手足溫暖但頭部出汗」的機理並加以延伸:頭汗肢暖是陽虛而上焦有熱,額汗肢冷則是陽氣外洩而體表畏寒的表現)。倘若出汗不僅限於頭額,而是全身自發性出汗,則表示津液耗損而脾胃燥熱,此時應使用白虎湯來清熱洩火、滋潤肺金。

此段再次闡明第六十五章關於白虎湯的應用原理。

6. 汗多胃燥證二十(陽明七十一)

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故也。

六十五章渴而小便不利者,乃與豬苓湯。若汗出多而渴者,則應白虎,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則胃中已燥,豬苓湯複利其小便,以亡津也。此申明上章及六十五章豬苓湯之義。

白話文:

主題: 汗多胃燥證二十(陽明七十一)

內容:
陽明病如果出現大量出汗且口渴的情況,不可使用豬苓湯。因為出汗過多會導致胃中乾燥,而豬苓湯會進一步利小便,使津液更為耗損。

在第六十五章提到,口渴且小便不利的患者,才適合使用豬苓湯。若患者出汗多且口渴,則應使用白虎湯,不可用豬苓湯,原因在於汗多已造成胃中燥熱,豬苓湯的利尿作用會加重津液流失。這段文字旨在進一步說明上一章及第六十五章關於豬苓湯的適用原則。

7. 口燥欲衄證二十一(陽明七十二)

陽明病,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此必衄。

口乾而漱水不咽,以熱在經而不在腑,經熱不泄,此必衄也。

白話文:

主題:口燥欲流鼻血症狀二十一(陽明病第七十二條)

內容:
患陽明病時,口中乾燥,只想用水漱口卻不想吞下,這種情況必然會流鼻血。

口乾卻只漱水而不嚥下,是因為熱邪停留在經脈而非臟腑。若經脈中的熱氣無法宣洩,便必定會引發鼻血。

8. 鼻燥欲衄證二十二(陽明七十三)

脈浮發熱,口乾鼻燥,能食者則衄。

脈浮發熱,表寒外束,口乾鼻燥,經熱內蒸,能食則熱不在腑,經熱不能旁泄,則上衄也。

白話文:

鼻子乾燥容易流鼻血的症狀二十二(陽明第七十三)

脈象浮且發熱,嘴巴乾燥、鼻子乾燥,如果胃口好能吃得下東西,就容易流鼻血。

脈象浮且發熱,是因為體表的寒氣阻滯;口乾鼻燥,是因為經絡的熱氣內在蒸騰。若胃口正常、飲食不受影響,代表熱氣不在腸胃腑中,而經絡的熱氣無法向外散發,就會向上沖導致流鼻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