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懸解》~ 卷七 (7)
卷七 (7)
1. 微汗發黃證二十七(陽明七十八)
陽明病被火,額上微汗出,小便不利者,必發黃。
陽明病無汗,是陽虛而土濕者,以火薰發汗,但額上微汗出,而身上無汗,小便不利者,濕無泄路,鬱而生熱,必發黃也。
白話文:
主題:
微汗導致發黃的證候二十七(陽明病第七十八條)
內容:
患有陽明病的人被火烤後,額頭上微微出汗,小便不通暢的,一定會出現黃疸。
陽明病無汗,是因為陽氣虛弱而脾胃濕重,用火熏法促使發汗,只會在額頭上微微出汗,而身體其他部位無汗,小便不通暢。濕氣無法排出,郁結在體內化熱,必然導致黃疸。
2. 茵陳蒿證二十八(陽明七十九)
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飲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方在太陰十二)
汗出而濕熱發泄則不發黃,但頭汗而身無汗,濕熱莫泄而小便又復不利,故身必發黃。茵陳蒿湯。茵陳利水而泄濕,梔子大黃除煩而蕩熱也。
白話文:
茵陳蒿證二十八(陽明七十九)
當陽明病出現發熱、全身出汗的症狀時,表示體內的熱能向外散發,因此不會引發黃疸。但如果只有頭部出汗,身體其他部位無汗,出汗僅到頸部為止,且有小便不暢、口渴想喝水的現象,這表示熱邪瘀積在體內,身體必定會出現黃疸。此時應以茵陳蒿湯為主要治療方劑。(此方記載於「太陰」第十二篇)
若出汗能讓濕熱排出體外,就不會產生黃疸;但若只有頭部出汗,身體無汗,導致濕熱無法排出,再加上小便不利,所以必然會出現黃疸。茵陳蒿湯中,茵陳可利水祛濕,梔子和大黃則能清熱除煩。
3. 脈遲發黃二十九(陽明八十)
陽明病,脈遲,食難用飽,飽則微煩,頭眩,必小便難,此欲作谷疸,雖下之,腹滿如故,所以然者,脈遲故也。
陰勝則脈遲,陽虛胃逆,飲食不甘,故難以至飽,飽則脾不能化,中焦鬱滿,濁氣不降,故心煩頭眩,土濕木鬱,必小便艱難,此欲作谷疸,緣穀氣陳宿,是以鬱而發黃也,雖下之而腹滿不減,以其陰盛而脈遲故也。
白話文:
主題:脈搏緩慢引發黃疸的症狀(陽明病第八十種情況)
內容:
當患上陽明病時,如果脈搏遲緩,患者會覺得難以吃飽,若勉強吃飽則容易感到輕微心煩、頭暈,並且必然伴隨小便困難。這些症狀預示著可能即將形成「穀疸」(因飲食停滯導致的黃疸)。即使使用瀉下的方法治療,腹部脹滿的症狀也不會減輕,原因是脈象遲緩顯示體內陰寒過盛。
解釋:
陰寒過盛會使脈搏變慢,陽氣虛弱則胃氣上逆,導致飲食無味、難以吃飽。勉強吃飽後,脾臟無法有效運化食物,中焦(脾胃)氣機壅滯,濁氣無法下降,因此會出現心煩、頭暈。若土(脾胃)濕氣滯留,進一步影響肝(木)的疏洩功能,便會導致小便困難。而這種情況可能演變為穀疸,原因是停滯的穀物腐熟後鬱積,進一步引發身體發黃的病徵。即使使用瀉下法,腹脹依然不減,根本在於患者體質陰寒過盛、脈象遲緩所導致。
4. 柴胡麻黃證三十(陽明八十一)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面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瘥,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方在少陽二)。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方在太陽二十)。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陽明病,脈弦浮大。弦為少陽,浮為太陽,大為陽明脈。是以三陽合病,而氣短腹都滿,則太陰證。少陽之脈,自胃口而布脅肋。膽胃郁遏,故脅下及心作痛。經氣痞塞,故久按之而氣不通。表寒外束,相火鬱升而刑肺金,故鼻乾不得汗(肺竅於鼻)。膽木刑胃土,氣困乏,故嗜臥。
濕土賊於甲木,土木皆郁,故一身及面目悉黃。土濕木鬱,疏泄不行,故小便難。胃氣壅遏,故發潮熱。胃腑郁迫,濁氣上逆,故時嘔噦。少陽脈循兩耳,經氣逆行,壅塞不降,故耳前後腫。經鬱熱盛,故刺之小瘥,而外證不解。病過十日,之外脈自里達表,續續外浮者,是未傳陽明之腑,太陰之臟猶在少陽之經也。
宜小柴胡湯。柴胡黃芩,清半表之火。參甘大棗,補半里之陽。生薑半夏,降胃逆而止嘔噦也。若脈但浮而不弦,又無少陽諸證者,則全是太陽病。與麻黃湯以泄表郁。中風而用麻黃者,發汗以泄太陰之濕也(金匱風濕諸證俱用麻黃)。若不尿,腹滿而愈加嘔噦者,水賊土敗,不可治也。
白話文:
【主題】柴胡麻黃證三十(陽明八十一)
【內容】
陽明中風患者,脈象弦、浮、大且短促,腹部脹滿,脅下及心窩疼痛,按壓良久仍覺氣滯不暢,鼻腔乾燥無汗,嗜睡,全身及臉色發黃,小便困難,伴有潮熱,頻繁打嗝,耳前後腫脹,針刺後稍緩解但表證未除。若發病超過十日,脈仍持續浮象的,可用小柴胡湯(方見少陽病篇第二條);若脈僅浮而無其他症狀的,改用麻黃湯(方見太陽病篇第二十條)。若出現無尿、腹脹加重且頻繁打嗝的,屬危症難治。
陽明病脈象弦、浮、大——弦脈主少陽,浮脈主太陽,大脈主陽明,此為三陽合病。兼見氣短、腹脹滿,則涉及太陰病症。少陽經脈循行胃口至脅肋,膽胃氣機郁滯,故脅下及心窩疼痛;經氣阻塞,久按仍不通暢。表寒外束,相火郁灼肺金,致鼻腔乾燥無汗(肺開竅於鼻);膽木克制胃土,氣機睏乏,故嗜睡。
脾土受膽木克伐,土木雙重郁滯,全身及面目發黃;濕土壅塞致木氣不疏,排尿困難;胃氣壅堵則發潮熱;胃腑郁迫、濁氣上逆而頻發嘔逆。少陽經脈繞耳,經氣逆行不降,致耳前後腫脹。針刺可稍緩郁熱,但表證未解。病程逾十日,脈由內向外持續浮起,表明未傳入陽明腑或太陰臟,仍屬少陽經證,宜用小柴胡湯:柴胡、黃芩清半表之火,人參、甘草、大棗補半里之陽,生薑、半夏降胃止嘔。
若脈僅浮而無弦象,亦無少陽諸症,則純屬太陽病,用麻黃湯解表郁。中風用麻黃之理,在於發汗祛太陰濕邪(《金匱》治風濕證多用麻黃)。若出現無尿、腹脹嘔逆加重,屬水濕泛濫、脾土衰敗,預後極差。
5. 小柴胡證三十一(陽明八十二)
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小柴胡湯主之。(方在少陽二)
陽明胃腑為少陽經邪所郁,陽氣遏逼,故發潮熱;糟粕莫容,故便滑溏;胃逆膽壅,經氣不降,故胸脅滿結。宜小柴胡湯,半補陽明之裡氣,半泄少陽之表邪也。
白話文:
小柴胡證三十一(陽明八十二)
當陽明胃腑受少陽經邪氣鬱阻時,陽氣受到壓迫,因而出現潮熱的症狀;食物殘渣無法正常排出,導致大便稀溏;胃氣上逆,膽氣壅滯,經氣無法下行,因此胸脅部位感到脹滿不適。這種情況適合使用小柴胡湯來治療,此方劑一方面能補益陽明胃腑的正氣,另一方面能疏洩少陽經脈的表邪。
6. 小柴胡證三十二(陽明八十三)
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方在少陽二)。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而汗出解也。
陽明為少陽所遏,下脘之氣陷則病溏泄,上脘之氣逆則病嘔吐。胃逆而津液不降,心部瘀濁故舌起白苔。由肺胃壅塞而上焦不通也。柴芩泄少陽經邪,松其鬱迫,故上焦通而津液下,胃氣和而汗出解也。
白話文:
陽明病表現為脅下硬脹、無法排便且嘔吐,舌上有白色苔膩者,可使用小柴胡湯(方劑見少陽篇第二條)。此方能使上焦氣機暢通,津液得以下行,胃氣因而調和,全身微微出汗而病癒。
陽明之氣被少陽阻遏時,若下脘(胃下部)氣機下陷則導致腹瀉,上脘(胃上部)氣機上逆則引發嘔吐。胃氣上逆致使津液無法下降,心區濁氣瘀滯,因而舌生白苔。這是由於肺胃鬱塞、上焦不通所致。柴胡、黃芩能疏解少陽經的邪氣,緩解其鬱滯壓迫,因而上焦通暢、津液下輸,胃氣調和後隨汗出而病解。